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及文献资料,结合个别访谈等途径,发现当前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着体育意识淡薄的情况,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建议与对策。
關键词: 职业学校 体育意识 原因分析
职校生作为我国制造业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有责任拥有强健的体魄。职校生需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正确的体育行为,才能具备强健的体魄来迎接社会的挑战。我国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技能和习惯。”由此看来,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的一种新思潮,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当然,要使终身体育成为现实,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良好的体育意识。体育意识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指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就职校生而言,是指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是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体育认识、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
一、我国当前职校生体育意识现状
为了解当前职校生的体育意识的现状,特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随机调查了两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共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97份。从调查问卷来看,当前职校生体育意识不容乐观。
(一)体育认识方面
职校生对体育的认识总体上比较肤浅,体育知识掌握有限,对体育锻炼价值和意义了解不深。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自认为了解体育知识较多的占11.7%,只了解一些者占50.8%,不了解者占37.5%;了解全民健身计划者占16.4%,只了解一些者占43.9%,不了解者占39.7%。全民健身计划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不了解,更谈不上对体育重要性的理解。
(二)体育情感方面
体育情感是指对体育的感受和评价。这里就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和体育锻炼频度来看一下。调查问卷显示:只有24.7%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是积极的,30.7%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处于中等水平,44.6%的学生未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只有23.7%的学生经常参加(每周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包括体育课),42.5%的学生有时参加(每周2—4次),33.8%的学生很少参加。从以上两个调查结果可知,职校生中,对体育的认识态度积极,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形成较深刻的体育情感的学生只占全体学生的四分之一左右。
(三)体育意志方面
体育锻炼最根本的原则是要持之以恒。可是,许多职校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常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遇到困难不能克服,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调查显示:只有21.5%的职校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45.8%的职校生体育锻炼无规律,还有32.7%的职校生除了体育课平时根本不参与体育运动,没有养成习惯。
二、当前职校生体育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
1.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实践较少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不断地参与体育运动中逐渐形成的,体育运动实践少是体育意识难以形成的原因之一。造成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实践较少的原因有:
(1)运动场地及运动器材有限;
(2)学校运动气氛不佳;
(3)中学时期没有形成好的体育运动的技能和习惯;
(4)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小说。
2.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以直接兴趣占主导地位
学生只有对运动产生间接兴趣,即对活动的结果产生兴趣,并以体育锻炼的社会意义为动力,才能对活动始终充满热情,并能克服一切困难进行身体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行为。然而,目前的状况却很不乐观。许多职校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体育锻炼价值认识不足,更不懂得体育锻炼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绝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对该运动本身产生兴趣,是直接兴趣,而不是间接兴趣。所以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不可能持之以恒,一旦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就立刻终止运动,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二)体育教师的因素
1.体育教师对学生缺乏正确的技术指导,造成学生技能低下。
技术水平越高,体育态度的强度也越高。所以体育运动技术的高低与体育意识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体育教师能经常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技术指导,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在运动中就更有可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更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但是,由于某些体育教师业务水平不高,备课时又没有很好地钻研,在传授技术时讲解笼统或不正确,造成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困难,运动技能低下。同时,在体育锻炼课时,教师对学生的技术指导也不得力,学生盲目锻炼,有时甚至会造成学生运动损伤。因此,学生技术掌握不好,对运动有了“厌学”情绪,造成体育意识淡薄。
2.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尽管现在人们对“现代体育观念”提得较多,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课堂教学只重视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学生总是跟随着教师进行练习,离开教师,就无法科学地实施自己的体育活动,更没有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能力,所以大部分学生走入社会即与体育挥手告别,十几年的学校体育就到此结束。
(三)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因素
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班主任和家长对体育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意识。如果家长和班主任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在家中或在学校里有相当丰富的体育话题和体育用品,并支持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就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形成对体育的正确观念和积极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但是,目前的情况往往不尽人意。班主任、家长对学生合理的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对体育产生了消极的态度,阻碍了学生体育意识的正确形成。
三、建议与对策
(一)开展并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并提高体育认知。体育宣传主要是制造积极的舆论和气氛,使人们产生对体育和体育活动及其效能和作用的感性认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还可以鼓励人们产生暂时的体育行为。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运动技能传授者,是学校体育运动开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体育教师的积极与否及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吸收各种知识加强对专业有关的学科知识的了解与学习,活跃学术交流,将新学科知识融入专业知识中。
(三)大力组织开展体育活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体育情感。人们投身体育活动,是产生体育情感的前提和条件;大力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是使人们产生体育情感的最有效的推动力。
(四)加大投入,加强体育设备设施和体育场馆等硬件建设,激励和强化体育意向。组织开展体育活动能唤醒人们体育意识的被动接受状态,当人们的体育意识处于自觉活跃状态时,就会产生一定的体育行为倾向,自己利用体育器材场地等硬件来满足自己的体育需要。这时,如果缺乏相应的体育设施设备等硬件,就会使他们的主动体育行为倾向逐渐消退。此外,加强体育宣传教育,大力组织开展体育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投入和体育场馆、设施、设备等硬件作保证。
参考文献:
[1]祝文钢,陆宇明.应重视青少年健身意识的培养.中国学校体育,1999,1,48.
