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道德与法治活动作业的设计与评价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dagong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创建高效课堂,深化学习效果成了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一门加强法治教育、强化规则意识、培养行为习惯的学科,如何从作业设计入手来深化学习效果尤为重要。本文以《可爱的动物》一课为例,主要从活动作业的含义、设计、评价等方面展开讨论,以达到优化课堂,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法治意识的目的。
  活动作业的含义
  “活动作业”是一种以活动为主的练习形式。活动作业将作业要求融于合作、探究、体验、思辨及实践活动中,重在通过活动掌握方法,体验情感,增强能力。
  活动作业基于课程标准,围绕教学目标,将教学、练习、评价相互衔接,保持一致;整体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的教学目标;活动作业要求教师精选作业题,控制作业量,突出学习重点的把握与难点的解决。此外,活动作业具有巩固所学知识,使之融会贯通、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习能力、提供活动指导和活动资源,适当拓展教学的功能。
  活动作业设计
  活动作业设计的基础 一是教材分析。《可爱的动物》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7课。本单元的内容聚焦“我和大自然”,由《风儿轻轻吹》《花儿草儿真美丽》《可爱的动物》《大自然,谢谢您》四课组成,包括对身边植物的了解与欣赏,以及在与植物共处时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对自己身边常见动物的观察与接触,以及自己与动物共在、共处时要注意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与大自然亲近和共生共在的观念,让他们在大自然中玩耍时实现与大自然的交流,从大自然中获得快乐。
  本课是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第8条“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而编写的。由“我喜欢的动物”“我和我的动物朋友”“怎样才是真喜欢”“别让自己受伤害”4个栏目构成。
  二是学情分析。低年级学生与动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此时对他们进行与自然共生共在的引导,是非常好的时机。同时,一年级的学生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他们常常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对待身边的动物,这通常会导致对动物错误的爱心和不设防的亲近,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会不利于动物生長,甚至还会给自己带来潜在的危险。因而在引导学生爱护动物、愿意与动物亲近的同时,需要加强其与动物相处方式以及自我保护的教育。
  设计多元化的作业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学科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其活动作业多为实践性的,易于操作,不太受时间、空间等限制,其形式应是多元化的,多元化作业的设置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同时,结合教育部门“减负”政策,在活动作业布置上应着重“质”而非“量”的原则。
  一是课前活动作业—了解学情优化目标。在执教《可爱的动物》第一课时时,我制定了课前活动作业“介绍我的动物朋友”, 通过收集上来的活动单,不仅能了解小朋友们喜欢的动物有哪些种类、他们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而且优化了本课时教学目标,如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等。
  二是课中活动作业—促成教学目标达成。《可爱的动物》第二课时目标之一:懂得怎样做才是对动物的喜欢,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为了实现该教学目标,我设计了畅玩“动物棋”的游戏。通过玩动物棋,既巩固了课堂内所学知识,又提升了爱护动物的意识,同时也是对孩子们一节课收获的检验。
  三是课后活动作业—检验教学实效。在执教《可爱的动物》第二课时后我布置了一项亲子活动作业—动物相处有方法。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遇到的或知道的因与动物接触而受伤的事情,从中发现自己或他人受伤的原因。其次,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学生更能理解和动物相处时怎样保护自己,有哪些适宜的方法。活动作业同时要求学生承诺做到与动物相处时要注意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并让家长对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评价,从而有助于本课的教学内容真正发挥影响生活、指导行动的作用。
  活动作业评价
  通过对活动作业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行为转变的情况进行确认,以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也能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调整教学的组织方法与过程,提升教学能力。活动最后,我设计了活动评价单,评价内容是多维的,包含“参与、故事、表达、结果”四个方面,评价标准是多梯度的,通过评价标准学生能了解自己的学习达到的水平,教师也能清晰、明确地得到教学成果的反馈。同时,评价主体也不局限于学生本身,还包括“同桌”“教师”,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客观。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树立“生活即教育,教育即实践”的观念,一方面,让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在活动作业中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通过活动作业让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所以,教师们应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符合学科内涵的活动作业,在活动作业中培育其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民乐学校)
其他文献
数学是一门具有工具性、生活性、逻辑性、综合性、思维性极强的学科。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数学教师放眼全学科,打破传统数学教学的学科壁垒,重新厘清学科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围绕数学教学主题,搜集丰富的全学科资源,有选择、有创造性地进行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学会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一功能导向重在说明评价对学生、教师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所蕴含的理念下,学业评价应该是关注个别差异的、多元的、全面的、动态的和开放性的,应该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  评价覆盖全面化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重视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这种评价
期刊
【摘要】统编教材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革命文化熏陶,在内容选择上作了精心的编排。由于此类课文创作年代久远,学生在认知与情感上存有疏离,因此,教师须打破传统教学的藩篱,立足学生,以问题驱动深度学习,引导学生在“认知空白处”“情节冲突处”“文本留白处”“价值认同处”提出困惑,从而促进生本之间的积极对话。在有效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将“红色基因”无痕地浸润于学生的生命成长之中。  【关键词】革命传统,问题驱动
【摘要】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是重要的阅读能力,整体感知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统编教材在课后习題中,安排了相当一部分整体感知类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把握这类课后习题的编写特点,从目标、内容、过程等方面着手,有效施策,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统编教材,整体感知,课后习题  整体感知是指学生在初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全文的基本内容、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一个总体的感受和了解,这是学生阅读
统编教材习作单元作为特殊的单元类型,采用单线组元形式,具有独特的单元内部结构,目标指向习作方法的习得与运用.习作单元精读课的教学价值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向习作,二是注
统编语文教科书改变了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在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加大语言表达,特别是书面表达在教科书内容中的比重.在统编语文教科书中,课后习题、
期刊
“多学科融合”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双重环境下衍生出来的教育新方法,注重对学科本位、学科之间脱离的现状进行调整,确保课程体系有均衡性、融合性的特征,旨在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在此环境下,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在体育教学中探索多学科融合教育,收获了一些成果。  学科融合是必然趋势  学科融合顺应世界发展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
期刊
【摘要】在统编教材古诗文数量增加的背景下,古诗如何教学更有效?本文从放开声音读古诗,放飞想象品古诗,巧妙组合联古诗,生活之中用古诗四个方面介绍了古诗教学的策略,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古诗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古诗教学,读,品,联,用  統编教材中古诗文的数量增加明显,如温儒敏所说,“‘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
编者按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进行了顶层设计,为实现革命传统教育整体化、系列化、长效化指明了具体方向。从高中语文课程来看,新课标和新教材都对革命传统教育尤为重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以《指南》为政策依据,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吴欣歆以高中课标相关要求为依托,阐述如何通过重
四年级童话单元的教学,要实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融合式落地,就要优化单元整体设计,强化主题化语文活动.在关注童话情节美、语言美、形象美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采用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