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呈现,是解读还是反抗荒诞?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ifeng13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罗德·品特曾经在不同的回忆文字里,多次讲述自己作品的观众反应。一次,品特前去剧院看自己的作品《生日晚会》,迟到了的他决定直接去二楼观众席,却被票务员拦下。原来因为观众太少,二楼的观众席是关闭的。在得知这位观众就是编剧本人后,票务员露出了怜悯的表情放了品特进去,品特发现不仅二楼观众席只有自己,楼下也只有六名观众,这场演出的票房收入是两英镑六先令。还有一次,品特带领剧团在德国杜塞尔多夫首演《看门人》,演员谢幕时全场爆发出巨大的嘘声,这种嘘声就如同热情的掌声般持续不断,以至于品特带领着演员足足谢幕了三十六次,观众也回应了三十六次嘘声,最后一次只剩下两个观众,依然不知疲倦地喝着倒彩。
  从明星主演莎剧的第一步,到明星主演看似“晦涩”的荒诞剧目的第二步,NT Live对我国舞台剧观众和市场的冲击与影响正在稳步发生。在已经泛滥的贝克特、尤奈斯库之后,类似《无人之境》这样的英国荒诞剧作,由伊恩·麦克莱恩和帕特里克·斯图尔特主演,在明星效应下能够做到英国各地巡演、NT Live版本全球展映都一票难求,同样带有新奇的、值得玩味的荒诞感。
  相较品特其他描写日常普通人的《背叛》《风景》等剧作,《无人之境》构建了更加虚幻的空间,角色设定为“作家”并成为阶级的符号,文学场域更加私人。它同样描述生活,但它描述的却是一种远离日常的“文人生活”,案头文字和酒精共同组成的“枯燥”,也许来自品特最私密的个体情绪,它被人看作“荒诞”,是因为其文本的场域是超现实的。
  如何捕捉这种情绪与荒诞,这恐怕不仅是观众,更是舞台呈现的难题。这版《无人之境》采取的,是虚中求实的“具象化”。也可能是这种从表演、服饰到布景全方位的“具象”,主动促使观众对看似荒谬无根的角色进行诠释和读解,在这里,具象反而蕴含了万千的虚幻和想象,具象推进了各方的交流,却也似乎垄断了交流的途径。
  我们坐在观众席,观察了戏里的四个人物两个小时之久,我们理应对他们了如指掌,我们可以很快概括这个故事:两个作家赫斯特和斯普纳喝酒,赫斯特邀请斯普纳到他家中聊天。斯普纳遇见了赫斯特的两个对他充满敌意的仆人,也得知赫斯特得了阿尔茨海默症。第二天,赫斯特又将斯普纳误认为一个故人,斯普纳试图留下来加入他们,却又做不到,最终一切如故。
  品特说,他的创作是不考虑观众的,他并没有考虑过自己作为剧作者与读者的交流。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相遇,人物关系最终也没有改变,高潮与冲突似乎随时就要到来,却又随时中止,舞台拘泥在赫斯特家的封闭房间里,四个角色的对话大多数似乎没有什么主题,唯有停不下来的酒精贯穿其中。作为一个观众,首先恐怕是在悠长、回转却又飘忽不定的台词里云里雾里,可在逐渐了解到人物和故事之后,又感觉没有那么复杂,“破案”过程仿佛在故弄玄虚。
  这版《无人之境》绝非文学评论家所说的,充满“暗流涌动”,舞台上的“荒诞”被表现得非常实在,可一点都不平静。主创似乎是将人物间暗藏的关系进行了具象化的强调,将多人参与的“权力争夺”直接摆上了台面,人物的身份、价值和交流成为了呈现的重中之重。
  比如,斯普纳就是一个不得志的下层文人吗?或者他曾经辉煌,也是文学界精英的一份子?伊恩·麦克莱恩在演后谈里说,由于20世紀70年代的时代设定,他特意让角色佩戴反战徽章,因为“70年代的我们都戴这个”。斯普纳较为破旧的西装和磨成灰色的皮鞋,看起来不修边幅,吃完早餐却忘记把餐巾取下来,显示了这个人的阶层并不高。但他始终挽着他的大衣,从没有解开自己的西装纽扣,用餐时娴熟的动作,对酒知识的熟稔以及后来与赫斯特谈论文坛故事的聪慧流畅,又似乎预示着这个人并非如此简单。
  那么,召开诗歌沙龙并推介年轻诗人,参与创办诗歌杂志,看来也是文学圈一员的斯普纳,为何不认识,甚至从没有听说过似乎在文坛声名显赫的赫斯特?当赫斯特谈论起自己勾引查尔斯·韦瑟比的妻子、年轻时的风流韵事时,不认识赫斯特的斯普纳,为何能够立刻找到两个人都认识的文坛人物,找到共同话题,谈论文坛的八卦韵事时头头是道,一点也没有让赫斯特起疑?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斯普纳早就认识、了解赫斯特,这次看似意外的拜访,可能是一次有预谋和筹划的相遇?
