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阅读是读者从书籍报刊中获得知识、运用信息的社会实践活动、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关键词】 阅读;教材阅读;名著阅读;提高
搞好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高尚的思想品德、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是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有效地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怎样去听、说、读、写。
一、在教材阅读中,我常带领学生使用以下方法:
1、浏览、提问。就是对文章做鸟瞰式感知,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到总体的印象,概括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或观点、材料。如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就可采取浏览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出示问题组:
(1)演讲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观点?
(2)作者先后谈论了那几个问题?
2、精读。这是关键的步骤,必须认真阅读文章,圈点、批划、评注,弄清词句含义,逐段理解内容,理清线索,把握主题,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摘要,抄卡片,写笔记,列提纲,绘图表等,求得切实具体地解决问题。以学习《故乡》为例:作者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绘了辛亥革命十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我们可以通过精读对这个人物的外貌、动作、对“我”及对生活的态度进行分析,来理解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3、诵读。胡适曾说过:"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作者赋文学形象以"情感",写得"动情",要让学生学得"动情",反复诵读是关键。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的再创造、发现美的过程。通过美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由表及里,阅读者和诗人产生情感的碰撞、共鸣,从而获得了独特的审美感知。如读《背影》中望父买橘一段,深情地诵读让我们再现作者浓浓亲情的画面,学生更深切感知亲情、感恩父母。诵读使语文课堂变得灵动。
4、背诵。强调记住需要记忆的内容,不一定都是一字不差的背诵,可以作想象性回忆,再与文章对照反复记忆,力求记得准确、迅速,也可以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默写提纲,记住要点。
5、复习。包括系统整理提纲和读书笔记,重温主要问题解决的办法,完成必要的练习。如在文言文笔记的整理中可以通过以下分类进行整理:作家作品知识,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翻译,人物性格特点,启示,文意的把握,拓展延伸等方面进行系统整理。
二、关于课外阅读,我做了一下尝试:
课外阅读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也同时是对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检验,是达到“不教”或“放”的一种检测。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扩大阅读量,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世界,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这里谈谈名著阅读。
阅读名著,是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提升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要保证学生阅读名著的时间以提高阅读名著、理解与分析名著,进而欣赏名著的目标。教学中,老师还要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1、读书笔记法。针对名著的考查方法,在课外阅读时不能只看不写,不能只读情节,不注意人物形象,不能肤浅略读看热闹而不深刻分析。要有计划的写写读书笔记,谈谈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思想情感、感受启示,同时不能摘老话、抄套话,要有自己的心里话。
2、圈点批注法。以阅读《水浒传》为例,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1)圈点法。《水浒传》一书中,人物繁多,容易混淆,对于主要人物或刚出场的人物,可以在这个人物名称的下面,进行圈点。
(2)涂抹法。对于书中精彩部分,可以用淡色荧光笔,进行涂抹,这样既可以使精彩内容凸现出来,又不至于因画线而使书面显得杂乱。
(3)概括法。对已经涂抹的部分,进行概括。如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的章节,我们可以概括为鲁智深是一位正直无谓、见义勇为的豪侠。
3、分类汇总法。按照文学史的不同分期,把初中阶段的作家分类整理、以史为线索,作家作品是这条线上一颗颗耀眼的珍珠。
4、开展常规阅读指导课。内容丰富的鸿篇巨著,如何克服学生在阅读时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防止刚想起航,由于看不到边界,又匆匆靠岸。我们可以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纳入常规教学。阅读指导课的内容主要有:学习重点、学习范围、问题讨论、学生质疑和习作练习。其中“问题讨论”和“学生质疑”是指导课的重点。问题讨论,是由教师拟出这一章节有关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学生质疑,是由学生将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解或疑惑问题,在指导课上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提出问题,证明他们经历了独立思考和提炼的过程,即使显得十分幼稚,依然值得我们肯定。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便加深了对名著理性的分析和理解。
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指导课就像给学生点亮了一盏盏航灯,这样,学生在茫茫的阅读大海中航行,不会迷失方向。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汪鹏生:《感受阅读之愉》
2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关键词】 阅读;教材阅读;名著阅读;提高
搞好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高尚的思想品德、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是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有效地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怎样去听、说、读、写。
一、在教材阅读中,我常带领学生使用以下方法:
1、浏览、提问。就是对文章做鸟瞰式感知,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到总体的印象,概括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或观点、材料。如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就可采取浏览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出示问题组:
(1)演讲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观点?
