创新社会服务管理 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变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erc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南近年来社会建设的实践表明,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尤其是服务性、导向性的管理,不仅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向城市新市民的转变。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在无锡梅村镇作了调查。
  所谓社会服务管理,在物质层面上主要是创造社会公平的发展环境,为社会成员生存发展提供服务:在价值层面上侧重建立起大家认可、相互信守的思想行为准则。为社会正常运行与协调发展提供服务。当前,苏南已进入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由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转型、由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跨越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工业化、信息化促进和带动了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批农民向市民转变已成为必然趋势,由此引发了社会管理方式的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不仅要定位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实现成果的共享。还要通过教育、沟通、治理等社会服务管理引导新市民达成新的社会共识,并以此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自2006年10月以来,无锡梅村镇党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努力贯彻落实无锡市委提出的新要求,在社会价值层面上开展了以“新市民、新形象,构建和谐梅村”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管理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调查结果表明,梅村镇的做法摆脱了传统桎梏,以软服务教育人,以硬管理规范人,从而实现了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向市民的和谐转变。
  梅村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享有“江南第一古镇”的美誉。现有面积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万,是无锡新建设市镇中的重镇。自2002年划入无锡新区以后,在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全镇技工贸总收入2006年达到120,5亿元,是2001年8.07亿元的16倍,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200元,比2001年增长了1倍多,今年上半年技工贸总收入又达到104亿元,同比增长41%,市民人均纯收入7065元。同比增长17.1%。但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又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既要依靠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成效来化解,同时又必须依靠和谐发展,通过在新的价值观基础上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来化解。因此可以说,开展对新市民社会服务管理既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具体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对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把满足人的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原动力的原则。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基础上,精神需求的满足就显得更为迫切。这几年梅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但也出现了一些市民贪图享受、不求进取的现象:有的以打麻将混日子消磨时光;有的是“三不干”,即吃力活不干、工资低不干、三班倒不干。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在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状态转变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发展增加物质财富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还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引导人、激发人的动力与活力。
  区域跨越式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梅村人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大大增强。但不可否认,也有部分居民因思想观念陈旧、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等原因,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没有同步提高。加上有些人仍然用计划经济的价值标准去衡量现实社会的变迁,因而难免会产生心理不平衡、对现行政策不理解和不满意的现象。这种由于思想观念转变滞后而造成的心理上的不和谐,如果不能及时矫正,就很难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将直接影响到梅村镇在无锡新区“二次创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推进“三集中”建设对人们的行为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无锡近几年实施的“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三集中”建设战略不仅改变了原来的行政隶属关系,使梅村镇成为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管辖内的一个基层组织,而且使这里的村民身份也发生了改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新市民。身份的变化容易,但是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各种旧习却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人虽然已搬进了新建的居民大楼,但文明生活习惯还没有养成,再加上梅村地处新区,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更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这些新市民的素质,使他们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纳入城市文明发展的轨道。  经济社会转型对基层党政组织的领导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地处新区的梅村镇在经济社会转型中必然会产生出大量的与征地、就业、拆迁安置等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各级党政组织去妥善处理。特别是拆迁补偿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被拆迁者的利益,除了按一定的条例、法规去实施外,更多的还要靠沟通、靠相互理解、靠党政组织治理方式的改变去化解矛盾。
