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家庭,选择一本书。
选择健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一本书。
你选择你的未来,旅途,仕途,前途,宏图。
我干吗?我选择一本书。
理由呢?没有理由。
家里的小孩,一天要无数次开关冰箱:找吃的拿喝的,取出来再放进去。有天,他告诉我:自己制定了一份冷冻计划——先冰镇苹果汁,半个小时后取出来,冰镇盒装牛奶,半个小时后再取出来,换回苹果汁——经过这样的制冷,果汁和牛奶的口感最佳。
盯着他胖乎乎的小脸,我想起乔恩打开冰箱时,发现加菲猫正坐在里面吃冰激凌的情景,加菲对此的解释是:“我不想我的圣代在我正吃的时候化掉!”
他们这一代的小孩,对冰箱的感情,与加菲猫有的一拼:加菲把自己用锡纸包起来,化装成剩饭剩菜,为了靠近冰箱里的牛排;出外度假时,乔恩拖起旅行箱,加菲拖起电冰箱;加菲形容人的经典语录是——她丑得就像冰箱里什么也没有一样——真担心未来的他们,会像加菲预想的那样老去:他甚至懒得起床吃东西,直接把假牙丢进冰箱里!
每当那小孩奔向冰箱时,我仔细聆听他的脚步声,啪哒啪哒,都是掩藏不住的期待和快乐,就如同,我走向书时的那种心情。
当我在书架前寻找书时,就像俯身在冰箱前寻找吃食:心躁的时候,想找一本清凉的画集冷静一下自己;心冷的时候,想找一本暖暖的诗集呵护一下自己;心空的时候,想找一本足斤足两的励志书充实一下自己;文心倦的时候,想找一本纯绿色无污染的旅行书唤醒一下自己……
冰箱与书,原来是生活的两道门:打开冰箱,是检视一个人日常生活的最捷方式;打开书籍,是走进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最佳路线。而冰箱与书,更像“一框两门”:因为它们虽然一个呆在厨房,一个隐居书房,一个满身人间烟火气,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冰箱与书,都是食物的容器:冰箱,“大肚能容数日粮”,而书籍,借用莎士比亚的话形容,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冰箱,为食物保鲜,而书籍,使心灵保鲜;
不给冰箱插电,百食变坏;不去读书充电,百事荒芜……
更多时候,冰箱与书好像一对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结义兄弟:家里收藏的书,时间长了会生虫,把书用薄膜塑料袋包好,放入冰箱冷冻室12小时,蛀虫会全被冻死。书籍万一被水浸湿,不论晒干还是晾干,都容易变皱变黄,可将湿书抚平,放入冰箱冷冻室内,两天后取出,即恢复原样,既干又平整。
因此,冰箱与书,互相激发互相启动也互为——粉丝:书有书腰,即为了配合行销及书籍推荐,在书籍中间置一条类似腰带的文字介绍,而冰箱也有冰箱贴,在我看来那些冰箱贴——贴下夹着的照片、便签条、订餐电话、月历表、请柬……都是家常生活的行销,平淡日子的推荐——都是冰箱的“书腰”。
是作家的笔和打字机,让冰箱与书的关系,真正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作家们将冰箱写进书中,让它不仅成为一个角色,更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人的生存状态:
在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保鲜》中,对穷苦的珊蒂和丈夫来说,生活就像坏冰箱里的食物一样腐臭变质。曾有评论家质疑书中人的冰箱坏了怎么不叫人修理一下?卡佛表示:不请人来修冰箱,就像没有医疗保险的人,牙齿坏了不去看牙医一样。而当年的他,就是这类被生活淹没的人。
在九把刀的灵异小说《都市恐怖病系列·冰箱》中,藏有断肢的冰箱令人毛骨悚然,而同样令人脊背生寒的是都市人的孤独:一人住的婷玉,生活得自得其乐:把冰箱当作食物的家,每次打开冰箱前,都先敲敲门,询问一番才打开,然后有一天,她打开冰箱看到——
诗人赵丽华曾献诗给冰箱,用口语化的语言描述着她家冰箱冷藏室总漏水,冷冻室需要除霜,且一到深夜就乱叫,“像一个人吃坏了肚子/要拉稀”——如果冰箱知道自己被如此“梨花体”一番,定会哭得梨花带雨吧?
