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性质的再认识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lu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争论较多的理论前沿问题,认真分析这些观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是走出困惑的关键。北京大学祖嘉合教授从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性质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有说服力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希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能参与这场讨论,以便清晰问题,商榷分歧,寻求共识,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争论较多的理论前沿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讨论中,多数问题的争论焦点不在于教育者是否可以成为主体,而在于受教育者是否能成为主体。本文试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性质进行分析,以有助于清晰问题,商榷分歧,寻求共识。
  
  一、受教育者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条件
  
  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看法存在许多分歧,重新分析这些观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是走出困惑的关键。
  单一主体说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关于主体和客体讨论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单一主体说可以分为教育者主体说和受教育者主体说。前者认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因而教育者是主体。后者认为教育者是为受教育者的成长、发展服务的,因而受教育者是主体。单一主体说坚持了教育管理主体的一元论,但因两种观点同时否认各自对方的主动性而陷入片面性:教育者主体说片面强调教育者的权威,只看到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并把这种主导作用绝对化,导致否定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而使教育效果弱化。受教育者主体说,如美国杜威、柯尔伯格、瑞士的皮亚杰等人坚持的受教育者中心模式把受教育者的作用强调到了一个不适当的地步,否定教育者的主导、引领作用,导致道德自发论。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双主体说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从施教过程看,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从受教过程来看,受教育者是主体,教育者是客体。这种观点是双主体说最普遍的说法。另一种说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符合哲学认识论中关于主体的界定,即双方都是有意识、有目的,并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成为主体。
  双主体说在理论上论证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动作用,在实践中提升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对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双主体说(包括多主体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相对主体说,它混淆了主客体的基本概念,有泛主体化倾向。双主体说混淆了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时的主动作用和进行自我教育时的主体作用的界限。
  双主体说在实践中“一视同仁”地对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责任意识,因为教育者是受国家委托承担对受教育者(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师)代表一种责任和使命。在教育过程中能否达到预期目的,虽然受教育者(学生)起一定作用,但主要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而不是相反。双主体说模糊了教育者的责任意识,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师)推卸教育责任提供了依据。同时,“双主体说”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成了两个主体,或多或少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主体际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交往过程中,通过“主体——客体——主体”的转化过程实现的,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结成“主体——主体”的关系,即一种主体际关系。主体际说中的客体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由客体转化为主体,与教育者构成主体——主体的关系,这种转化是在空间中的实在的转化。这种观点的另一种表达即主体间性说。“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359页)这里,主体间性说对于客体的表述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作者认为:主体间性的客体是教育资料。从哲学认识论来看,主体与客体是构成认识过程的一对矛盾,但是主体间性说中所揭示的教育者主体与教育资料客体的矛盾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矛盾,受教育者主体与教育资料客体的矛盾也很难被理解为是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应该指向受教育者及其思想认识。
  无论是双主体说、多主体说、主体际说或主体间性说,问题集中指向的都是受教育者能否成为主体。要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需要重温以下常识性的知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为主导性、创造性和前瞻性。主导性即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起主要和支配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活动的发出者、主动者,是积极的、活跃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执行者,为达到教育管理目的所采取的行为、措施和方法具有主导的性质;创造性即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前瞻性是指能够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受教育者的思想现状,预见受教育者思想的未来发展,引导受教育者养成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概念的界定,其出发点是就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的,显然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对象,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构成工作关系的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领域,它也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赋予对方以自身的规定性,或者说按照主体的要求去努力塑造对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对象不是物,而是在现实中活动着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不是从人与物的关系上来划分的,而是从人与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与被作用、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相互关系上来划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客体性表现为受动性、可塑性和受控性。受动性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对象的客体,必然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施加的作用和影响;可塑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影响和塑造下,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发生主体所希冀的变化;受控性是指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受到主体的主导、支配和调控,处于从属的地位。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成为主体?