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以及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节点,其周边的交通网络系统的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空间形态演变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现有的中心城市以及区域交通网络规划以及改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区域交通网络规划及优化方法的不足,指出了中心城市周边的交通网络形成以及不断优化过程中,个体出行行为应当作为交通网络系统优化的根本依据,并据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出行行为的中心城市周边交通网络系统的优化思路。
关键词:交通规划;中心城市;出行行为;交通网络系统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7-0252-02
0引言
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与地区经济联系的不断增强,劳动力与资本开始迅速的向大型城市等区位优势点聚集,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空间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中心城市,一般是相对于经济区域而言的,是指在经济区域范围内经济上具备重要的地位,在社会文化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的城市,这些城市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城市体系为依托,经济发达、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的聚集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能够主导和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也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控制中心和文明辐射中心。本文旨在通过对现有的交通网络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内涵的解读,以都市圈、城市群等较为成熟的典型城市体系的中心城市周边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心城市周边交通网络系统优化的必要性探讨以及出行行为与交通网络系统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提出一种中心城市周边交通网络系统优化的思路。
1 现有研究述评
交通出行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交通需求的复杂性的提升以及现有规划手段的局限性的体现。自从“四阶段”规划方法在上世纪50年代被应用到实际当中以来,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四阶段法采取了一种“需求”主导的规划思路同时提供了一种较完善的将“需求”定量化的方法,采取的是以交通预测为基础的“单向”规划思想,社会经济发展预测和城市土地使用预测是其进行预测的基石,是交通规划从定性向定量的一次转变,其主要可用来评价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影响,它较适合于区域或城市发展的前中期的集中快速建设的需要。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空间体系内(尤其是大型及特大型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的不断紧密,社会对短期的对策性规划的和相应的管理政策需求增大,交通需求的关注重点已经从“部分道路”转移到了“居住点—非工作停留点—工作停留点—居住点“这一完整的出行链上面,人们开始逐渐的关注交通系统的效率对整体的居民出行链的影响以及带来的相应的区域社会经济水平的总体改善。其相应的理论研究的外在表现主要集中在对交通系统的产出(可达性、便利性)的重视以及对出行行为决策和选择两个方面。
从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国外的研究的在研究居民目的和出行行为的过程模型化和定量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进展,对这一交通行为的研究从原来的关注对出行的统计分析转为对出行者的行为心理和社会意识方面的探索;现有的许多研究都提出了将交通出行行为分析加入到交通规划当中,但是往往只是从出行的外在表现、出行的空间分布等方面将其作为影响因素,但并没有把出行行为需求的被满足情况、出行行为对地区的社会经济改良情况与交通网络系统的输出效率联系提来,从而没能将交通出行行为纳入到交通网络系统的循环规划当中;对都市圈等典型城市体系的宏观交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针对中心城市展开研究的较少,大多跟随国外的典型研究结论对区域城市体系的形成的机理和发展模式进行了完善和改进,对宏观情况把握过多却对对区域内部的网络或者节点以及其联系问题的关注不足;部分的研究成果对都市圈或城市群内部的出行特征和交通行为的表现进行了阐述,但是并未提出较为具体可行的规划和优化方案。
2 交通出行行为对交通网络系统的影响
从都市圈、城市群等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通常情况下,在中心城市和区域内其他的次中心城市的集聚过程中,交通网络的规划与建设往往“追随”区域经济行为的变化,然而随着城市体系的发展,区域内部的交通网络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互动关系变得日益敏感,这种追随以及随之而来的交通设施的反馈效果显现的时间越来越短。因此,“规划—反馈—再规划”行为的滚动性周期也随之缩小,相应的,为了更好的发挥交通网络系统规划和建设的适应性和驱动性,对区域内部尤其是城市中的经济行为的空间表现——交通出行行为的内在机理的追寻也显得更加迫切,从现有的交通运输规划以及交通工程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当中可以看到,这种内在机理的外在表现,即交通出行行为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用到了交通网络系统的规划尤其是城市内部的交通系统规划当中,然而,这种思路在对中心城市周边区域的建设规划当中并未体现。在循环规划,也就是交通网络的绩效评价和优化以及再规划过程当中,对交通出行行为所代表的运输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并没能产生及时有效的反馈,这使得交通网络规划的真正目的被削弱,也导致了区域内部城市体系的空间利用效率的降低和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等所谓的“城市病”的出现。
3 中心城市周边交通网络系统优化思路
中心城市周边的交通网络系统作为影响典型经济区域发展和演变的重要网络基础设施,其与整个区域的空间利用与资源要素的分配的有着明显的互动关系,因此,本文提出中心城市周边交通网络系统的规划及优化应该包括如下的几部分内容:
