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法指导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以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自学分类 学法 教学相结合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学法辅导,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呢?
一、“自学分类辅导”教学的基本原则
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进行分类自学辅导教学要扬长避短,并注意遵循以下三个教学原则:
1、“班集体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班集体与个别化相结合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条教学原则。自学分类辅导教学既保存了班集体,又保存了个别化。这样就做到了班定步调与自定步调相结合,在保证学生的共同发展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不同思维类型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2、“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
掌握“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需要教师在教材上下功夫,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时中间30~40分钟内对照阅读提纲专心自学。
3、“自检与他检”相结合来原则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好坏主要靠教师的检查(即他检)才知道。在分类自学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检能力和自检习惯。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学生自检能力的形成是逐步的、缓慢的,因此我们采用自检和他检相结合的原则,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增长,他检与自检的比重会逐渐发生变化。
二、“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验的操作步骤与方法
1、“类”的划分与“导学”
分类的实质意义在于:把班内的学生之间潜隐的多样性差异用若干个“类”揭示出来,从而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分类的依据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统考的学科成绩,此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现实水平,因此可以作为分类的重要条件之一。另外一条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特征。确定敏捷而稳定(快而准),敏捷而不稳定(快而不准),不敏捷而稳定(慢而准),不敏捷又不稳定(慢而不准)四种思维类型。最后把成绩和思维类型综合起来考虑,就能把全班學生分成A类、B类和C类。
实验班划分为A、B、C三类后,教师对各类学生进行同中有异、各有侧重的导学:A、B类侧重于基础,侧重于复习巩固,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查漏补缺,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逐步缩小与C类同学的差距。上课尽可能给他们有较多的发言机会,尽量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激起他们的参与,树立起他们的学习自信心。C类着重于总结、加深和提高。注重训练他们的思维灵活性与深刻性,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这部分学生能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逐步形成稳定、扎实的数学功底,成为班级中数学的“领头雁”。
2、“推进目标”的设置
①A类生推进目标:初步形成自己看书、练习的习惯和同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只要教师加以指导,就能按时完成低难度的数学基础知识的练习任务,通过指导逐步形成自学习惯。②B类生推进目标:初步形成自学习惯和主动学习的品质;只要稍加指导,就能按时保质完成中等难度的数学练习。通过指导,B类学生的比例应有一定幅度地提高,一部分B类学生能转化为C类学生。③C类生推进目标:初步形成严谨、踏实的学习品质。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自学习惯。通过引导,C类生的比例应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少量学习潜力大的C类生应能发展为特优生。
3、课堂教学程序的安排
科学、实用的课堂教学程序,既是教师教的模式,也是学生学的指南。因此我们在编制教学程序时力求做到:①教学程序要便于学生自学,便于老师辅导。②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教学程序可以调节。
自学分类辅导教学是以实施教学目标为核心,以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法和良好的自学习惯为宗旨。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浓厚的兴趣为目的而展开的教学过程。如何以课堂教学程序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是本课题研究的中心问题,而优化课堂教学程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保证。
4、开设辅导课实行分类指导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掌握教学的实际情况,便于学生及时解决疑难问题,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特设置数学教学辅导课,每周一节,教师辅导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集体辅导主要是解决学生自学后出现的共性问题。个别辅导是指导个别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数学辅导重点照顾A、B类学生,鼓励他们多练、多思、多问,及时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使其逐步提高。同时鼓励C类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及时提出不同要求,注重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此外还提供学生之间的相互辅导,优等生与差生结对子帮教,通过这些环节将辅优补差工作落到实处,从而促使“优等生吃得好,差等生吃得饱”。
三、“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验的初步效果
通过两年的“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验,经历了四个阶段,获得了如下的效果:
1、自学能力明显增强
“自学分类辅导”教学注重各层次学生自学方法的辅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并把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研究放在首位,而教师的辅导是根据各层次学生认知的最佳效果来调节的。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2、学习成绩全面提高
经过二年的“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验,学生的学习成绩大有改观。从学生学业水平分析、教育成效测试可以看出:前测(初中入学考试)时实验班平均分要比对比班低二分,后测时实验班反超出对比班三分多;优秀率前测时实验班低于对比班十一个百分点,后测时实验班反超出对比班十二个百分点。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无关因素已被严格控制。
3、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
实验班学生自主进行作业的时间显著增多,据问卷调查统计,实验班有87%学生认为比实验前拥有更多的学习主动权,有70%的学生认为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了。学生“三闲”(闲思、闲话、闲事)所用的时间大为减少,扭转了开小差,做小动作的不良习惯,课堂45分钟的时间利用率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自学分类 学法 教学相结合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学法辅导,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呢?