(2)作者先后谈论了那几个问题?
2、精读。这是关键的步骤,必须认真阅读文章,圈点、批划、评注,弄清词句含义,逐段理解内容,理清线索,把握主题,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摘要,抄卡片,写笔记,列提纲,绘图表等,求得切实具体地解决问题。以学习《故乡》为例:作者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绘了辛亥革命十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我们可以通过精读对这个人物的外貌、动作、对“我”及对生活的态度进行分析,来理解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3、诵读。胡适曾说过:"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作者赋文学形象以"情感",写得"动情",要让学生学得"动情",反复诵读是关键。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的再创造、发现美的过程。通过美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由表及里,阅读者和诗人产生情感的碰撞、共鸣,从而获得了独特的审美感知。如读《背影》中望父买橘一段,深情地诵读让我们再现作者浓浓亲情的画面,学生更深切感知亲情、感恩父母。诵读使语文课堂变得灵动。
4、背诵。强调记住需要记忆的内容,不一定都是一字不差的背诵,可以作想象性回忆,再与文章对照反复记忆,力求记得准确、迅速,也可以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默写提纲,记住要点。
5、复习。包括系统整理提纲和读书笔记,重温主要问题解决的办法,完成必要的练习。如在文言文笔记的整理中可以通过以下分类进行整理:作家作品知识,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翻译,人物性格特点,启示,文意的把握,拓展延伸等方面进行系统整理。
二、关于课外阅读,我做了一下尝试:
课外阅读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也同时是对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检验,是达到“不教”或“放”的一种检测。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扩大阅读量,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世界,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这里谈谈名著阅读。
阅读名著,是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提升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要保证学生阅读名著的时间以提高阅读名著、理解与分析名著,进而欣赏名著的目标。教学中,老师还要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1、读书笔记法。针对名著的考查方法,在课外阅读时不能只看不写,不能只读情节,不注意人物形象,不能肤浅略读看热闹而不深刻分析。要有计划的写写读书笔记,谈谈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思想情感、感受启示,同时不能摘老话、抄套话,要有自己的心里话。
2、圈点批注法。以阅读《水浒传》为例,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1)圈点法。《水浒传》一书中,人物繁多,容易混淆,对于主要人物或刚出场的人物,可以在这个人物名称的下面,进行圈点。
(2)涂抹法。对于书中精彩部分,可以用淡色荧光笔,进行涂抹,这样既可以使精彩内容凸现出来,又不至于因画线而使书面显得杂乱。
(3)概括法。对已经涂抹的部分,进行概括。如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的章节,我们可以概括为鲁智深是一位正直无谓、见义勇为的豪侠。
3、分类汇总法。按照文学史的不同分期,把初中阶段的作家分类整理、以史为线索,作家作品是这条线上一颗颗耀眼的珍珠。
4、开展常规阅读指导课。内容丰富的鸿篇巨著,如何克服学生在阅读时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防止刚想起航,由于看不到边界,又匆匆靠岸。我们可以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纳入常规教学。阅读指导课的内容主要有:学习重点、学习范围、问题讨论、学生质疑和习作练习。其中“问题讨论”和“学生质疑”是指导课的重点。问题讨论,是由教师拟出这一章节有关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学生质疑,是由学生将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解或疑惑问题,在指导课上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提出问题,证明他们经历了独立思考和提炼的过程,即使显得十分幼稚,依然值得我们肯定。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便加深了对名著理性的分析和理解。
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指导课就像给学生点亮了一盏盏航灯,这样,学生在茫茫的阅读大海中航行,不会迷失方向。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汪鹏生:《感受阅读之愉》
2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