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作者科伦·麦凯恩用一根钢索,链接了很多不同的故事,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阵亡的越战母亲克莱尔的故事,她对爱子的思念尤令人动容——
儿子离世后,克莱尔迷上了家里的冰箱:因为儿子生前负责给计算机写程序,所以克莱尔觉得自己“仿佛能通过电来旅行、回去看他……冰箱尤其能让她进入这一状态”,她常常在半夜醒来,在屋里走着,不知不觉就会到厨房里,靠在冷藏箱上:“……没有声音,只是冷藏箱的橡胶垫噗的一声,门轻轻打开,一阵冷气包裹住她的身体,她的目光能透过电线、阴极、晶体管、手动开关、乙醚,看到他,一瞬间,她便到了同样那间屋子,就在他身边,她可以伸手出来,放在他的前臂上,安慰他,他坐在日光灯下,在长排书桌和垫子之间,忙着他的事……”
克莱尔将儿子的照片贴在冰箱上,每天靠着照片,与他交谈,冰箱上还贴着她剪下的觉得儿子可能会喜欢的东西:计算机文章。电路板文章。帕克研究中心新楼的照片。一篇关于图形黑客的报纸文章。瑞氏名菜馆的菜单。《村声》上的一则广告……
有一回停电,克莱尔坐在冰箱边哭了起来:她无法和儿子相遇了,她塞了一支铅笔在墙上的插座里,等着。电来的时候,铅笔跳出来,弹到她的手指间……
每每读到这儿,都会被“电”击出眼泪:不过还好,冰箱与书,都能将心怀渴慕的人们送到她们想去的地方。
与那位著名诗人不同的是,有了冰箱与书,我便安于眼前的“苟且”,不再惦念远方。
选择健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一本书。
你选择你的未来,旅途,仕途,前途,宏图。
我干吗?我选择一本书。
理由呢?没有理由。
家里的小孩,一天要无数次开关冰箱:找吃的拿喝的,取出来再放进去。有天,他告诉我:自己制定了一份冷冻计划——先冰镇苹果汁,半个小时后取出来,冰镇盒装牛奶,半个小时后再取出来,换回苹果汁——经过这样的制冷,果汁和牛奶的口感最佳。
盯着他胖乎乎的小脸,我想起乔恩打开冰箱时,发现加菲猫正坐在里面吃冰激凌的情景,加菲对此的解释是:“我不想我的圣代在我正吃的时候化掉!”
他们这一代的小孩,对冰箱的感情,与加菲猫有的一拼:加菲把自己用锡纸包起来,化装成剩饭剩菜,为了靠近冰箱里的牛排;出外度假时,乔恩拖起旅行箱,加菲拖起电冰箱;加菲形容人的经典语录是——她丑得就像冰箱里什么也没有一样——真担心未来的他们,会像加菲预想的那样老去:他甚至懒得起床吃东西,直接把假牙丢进冰箱里!