就是当受教育者在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由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乃至教育手段不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者规定,而是由教育客体自己根据社会客观要求设定,自己成为自己的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由外在教育向内在疏导教育转化,根据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把外在的压力变为内在的动力。所以,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定义来看,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时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而成为教育的主体。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讨论中,之所以出现单一主体说、双主体说、多主体说、主体际说或主体间性说等对主体和客体认识上的许多不同理解,主要是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上存在重大分歧。因此,要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从方法论上应有两方面的约定:第一,要在理论上搞清楚主体和客体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需要采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即:在一定阶段的研究中将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以便集中搞清问题。正如不把特定的因果关系从联系着的因果链条中暂时分离出来,就不能最终确定一种现象是原因还是结果一样,我们不分离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进行分解研究就不能确定哪个是主体,哪个是客体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在考察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时,需从特定的视角出发确定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以分解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互连接、相互交融的两个过程,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教育对象的接受过程。在考察主客体关系时应该从特定的视角来确定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而不能同时关照两个过程。虽然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教育对象的接受过程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交融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进行理论上的剥离,确定研究视角是施教过程还是教育对象的接受过程,如果同时关照这两个过程,随意转换视角,则不能说清谁是主体,谁是客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是具有主体性质的客体
  
  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体,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体又是有思想、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人作为有自觉能动性的客体,同自然的、自在的客体有明显的不同,他不是静止状态的物,这种客体区别于一般客体的根本特性,即具有主体性,是一种主体性的客体。这种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受教育者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力。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等。人类意识是一个觉察到自己在意识、在思维的情况下进行意识和思维的,即自己知道自己在思考什么、想干什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就是这样的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主观世界,自己的理想、信念、情感、爱好、要求等等的有独立性的自觉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独立自在主体,自己要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这种自我意识的程度体现在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中的投入与参与程度及自觉接受教育的态度。
  2.受教育者具有自我驱动的实践能力。人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他们不仅能创造出自然界已经存在的东西,而且可以创造出自然界中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他们不仅改造自然界,使周围环境成为“人化自然”,而且改造社会,使人类历史呈现出波澜壮阔的画卷,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正因为人能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才是可能的。受教育者自我驱动的实践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使他们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对象,对自己的教育活动进行支配、控制和调节,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发展和完善自身,以达到自己设定的预期目标。
  3.受教育者具有反观自省的认识能力。人不仅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而且能以自己为认识对象,反观自省,即把自己的思想观念、道德认识作为自己的检讨对象。任何动物都不会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意识等主观世界作为自己反思的对象。人能够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思想、情感、兴趣、爱好和行为动机,认识和评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受教育者的这种自我省察能力是使教育与管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在反观自省的基础上,人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当人们作为客体被观察时,总是力图让别人看到他希望别人看到的部分,而掩饰另一部分,增添一些装扮的成分,这给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正确地认识客体增加了难度。
  4.受教育者具有内在的价值尺度。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必须受到外在的客观尺度的制约,使自己不断地向客观的规定性和规律趋近。但是,人的认识又是和自己的主观需要相联系的有目的性的活动。因此,人又以内在尺度影响着认识和实践,人以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去评价对象、选择对象和改造对象,使之符合自己的目的。马克思说:人“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在对一般事物的认识关系中,内在的标准和尺度只属于主体一方,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为客体的一方也同样具有这种“内在尺度”。这一事实必须得到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任意地以自己的价值判断替代受教育者的价值判断。
  5.受教育者具有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人的主体性不仅致力于对现实的把握,而且力求主宰自己的未来。动物不能意识未来,人则不同,人的思维能动性使人具有计划性和预见性。实际上,人是生活在现实中,但却是为了未来而生活,为了未来而奋斗,人总是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而迈动自己的双脚,没有未来的指引,人就会寸步难行。人如果失去未来,就只能糊里糊涂地过日子,甚至可能完全否定自己。一个心中没有未来的人,是一个丧失了主体性的人,是一个没有生气的人。
  上述种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表现并不因为受教育者处于客体的地位而被泯灭,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主的教育,它必须以人的主体性为基本条件才能顺利进行。举凡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认识、自我审控,不断净化心灵,才能达到提高认识和转变思想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和认识能力,培养造就符合国家需要的、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合格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外部驱动力,其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受教育者内部因素的激发。所以,认识受教育者的特殊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三、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特殊性的意义
  
