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招聘会”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hhck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学期开学不久,就有几位家长打电话要求帮孩子调座位,也有几个学生找我,想换一换同桌。还有一个女生甚至写了一则“招聘同桌”的广告,她罗列了包括学习成绩、兴趣、特长、性别等在内的十多个条件。
  经过与科任老师协商,我决定干脆举行一次“招聘同桌”的班会。我对学生说:“今天的‘同桌招聘’会,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心中的标准写招聘启事,为自己找一个好同桌,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真的找到了,有人应聘,你会同意吗?”一个质疑的声音传入我的耳中。
  “信守承诺,大家作证。”我微笑着并用肯定的语气答道。
  吃了定心丸后,学生们喜形于色,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给你们10分钟的时间,写好后交给我,然后轮流抽签,按顺序进行招聘。”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走下讲台巡视,有的学生用书本盖着写,有的一边想一边写,还有的纸上一片空白。时间到了,我收齐了纸条,开始抽签。
  庄心茹第一个发布“招聘信息”,她对同桌的要求是:学习成绩优秀,上课不做小动作,卫生习惯好,不随地吐痰,乐于助人,喜欢看课外书籍,女生。条件一说完,马上有10个同学应聘。她有些为难,不知选谁好。她守纪律,学习好,又是班干部,与同学和睦相处,在班里有很高的威望,很多同学想跟她同桌,这也在情理之中。在我的帮助下,她最终选出了满意的同桌。
  第一个人招聘成功,学生们倍受鼓舞,教室里的气氛活跃起来。招聘者踊跃发言,应聘者络绎不绝,班会课俨然成了“人才交流会”。
  在招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现象,令人深思。比如蔡绍彬开始提出的条件十分苛刻,见没人应聘,便赶紧放宽了条件,仍没人响应,最后只好放下招聘者的架子,不情愿地加入到应聘者的行列。从招聘者变成应聘者,看得出他内心的失落。
  部分男生招聘同桌仅限男生,部分女生招聘也仅限女生,颇为有趣,不过,大多数人写的还是“男女不限”。从应聘者的多少,可以看出招聘者在班里的人缘关系及受欢迎的程度。有的招聘书可引来十多个同学应聘,有的只有一人应聘,有的甚至无人问津。一场同桌招聘会成了检验自己受欢迎程度的考评会,对于我与学生而言,均是意外的收获。我利用招聘同桌的活动,不露声色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为人处世的教育。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时光飞逝,我们的三个小巫师(哈利、罗恩和赫敏)逐渐长大,开始有了成长的烦恼、情感的萌动、青春的叛逆。而伴随伏地魔的复活,他们面临的危险也日益严峻。他们该如何应对呢?
传统的能力理论强调静态的能力分析,为适应更加动态的竞争环境,投资扩张战略的实施和动态能力的建设日益重要,而本文意在对二者的结合做初步探讨。根据动态能力的内涵及理论,
一盼国家安定、政策稳定,对基建规模少压缩。二盼社会公正待遇。许多建筑工对现今社会流行的“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人际关系表示遗憾。三盼工程人员搭配意愿化、施工器具
大跨度预应力次梁对主梁产生的扭矩与结构施工顺序有关。对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主楼32.0m×17.0m跨构成的双向正交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各个施工阶段的内力计算,表明主梁的抗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同学们在学习垂线时,不仅要理解垂线的性质及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更要了解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下面列举几个生活中的实例与同学们共享.     一、垂线性质的应用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这个性质应该这样理解,“有”说明过一点有垂直于已知直线的直线存在;“只有”说明这样的直线是唯一的.这个性质是画直线垂线的依据.  例1如图1,建筑工人常在一根细线上拴一个重物,做成“
我单位一幢住宅搂,因施工质量差,多处出现沿楼板缝方向的地面漏水。如在地面上再抹一次水泥,不仅浪费工料,而且给用户带来很大不便。用沥青浇缝,效果不理想,而采用石蜡填缝
[Purpose]:Knowledge aim:New words and the expressions Ability aim:Train them to describe a famous person about his or her story briefly.Ideological aim:To be pr
1.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例如,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教学,教材选用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喂鸡”这一生活场景。为了让学生在自主观察的基础上,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