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松错水下探秘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zxxhjz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巴松错水下的初探,让我们对高原湖泊有了初步的了解,它还有许多未知,以及许多的生物物种等待我们发现。”
  堪称艰辛的下潜
  11月份的桑通草原,大地已被白茫的初雪覆盖。身后不远处的雪山,有苍劲黄亮的松林与浓厚的云雾掩映。突然走路的时候,会有成千上万的林岭雀,旋风般不时从身边的雪地与草丛间掠起,再落入不远处,等走近它们的时候,会再次掠起,如此循环往复,并不与人类显得特别生疏,或者特别亲密。有时会有一抹温柔的夕阳,黄金一样随意均匀地涂抹在草原上,似有非同寻常的自由与辽阔。而更多时候,云雾会突然莫名其妙地升腾弥漫起来,雨雪会剧烈地砸向我们,凛冽的劲风让人体会到刺骨的寒冷。
  一切宛如梦境,让人不忍抽身离去。那时我刚刚和摄影师胡杨从身后雪山怀抱的“树形湖”新错下撤回来。此时,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的水下摄影师吴立新和搭档李家凡,刚刚在新错进行完毕一次高原潜水和拍摄,他们在更换衣服,收拾整理潜水用具和水下摄影的器材。这意味着他们这天在新错的下潜和水下拍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在巴松错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秋季科学考察活动中,最后的一次下潜和水下拍摄结束。
  这样的季节,在高原上进行这样的科学考察活动,不得不与艰辛这样的字眼挂钩。夜晚,科考队员们是借宿在当地人四面露风的木头房子里,三条18℃度的羽绒睡袋也温暖不了睡梦,可想而知有多寒冷。而每次下潜,虽然身着干式防水服,但在这雪山环抱的冰湖底下,手指、脸等很多部位还是要和冰冷的湖水接触。所以,在他们最后一次下潜后,身着沉重的潜水器材,抱着水下摄影、摄像机走上水岸的时候,脚步分明已经踉跄。
  夜晚归来,在营地的厨房终于可以就着炉火烘烤取暖,两位水下摄影师翻看着拍摄完成的照片,因天气和湖水能见度问题,他们对这次的调查拍摄显得多少有些不太甘心。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早已创造历史。潜入巴松错和新错湖中,拍摄水下生态环境和生物影像,在西藏还是第一次,他们拍摄的巴松错及新错的水下影像也将填补西藏水下生物影像的空白。
  创纪录的时刻
  11月2日,西藏林芝的巴松错景区刚结束已持续一日二晚的降雪。周山覆雪,白茫一片,巴松湖显得更加碧绿苍翠。初晴的阳光驱散了巴松错上空的云雾,挂在林间树梢的雪,于融化中纷飞坠落。景区内游人寥寥,空气渐暖,一派静谧,正是吴立新和李家凡两位摄影师等待了整整一天的理想下水环境。
  作为西藏巴松错影像生物多样性秋季科学考察活动的重要一部分,巴松错水下生物影像拍摄是西藏历史上首次对水下生物进行影像拍摄。“新奇的水下自然环境、罕见的高原水生生物等,都是我们这次巴松错水下调查关注的内容。”吴立新说。
  在潜水行业里,海拔超过300米水域进行的潜水活动都称为高原潜水,但目前潜水科学研究得出的可供潜水员参考的科学数据只到海拔3000米。
  当吴立新来到巴松错湖畔准备开始潜水拍摄的时候,身边已摆放好水下摄影摄像设备、气瓶、潜水服、浮力控制系统和呼吸调节器等装备。
  10时35分,在必要的准备工作完成后,吴立新和李家凡搭乘一艘8人快艇,驶向巴松错湖心岛东面,选好入水位置,跳入水中。这个时刻,被这次巴松错影像生物多样性及人文调查项目主管、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文化战略部部长罗浩兴奋地记录了下来。与此同时,景区内少有的游客,还有附近的村民,以及巴松错景区工作的部分员工,在扎西岛上,一同见证了这一堪称经典的时刻。
