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筝曲不断创新发展的变迁中,当代筝曲呈现出了多元化、多角度的音乐创作理念。以丰富律动、加入重音的写法为创作即是当代筝曲创新趋向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本文通过对当代筝曲中的重音运用以及演奏方法等,论述了重音在筝曲中的应用方式及方法,为欣赏与演奏当代筝曲提供新的思维与依据。
【关键词】筝曲;创作手法;重音
重音在传统节奏理论中非常常见,广义上是表示力度上的“强音”,在节拍结构中用于表示重音拍。然而当代学者更倾向于对节奏结构的重音研究,与节拍结构中的重音形成统一或对峙的更为繁琐的重音形态。它们可以是由记谱法分组不同产生的分组重音;由作曲家本人标记强音记号等符号的力度重音;节奏型变换引起的节奏型移换重音;织体中加入新声部产生的织体重音;甚至是演奏法形成的节奏重音的效果等等,都会在音乐听觉和心理感受中形成重音的感受。本文主要以研究节奏结构中作曲家人为进行的力度强调的力度重音为分析对象。
一、力度重音在当代筝曲中的应用
作曲家在创作中有意加强某个音或和弦,突出所要强调的音,形成旋律迭起,增强动力的效果。常用强音记号(>)或其它类似标记来表示。力度重音是最为典型、最直观的重音类型,这种人为标记的重音可以与节拍重音相同,也可以出现在其它非重音拍的任何位置上,这就使得音乐强弱的变化变得像游戏般不可捉摸。
(一)《抒情即兴曲》
乐曲在64小节中板与之后的散板段落中,均运用了左手的力度重音写法。中板3/4拍,右手摇指均匀地以四分音符进行旋律变化,左手进行三连音对位,作者有意加入左手固定音型中低音上的小指拨弦的力度重音,由于左手循环固定音型的个数为8,重音从而形成了与节拍结构错落、碰撞的效果。重音时而出现在强拍上,与旋律的强弱形成一致;时而又出现在弱拍位置上,削弱节拍结构本来强调的强弱规律。除了在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的不规律律动外,左手的重音变化为旋律进行带来了紧张而涌动的动力前进。
散板中左手最低音的重音记号以八个音为重音循环的七连音节奏型与右手主旋律对位,从第一拍的同时进入,到逐渐相差一个音的对位错落,打破了右手力度一致的统一,增加了左右手不同旋律素材的力度平衡性与声响的流动。
(二)《层层水澜》
由陶一陌作曲的当代筝曲《层层水澜》中最为闪烁的当属快板段的创作了。作者突出运用了左右手不同重音的写法,错落有致地描绘出风起时水面波光闪烁、水花四溅的生动画面。右手先以七个音个数逐渐递减的规则以每组首音为重音强调,左手在第三拍进入以强调首音的六个音固定音型与右手对位,在双手对位一开始便走上了不同重音交错的叠落。在一定的旋律陈述后,左右手又以不同方式进行旋律展开,右手强调最高旋律音,左手重音随意出现,在对位上完全打破了规律性的节拍结构,在听觉上形成强烈的反差与撞击色彩。正是这种对重音设计看似无序的安排构思,完美体现了水面波光粼粼、风泛起水波飞溅、层层波澜的有序画面。
(三)《晓雾》
作品中多处运用了加入重音记号的写法。如京剧风格的快速流水板素材的几处运用,作曲家加入了前半拍或后半拍不规则的重音强调,使旋律富有跳跃性的动感,声响上营造出变化、短促的声效。而快板快速指序段落中的重音强调,则使起伏不大的旋律线条具有了鲜明的棱角和独特性,打破了规整的节拍结构布局,使单独的强调音意外出现。
二、演奏训练及运用方法
要将谱面标记的重音演奏出完整的效果并非易事,在平时的练习中,要将重音强调有意识地带入技巧中进行慢练。在解决其它技巧难点的基础上,针对重音进行力度强调。练习注意这些重音往往是在旋律中分别出现的,因此要在前后音的衔接中把握力度的强弱分配,练习不同手指对力度的掌控能力。由于重音安排的任意性,每个指法或是技巧都会遇到重音强调的情况,因此要练习单个手指的指力控制,尽量做到指力均匀的强调,注重颗粒性的表达。大多数情况是左右手声部单独出现重音强调,也有作品中两个声部均有重音安排,形成节奏重音不同的对位关系。这种情况下更要进行分手练习,在熟悉了重音位置后再进行双手配合练习,强调不同手、不同位置上的重音。在情况较为复杂的重音安排和技巧难度下,有时对重音的把握是很难控制的,会有手指不听从大脑指挥的状况,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进行磨合,从而逐渐驾驭对重音的掌控。
重音的演奏不只单独靠强调指力来完成,往往需要加入呼吸的配合。重音在作品中有时会形成断句,在下音前需要吸气准备来配合重音的强调。这就需要气息与力度的结合要高度协调统一,才能精准地在恰当节奏位置上得体演奏。同时,在演奏重音时,还需注意音色的把握,作为突出的强音,重音往往音色明亮且富有颗粒性。
在把握了这些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将重音融和入旋律段落中形成一个整体,需要投入比以往技巧练习更多的精力。然而在日渐成熟的演奏练习中会发现,对于强弱力度的控制会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对音响本身的关注度也会增加我们对声音听辨和力度色彩的感受程度。
结语
筝乐作品中的力度重音打开了对声响开拓的新局面,它打破了以往对力度描述中渐强、渐弱等普通力度变化的模式,更为丰富、细致、精准的表达了强弱声响层次,满足了当代筝乐中对声音的探索和对声响的追求。
同时,这些力度重音与节拍结构存在不同的碰撞和结合形式,当结合一致时,即力度重音刚好出现在节拍重音位置时,重音强化了节拍重音的结构划分;而当这些力度重音与节拍结构不一致即重音出现在弱位置时,重音便成为了音乐节奏运动的一种补充,开放性的瓦解了原有节拍结构的规律性,造成节奏上的灵活和动感。
参考文献
[1]张巍.论节奏结构的重音[J].音乐艺术,2007,2.