[2]王革.广东省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及行为的调查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2).
關键词: 职业学校 体育意识 原因分析
职校生作为我国制造业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有责任拥有强健的体魄。职校生需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正确的体育行为,才能具备强健的体魄来迎接社会的挑战。我国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技能和习惯。”由此看来,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的一种新思潮,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当然,要使终身体育成为现实,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良好的体育意识。体育意识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指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就职校生而言,是指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是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体育认识、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
一、我国当前职校生体育意识现状
为了解当前职校生的体育意识的现状,特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随机调查了两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共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97份。从调查问卷来看,当前职校生体育意识不容乐观。
(一)体育认识方面
职校生对体育的认识总体上比较肤浅,体育知识掌握有限,对体育锻炼价值和意义了解不深。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自认为了解体育知识较多的占11.7%,只了解一些者占50.8%,不了解者占37.5%;了解全民健身计划者占16.4%,只了解一些者占43.9%,不了解者占39.7%。全民健身计划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不了解,更谈不上对体育重要性的理解。
(二)体育情感方面
体育情感是指对体育的感受和评价。这里就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和体育锻炼频度来看一下。调查问卷显示:只有24.7%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是积极的,30.7%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处于中等水平,44.6%的学生未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只有23.7%的学生经常参加(每周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包括体育课),42.5%的学生有时参加(每周2—4次),33.8%的学生很少参加。从以上两个调查结果可知,职校生中,对体育的认识态度积极,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形成较深刻的体育情感的学生只占全体学生的四分之一左右。
(三)体育意志方面
体育锻炼最根本的原则是要持之以恒。可是,许多职校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常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遇到困难不能克服,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调查显示:只有21.5%的职校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45.8%的职校生体育锻炼无规律,还有32.7%的职校生除了体育课平时根本不参与体育运动,没有养成习惯。
二、当前职校生体育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
1.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实践较少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不断地参与体育运动中逐渐形成的,体育运动实践少是体育意识难以形成的原因之一。造成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实践较少的原因有:
(1)运动场地及运动器材有限;
(2)学校运动气氛不佳;
(3)中学时期没有形成好的体育运动的技能和习惯;
(4)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小说。
2.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以直接兴趣占主导地位
学生只有对运动产生间接兴趣,即对活动的结果产生兴趣,并以体育锻炼的社会意义为动力,才能对活动始终充满热情,并能克服一切困难进行身体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行为。然而,目前的状况却很不乐观。许多职校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体育锻炼价值认识不足,更不懂得体育锻炼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绝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对该运动本身产生兴趣,是直接兴趣,而不是间接兴趣。所以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不可能持之以恒,一旦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就立刻终止运动,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二)体育教师的因素
1.体育教师对学生缺乏正确的技术指导,造成学生技能低下。
技术水平越高,体育态度的强度也越高。所以体育运动技术的高低与体育意识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体育教师能经常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技术指导,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在运动中就更有可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更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但是,由于某些体育教师业务水平不高,备课时又没有很好地钻研,在传授技术时讲解笼统或不正确,造成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困难,运动技能低下。同时,在体育锻炼课时,教师对学生的技术指导也不得力,学生盲目锻炼,有时甚至会造成学生运动损伤。因此,学生技术掌握不好,对运动有了“厌学”情绪,造成体育意识淡薄。
2.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尽管现在人们对“现代体育观念”提得较多,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课堂教学只重视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学生总是跟随着教师进行练习,离开教师,就无法科学地实施自己的体育活动,更没有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能力,所以大部分学生走入社会即与体育挥手告别,十几年的学校体育就到此结束。
(三)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因素
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班主任和家长对体育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意识。如果家长和班主任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在家中或在学校里有相当丰富的体育话题和体育用品,并支持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就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形成对体育的正确观念和积极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但是,目前的情况往往不尽人意。班主任、家长对学生合理的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对体育产生了消极的态度,阻碍了学生体育意识的正确形成。
三、建议与对策
(一)开展并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并提高体育认知。体育宣传主要是制造积极的舆论和气氛,使人们产生对体育和体育活动及其效能和作用的感性认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还可以鼓励人们产生暂时的体育行为。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运动技能传授者,是学校体育运动开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体育教师的积极与否及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吸收各种知识加强对专业有关的学科知识的了解与学习,活跃学术交流,将新学科知识融入专业知识中。
(三)大力组织开展体育活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体育情感。人们投身体育活动,是产生体育情感的前提和条件;大力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是使人们产生体育情感的最有效的推动力。
(四)加大投入,加强体育设备设施和体育场馆等硬件建设,激励和强化体育意向。组织开展体育活动能唤醒人们体育意识的被动接受状态,当人们的体育意识处于自觉活跃状态时,就会产生一定的体育行为倾向,自己利用体育器材场地等硬件来满足自己的体育需要。这时,如果缺乏相应的体育设施设备等硬件,就会使他们的主动体育行为倾向逐渐消退。此外,加强体育宣传教育,大力组织开展体育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投入和体育场馆、设施、设备等硬件作保证。
参考文献:
[1]祝文钢,陆宇明.应重视青少年健身意识的培养.中国学校体育,1999,1,48.
[2]王革.广东省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及行为的调查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