一、“自学分类辅导”教学的基本原则
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进行分类自学辅导教学要扬长避短,并注意遵循以下三个教学原则:
1、“班集体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班集体与个别化相结合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条教学原则。自学分类辅导教学既保存了班集体,又保存了个别化。这样就做到了班定步调与自定步调相结合,在保证学生的共同发展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不同思维类型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2、“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
掌握“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需要教师在教材上下功夫,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时中间30~40分钟内对照阅读提纲专心自学。
3、“自检与他检”相结合来原则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好坏主要靠教师的检查(即他检)才知道。在分类自学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检能力和自检习惯。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学生自检能力的形成是逐步的、缓慢的,因此我们采用自检和他检相结合的原则,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增长,他检与自检的比重会逐渐发生变化。
二、“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验的操作步骤与方法
1、“类”的划分与“导学”
分类的实质意义在于:把班内的学生之间潜隐的多样性差异用若干个“类”揭示出来,从而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分类的依据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统考的学科成绩,此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现实水平,因此可以作为分类的重要条件之一。另外一条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特征。确定敏捷而稳定(快而准),敏捷而不稳定(快而不准),不敏捷而稳定(慢而准),不敏捷又不稳定(慢而不准)四种思维类型。最后把成绩和思维类型综合起来考虑,就能把全班學生分成A类、B类和C类。
实验班划分为A、B、C三类后,教师对各类学生进行同中有异、各有侧重的导学:A、B类侧重于基础,侧重于复习巩固,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查漏补缺,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逐步缩小与C类同学的差距。上课尽可能给他们有较多的发言机会,尽量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激起他们的参与,树立起他们的学习自信心。C类着重于总结、加深和提高。注重训练他们的思维灵活性与深刻性,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这部分学生能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逐步形成稳定、扎实的数学功底,成为班级中数学的“领头雁”。
2、“推进目标”的设置
①A类生推进目标:初步形成自己看书、练习的习惯和同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只要教师加以指导,就能按时完成低难度的数学基础知识的练习任务,通过指导逐步形成自学习惯。②B类生推进目标:初步形成自学习惯和主动学习的品质;只要稍加指导,就能按时保质完成中等难度的数学练习。通过指导,B类学生的比例应有一定幅度地提高,一部分B类学生能转化为C类学生。③C类生推进目标:初步形成严谨、踏实的学习品质。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自学习惯。通过引导,C类生的比例应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少量学习潜力大的C类生应能发展为特优生。
3、课堂教学程序的安排
科学、实用的课堂教学程序,既是教师教的模式,也是学生学的指南。因此我们在编制教学程序时力求做到:①教学程序要便于学生自学,便于老师辅导。②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教学程序可以调节。
自学分类辅导教学是以实施教学目标为核心,以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法和良好的自学习惯为宗旨。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浓厚的兴趣为目的而展开的教学过程。如何以课堂教学程序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是本课题研究的中心问题,而优化课堂教学程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保证。
4、开设辅导课实行分类指导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掌握教学的实际情况,便于学生及时解决疑难问题,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特设置数学教学辅导课,每周一节,教师辅导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集体辅导主要是解决学生自学后出现的共性问题。个别辅导是指导个别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数学辅导重点照顾A、B类学生,鼓励他们多练、多思、多问,及时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使其逐步提高。同时鼓励C类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及时提出不同要求,注重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此外还提供学生之间的相互辅导,优等生与差生结对子帮教,通过这些环节将辅优补差工作落到实处,从而促使“优等生吃得好,差等生吃得饱”。
三、“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验的初步效果
通过两年的“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验,经历了四个阶段,获得了如下的效果:
1、自学能力明显增强
“自学分类辅导”教学注重各层次学生自学方法的辅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并把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研究放在首位,而教师的辅导是根据各层次学生认知的最佳效果来调节的。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2、学习成绩全面提高
经过二年的“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验,学生的学习成绩大有改观。从学生学业水平分析、教育成效测试可以看出:前测(初中入学考试)时实验班平均分要比对比班低二分,后测时实验班反超出对比班三分多;优秀率前测时实验班低于对比班十一个百分点,后测时实验班反超出对比班十二个百分点。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无关因素已被严格控制。
3、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
实验班学生自主进行作业的时间显著增多,据问卷调查统计,实验班有87%学生认为比实验前拥有更多的学习主动权,有70%的学生认为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了。学生“三闲”(闲思、闲话、闲事)所用的时间大为减少,扭转了开小差,做小动作的不良习惯,课堂45分钟的时间利用率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