  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特殊性对于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更新观念、改变思维方式、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教育管理方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特殊性,是增强教育管理中民主平等意识的基础。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单纯的“行政化”的观念,因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民主和平等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者常常以教育者、“上级”自居,使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变成了“主从”关系。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了“防范——控制——管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即教育管理不是着眼于疏导、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而是较多地用行政手段来解决思想及其他问题。在这种模式下,受教育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戒备、对抗或敬而远之的心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自主意识、平等观念日益增强,人们要求在思想上、政治上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平等相待,在人格上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走出旧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树立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启发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基础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特殊性,是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前提。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往往不自觉地突出自己的角色地位,教育方式多采用外部灌输的方式,这种方式如果不与其他教育方式有机地配合,就会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不配合、不参与,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交流渠道的断裂。明确认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有助于把受教育者摆在平等的地位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过“换位思考”、双方共同探讨等双向交流,使受教育者增强自主感、信任感和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变观望为渴望,促进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3.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特殊性,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活动向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和对象选择、理解、内化的过程的统一。这种双向交流能否和谐并达到教育目的,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受教育者是否愿意真实地把自己的认识、情感、要求、希望等信息反馈给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十分关键,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有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及时地调整,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认识不足或不够自觉,一定程度上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和由此连带的信息反馈的作用,虽然也收集反馈信息,但这与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有高度理解的基础上重视收集的信息反馈由于视角不同而有质的差异。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这一特点,通过信息有效反馈,进一步激发受教育者的投入与参与,使受教育者感受自身存在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价值,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一重要前提。
  4.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特殊性,努力提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为和互动的过程。在受教育者的参与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具主体性,使他们在相互作用中都有被改造的可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而且受教育者也同时对教育者施加影响。这种影响的性质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效果的优化,另一个方向是有可能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某些时候丧失原则,或迁就受教育者的错误,使思想政治教育失效或失控。认识受教育者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努力学习,增强自身素质,增强原则观念,并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和性质的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包和春]
其他文献
水轮发电机组座环安装是水电站机电安装工程的关键节点,直接影响电站的投入商业运营工期;座环是水轮机埋件部件中单间重量大、尺寸大、几何尺寸不规则的部件.实践证明,在大型
期刊
期刊
【摘要】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很多使用功能均是由建筑电气安装工作来完成的。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预留预埋施工是工程施工的关键环节,通过合理的预留预埋应用能够有效实现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效率提升,因此在进行建筑电气安装施工时,必须要加大对预留预埋施工的重视。由于建筑电气安装系统非常复杂,因此在实际的建筑电气安装预留预埋施工时,需要加大对施工技术的良好应用,有效保障施工效果。本文
在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甚至开始出现萎缩迹象时,另一个“市场”似乎正在悄然兴起和发展中。最近的手机信箱,经常被一个又一个内容大致相同或相近的广告短信所占据:“在本市为
期刊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了大量工作。    一、加强学科专业的调整与建设,提升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    “十五”以来,学校围绕光机电一体化、生态化工、环境保护、新材料、信息工程、经贸与管理学科专业群,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设发展措施。  一是在每个学科专业群
为了研究补充FDP对递增运动负荷训练至力竭的运动性疲劳大鼠在运动与恢复期间疲劳的产生、积累和清除这一渐进的、连续的过程中,心肌与血清中SOD、MDA、LDH 和CK的影响及其变
<正>随着全球数据量以及数据分析需求的急速增长,大数据除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新闻业、政府以及金融机构等行业之外,也为预测性警务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机遇。通过使用基于大
摘 要:为了探讨杏仁皮质内侧核群一氧化氮合酶(NOs)与运动疲劳应激的关系,观察了运动疲劳应激对大鼠杏仁皮质内侧核群NOS阳性神经元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疲劳组大鼠杏仁皮质前核(Aco)、杏仁内侧核(Me)和杏仁中央核(Ce)中n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和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P<0.、01),其中疲劳组杏仁中央核(Ce)中nNOS阳性神经元的灰度值也明显
七、规避平台筹划法在税收筹划操作中,常常把税法规定的若干临界点称为规避平台。规避平台建立的基础是临界点,临界点所体现的是“量”的积累而引起的“质”的突破,是事物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