(1)典型城市体系的空间经济联系和演变规律研究,针对目前现有的国内外的都市圈、经济带、城市群等典型城市体系的空间联系行为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中心城市在其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其反映出来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为中心城市周边的交通出行行为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支撑。
(2)中心城市周边的交通网络特性分析。对研究对象的整个交通网络系统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出其交通网络系统的节点、线路、以及网络的发展的特征进行解析。
(3)中心城市及周边交通出行行为特征及机理分析。从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过程当中所反映出来的交通出行行为入手,充分利用相关的统计方法和计量手段,反映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交通出行的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行为特征,分析中心城市交通出行活动链的各个环节当中的差异和特点,并从中找出基于统计分析数据的交通出行的变化规律和内在机理。
(4)中心城市周边的交通网络系统的产出效率评价。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入手,一方面是采取常规的评价思路,通过对区域的交通网络与地域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特征进行关联分析,另一方面交通出行行为的有效程度和交通网络系统的效率关系问题入手,通过对交通网络系统的产出效率的代表性指标序列——出行的可达性、便利性以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经济行为的产出效率的变化来衡量交通网络系统的产出效率。
(5)中心城市交通网络系统规划结果的改进。在传统的四阶段规划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前几部分的研究成果,将交通出行行为的活动模型与地区交通网络产出模型应用到交通需求的发生预测的特征描述和交通发生量的分布当中,并建立起交通网络评价反馈的循环体系,使之能够起到对交通网络的有效优化及完善。
4 结论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着迅速而明显的变化,然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交通网络系统的发展的形态、规模及产出效率都将对区域的产业结构布局、土地的合理使用等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对区域发展的社会及经济行为的规律进行把握,并将之产生的反馈有效的纳入区域交通网络系统的规划和优化过程当中,是下一阶段区域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出行行为考虑的交通网络规划的优化思路,旨在将目前交通网络系统产出的简介体现—出行的可达性和交通的产出效率等内容纳入到交通网络系统的规划及优化过程当中,为区域发展过程当中交通网络的建设提供一种参考。
参考文献
[1]柴彦威等.中国城市的时空间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黄建中.1980年代以来我国特大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5,(3):71-75.
[3]陈尚云,高世廉.我国特大城市土地利用形状与出行总量的距离分布研究[J].四川联合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1999,3(3).
关键词:交通规划;中心城市;出行行为;交通网络系统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7-0252-02
0引言
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与地区经济联系的不断增强,劳动力与资本开始迅速的向大型城市等区位优势点聚集,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空间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中心城市,一般是相对于经济区域而言的,是指在经济区域范围内经济上具备重要的地位,在社会文化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的城市,这些城市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城市体系为依托,经济发达、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的聚集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能够主导和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也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控制中心和文明辐射中心。本文旨在通过对现有的交通网络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内涵的解读,以都市圈、城市群等较为成熟的典型城市体系的中心城市周边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心城市周边交通网络系统优化的必要性探讨以及出行行为与交通网络系统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提出一种中心城市周边交通网络系统优化的思路。
1 现有研究述评
交通出行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交通需求的复杂性的提升以及现有规划手段的局限性的体现。自从“四阶段”规划方法在上世纪50年代被应用到实际当中以来,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四阶段法采取了一种“需求”主导的规划思路同时提供了一种较完善的将“需求”定量化的方法,采取的是以交通预测为基础的“单向”规划思想,社会经济发展预测和城市土地使用预测是其进行预测的基石,是交通规划从定性向定量的一次转变,其主要可用来评价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影响,它较适合于区域或城市发展的前中期的集中快速建设的需要。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空间体系内(尤其是大型及特大型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的不断紧密,社会对短期的对策性规划的和相应的管理政策需求增大,交通需求的关注重点已经从“部分道路”转移到了“居住点—非工作停留点—工作停留点—居住点“这一完整的出行链上面,人们开始逐渐的关注交通系统的效率对整体的居民出行链的影响以及带来的相应的区域社会经济水平的总体改善。其相应的理论研究的外在表现主要集中在对交通系统的产出(可达性、便利性)的重视以及对出行行为决策和选择两个方面。