每当那小孩奔向冰箱时,我仔细聆听他的脚步声,啪哒啪哒,都是掩藏不住的期待和快乐,就如同,我走向书时的那种心情。
当我在书架前寻找书时,就像俯身在冰箱前寻找吃食:心躁的时候,想找一本清凉的画集冷静一下自己;心冷的时候,想找一本暖暖的诗集呵护一下自己;心空的时候,想找一本足斤足两的励志书充实一下自己;文心倦的时候,想找一本纯绿色无污染的旅行书唤醒一下自己……
冰箱与书,原来是生活的两道门:打开冰箱,是检视一个人日常生活的最捷方式;打开书籍,是走进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最佳路线。而冰箱与书,更像“一框两门”:因为它们虽然一个呆在厨房,一个隐居书房,一个满身人间烟火气,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冰箱与书,都是食物的容器:冰箱,“大肚能容数日粮”,而书籍,借用莎士比亚的话形容,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冰箱,为食物保鲜,而书籍,使心灵保鲜;
不给冰箱插电,百食变坏;不去读书充电,百事荒芜……
更多时候,冰箱与书好像一对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结义兄弟:家里收藏的书,时间长了会生虫,把书用薄膜塑料袋包好,放入冰箱冷冻室12小时,蛀虫会全被冻死。书籍万一被水浸湿,不论晒干还是晾干,都容易变皱变黄,可将湿书抚平,放入冰箱冷冻室内,两天后取出,即恢复原样,既干又平整。
因此,冰箱与书,互相激发互相启动也互为——粉丝:书有书腰,即为了配合行销及书籍推荐,在书籍中间置一条类似腰带的文字介绍,而冰箱也有冰箱贴,在我看来那些冰箱贴——贴下夹着的照片、便签条、订餐电话、月历表、请柬……都是家常生活的行销,平淡日子的推荐——都是冰箱的“书腰”。
是作家的笔和打字机,让冰箱与书的关系,真正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作家们将冰箱写进书中,让它不仅成为一个角色,更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人的生存状态:
在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保鲜》中,对穷苦的珊蒂和丈夫来说,生活就像坏冰箱里的食物一样腐臭变质。曾有评论家质疑书中人的冰箱坏了怎么不叫人修理一下?卡佛表示:不请人来修冰箱,就像没有医疗保险的人,牙齿坏了不去看牙医一样。而当年的他,就是这类被生活淹没的人。
在九把刀的灵异小说《都市恐怖病系列·冰箱》中,藏有断肢的冰箱令人毛骨悚然,而同样令人脊背生寒的是都市人的孤独:一人住的婷玉,生活得自得其乐:把冰箱当作食物的家,每次打开冰箱前,都先敲敲门,询问一番才打开,然后有一天,她打开冰箱看到——
诗人赵丽华曾献诗给冰箱,用口语化的语言描述着她家冰箱冷藏室总漏水,冷冻室需要除霜,且一到深夜就乱叫,“像一个人吃坏了肚子/要拉稀”——如果冰箱知道自己被如此“梨花体”一番,定会哭得梨花带雨吧?
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作者科伦·麦凯恩用一根钢索,链接了很多不同的故事,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阵亡的越战母亲克莱尔的故事,她对爱子的思念尤令人动容——
儿子离世后,克莱尔迷上了家里的冰箱:因为儿子生前负责给计算机写程序,所以克莱尔觉得自己“仿佛能通过电来旅行、回去看他……冰箱尤其能让她进入这一状态”,她常常在半夜醒来,在屋里走着,不知不觉就会到厨房里,靠在冷藏箱上:“……没有声音,只是冷藏箱的橡胶垫噗的一声,门轻轻打开,一阵冷气包裹住她的身体,她的目光能透过电线、阴极、晶体管、手动开关、乙醚,看到他,一瞬间,她便到了同样那间屋子,就在他身边,她可以伸手出来,放在他的前臂上,安慰他,他坐在日光灯下,在长排书桌和垫子之间,忙着他的事……”
克莱尔将儿子的照片贴在冰箱上,每天靠着照片,与他交谈,冰箱上还贴着她剪下的觉得儿子可能会喜欢的东西:计算机文章。电路板文章。帕克研究中心新楼的照片。一篇关于图形黑客的报纸文章。瑞氏名菜馆的菜单。《村声》上的一则广告……
有一回停电,克莱尔坐在冰箱边哭了起来:她无法和儿子相遇了,她塞了一支铅笔在墙上的插座里,等着。电来的时候,铅笔跳出来,弹到她的手指间……
每每读到这儿,都会被“电”击出眼泪:不过还好,冰箱与书,都能将心怀渴慕的人们送到她们想去的地方。
与那位著名诗人不同的是,有了冰箱与书,我便安于眼前的“苟且”,不再惦念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