  从上述实际情况出发,近几年来,梅村镇党委针对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先后作出了“建经济强镇、创文化名镇”、“打造‘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梅村新人文精神’’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性决策。正是这些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任务而开展的落实决策的各项教育活动,才保证梅村镇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最近开展的以“新市民、新形象,构建和谐梅村”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管理活动,实际上是梅村镇对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和未来发展思路采取的一次前瞻性举措。
  加强对新市民的社会服务管理是一项全新的课题,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服务人员的广泛性以及服务内容的实践性,需要用全新的理念来实施管理。他们具体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把培训教育作为提高新市民素质的起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长期的发展状况,与人们内心的价值“内存,,有关。因此,镇党委通过召开党员干部、各类管理人员和市民等不同群体的各种座谈会,全面把握各类人员的现实思想动向,经过多次认真分析研究,决定把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作为开展本次活动的起点。创设了“梅村镇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由镇党委书记亲自挂帅,以镇党校为阵地,由党校校长具体负责培训教育服务工作。为了保证培训教育能达到预期目标,他们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开设十六大以来党的方针政策讲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梅村镇发展的成果回顾和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以及有关法律和心理健康知识等10多门课程,尽可能体现培训的需求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骨干在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的引导带头作用,还有意识地组织镇领导干部、党员和一些老的村支书分工参加每期培训班,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通过每期15天的“脱产学习”,新市民们不仅了解到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长了见识又长知识”,而且确立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有的市民讲,过去认为讲大局是领导的 事,现在认识到每个人把家庭、邻里关系搞好也是大局,只有上下一条心,才能实现梅村镇的新跨越。还有的讲,讲大局不是靠挂在嘴上,而是要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和谐也不会凭空而来。对于如何做人,有的讲虽然当学生时就解决了,但过去解决不等于今天解决,同样,做一名新市民,今天解决了不等于明天也解决了,一个人一辈子都有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人格是提升自身和社会文明水平的基础。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融入城市化的过程中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市民。
  
  把对话沟通作为形成社会发展共识的重要形式。由于经济社会转型,基层社区召开的各类群众性的集会次数已大为减少,因而基层主要领导与广大群众间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机会也随之减少,而这次社会服务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建立和谐的价值体系和大家认可、相互信守的行为准则。为此,梅村镇党委利用培训班,请主要领导和专家到会讲话或讲课以交流思想;利用组织市民外出参观考察工业集中区、社区建设先进单位等形式以振奋精神;利用市民身边的先进典型事迹和观看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等形式以增强责任。由此改变了以往领导讲、群众听的思想工作模式,变领导讲、群众听为群众提、领导答。变纵向信息传递为纵横结合的信息贯通,使社会发展共识的形成有了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尤其是镇领导与市民的对话,不仅增加了自信,而且凝聚了人心。通过对话和沟通,不仅让群众了解了国情、镇情,了解了基层干部的工作,更了解到了他们的辛劳。而党政领导由于听取了村民的自身诉求,也亲身体验到了政府转变职能、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的干部讲,基层有八成矛盾的解决离不开经济补偿,但金钱绝不是万能的,人们的心锁,只能用心钥去打开。更有干部认识到,尽管社会各个群体都有着自身的利益诉求,但他们并不始终是消极的,特别是在体制转型过程中,如果不允许人们作出自身的选择,那么不仅不能推动社会进步,而且新的规则和制度也不可能有效地建立起来。正是通过沟通,实现了相互理解,使领导与群众的对话不仅成了沟通的方式,更成为健康有效地推进社会转型与发展的重要形式。
  
  把制度建设作为提高社会服务效率的重要举措。梅村镇不仅把培训教育、沟通理解放在社会服务管理活动特别重要的位置上,而且把制度建设作为提高这次活动成效的根本举措。为了使社会服务在现实生活中能得到切实体现,他们创立了群众代表参加党政联席会议的制度,让群众亲身感受镇领导班子决策的全过程。同时建立了“群众信访轮值制度”,即从各村选派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办事公道和在群众中有威信的党员、居民组长和优秀群众代表,参加为期半个月的群众信访轮值。这些人不但要与镇信访办的工作人员一起负责信访接待,协助做好对来访者的宣传解释工作,而且还要列席每周一的镇党委扩大会,并在会上把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地反映给决策者,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民主决策机制,并为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服务水平寻找到了新的途径。通过这些措施,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在政府的决策中更多地体现了民情、民需、民意,由此使基层组织在面临群众住房拆迁、困难群体补助标准等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问题的处理上,共同语言多起来了,解决问题的难度相对降低了,政策贯彻落实的通道更加顺畅了。
  
