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词”成金 别“句”匠心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w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词析句,指的就是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要词句,领悟欣赏其意义、情味和表达技巧。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一句句精妙的句子,架设起一座座桥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从读写的角度看,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所有课文都是经过专家鉴赏、甄别过的。可以说,每篇课文都是学生阅读、习作的文本典范。从教学的角度看,如果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教学就会显得浮光掠影。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品味好词佳句,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一、挥一挥魔术棒,点“词”成金
  
  “魔术棒一点,苹果变雪梨;魔术棒一指,小丑变公主……”在童话世界中,神奇的魔术棒总是能制造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而在我们的课文当中,惊喜就藏在字里行间,就看你的魔术棒能不能指到它。
  1.抓出“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
  有人说,人聪不聪明,只要看他的眼睛就行了。其实文章也有眼睛,如果你能找到课文的眼睛,教学效果能事半功倍。
  例: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人教版第十册第7课《祖父的园子》)
  这篇课文整个基调是欢快、自由、有趣的。课文很长,得找到一个“文眼”。这一段中,“活”字就是那双关键的眼睛。首先让学生自由读出一个字——“活”,再读出一句话——“一切都活了”;接着通过“什么活了”“怎么活”两个问题,让学生朗读;紧接着又让学生进入角色再读……步步深入,学生就能逐渐体会到这个“活”字有“生命力旺盛、生机勃勃”的意思,体会到了祖父园子里的一切是那么快乐、自由。
  有的课文的关键词很明显,如《詹天佑》第一句话中的“杰出、爱国”,《布衣元帅》中的“朴实无华”等。但更多的课文,关键词却隐藏在文章当中,需要教师深钻教材挖掘,潜心涵咏,从语言文字入手。作者一般不会在文本中重要的地方加着重号,所以我们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再跳出具体的字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
  例: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浙教版第十一册第16课《老师领进门》)
  我认为这篇文章中的关键词是“恭恭敬敬”。我们可以在简介作者刘绍棠后,以“为什么一个大作家要这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很快就能体会文中田老师的独特教学方法和作者的感激之情。再学习这句话,学生对“恭恭敬敬”一词的分量、含义一定会有更加深入、透彻的领悟。
  2.亮出“好”词,春风又绿江南岸
  如果说关键词是课文的眼睛,那么句中那些写得美妙、用得恰当的好词便是散落在课文中的星星,要让它们吸引学生的眼睛、浸润学生的心灵,得看我们如何点亮它们了。
  例:我们陆续跳在一只船上。一个朋友解开了绳子,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着河中间流去。
  ——(浙教版第十二册第11课《鸟的天堂》)
  这段话中,“陆续”和“流”两个词用得尤为妙。首先用比较法,拿“继续” 与“陆续”比较,学生体会到了“用词要恰当”。 而“流”字的妙处则用换词的方法体会,学生说出了“漂”——显得小船行驶没有目的;又换成了“驶”——觉得动静太大、速度太快,与下文内容不协调;再换成“挪”——显得船很笨重、速度过于慢……经过分析与比较,学生体会到用“流”字既能写出船行驶速度的缓慢,又体会到“静”字,更隐含了作者和朋友们的那份闲情逸致——懂得了“用词要精妙”。
  例:星期天我去看花。进了公园门,步步登山。看花的人接踵摩肩,多极了。向高处看去,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这时候,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大家一口气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
  ——(浙教版第十二册第10课《花潮》)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淹没”一词的妙用,分四步走:
  ①这段话里写了三个“多”,你能读出来吗?(人多,树多,海棠花多)
  ②你都从哪些地方读出来?(体会“接踵摩肩”“密密层层”“望不到边际”等词)
  ③比较一下,这三个“多”中谁最多?(海棠花)从哪个词看出?(淹没)
  ④从这个“淹没”你知道了什么?(那么多的人在海棠花中却显得微不足道,显出了海棠花的多;而“淹没”与前一句“挽不住”一词相照应,更体现出了海棠花的美)
  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淹没”这个词时,并没有急着揭示这个词,而是用三个“多”作好铺垫,为体会“淹没”的出现打好伏笔,学生在步步深入中自然而然地体会了“淹没”一词的妙用。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推敲成了永恒的经典,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我们就能更多地发现“绿”字,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掂量比较中,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从而敏化语感,积淀、提升语感,体味学习语文的快乐。
