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金陵十三钗》中,残忍的场景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一个女孩被子弹射穿喉咙,另一次是一个女孩坠楼而死,两个场面都呈现了大量的鲜血。导演安排这种毫无必要的镜头,无非是要用血和死亡,来达到恐吓观众的效果,他的确做到了,吓倒我的,不仅仅是银幕中的血和死亡,还有隐藏在银幕背后的冷酷和残忍。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 摄影 意蕴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28
所谓有意蕴就是指画面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从有限的视觉元素和形象中体味到更为深远的思想内容和境界。描绘抽象概念本来就是画面语言的优势,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摄影作品更可以传达某种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涵义。意蕴的追求妙在寓意与承受形象之间必然的有机联系,贵在联想和想象的丰富与巧妙,或给人以哲理的启迪,或引人遐思。真情的捕捉。摄影艺术是以人物为表现的主体,还有什么比人的思想情感更丰富,比人的表现更加变化多端的呢?真像易得,真情难求。真切的情态无疑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在新时期,摄影多侧面、多层次地表现人物性格和体现真情实感。
《金陵十三钗》以一名白人男性作为主人公,将故事空间设置在代表西方/现代文明的教堂,两组对位的女性人物——女学生和妓女,分别以教育/正途和商品化/邪路的方式融入中国现代化进程,而她们的现代性体验因日本攻入南京这一灾难而中断了,这恰是中国国家命运的缩影——初具雏形的现代化进程被侵略战争破坏。
从中篇到电影剧本到长篇,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经过多次重写,最终成为现在的故事。我担心没有人能胜任赵玉墨的角色,哪怕是背影。这个发生在1937年日军大屠杀背景之下,关于十三名妓女代替教会女学生走向日军暴行的故事,在文字中已然如此惨烈,难以触碰。我担心对文字的视觉化存在误差,只好先于电影,勾画了属于我自己的“金陵十三钗”。三个时空的交叠,三个进入历史的节点。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1945年的军事法庭、和回望历史的当下。无数画面闪回,模糊的脸孔浮现,如同一个惨烈的梦,梦醒时庆幸自己只是个旁观者,回过头来,又觉悲伤。当这个故事与电影,尤其是与张艺谋,赵小丁发生关联后,我就一直在想象,在电影里的灵感,“金陵十三钗”会是什么模样。
所谓灵感是富于创造性的心理现象之一,也是人脑所具有的一种能力,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黑格尔将艺术家的想象活动和技巧运用称为灵感。在摄影的创作生活中,拍摄者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某个创作的主题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苦思冥想但仍不得其解,但因某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自然界的一个现象的触发,拍摄者会忽然茅塞顿开,大彻大悟,从而拍出动人的作品。灵感思维的形式具有无意识的特征,但这种无意识却包含在一个人大脑深层的潜意识活动中。从表面上看,拍摄灵感的发生常常出乎人的意料,这种特殊的思维活动似乎无规律可言,但实际上它也要受到一定逻辑规律的制约。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具有科学思维的本质特性。创造之意在于想出新的理论,做出新的成绩。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是开拓和创新,是能动的思维形式。拍摄者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思维要做多方面的运动,要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提出问题,将各方面的知识,信息材料加以综合运用。摄影的创造性思维依赖人脑对事物的直觉性观察和思考。直觉思维是人们对事物直接观察和感受到的生动的知觉印象。摄影者在进行创作活动时,首先要对自然物质进行直接观察,把握第一印象,取得第一手资料,再通过联想、想象之间的反复作用,从整体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任何艺术形式,都贵在创新,这在摄影艺术中显得尤为重要。自1839 年摄影术发明之日起,历代科学家、摄影家就试图从技术更新和表现形式等角度对摄影艺术进行创新与完善。摄影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电影与电视等艺术的诞生,人类已进入了一个读图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依赖图像。现代数字图像的产生引发了一场新的革命,各种影像的大量出现,给人们带来了视觉疲劳,甚至可以说,我们处于一个缺乏注意力的时代。因此,无论摄影者将摄影这一技术手段视为普通影像记录、个人艺术表达或者商业信息传播,创新、创意都显得格外重要。可以说,创新是现代摄影艺术的灵魂。确立“以光线参与叙事和表意”的摄影理念还与对摄影在电影中的美学和材料特性的认识有关。摄影光线本身虽然是一种能源,但很难纯靠能源来传达感觉,必须将它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影像。
可是在《金陵十三钗》中,这样残忍的场景,我们看到了两次。一个女孩被子弹射穿喉咙,另一个女孩坠楼而死,两个场面都呈现了大量的鲜血。这样的尺度,竟然可以公映,真是匪夷所思。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在银幕中目睹儿童死亡的场景,是电影《雾都孤儿》中的一个镜头。一个流浪儿在伦敦街头乞讨,一辆马车飞驰而过,流浪儿弱小的身躯滚到了路边,他死了。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可能有10岁上下,但时至今日,我不仅依然清晰的记得这个画面,而且还清晰的记得那份平生第一体会到的冷冰冰的恐惧感。张导演安排这种毫无必要的镜头,无非是要用血和死亡,来达到恐吓观众的效果。他的确做到了。吓倒我的,不仅仅是银幕中的血和死亡,还有隐藏在银幕背后的冷酷和残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摄影艺术的创作题材小到微观世界,大到宇宙空间,从现实生活的写实,到超现实主义的联想,创作的空间在不断地拓展。现代摄影艺术需要我们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摄影者,我们不仅要在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上创新,更要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富于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王传东.创意摄影.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