  沉静许久,众人在焦虑等待,只有水面上冒出的些许气泡在提示他们的大体下潜位置。11点45分,在37分钟的巴松错首次“秘境寻踪”后,两位摄影师浮出了水面。吴立新告诉大家:“能见度不是太理想,看得见岛在水下的悬壁、泥底和碎石。下潜的最深深度约20米,没有看到鱼,只是在泥底上看到一些鱼粪。”
  据吴立新介绍,湖里毫无疑问有鱼类生存,只是很早地躲避开人了。因为鱼感官灵敏,又有侧线,能感觉水中细微的振动,所以在人靠近之前会提前感应到来人。
  虽然巴松错水下拍摄是吴立新经历过海拔最高的水下拍摄,这样的拍摄结果还是在他意料之中。他说:“多数高原湖泊因水温低、矿物质含量高等原因,能见度低,水生生物稀少,加上我们对水下环境的未知,都会对水下拍摄造成不良影响。巴松错作为高原淡水湖也是如此。”
  关于巴松错中的鱼类,当地老百姓说有六七种之多,还有人曾看到一米多长的大鱼。
  吴立新说:“对巴松错水下的初探,让我们对高原湖泊有了初步的了解,它还有许多未知,以及许多的生物物种等待我们发现。对于这些生物的探究、了解,是为了更好地爱护它们。我们看到的藏族百姓对于自然万物的热爱,也在感动我们。”
  “水下摄影”揭秘
  很多人都把水下世界称之为“内太空”,因为那里有太多奇幻美景和不可思议的生命,和我们所熟悉的陆地上的世界截然不同,以至于像另外一个太空。而水下世界的“内太空摄影”同样神秘,引人如胜。
  吴立新,从2002年开始从事水下摄影。2007年,在被誉为“水下摄影界奥林匹克”的“世界水下摄影锦标赛”上,作为首位中国潜水运动协会派出的摄影师参赛,获得了微距类银奖。2011年12月1日,他又在第一届亚洲潜联水下摄影锦标赛上获得主题组冠军,并赢得全场最高分96.4分。多年来,他一直用影像展示着真实的水下世界,希望把自己看到的奇妙世界带给更多人,希望通过这些水中影像让更多的人了解水下世界,并加入到保护海洋、保护自然的队伍当中来。
  作为一名水下摄影师,吴立新坦言自己之前进行的水下摄影,多在海洋里进行。此外,他还在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中,进行过这种特殊的洞穴和水下生物的拍摄。但吴立新对青藏高原湖泊的水下拍摄和科学探索并非首次,他是第一位潜入青海湖底的人。2007年开始,为了青海湖湟鱼的拍摄,他从北京到青海每次往返近5000公里,跑了四趟。这次到巴松错也一样,因为器材安全方面的原因,无法托运,他必须自己从北京驱车载着器材到成都,再经川藏公路一路开车到林芝,来到巴松错潜水拍摄完毕,再自己开车把满满一车的器材运回北京,其中包括空气压缩机、潜水气瓶等等,有时根据需要,甚至还会自己携带机动橡皮艇。
  青海湖海拔近3200米,透过他的镜头,湟鱼这种青海湖特有鱼类在水下的真实生活首次面世,而它们所面临的新的生存考验,也同时浮出水面。巴松错湖面海拔3473米,他又将自己高原潜水的海拔记录刷新。此次在巴松错和新错进行影像生物多样性的水下调查,最制约吴立新和搭档李家凡的,一是不佳的天气状态,二是较差的水下能见度,而曾经让随队采访的记者们担忧的气温低的问题,两位摄影师均称对下潜和摄影师身体的影响不大。“在青海时气温最低时到过-16至-17摄氏度,主要会对器材造成影响”,吴立新说。
  据介绍,每次潜水时,摄影师要拿的摄影器材一个大概在15公斤左右,身上的潜水服和铅块等加起 来也有几十公斤重。用于技术潜水,需要使用的压缩空气为双瓶组。所谓技术潜水是指包括洞穴,沉船等环境复杂、深度大、时间长的潜水活动,须经过专门的学习训练,与普通的休闲潜水相比,难度、危险性更高。每次潜水,至少要有两个人一起下去,在潜水界,各潜水组织都称其为“潜伴制度”,是一种安全规程,在水下发生意外情况时得以相互救助。
  “但是也有不同的观点,就是‘独潜’,英文叫做solo Diving。有些潜水员认为完善的器材配制、高超的潜水技能要比生手的潜伴更具备保障性。”在数天的潜水考察中,他如此向我们普及潜水知识。
  通过在巴松错和新错数天的水下拍摄,吴立新和李家凡两位摄影师对两座高原湖泊的水生动植物生存状况及湖床等本底资料进行了调查拍摄,收集了大量水下湖泊景观图片以及部分巴松错水生物和鱼类。同时也证实了巴松措湖心的扎西岛,并非传说中那般是一座“空心岛”,即岛屿与湖底相连而不是漂浮在水面之上的,这更符合“羊背石成岛”的传说,即通过冰川磨蚀、刨蚀加上冰川融水所形成的冰河的冲蚀,巴松错湖盆南岸边缘一处抗磨刨力度较强的硬质岩基得以保持其相对高度,并在冰川消退时露了出来,从而形成了如今的扎西岛。