  3.引出“暗”词,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文中,并不是所有的好词都能书面表达出来。有些语言是作者故意省略,有些词句则隐藏在文字的背后。对于文中的这些“暗”词,我们更要具备一双慧眼,将它们挖掘出来,呈现在学生面前。
  例: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天空中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人教版第七册第4课《火烧云》)
  在教学这一段时,我进行了这样一番引领:
  (1)请学生观看颜色不断变化的火烧云图片或录像。
  (2)请学生说说看,天空中都有哪些颜色?(出示: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
  茄子紫)
  (3)理解这些颜色词的意思,并把颜色词分成三类。
  (4)拓展:你能像作者一样再说出一些这样表示颜色的词吗?(黄澄澄
   半红半紫湖蓝等)
  (5)引出“暗”词:这么多颜色在一块儿,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五颜六色、色彩绚丽、色彩斑斓、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等)
  在《火烧云》这篇课文中,作者始终以一个孩子的视野来叙述,语言显得活泼、有趣,一句“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虽朴实,却充满童趣,因而“色彩斑斓”“姹紫嫣红”等“俗”词不用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对于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这些好词,作为教师,我们却得变“藏”为“露”, 在深入领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语言的意象,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不仅锻炼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同时,在充分表达中,还给了学生一个运用、积累词语的好机会。
  二、抡一抡金斧头,别“句”匠心
  字组成词,词连成句,句谋成篇。在品读语句的时候,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用各种形式让学生一味地“读”,到最后,学生也没有“品”出句子的奥妙所在。这主要牵涉到方法的问题。
  1.比较品评,淡妆浓抹总相宜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在语言形式与内容的比较中,才能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和智慧,品味语言的意蕴和美感,从而对语言、语境、情境有更好的感悟。
  例: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
  ——(浙教版第十二册第11课《鸟的天堂》)
  对于巴金老人写的这句经典句子,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体会别“句”匠心:
  方法一:词语换位
  (1)出示词语换位后的句子:
  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树梢,在山头。
  (2)读出不同点:原句显得有顺序——观察从高到低;换后的句子显得秩序凌乱。
  (3)得出结论:作者的观察是有顺序的。
  方法二:删词朗读
  (1)出示少了“在”的句子:
  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山头、树梢。
  (2)读出不同点:原句构成了短语的排列,读起来有节奏,有韵味;后一句便没这种感觉,显得生硬。
  (3)得出结论:一个看似不重要的词却往往能在句子中起关键的作用。
  方法三:长句删节
  (1)出示短句:
  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2)读出不同点:后一句虽简洁却没写出红霞的变化;原句显得有动感,把“静”的红霞写“活”了。
  (3)得出结论:描写景物应动静结合。
  在这个例子中,通过比较,学生感受到了文学大家巴金运用语言文字的娴熟技巧,更充分感受到了寥寥数语所承载的美好意境,以及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无限魅力。
  例: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
  这是一组典型的短句,丰富的语言全都浓缩在“像泼”“像倒”两个词上。对于这样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学生较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帮助“拨开云雾”,学生才能“见天日”了。
  方法四:短句加长
  (1)引导发现:你发现了这段话什么特别之处吗?(句短,“像泼。像倒。”只有四个字,却组成了两句话。)
  (2)出示长句:霎时间,雨点连成了线,“哗!”大雨就像天塌了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3)引入思考:两句的相同点是什么?(相同点是都写出了雨的“大”)两句各有特色,为何作者要选上一句?
  (4)朗读对比:尤其指导学生读出上句中“句号”的急停、凝重。
  (5)体会感悟:短句的表达形式更突出了雨之急、之大,情况之突然,让人们的心情一下子紧张起来。
  语言风格的领悟向来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往往只可意会。可是通过两种不同风格的对比,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诠释,学生轻而易举地意会到两段语言文字所散发的不同语言张力。
  2.前后联系,红花还需绿叶扶
  很多时候,就词论词、就句论句,特别是叙事抒情类课文,是很难找到语句蕴含的“弦外之音”的。事实上,文章是一个整体,语言文字内在的意蕴、理趣,是隐藏在前后左右相关联的句段、语境当中的。
  例: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
  ——(人教版第九册第23课《难忘的一课》)
  怎么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的内涵呢?