  而对立的另一端,教养极佳,穿着考究,社会地位和财富都高出斯普纳一筹的赫斯特,阿尔茨海默症对他造成了哪些影响?他谁也不再记得,只知道自己有一本记录往事的相册。他似乎有一个离他而去的妻子,这个妻子对他伤害颇深。可他的年轻时代却又是声色犬马的,记忆些许恢复时的他,对过去的“不道德”仿佛是骄傲而不是忏悔的。他的世界里只剩下了两个仆人,可这两个仆人似乎也不完全受他操控。
  福斯特是一个年轻的诗人,赫斯特不在房间的时候,俨然要将自己打造成整个房间的关注中心,而大家都在的场合,他随即表现得谦虚、没有存在感。另一个仆人布里吉斯看似是一个粗暴的打手,但他同样似乎能够舞文弄墨,是他推荐了福斯特入职,他在为福斯特寻找一个诗歌的赞助推介人,却又不考虑他们共同的主人赫斯特。仆人们有时候竟敢当面顶撞、反抗赫斯特的要求,布里吉斯对赫斯特“解雇你”的威胁不屑一顾,保持谦逊的福斯特,能在最后主动以“改变话题”的逻辑游戏堵上了斯普纳的嘴,同时代赫斯特本人做了驱逐斯普纳的决定。
  原剧作里本来潜藏的权力关系被不加掩饰地赤裸裸暴露出来了:得了阿尔茨海默症的赫斯特究竟对他的仆人有掌控力吗?难道,这两个仆人实际上操纵了赫斯特,赫斯特对外的发声和话语权,都是两个仆人垄断的?因此,斯普纳的介入成为某种对既有权力架构的挑战,这种挑战自然而然会遭遇到抵抗,同时被消解,沦为权力的交换运作,变成了庸俗的权力争夺,从根本上推翻斯普纳的目的和行为。斯普纳究竟是出于义举还是出于利益,抑或只是无心地被卷入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舞台呈现本身就成为一种读解原文本的行为。舞台被设计成福柯所谓的“环形监狱”,布景上端巨大的环形投影给这个封闭逼仄的空间带来了更加阴郁、荒凉的氛围。四名演员哪怕面对主题飘忽、讨论并不实在的台词,表现也极为坚实,并且极强烈地向“争夺话语权”这一主旨上靠近。帕特里克·斯图尔特的赫斯特用停顿和沉默营造某种弱势,伊恩·麦克莱恩则用能言善辩展现斯普纳的“聒噪”,福斯特和布里吉斯作为仆人时时刻刻的“反抗”和“鸠占鹊巢”,言语中暴露的骄傲、暴力和强势,无不在突出品特原文里潜藏的权力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版《无人之境》的具象化呈现是传统的,极为“古典”的。
  演员们演得场次越多,越是想要把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梳理更加明确地展示给观众,他们表演里所谓的“品特式停顿”让位给了剧场效果,他们把人物之间隐含的交流具象化为了演员之间表演的沟通,以至于演后谈里观众与演员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了演员本人,集中在了演员排练时的人情关系,集中在了摔碎的酒杯,集中在了一切现实的事物中。在将故事和人物“化虚为实”后,他们也将原作的不可捉摸的荒诞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某种清晰的实体。斯普纳的不得志与野心犹存,赫斯特的无奈、悲伤和对过往无助的怀念,随着他们身上被强调的阶级属性显得清晰并有所依托。这似乎是某种逝去的荣光,某种权力的失落不复再得,无论是家庭内部的从屬权力,还是文学的话语权力,还是政治场域上的统治权力。
  因此,这版《无人之境》的呈现或许是建立在良性初衷上却“反品特”,也是反荒诞的。品特对赫斯特得的这个后来被无数流行文学写烂了的阿尔兹海默症,描写角度是与众不同的。赫斯特不在乎自己是否还“记得”,不在乎还能不能认出面前的人。对失忆者来说,“记得”本来应该是最重要的,可是赫斯特并不注重于此,他不在乎面前的是斯普纳还是查尔斯·韦瑟比,他的世界是寂静、冰凉的“无人之境”,记忆只是那一本相册罢了,旁人没有必要,也根本没有办法进入,这是全剧“荒诞”的出发点。但这版《无人之境》,却用最具象的呈现,用现实去消解了这种荒诞,让异常回归了日常。