  问:雅江大峡谷:向@罗浩提问巴松错湖心的扎西岛,传说是“空心岛”,即岛与湖底是不相连而是漂浮在湖水上的,是否如此?
  答:罗浩:这个要等吴立新老师11月1-7号下水后才能知道,我们也很期待。据我所知西藏的任何湖泊还没有进行过水下考察。
  问:阳光鱼生:向@地衣徐健提问在纪录片《美丽中国》中已有过一些专门针对藏区的纪录,请问这次来到巴松错,与你以往进入藏区的经历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答:地衣徐健:这次是秋冬季调查,会很冷,但是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寒冷的季节,见到兽类和雉鸡类动物的可能性越大。
  问:绝版青春:向@地衣徐健提问从野性中国,再到IBE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所长,一路走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地衣徐健:这个家伙是来踢场的,哈哈,一路走来,离自然越来越近了,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到自然中去了,这是我想要的。
  问:夙昔:向@地衣徐健提问:有哪些特别的生物令您印象特别深刻。
  答:地衣徐健:这里的雉鸡类特别丰富,这个地区可以同时见到两种虹雉,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问:y_lotus乐阿布思之友:向@罗浩提问:这样的调研结束后对当地的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利用是否有进一步的计划。
  答:罗浩:每个家庭都要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家底,才好安排一家人的生活。其实生物多样性调查本应该是政府来做的,我们现在是在帮助政府调查家底,最后达到更好的规划和开发。
  问:草莓小:向@吴立新提问
  请问您以前做过高原水下摄影么?
  答:吴立新:在潜水行业里,海拔超过300米的水域进行的潜水活动都称为高原潜水。但目前潜水科学研究得出的可供潜水员参考的科学数据只到海拔3000米。2007年开始拍摄青海湖湟鱼专题,青海湖海拔3200米,冬天湖面结冰,冰下水温零下1度。
  问:蛙鸦鸦范毅:向@吴立新提问我是IBE队员鸦鸦,一直拍陆地上的物种,这次有机会一起前往巴松错,请问吴老师作为水下摄影,我们其他队员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答:吴立新:水下摄影,并不是说一定要配备潜水器材,潜到水下。溪流、水潭等环境下,采用简单的浮潜器材,同样可以进行拍摄。无论是深水还是小溪,摄影师需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拍摄上,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控制自己在水中的姿态、保证顺畅呼吸等等上面。
  问:y_lotus乐阿布思之友:向@罗浩提问这次你们的调研增加了人文的方面,这非常令人高兴,如何真实地呈现当地的人文状态,并使该调查结果能促进不同人文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您有什么想法吗?
  答:罗浩:我们只是如实的调查,等专家的结果出来向政府提交报告,给政府建议,尽力帮助村民们致富,做到政府、村民、企业三方获利。
  问:啃guokr的松鼠:向@地衣徐健提问
  这项活动为什么不在夏天进行呢?现在温度比较不适合而且入冬后活跃的生物也比较少吧?