  责任编辑,龙 健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省委贯彻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把构建和谐社会贯穿于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和谐文明江苏。无锡市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努力争创全省和谐发展的示范区。而无锡新区作为高新区中的“国家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2006年经济规模达
期刊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苏北要牢牢抓住加速工业化这个核心,增强内生动力,实现跨越发展。”与苏南相比,苏北主要是工业经济落后,导致整体的经济基础薄弱。江苏要实现“两个率先”离不开苏北的振兴,而振兴苏北的关键就在于振兴工业。笔者认为,走量质并举、跨越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是当前苏北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的现实选择。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准确把握苏北工业化当前的总体特征,大力推进政府创新。苏北工业化当前面
期刊
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载体,开发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往往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特色和水平。在沿江开发战略启动4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沿江八市,重点采访了各市的开发园区。尽管只是走马观花,但我们依然捕捉到了沿江地带开发园区建设和发展的亮点,感受到了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氛围。  南京:  【关键词】跨江发展 “双核”联动  【政策】南京市政府2007年1号文《关于加快推进跨江发展的若干政策》摘录:按照城市
期刊
近年来南京市侯冲村顺应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顺应民意,关注民生,激发民智,聚合民力,相继成立了种植养殖协会、文化娱乐协会等6个协会,以及老党员老干部议事协调小组的“6+1”模式,为转变传统的农村工作模式、破解“三农”难题探索了一条新路。    一、侯冲农民协会的运行成效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协会注重把农业家庭经营推向市场,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侯冲村的种植养殖协会,定期邀请专家来
期刊
今年2月14日,国务院第16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5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规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的行政法规。我们要充分认识其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坚决贯彻执行,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和机构编制保障。    一、充分认识《条例》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地方机构
期刊
姜堰市地处苏中腹地,既不沿江,也不靠海,虽然缺乏区位优势。但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经济增势强劲,GDP年均增幅达到16%以上,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及综合考核排名连续两年跃居泰州各市之首。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我市将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紧紧围绕打造苏中经济强市,做好三篇文章,实现三大跨越。    一、做好特色经济文章。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上实现新跨越    培育特色经济是参与区域竞争的制
期刊
正值全国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之际,我们迎来了《群众》创刊70周年。  1937年月12月11日,在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群众》周刊作为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在武汉诞生。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局势变化,《群众》周刊先后辗转于重庆、上海、香港,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潘梓年、华岗、章汉夫、许涤新、乔冠华、戈宝权等先后担任《群众》周刊各时期的主要负
期刊
“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由政府规划和组织实施的利国惠民工程,是国家新闻出版部门所做的惠及8亿农民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自2006年实施以来就受到全国广大农民的喜爱。为了更好地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当前亟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把好规划建设关,使“农家书屋”工程与新农村建设血脉相联。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完成本地“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规划
期刊
2007年9月1日下午,省委副书记张连珍带领全省380多名市、县分管农业的负责人和农技专家,来到被誉为“江苏寿光”的泰兴市新街镇。面对一眼望不到边的蔬菜大棚,张连珍副书记说:“作为经济薄弱的偏远乡镇,新街创新发展高效规模农业思路,让农民在很短时间内就得到了实惠。这种模式值得全省学习和推广!”  是什么力量让习惯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稻麦两熟忙一年”的农民“不务正业”,改行种起了蔬菜和瓜果,并且用不到
期刊
文化在何种程度上增进幸福?文化又如何增进幸福?文化与幸福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时刻叩问着以提炼生活、指导实践为己任的理论工作者。更不断引导、激励着以人为本、以实践创新为宗旨的当代执政者的思考和探求。由苏州市沧浪区委书记宋文辉任主编、苏州大学李兰芬教授任执行副主编的《文化沧浪与幸福社区——“十五”沧浪发展的历程与愿景》一书,正是理论工作者与地方行政者对于文化与幸福问题的共同探讨。该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