  品特说他笔下的人物不交流,是因为在无声中已经交流的太多,而《无人之境》的文本恰好是相反的例证:交流的太多而实际上不需要交流。由此更进一步的,是这版《无人之境》的呈现方式,则是对“不需要交流”交流得太多,演员超越了角色与观众做了太多的无声交流,以至于这部作品的延展空间被置换了,本该发生在观众席上的事情发生在了舞台上,权力争夺和交接就这样无声无息被完成,这倒像是《无人之境》文本里描绘的“暗流涌动”本身。这版《无人之境》宛若一场时代剧,注重的是无法诉诸品特本人的“文本的愉悦”,期待的是将离经叛道纳回固有的架构体系之内,期待的是斗争性的被规训和被消解,期待的是将荒诞解释为不荒诞,期待的是后现代的尝试最终被现代化。《无人之境》作为NT Live全球展映的剧目,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来到我们面前这一结局,也几乎是宿命般的,“永远存在的,冰冷而寂静”。
  他们不交流,但他们好像交流太多了;而其实,我们应该不交流的。
其他文献
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将于10月20 -28日与观众见面。 9部委约作品、30多部邀约作品将在上海戏剧学院、马兰花剧场、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等竞相亮相,多场大师讲座、工作坊和展览等活动,让十月的上海沉浸在青春创想中。  多年来“扶青计划”始终致力于推动青年艺术家原创,为闪亮着创意火花的作品搭建扶持推广平台。本届“扶青计划”委约项目共收到来自海内外报名作品近百部
期刊
为了弘扬和推广滑稽戏这一戏剧剧种,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今年的第三届上海国际喜剧节将特设庆祝滑稽戏诞辰110周年的展演活动,整个演出季将于11月17日开幕,全国7家滑稽剧团在ET聚场轮番献演14场演出。  参展剧目有:苏州市滑稽剧团《顾家姆妈》、无锡市滑稽剧团《屋檐下的蓝天》、常州市滑稽剧团《高楼下的小屋》、杭州市滑稽艺术剧院《老来得子》、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连升三级》、上海市青艺滑稽剧团《一念之差
期刊
美国时间9月15日晚,京剧《霸王别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阿斯特中国庭院上演。顶尖的博物馆、优秀的艺术家团队、富有创意的电影导演、精美的园林庭院向世界觀众展示了中国国粹的精美。大都会博物馆还在网上向全球数亿用户直播京剧《霸王别姬》现场演出。剧组还赴普林斯顿大学演出并进行交流活动,此外,同名3D京剧全景声电影还在纽约艺术电影院点映。
期刊
在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备受瞩目的年度大戏儿童剧《巴黎圣母院》于金秋10月与广大小观众们见面。《巴黎圣母院》是儿艺“世界經典文学艺术作品卡通版系列”的第二部,该剧剧本入选了“2016年度文化部剧本扶持工程”。儿艺版《巴黎圣母院》从“正义与邪恶”这一儿童视角切入,力图呈现“不太一样”的《巴黎圣母院》。
期刊