  答:罗浩:夏天雨水较多,水很浑浊,所以只能在这个时候做。
  问:y_lotus乐阿布思之友:向@罗浩提问获悉这次行为是你们公司的行为,深表敬佩,但仅靠一家公司,和一群人力量单薄了些,虽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罗老师是否有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和群众参与的设想?
  答:罗浩:正是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不做这项工作就没有人点燃这把火。
  问:草莓小:对@地衣徐健提问:请问怎么才能加入徐老师滴团队呀?小爱好者可以么?
  答:地衣徐健:可以啊!欢迎!但是目前我们的队员要求还比较高。需要有一流的摄影技术,还需要有很好的生物学背景,还要加上丰富的野外经验以及足够的时间,才可以成为一个IBE队员。你可以先报名志愿者,以后有机会可以参加我们的调查
  问:帅帅-白玛央宗:向@地衣徐健提问
  请问裸鲤是一种高原特有的鱼么?常见么?数量怎么样?
  答:地衣徐健:裸鲤,基本上是高原湖特有的,种类很多,在纳木错、玛旁雍错、色林错都有,数量很大。
  问:非常爱Young:向@蛙鸦鸦范毅提问
  范毅老师,在我的印象中,自然生态摄影人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毅力,虽然与镜头前的那些“模特儿们”不能进行语言交流,他们却有着非凡的沟通能力,在与大自然的长期亲密接触中,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这些经验对您的生活态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蛙鸦鸦范毅:同这些小生命其实也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关键就是我们常说的同频率,同高度一样,就能亲近了,它们就不会惧怕你,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一样,做人做事,把自己放低一点,就能得到更多,海纳百川。
  问:菠萝不兜:向@吴立新提问:人在无声隔绝状态中常有恐惧感,吴老师在水下拍摄时,寂静环境中,会有恐惧感吗?特别是刚开始做这行时,如何克服呢?比如,自己在水下跟自己默默说话?
  答:吴立新:曾经有过,但当未知成为追寻的目的,探索精神会成为支持自己的力量。当然,不能盲目的冒险,细致认真的调查研究,长期的训练,可靠的器材装备还有值得信赖的同伴等等都将成为克服各种困难的力量。
  问:失忆桔梗:向@吴立新提问:请问吴老师这次最期待拍摄到的是什么?
  答:吴立新:新奇的水下自然环境、罕见的高原水生生物以及和当地原住民之间的联系,都是我们这次关注的内容。
  问:雅江大峡谷:向@吴立新提问在杂志上看到您曾在千岛湖底发现暗藏的古城,这次巴松错探秘是偏重生物还是人文?计划潜水的深度?
  答:地衣徐健:会偏重生物和景观。
  问:聚安城:向@地衣徐健提问
  潜水服隔温吗?巴松错的水温很低,是否有危险?
  答:吴立新:干式潜水服可以达到很好的保温效果。放心!
其他文献
@草原900 #带着微博去旅行# 西藏的天是梦幻般湛蓝,阳光下云朵是圣洁的白,蓝天白云下的雪域高原像天堂圣殿,如此纯粹、宁静。很多只能在实地,从心里去感受,那种幽谧和深邃无与伦比,即使偶然雪雨风霜骤然而至,过后灿烂仍是一往如昔,会让你继续魂萦梦绕沉醉在此,尘世尘埃,烟云浮生,此时此地,微不足道。  @西藏人文地理 在西藏,即使风云变幻无常,最后总是以灿烂的阳光来结束这一切、冲破风雪乌云,行走在西藏
西藏的农耕民俗起源和农业文明同步,诞生于原始信仰基础之上。这种古老的信仰至今仍旧是农区人们生活的主流,农耕民俗活动的开展主要发生在开耕播种与开镰收获两个阶段,虽然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机械化的设备作为农耕工具,但是传统中以“二牛抬杠”为首的第一犁,仍是最为让人惊心动魄的春天进行曲。  一年之计在于春,对在高原从事农业的藏民族来说,更是如此,由于地域相对封闭,所以西藏农耕民俗活动中的原始信仰至今仍在西藏
由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主办,《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社协办的“西藏生物影像调查(TBIS)巡展”已于5月25日在北京拉开序幕,并分别在广州、上海、成都、重庆各地巡展。今年的暑假,TBIS将带孩子们探秘峡谷森林,在自然中学百科,使你从中学到丰富的自然常识、生态环境知识;并且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激发起孩子们对大自然、对人类本身的进一步关心。此次推广把TBIS核心技术植入到生态