[2]丁遵新.摄影美的本性与创造.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3]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杜君,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 摄影 意蕴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28
所谓有意蕴就是指画面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从有限的视觉元素和形象中体味到更为深远的思想内容和境界。描绘抽象概念本来就是画面语言的优势,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摄影作品更可以传达某种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涵义。意蕴的追求妙在寓意与承受形象之间必然的有机联系,贵在联想和想象的丰富与巧妙,或给人以哲理的启迪,或引人遐思。真情的捕捉。摄影艺术是以人物为表现的主体,还有什么比人的思想情感更丰富,比人的表现更加变化多端的呢?真像易得,真情难求。真切的情态无疑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在新时期,摄影多侧面、多层次地表现人物性格和体现真情实感。
《金陵十三钗》以一名白人男性作为主人公,将故事空间设置在代表西方/现代文明的教堂,两组对位的女性人物——女学生和妓女,分别以教育/正途和商品化/邪路的方式融入中国现代化进程,而她们的现代性体验因日本攻入南京这一灾难而中断了,这恰是中国国家命运的缩影——初具雏形的现代化进程被侵略战争破坏。
从中篇到电影剧本到长篇,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经过多次重写,最终成为现在的故事。我担心没有人能胜任赵玉墨的角色,哪怕是背影。这个发生在1937年日军大屠杀背景之下,关于十三名妓女代替教会女学生走向日军暴行的故事,在文字中已然如此惨烈,难以触碰。我担心对文字的视觉化存在误差,只好先于电影,勾画了属于我自己的“金陵十三钗”。三个时空的交叠,三个进入历史的节点。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1945年的军事法庭、和回望历史的当下。无数画面闪回,模糊的脸孔浮现,如同一个惨烈的梦,梦醒时庆幸自己只是个旁观者,回过头来,又觉悲伤。当这个故事与电影,尤其是与张艺谋,赵小丁发生关联后,我就一直在想象,在电影里的灵感,“金陵十三钗”会是什么模样。
所谓灵感是富于创造性的心理现象之一,也是人脑所具有的一种能力,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黑格尔将艺术家的想象活动和技巧运用称为灵感。在摄影的创作生活中,拍摄者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某个创作的主题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苦思冥想但仍不得其解,但因某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自然界的一个现象的触发,拍摄者会忽然茅塞顿开,大彻大悟,从而拍出动人的作品。灵感思维的形式具有无意识的特征,但这种无意识却包含在一个人大脑深层的潜意识活动中。从表面上看,拍摄灵感的发生常常出乎人的意料,这种特殊的思维活动似乎无规律可言,但实际上它也要受到一定逻辑规律的制约。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具有科学思维的本质特性。创造之意在于想出新的理论,做出新的成绩。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是开拓和创新,是能动的思维形式。拍摄者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思维要做多方面的运动,要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提出问题,将各方面的知识,信息材料加以综合运用。摄影的创造性思维依赖人脑对事物的直觉性观察和思考。直觉思维是人们对事物直接观察和感受到的生动的知觉印象。摄影者在进行创作活动时,首先要对自然物质进行直接观察,把握第一印象,取得第一手资料,再通过联想、想象之间的反复作用,从整体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任何艺术形式,都贵在创新,这在摄影艺术中显得尤为重要。自1839 年摄影术发明之日起,历代科学家、摄影家就试图从技术更新和表现形式等角度对摄影艺术进行创新与完善。摄影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电影与电视等艺术的诞生,人类已进入了一个读图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依赖图像。现代数字图像的产生引发了一场新的革命,各种影像的大量出现,给人们带来了视觉疲劳,甚至可以说,我们处于一个缺乏注意力的时代。因此,无论摄影者将摄影这一技术手段视为普通影像记录、个人艺术表达或者商业信息传播,创新、创意都显得格外重要。可以说,创新是现代摄影艺术的灵魂。确立“以光线参与叙事和表意”的摄影理念还与对摄影在电影中的美学和材料特性的认识有关。摄影光线本身虽然是一种能源,但很难纯靠能源来传达感觉,必须将它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影像。
可是在《金陵十三钗》中,这样残忍的场景,我们看到了两次。一个女孩被子弹射穿喉咙,另一个女孩坠楼而死,两个场面都呈现了大量的鲜血。这样的尺度,竟然可以公映,真是匪夷所思。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在银幕中目睹儿童死亡的场景,是电影《雾都孤儿》中的一个镜头。一个流浪儿在伦敦街头乞讨,一辆马车飞驰而过,流浪儿弱小的身躯滚到了路边,他死了。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可能有10岁上下,但时至今日,我不仅依然清晰的记得这个画面,而且还清晰的记得那份平生第一体会到的冷冰冰的恐惧感。张导演安排这种毫无必要的镜头,无非是要用血和死亡,来达到恐吓观众的效果。他的确做到了。吓倒我的,不仅仅是银幕中的血和死亡,还有隐藏在银幕背后的冷酷和残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摄影艺术的创作题材小到微观世界,大到宇宙空间,从现实生活的写实,到超现实主义的联想,创作的空间在不断地拓展。现代摄影艺术需要我们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摄影者,我们不仅要在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上创新,更要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富于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王传东.创意摄影.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
[2]丁遵新.摄影美的本性与创造.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3]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杜君,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