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浅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l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主要在于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积极地探索语文的奥秘。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场景。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有如a下的体会。
  一、创设美的教学情境,催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是人的情感与智慧交融的结晶,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通过美,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熏陶、感染学生的幼小心灵,使学生在获得美感的过程中,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动力。能否达到“美”的境界,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境界是否有所追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美”为突破口,既可强化儿童的感知觉,又可丰富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可谓“一举多得”,其益无穷。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美、联想到美,而且能引导学生追求美、领悟美。
  如教《桂林山水》,我通过创设“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桂林,接着描述:“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图。”随即出示一张放大的课文插图,并给这段内容配上轻柔的音乐。学生均欣喜地看着,入情地听着,而我则导游的身份范读课文。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漓江宁静的美,我把情境延续下去,并强化:“漓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呢!老师和你们一起坐上小船,轻轻的摇荡在漓江上,那真是‘荡舟漓江’,让我们眯着眼看看这图画般的美景,想象漓江的水怎么静得不觉它在流动。”学生轻轻地哼《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曲子,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觉。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展开想象,获得漓江宁静美的体验。语言的美、图画的美、与音乐的美的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动漓江的美,生发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在学生感受到漓江美的时候,我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同学们,如果你是漓江上的小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介绍漓江呢?”在之前环节的基础上,学生跃跃欲试地把自己体会到的漓江美通过自己的创新以生动的、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时学生在审美愉悦中树立的创新精神,会影响其价值观。美,是创新的出发点,美,让孩子走向创新。
  二、利用多种艺术手段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图画创设立体情境。
  图画内容应该是课文的精髓。所以,设计的图画要形象生动、色彩鲜明,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学生的愉悦情绪。如在学习《浪花》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画面:蓝蓝的天空,白云朵朵,海鸥在天上自由地翱翔。蓝蓝的海水,浪花朵朵,金黄色的沙滩上有贝壳、小虾……画面中,一个小女孩乐得合不拢嘴。孩子们完全被图画所吸引了。在学到“浪花悄悄地瘙痒了小女孩的小脚丫”时,我让一个小朋友像画中的小女孩一样去“瘙痒”,其他小朋友都像画中的女孩一样开心地笑起来,情感上起了共鸣。由于师生情感投入,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朗读上也有了大的突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孩子们在愉悦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大自然的美,获得了审美情趣。又如在教《七月的天山》一课时,我运用电教手段,以图画、图像的形式将天山的水、树、花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尽情饱览天山的幽静和柔美,让学生深切体会“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精神”的意蕴。
  2.借助语言来创设教学情境。
  以语言描述为主的情境创设,可以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在教师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学生通过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思维、记忆和想象而进入特定的情境。如在学习《第一场雪》时,我在引导学生理解“雪末儿”时,以语言描述为主,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我用动情的语调有声有色地讲述: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真是一幅奇丽的图画,让同学们跟随我形象生动的语言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储存在脑海中对雪景的表象,感受语言文字蕴含的美。
  3.利用音乐和学生表演来创设艺术情境。
  音乐是一种以系统的声音旋律为媒介来塑造形象、传达情感、反映生活的艺术,与文学有着共同之处。
  如《快乐的节日》是一首诗歌,描绘的是节日快乐的场面和孩子们高兴的心情。我选用了歌曲《快乐的节日》来创设欢乐的情境,表现形式为播放乐曲和学生哼唱。在第一次播放后,我告诉他们这首歌的歌词就是由今天学的课文改编的。小朋友们听到这快乐的歌曲,巴不得马上就会唱,于是学习情绪高涨,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在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我再教他们哼唱这首歌,从而在巩固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获得美的感受。
  利用音乐创设情境还有多种表现形式,因课文内容而定。如课文《小小的船》可采用理解课文后播放音乐《小小的船》的方式,让学生想象夜空的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深化巩固课文知识的目的。又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可在范读课文的时候播放一些轻音乐,使作者对故乡、对杨梅的爱,在音乐的烘托下充分展现,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意境。
  4.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或实物演示来创设情境。
  “百闻不如一见”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教具、实物的演示可以将对象直观、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比复杂、抽象、反复的语言描述要省事、省心百倍。因此,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对教具、实物的演示和运用,这样不但省时、省力,而且学生学起来轻松。如在教学《邮票齿孔的故事》时,我让学生找来一两张旧邮票和针,先让学生不刺孔地把它撕开,要求裂痕要齐,再让学生用针刺上小孔,沿着小孔撕开,对比哪次撕得齐,撕得容易。学生刺上小孔的邮票撕起来容易,裂痕也齐的结论,从而明白为什么要给邮票刺上小孔。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和激活学习者的兴趣、思维、情感反应和心理活动的一系列过程,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摘 要: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与教师习惯性思维的影响,语文世界已慢慢地丧失了其固有的灵性,语文阅读教学已变得此时有声已无意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主动性失去了,课堂阅读灵性丧失了。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 朗读 语文 灵性    一  曾几何时,人们提到学校,耳畔就仿佛响起了琅琅书声,然而现在,琅琅书声正被如蜜蜂般的“嗡嗡”声所取代。因为我们的校园之声语文世界正在失去它的
当前,大直径钻井法在英国不仅用于盲井钻进,而且还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进行巷道掘进,现介绍如下.一、钻井法施工中的几项新技术到目前为止,在钻井法施工中,已经使用了几种洗井
本文通过对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到六年级共十二册教科书选文的内容分析,归纳出影响语文教科书选文的意识形态的主要因素,即选文的思想性、优
犬布鲁氏菌首次由美国学者Carmichael在1966年从200例流产的比格犬中分离得到的,此后日本、德国、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美国、捷克和中国也相继报道了犬布鲁氏菌感染和病原
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然而新教改的推行,使这个过程在慢慢缩短。  兴趣是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只有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来了,他们才会主动地去理解、去思考、去用心感受,才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会去做课堂的主人。  那么在教学中教师究竟怎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呢?  一、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
摘 要: 语文教学导入的目的就是通过鼓励学生,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导入是重要的教学艺术,能使教学变得有滋有味,促进教学效果提高。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学导入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导入 原则 方法    语文教学导入的目的就是通过鼓励学生,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启发和引导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老师精心设计语文教学导入环节,可以起
学习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而且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通向成功的“桥梁”。学习方法的先决条件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是徒劳无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曾明确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小说、诗歌单
摘 要: 本文主要综述了在实施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过程中教师应作的六个方面的转变。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语文教学 转变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浪潮早已滚滚而来,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已经感受到它的震撼和气势,必须有新姿态、新做法。语文教师要想适应新课改,应作多方面的转变。  1.角色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只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师道尊严把教师刻画成了不苟言笑的呆板形象,使学生敬而远之。这种隔阂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被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而学生互动则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课堂主要是由教师主宰的世界。在教学方法上,老师的讲解分析充斥着语文教坛。即使有的老师开始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诱导,也只不过是打着启发式、讨论式招牌的“问答法”在课堂中无限制地膨胀,在课堂上,一问一答,热热闹闹,一连串毫无启发性的提问,把学生向老师事先设计好的结论上赶。试想这一堂堂课下来,究竟给了学生什么知识和能力
摘 要: 中国的“文革”小说和西方的哥特式小说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但在诸多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契合点和相通之处。这种相似主要表现在:小说中人物的恐惧、压抑等心理,暴力凶杀的极端行为,用死亡解救灵魂,以及审美和崇高的主题升华。  关键词: “文革” 哥特式 小说 契合点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文革”,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一定的社会心理相联系。以这一时期为背景的小说反映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