西藏地处中国西南边疆,地域非常辽阔,自古以来客旅往返和物资交流都十分频繁,自然地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寄宿行为方式、相关习俗,以及随之而来的寄宿伦理。  古时,往来大道上有驿站、大桑(藏语里是“马站”的意思)等客店性质的机构,解决来往人员基本的水草和茶炊之急,邮差房也有充做客台的历史。吃大户式时“采尔厦”一地方政府接待官方客人的方式  根据拉萨八廓街85岁的居民罗追老人回忆,西藏和平解放以前,整个拉
作为世界园林之母,原产我国的杜鹃种类占世界一半以上,而我国的杜鹃花又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云南、西藏和四川的高原山地孕育了400多个形态各异的杜鹃种类。  雪中的杜鹃林  6月初的一天,我随考察队前往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白马雪山保护区进行野外工作,这一次我迫切地想要见到盛开的杜鹃林。前一年相似的季节我也曾来过。但是非常不巧,当年五月中旬的几天低温给了正在孕蕾的杜鹃致命的一击。  随着公路的上下起伏,
茶马古道上的马帮,连接着云雾晨霭森林密布的西双版纳和距离天堂最近的布达拉宫。掠过1400多年的历史尘土,全程近4000公里的路,他们究竟是如何跨越重重山峦和数条大河的艰难险阻的?    考察与命名    1990年,6个年轻人,赶着几匹马,挎着枪支,带着锅、碗、瓢、盆、茶、睡袋、帐篷、相机以及录音机之类的物什,牵着一只猎狗,抱上一只会下蛋的母鸡,从丽江出发踏上了第一次茶马古道文化大三角的考察之路。
中日合作的宇宙线广延大气簇射(即EAS)探测阵列由近800个分布在近4万平方米地面的闪烁探测器组成,整齐有序,犹如冷兵器时代临战的兵马阵列。这座阵列1994年只有45个闪烁探测器,经过三期大的扩建,现在已经达到近800个。    “地毯”      虽然事先从资料获知:“所谓宇宙线是来自宇宙深处的高能粒子流,并且携带着宏观宇宙、微观世界与空间环境的信息,对于科学家来说堪称自动上门的宇宙物质样品。”
这里有绵延千里的冰峰雪山和动人心魄的冰塔林,这里有一望无际的肥美草原和纵横如织的神秘湖泊,这里有争奇斗艳的奇花异草和罕见稀有的珍禽异兽。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措那湖和长江的源头格拉丹东冰川是它永恒的坐标,人迹罕至的无人区和绝世美景的湖光山色是它无尽的诱惑……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美丽的措那湖    措那湖,位于安多县城西南20公里处,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和昆仑山山脉之间,属高原湖泊型自然风景区
在城市客厅的阳台上,我常常会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默默出神,在一幢幢高楼林立的城中,马路上车来车往的喧嚣总让我想起高原上的日子。回想那一望无际的原野、触手可及的白云、神秘的阿里高原,静谧圣洁的西藏仿佛就在眼前!  从拉萨出发,一路向西,迎着高原吹来的风,翻过无数海拔5000米以上的垭口;漫步在神山冈仁波齐的脚下、穿过圣湖玛旁雍措,沿着新藏公路向日土前行。左手边是喜马拉雅山脉,右手边是冈底斯山脉,曾经只
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海省,流经西藏、云南后,进入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国,全长4909公里,流域面积81万平方公里,流域人口6100万,跨越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区。澜沧江位列世界第六大河、东南亚第一大河,是一条具有内河、界河和跨越多国的国际性河流。早在公元前120年,它就被流域各国作为著名的文化走廊和天然通道,如今它又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与流域范围各国在经济、旅游、科技方面合作往来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