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诗经》的质拙、唐诗的雍容、宋词的典丽,都是文化史、文学史的绝唱。《孟子》的浩然正气,《庄子》的汪洋恣肆,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范仲淹的宠辱偕忘,欧阳修的超然自乐,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那样鲜活生动;而司马迁的《史记》所体现的精神气度、文化襟怀,李白诗歌中所体现的铮铮傲骨、俯仰天地的洒脱浪漫,更有对学生精神熏陶濡染的作用。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照彻千万年,沐浴古今人。他们的灵魂借助诗文走过了漫漫的精神历程,我们今人再通过文言让学生去“循迹走过”,对学生的精神就是一次次历练。不断走过、不断历练,就是民族的精神积淀、精神记忆与精神传承的过程,同样也是语感、精神气质形成的过程。这些恐怕是单纯学习白话诗文所不可替代的。
然而,我们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又是何等尴尬。反思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大致存在以下几种偏差:
唯知识论: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把文章肢解为一个个零碎的实词、虚词、句式,没有整篇文章的文气感受,没有精神实质的体会挖掘,文言课堂变成了文言语法知识大全。
唯教师论: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好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可归纳为一种模式,即:作者、背景介绍——朗读课文——疏通词句——内容分析——巩固练习,教师按照备好的现成教案,以不变应万变,按既定的模式按部就班一一讲到,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兴趣所在和接受能力。
唯教参论:以教参为中心,一味照本宣科。对教参的说法、课本上的注释等通通奉为“权威”,没有讨论,不敢质疑;对铺天盖地的各种教学参考书、辅导资料不加甄别,缺少整合,通通灌输给学生。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古代文化典籍的精品,中华文化本身博大精深,文言文比现代文更有文化魅力,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知识面狭窄,是很难走出教材、走出教参的。教师本人都放不开,唯书唯参,怎样去引导学生放开呢?怎么会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呢?
唯背诵论:以背诵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没有分析,没有讨论,没有质疑,没有拓展,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
唯考试论:以考试为中心,一味追求升学率。考什么教什么,只停留在字意的层面上,而且通过词语解释和语法特点等的标准化题型的反复操练,使整个课堂枯燥无味,把学生刚刚萌发的一点兴趣给磨平了,使文言文像洪水猛兽一样变得面目可憎。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教文言文呢?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把文言文当作一种文化,而不应当仅仅当作一种语言来教,更不应该当作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文言文是一种文化载体,它把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经由我们的手,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从先秦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一直到明清代的散文小说,文言典籍里蕴藏着多么深厚的中华文化!我们让学生接受什么?就是接受这种文化,它里面包含着古人太多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
针对文言文教学现状,我认为必须转变观念,开拓思维,大胆创新,紧扣文言文本身的特点,真正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才有可能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尴尬境地。
一、不断学习,提高内功
教学中无论是文的缺失还是言的缺失,其实,归根到底,都是文化意识与底蕴的缺失。作为语文教师文化底蕴不足,面对教学困境,也想改变,怎奈心有余而力不足,所做的一些小小的改动,更多的只停留在形式上,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还是教师说了算,以教材为准,以教参为准,换汤不换药。放眼周围,凡是把教材、教参上的内容给学生靠透的,文言文考试成绩都在上游,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自己的意识中认为文言文教学是不能出教材教参之右的。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僵化的狭隘的应试意识,导致今天文言文教学的缺失。不提高教师的内功,很难教得文与言融合,很难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上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认为,教师内功涵盖面非常广泛,包括自身较高的文化素养,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对课堂的控制能力等。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必须时时处处学习提高,否则很难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有内功的老师,才会在课堂中对学生有智慧的启迪,有内功才会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起到有力的导引作用,才会在课堂上与学生有思想的、智慧的碰撞。文与言的融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也是语文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终身负责,传承文化精髓的意识在教学中的反应。
二、设疑激趣,激发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消除对文言文的畏难和抵触心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巧妙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消除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如学韩愈的散文可让学生回忆背诵韩愈的诗歌,促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自然介入课堂,充分尊重并调动学生的经验因素,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大胆放手,体现主体
教师要懂得放手。首先要真正领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深刻内涵,其次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下,应该也可以独立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对于“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教学内容,完全可以以课前预习的形式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来完成;“课堂小结”这一教学环节,不一定非得老师来总结,让学生自己发表感言、归纳梳理,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重視积累,动手动脑
很多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手懒,不愿意写,嘴懒,不愿意背,以至于出现“课堂上热闹非凡,学完后一片空白”的现象。而文言文的诵读不仅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而且是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当堂背诵积累,利用多种朗读形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评、品、议、背;也可以课外拓展积累,将同题材作品、同作家不同时期作品整理归纳,在比较鉴赏中开阔学生眼界。
五、勇于创新,优化课堂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惟恐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任何一个教学环节,一讲到底,字词句篇、主题结构,点滴不漏,面面俱到,结果老师讲得兴高采烈、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呵欠连天、昏昏欲睡。为消除学生的审美疲劳,教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用小组活动的形式扩大学生的参与面,用辩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用课本剧表演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的理解把握,用改写、仿写活学、活用文本素材,用自编考题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在创新中解放教师的思想和手脚,在创新中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学习的快乐。
六、学以致用,迁移习得
感觉学文言文没用,也是学生不爱学文言文的原因之一。如何让学生感觉到文言文其实和我们的学习、修养、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一定要学以致用。比如,指导学生用文言文中出现的典型事例作为作文素材,用文言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的写作,化用文言文中优美语句进行语言表达,用作者的意志、品质、精神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迁移习得,达到触类旁通。
然而,我们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又是何等尴尬。反思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大致存在以下几种偏差:
唯知识论: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把文章肢解为一个个零碎的实词、虚词、句式,没有整篇文章的文气感受,没有精神实质的体会挖掘,文言课堂变成了文言语法知识大全。
唯教师论: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好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可归纳为一种模式,即:作者、背景介绍——朗读课文——疏通词句——内容分析——巩固练习,教师按照备好的现成教案,以不变应万变,按既定的模式按部就班一一讲到,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兴趣所在和接受能力。
唯教参论:以教参为中心,一味照本宣科。对教参的说法、课本上的注释等通通奉为“权威”,没有讨论,不敢质疑;对铺天盖地的各种教学参考书、辅导资料不加甄别,缺少整合,通通灌输给学生。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古代文化典籍的精品,中华文化本身博大精深,文言文比现代文更有文化魅力,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知识面狭窄,是很难走出教材、走出教参的。教师本人都放不开,唯书唯参,怎样去引导学生放开呢?怎么会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呢?