  (1)铺垫:在学习课文中“光复”一词的含义时,介绍台湾光复的历史背景。
  (2)辅助:通过课文插图,理解台湾老师也是与学生一样才开始学习祖国语言文字,从而理解“吃力”的含义。
  (3)领悟:用“尽管……还……”连起来说说台湾老师是怎样写这句话的,从而领会台湾老师热爱祖国文字的无限深情。
  这样在句与句、段与段、图与文的前后联系中,引导学生将一个句子放到文本这个整体语境当中思考,实际上是拓宽了学生深入领悟语言文字内涵的背景,在一个大环境中考虑问题,水到渠成地获得一种整体层面上的意义。
  3.结合生活,设身处地求真意
  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从这种意义上说,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凭借语言文字,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以求对语言蕴涵的感受更鲜明、更形象的过程;在文字与意象的转换中,敏化语感的过程。
  例: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浙教版第十册第17课《月光曲》)
  首先教师播放《月光曲》相应的音乐,让学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接着,学生第二次闭眼,师配乐范读这段话,再让学生说说此时的感受。最后,用朗读把音乐的意境表现出来。
  在这样的教学中,以文字为桥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展开联想,把阅读的语言文字与现实的生活经验相沟通,从而真正地理解语言文字,融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有效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抵达作者的心灵,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如何将鲜活的生活转化为优美的文字。
  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其实,我们的课文又何尝不是这样处处充满“美”呢?我想,只要教师能细品课文,深入钻研教材,那么人人都能点“词”成金,别“句”匠心,让我们的学生在品词析句的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限美妙,在美妙的文字中自由徜徉。
  (浙江省缙云县实验小学321400)
其他文献
摘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影响,运动能力是基础,健康行为是关键,体育品德是保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无法脱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练习情景与学生状态等条件。体育课堂教学具有追求实效的体能发展、因材施教的技能学习、灵活多样的竞赛活动和重在激发的运动兴趣,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关系;培养;四有;体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基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体育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重要问题来实施,并渗透模式的三大理念,落實“运动负荷、体能练习、运动技能”三大关键要点。本文主要从指导思想、学情分析、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评价、教学过程等要素对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为一线体育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体育教学设计;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
“套餐”作文,就是围绕一个专题,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来写作文。如“我和我的小种子”,孩子们写了播种、发芽、成长、比美等系列作文;又如“运动会”,孩子们写了挑战信、精心备战、精彩瞬间等系列作文。“套餐”作文有境、有情、有趣,内容丰富,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写作的“内驱力”。  下面以“我和我的小宝贝”为例展示“套餐”作文的指导过程。    一、寻找“小宝贝”——引情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
这个类型的问题更多的是编排在数学奥赛内容里。现在在复习内容中出现,而且只是很小的一节,我认为,教材编排在此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这几个题的解法,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复杂的数学问题;同时也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同样策略也需要不断积累,但不管解决什么数学问题,特别是复杂的数学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树立一种意识——走一步看一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然而有效的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讲授也是必需的。但这种讲授应是不越位的师生互动中的点拨、引领、启发、强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怎样才能体现教师的“教”既到位、又不越位,学生的“学”要到位、又不放任呢?我认为教师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空间,留出足够的余地,使教学
[案例背景]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数学思维方法以及数学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训练总是以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为载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不断体会策略的作用,并有意识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最有利于引发学生不断深入的思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跳一跳能摘到的桃子”是学生最喜欢和最感兴趣的。在课堂教学中,不同认知水平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最近
摘 要:2018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拓展校园文化,让传统体育如武术、太极拳等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大大推进了教育部和武管中心实施的“武术进校园”的进程。目前学校武术内容缺少的正是民间传统武术看重的根基和核心——攻防技击和功法练习。笔者全面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在武术教学中引入民间传统武术——赵氏擒拿,制定武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为“武术进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民间传统武术;
有幸,笔者在三年内分别三次执教《圆明园的毁灭》。很巧,三次执教都设计了读写结合内容。当然,笔者没有重复,而是进行了三次不同的设计,现将三次读写结合做一比较,为探讨读写结合抛砖引玉。   一、即兴抒情,注重思想表达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情感丰富、内蕴深刻、激扬着爱国情感的篇章。初读,笔者就爱不释手,因为其激情澎湃,气势如虹;再读,爱又添上几分,因为其语言优美,字字珠玑;三读,已是欲罢不能,
摘 要:体操垫在日常体育教学中运用频繁,使用方法简单有效,甚至在很多项目中可以作为替代品使用,加之轻便、安全,因此受到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青睐。  关键词:体操垫;武术;教学;使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3-0067-02  一个偶然的机会准备了一節名为“武术-防身术”的体育公开课,课上将体操垫作为教具贯穿始终,使整节体育课生动活泼
为切实推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掀起全校师生体育运动的热潮,2005年,经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多次研究和有关专家的反复论证,以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跳绳”为突破口,挖掘练习功能,探索科学方法,我校研制开发出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新兴集体运动项目——“多人连锁跳短绳”。  集体竞赛项目“多人连锁跳短绳”属花样跳中的一项创新项目,是在单人原跳短绳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和人数,由传统的单人跳扩展到集体多人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