从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国外的研究的在研究居民目的和出行行为的过程模型化和定量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进展,对这一交通行为的研究从原来的关注对出行的统计分析转为对出行者的行为心理和社会意识方面的探索;现有的许多研究都提出了将交通出行行为分析加入到交通规划当中,但是往往只是从出行的外在表现、出行的空间分布等方面将其作为影响因素,但并没有把出行行为需求的被满足情况、出行行为对地区的社会经济改良情况与交通网络系统的输出效率联系提来,从而没能将交通出行行为纳入到交通网络系统的循环规划当中;对都市圈等典型城市体系的宏观交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针对中心城市展开研究的较少,大多跟随国外的典型研究结论对区域城市体系的形成的机理和发展模式进行了完善和改进,对宏观情况把握过多却对对区域内部的网络或者节点以及其联系问题的关注不足;部分的研究成果对都市圈或城市群内部的出行特征和交通行为的表现进行了阐述,但是并未提出较为具体可行的规划和优化方案。
2 交通出行行为对交通网络系统的影响
从都市圈、城市群等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通常情况下,在中心城市和区域内其他的次中心城市的集聚过程中,交通网络的规划与建设往往“追随”区域经济行为的变化,然而随着城市体系的发展,区域内部的交通网络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互动关系变得日益敏感,这种追随以及随之而来的交通设施的反馈效果显现的时间越来越短。因此,“规划—反馈—再规划”行为的滚动性周期也随之缩小,相应的,为了更好的发挥交通网络系统规划和建设的适应性和驱动性,对区域内部尤其是城市中的经济行为的空间表现——交通出行行为的内在机理的追寻也显得更加迫切,从现有的交通运输规划以及交通工程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当中可以看到,这种内在机理的外在表现,即交通出行行为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用到了交通网络系统的规划尤其是城市内部的交通系统规划当中,然而,这种思路在对中心城市周边区域的建设规划当中并未体现。在循环规划,也就是交通网络的绩效评价和优化以及再规划过程当中,对交通出行行为所代表的运输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并没能产生及时有效的反馈,这使得交通网络规划的真正目的被削弱,也导致了区域内部城市体系的空间利用效率的降低和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等所谓的“城市病”的出现。
3 中心城市周边交通网络系统优化思路
中心城市周边的交通网络系统作为影响典型经济区域发展和演变的重要网络基础设施,其与整个区域的空间利用与资源要素的分配的有着明显的互动关系,因此,本文提出中心城市周边交通网络系统的规划及优化应该包括如下的几部分内容:
(1)典型城市体系的空间经济联系和演变规律研究,针对目前现有的国内外的都市圈、经济带、城市群等典型城市体系的空间联系行为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中心城市在其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其反映出来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为中心城市周边的交通出行行为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支撑。
(2)中心城市周边的交通网络特性分析。对研究对象的整个交通网络系统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出其交通网络系统的节点、线路、以及网络的发展的特征进行解析。
(3)中心城市及周边交通出行行为特征及机理分析。从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过程当中所反映出来的交通出行行为入手,充分利用相关的统计方法和计量手段,反映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交通出行的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行为特征,分析中心城市交通出行活动链的各个环节当中的差异和特点,并从中找出基于统计分析数据的交通出行的变化规律和内在机理。
(4)中心城市周边的交通网络系统的产出效率评价。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入手,一方面是采取常规的评价思路,通过对区域的交通网络与地域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特征进行关联分析,另一方面交通出行行为的有效程度和交通网络系统的效率关系问题入手,通过对交通网络系统的产出效率的代表性指标序列——出行的可达性、便利性以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经济行为的产出效率的变化来衡量交通网络系统的产出效率。
(5)中心城市交通网络系统规划结果的改进。在传统的四阶段规划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前几部分的研究成果,将交通出行行为的活动模型与地区交通网络产出模型应用到交通需求的发生预测的特征描述和交通发生量的分布当中,并建立起交通网络评价反馈的循环体系,使之能够起到对交通网络的有效优化及完善。
4 结论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着迅速而明显的变化,然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交通网络系统的发展的形态、规模及产出效率都将对区域的产业结构布局、土地的合理使用等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对区域发展的社会及经济行为的规律进行把握,并将之产生的反馈有效的纳入区域交通网络系统的规划和优化过程当中,是下一阶段区域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出行行为考虑的交通网络规划的优化思路,旨在将目前交通网络系统产出的简介体现—出行的可达性和交通的产出效率等内容纳入到交通网络系统的规划及优化过程当中,为区域发展过程当中交通网络的建设提供一种参考。
参考文献
[1]柴彦威等.中国城市的时空间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黄建中.1980年代以来我国特大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5,(3):71-75.
[3]陈尚云,高世廉.我国特大城市土地利用形状与出行总量的距离分布研究[J].四川联合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19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