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诚之人,修身之诗

来源 :文艺新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1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性的辩驳》是诗人赵文“人本主义”现代诗集系列的第四本诗集。旗帜鲜明地高标“人本主义”,且以赵氏自己的诗的样态一如既往一往情深地书写,这恐怕在“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严羽《沧浪诗话》)流行、好炫旁门小法的当下诗坛,是一道异样的风景。这是难得一见的值得关注的诗人与诗歌发生奇妙关系的场景。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诗人如此执着地叩问生活本相,思辨生命真谛,导源于以笃诚为本的人的责任、担当。诗集中的135首诗,是诗人135次以自我为尺度,来测度、考量这个世界的在场记录。读其诗,我们不得不随着赵文的目光,正襟危坐来一次关于人的价值、尊严、人格完善的思想之旅。
  “既然投胎成了凡人/就该遵守凡间的规矩/既然精神难以涅槃/就该学会把持欲望/以确保正点出发的欲望号列车/能稳稳当当地行驶在健康正常的轨道上。”(《我们都是欲望的俘虏》),这样平实睿智思考的光芒,在诸如《时间断想》、《生存空间》、《致死神的一封信》等集中诗里,随处闪现。似粗而非粗、似拙而非拙的语词更能传达诗人此类恳切的心声。
  阅读赵文,让人想起十八世纪英国伟大诗人蒲柏和他的长诗《人论》、《道德论》,那也是以诗的形式阐释、抒发具有普世意义的伦理思想。这样神驰万里、思接一处的诗林回响,是令人回味、深思的共鸣。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将诗的修身教化作用推到了极至。作为学者的赵文是秉承传统文脉,笃诚地将诗作为修养性灵的人生功课的,他的诗实则是其平常的诗体日记,一位三省吾身的朴厚君子关于他生命每一天的真实记载。他体察隐藏在生活表象之后的幽微之妙,以悲悯的目光审视人间百态,讴歌美好,感恩时代。一个活脱脱的我思我在、自我救赎,人格丰满健康的平常但又特别的诗人,欲从诗中走来。他以人与诗合一的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人作为人的本质的实践性,人作为社会存在的真实状态以及整体性。循着赵文诗歌创作轨迹,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身的反省、批判,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塑造、完善自我,所谓“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人性的辩驳》是赵文宦游荆楚期间之作,他的故乡大理白族有民歌“对曲子”,歌词“樱桃好吃树难栽,曲子好唱口难开”,是的,直面人性,立足人本的“曲子”,是一般诗人不敢也无力专一开口,持久吟唱的。赵文的勇毅值得尊敬。
  (作者单位:长江文艺杂志社)
其他文献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文艺的新论断,是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重要遵循,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方向指引。  中国社会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时代,价值观缺失导致道德底线下滑,社会发展失衡,各种违法乱纪行为等许多问题发生。越是这样的时刻,越需要发挥
期刊
同汪曾祺津津乐道的“揉面”一样,毕飞宇也在短篇小说中致力于展现语言韧性:“在不伤害创作初衷的前提下,哪里能‘出’语言,我就把小说往哪里赶。”[1] 这一“赶”的姿态与“揉”的动作遥相呼应,历时性地串联起阿城的“语言文化说”与何立伟的“语言风格论”,唤醒并呼告着文坛上内省式的语言美学追求。时至今日,面对尚未定型的现代汉语体系,毕飞宇之“赶”亦可视作语言的移位。正是这种精致的策略,为我们揭示了现代汉语
期刊
近期,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播映后引发热议。这部20多年前著名作家路遥的现实主义力作,在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流行的时代显得有些“落伍”。不过,这部作品却成为新时期文学中少有的被广泛阅读的作品,人们感动于《平凡的世界》里普通劳动者的人格魅力,尤其是孙少安、孙少平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以及永远积极、自信、乐观、正直、向上的人生态度。他们都是路遥笔下“平凡的世界”里的“平凡
期刊
说一个人,总难免要说到形体外貌。说房伟,就难免要说到他的胖。  人的胖,在我的眼中分两类,一类是肥肉式,一类是面包式。肥肉式,大都胖得不够匀称,肚子壮大而四肢相对瘦弱,头顶光亮,面部油腻,气喘吁吁。让人和他们在一起时,不由自主地觉得累。他们粗重费劲地呼吸,呼呼啦啦地就如三级小风席卷你,裹挟你,侵蚀你,让你不自觉地就跟着呼吸加重,胸廓起伏。面包式则不同,他们胖得匀称,胖得亲和,胖得胖墩墩,胖得憨乎乎
期刊
近几年来,社会上流行的脏话模式发生了由“你妈”到“你妹”的转变,这一现象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大有可观。不过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就“脏话”一词进行一番梳理。  首先需要指出,脏话并非一时一地的特殊现象,而是一种跨时空、跨文化的普遍现象,不同文化之间脏话的差别可能主要在于不同的咒骂内容以及选取哪些语词作为载体,比如澳大利亚作者露丝·韦津利(Ruth Wajnryb)在《脏话文化史》中有一章的标题就
期刊
纳博科夫在他的《文学讲稿》中有段对作家的著名描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一个作家:他是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一个大作家集三者于一身,但魔法师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他之所以成为大作家,得力于此。”这里,“魔法师”当然是指作家创造的禀赋,化腐朽为神奇的语言力量抑或点铁成金的艺术颖悟。而我以为,一位好的批评家也应该是一位魔法师,需要拥有一根舞动奇迹的魔法棒,可以激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精魂,与批评者
期刊
陈方既书法理论特色集中体现在他近千万字的著作和论文中,涉及书法美学、书法评论、书论译注等领域。这一理论说清了书法艺术性的原理,指出了书法美学“反映论”的错误根源之所在,探讨了意象这一书法形象基本特征及意象创造中所展示的 “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之美的内涵。  说清了书法为什么是艺术  对书法的艺术性认识,历来模糊不清,但又没有相应的理论予以解释。书法是不是艺术?何以成为艺术?怎样和艺术接轨?这一连串
期刊
照理说,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应该很容易得到受众的青睐,因为路遥的原著已经做了最厚实的先期铺垫。许多人,亦如我一样会在记忆中保留有最初读完《平凡的世界》之后所获得的那份感受,或说还有一种感动,相信喜欢原作的读者,都会凭借原初的阅读印象而成为电视版的《平凡的世界》的热心观众。尽管小说的前期铺垫大大提高了这部电视剧最初的收视率,但看过之后,我却是难以按捺心中那份惋惜和遗憾。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以生命
期刊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最后一集临近尾声的时候,孙少安站在县城高中的场地上,想起曾和少平在这里焦急地找丢失的钱,数目不大,对他们却至关重要。当时倾盆大雨,场地已成一片泥潭。孙少平浑身狼狈,立在一旁失魂落魄地说:“我不是这个世界的人。”他脸上有少年特有的不甘和倔强,拧过头去不去看他哥,手里攒着已偷偷寻到的钱,却决心不再读书。毕竟,这个“烂包”光景的家庭负累已经太重了,承担不起一个少年人渴望走进另一个世界
期刊
《现代汉语词典》对故事的定义是这样的:“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同样是这本普及性最广的汉语词典,其对传奇的解释是:“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於可训先生发表于《芳草》2014年第4期的长篇小说《地老天荒》,对于人们已经习惯平淡阅读的视域来说,是一种馈赠。《地老天荒》是故事亦是传奇,作品像是文本中的禹王湖上萦绕至天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