唯背诵论:以背诵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没有分析,没有讨论,没有质疑,没有拓展,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
唯考试论:以考试为中心,一味追求升学率。考什么教什么,只停留在字意的层面上,而且通过词语解释和语法特点等的标准化题型的反复操练,使整个课堂枯燥无味,把学生刚刚萌发的一点兴趣给磨平了,使文言文像洪水猛兽一样变得面目可憎。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教文言文呢?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把文言文当作一种文化,而不应当仅仅当作一种语言来教,更不应该当作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文言文是一种文化载体,它把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经由我们的手,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从先秦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一直到明清代的散文小说,文言典籍里蕴藏着多么深厚的中华文化!我们让学生接受什么?就是接受这种文化,它里面包含着古人太多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
针对文言文教学现状,我认为必须转变观念,开拓思维,大胆创新,紧扣文言文本身的特点,真正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才有可能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尴尬境地。
一、不断学习,提高内功
教学中无论是文的缺失还是言的缺失,其实,归根到底,都是文化意识与底蕴的缺失。作为语文教师文化底蕴不足,面对教学困境,也想改变,怎奈心有余而力不足,所做的一些小小的改动,更多的只停留在形式上,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还是教师说了算,以教材为准,以教参为准,换汤不换药。放眼周围,凡是把教材、教参上的内容给学生靠透的,文言文考试成绩都在上游,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自己的意识中认为文言文教学是不能出教材教参之右的。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僵化的狭隘的应试意识,导致今天文言文教学的缺失。不提高教师的内功,很难教得文与言融合,很难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上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认为,教师内功涵盖面非常广泛,包括自身较高的文化素养,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对课堂的控制能力等。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必须时时处处学习提高,否则很难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有内功的老师,才会在课堂中对学生有智慧的启迪,有内功才会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起到有力的导引作用,才会在课堂上与学生有思想的、智慧的碰撞。文与言的融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也是语文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终身负责,传承文化精髓的意识在教学中的反应。
二、设疑激趣,激发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消除对文言文的畏难和抵触心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巧妙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消除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如学韩愈的散文可让学生回忆背诵韩愈的诗歌,促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自然介入课堂,充分尊重并调动学生的经验因素,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大胆放手,体现主体
教师要懂得放手。首先要真正领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深刻内涵,其次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下,应该也可以独立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对于“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教学内容,完全可以以课前预习的形式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来完成;“课堂小结”这一教学环节,不一定非得老师来总结,让学生自己发表感言、归纳梳理,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重視积累,动手动脑
很多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手懒,不愿意写,嘴懒,不愿意背,以至于出现“课堂上热闹非凡,学完后一片空白”的现象。而文言文的诵读不仅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而且是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当堂背诵积累,利用多种朗读形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评、品、议、背;也可以课外拓展积累,将同题材作品、同作家不同时期作品整理归纳,在比较鉴赏中开阔学生眼界。
五、勇于创新,优化课堂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惟恐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任何一个教学环节,一讲到底,字词句篇、主题结构,点滴不漏,面面俱到,结果老师讲得兴高采烈、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呵欠连天、昏昏欲睡。为消除学生的审美疲劳,教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用小组活动的形式扩大学生的参与面,用辩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用课本剧表演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的理解把握,用改写、仿写活学、活用文本素材,用自编考题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在创新中解放教师的思想和手脚,在创新中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学习的快乐。
六、学以致用,迁移习得
感觉学文言文没用,也是学生不爱学文言文的原因之一。如何让学生感觉到文言文其实和我们的学习、修养、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一定要学以致用。比如,指导学生用文言文中出现的典型事例作为作文素材,用文言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的写作,化用文言文中优美语句进行语言表达,用作者的意志、品质、精神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迁移习得,达到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