9月25日下午,音樂剧《摇滚莫扎特》的两位主演米开朗基罗·勒孔特与洛朗·班出现在文化广场,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分享。法语摇滚音乐剧《摇滚莫扎特》描绘了音乐家莫扎特的艺术人生,莫扎特在这个舞台上被打造成了一个摇滚巨星。饰演莫扎特的勒孔特表示,莫扎特内心的激情和对音乐的创新,与摇滚精神非常契合,希望《摇滚莫扎特》也能用摇滚引爆观众的激情。
期刊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麦克白》聚焦个人欲望导致的命运悲剧,主人公的名字一直被称为麦克白,这部剧还原了英文的发音,称为麦克白斯,舞台上打出了中英文剧名字样时,心里还稍觉疑虑,思忖导演为何有意改掉了约定俗成、广为人知的人物名字。不过随着剧情的展开,之前的疑惑逐渐消散。在剧本台词中,无论是女巫揶揄、挑衅、嘲笑地呼喊,还是麦克白斯夫人或深情或焦虑地感喟,抑或是主人公自己向上苍发出忿忿不平地呼吁时,“麦克白斯
期刊
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2017年10月20日至11月19日举行,将展演45台剧目,其中境外25台、境内20台。翻开今年艺术节的节目单,顿时眼前一亮,戏剧板块令人振奋,国际大师名作云集,传统戏曲好戏频出,更有中国青年戏剧人的最新力作,那么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本届艺术节戏剧板块的诸多亮点。  戏剧大师聚申城  话剧《关于无的演讲》,将于 10月21、22日上演于上海大剧院中剧场。这可是被誉为“实验
期刊
有些抉择,或许就会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一生,《摆渡人》(The Ferryman)中的每個人,几乎都要面对这所有的抉择。  Quinn Carney曾经是爱尔兰共和军(IRA)的成员,现在他和妻子Mary Carney一起在阿马郡经营他们的农场并育有六个子女。他的弟弟Seamus追随自己的脚步也进了爱尔兰共和军,却于十年前神秘失踪,生死未卜。因此,弟妹Caitlin和弟妹的儿子Oisin不得不
期刊
如何将莎剧这样的西方经典改编成中国艺苑中的另类表演形式——木偶剧?当莎士比亚的经典与中国的传统相结合时怎样才能各自取长补短呢?在观看完由上戏木偶班师生创作的木偶剧《哈姆雷特》之后引起了我的深思。  木偶剧《哈姆雷特》只是节选了几段剧情加以演绎,表演形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两个卫士在城楼上的对话,这段表演使用了杖头木偶,表演者的身体完全隐藏在城堡后面。第二段,哈姆雷特回国奔丧,这时演出加入了
期刊
近日,一个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又一次在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上演。不过,这一次的故事,却和以往不太一样。作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上戏有戏”莎剧演出季中唯一的原创剧目,《“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几个世纪之后的舞台上,讲述着与莎翁有关,却截然不同的故事。  女孩出生在保守的“没落贵族”家庭,靠未婚夫的资助来维持生计,父亲和未婚夫把他们住的房间租给拍摄电影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组,女孩瞒着父亲去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