[2]程璐璐.当代筝曲创新理念之探微[J].人民音乐,2007,4.
[3]姚恒璐.当代音乐作品中的特殊节奏形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4.
作者简介:张展(1984—),女,陕西西安人,职称:助教,学位: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学,古筝演奏方向,工作单位:陕西安康学院艺术系。
【关键词】筝曲;创作手法;重音
重音在传统节奏理论中非常常见,广义上是表示力度上的“强音”,在节拍结构中用于表示重音拍。然而当代学者更倾向于对节奏结构的重音研究,与节拍结构中的重音形成统一或对峙的更为繁琐的重音形态。它们可以是由记谱法分组不同产生的分组重音;由作曲家本人标记强音记号等符号的力度重音;节奏型变换引起的节奏型移换重音;织体中加入新声部产生的织体重音;甚至是演奏法形成的节奏重音的效果等等,都会在音乐听觉和心理感受中形成重音的感受。本文主要以研究节奏结构中作曲家人为进行的力度强调的力度重音为分析对象。
一、力度重音在当代筝曲中的应用
作曲家在创作中有意加强某个音或和弦,突出所要强调的音,形成旋律迭起,增强动力的效果。常用强音记号(>)或其它类似标记来表示。力度重音是最为典型、最直观的重音类型,这种人为标记的重音可以与节拍重音相同,也可以出现在其它非重音拍的任何位置上,这就使得音乐强弱的变化变得像游戏般不可捉摸。
(一)《抒情即兴曲》
乐曲在64小节中板与之后的散板段落中,均运用了左手的力度重音写法。中板3/4拍,右手摇指均匀地以四分音符进行旋律变化,左手进行三连音对位,作者有意加入左手固定音型中低音上的小指拨弦的力度重音,由于左手循环固定音型的个数为8,重音从而形成了与节拍结构错落、碰撞的效果。重音时而出现在强拍上,与旋律的强弱形成一致;时而又出现在弱拍位置上,削弱节拍结构本来强调的强弱规律。除了在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的不规律律动外,左手的重音变化为旋律进行带来了紧张而涌动的动力前进。
散板中左手最低音的重音记号以八个音为重音循环的七连音节奏型与右手主旋律对位,从第一拍的同时进入,到逐渐相差一个音的对位错落,打破了右手力度一致的统一,增加了左右手不同旋律素材的力度平衡性与声响的流动。
(二)《层层水澜》
由陶一陌作曲的当代筝曲《层层水澜》中最为闪烁的当属快板段的创作了。作者突出运用了左右手不同重音的写法,错落有致地描绘出风起时水面波光闪烁、水花四溅的生动画面。右手先以七个音个数逐渐递减的规则以每组首音为重音强调,左手在第三拍进入以强调首音的六个音固定音型与右手对位,在双手对位一开始便走上了不同重音交错的叠落。在一定的旋律陈述后,左右手又以不同方式进行旋律展开,右手强调最高旋律音,左手重音随意出现,在对位上完全打破了规律性的节拍结构,在听觉上形成强烈的反差与撞击色彩。正是这种对重音设计看似无序的安排构思,完美体现了水面波光粼粼、风泛起水波飞溅、层层波澜的有序画面。
(三)《晓雾》
作品中多处运用了加入重音记号的写法。如京剧风格的快速流水板素材的几处运用,作曲家加入了前半拍或后半拍不规则的重音强调,使旋律富有跳跃性的动感,声响上营造出变化、短促的声效。而快板快速指序段落中的重音强调,则使起伏不大的旋律线条具有了鲜明的棱角和独特性,打破了规整的节拍结构布局,使单独的强调音意外出现。
二、演奏训练及运用方法
要将谱面标记的重音演奏出完整的效果并非易事,在平时的练习中,要将重音强调有意识地带入技巧中进行慢练。在解决其它技巧难点的基础上,针对重音进行力度强调。练习注意这些重音往往是在旋律中分别出现的,因此要在前后音的衔接中把握力度的强弱分配,练习不同手指对力度的掌控能力。由于重音安排的任意性,每个指法或是技巧都会遇到重音强调的情况,因此要练习单个手指的指力控制,尽量做到指力均匀的强调,注重颗粒性的表达。大多数情况是左右手声部单独出现重音强调,也有作品中两个声部均有重音安排,形成节奏重音不同的对位关系。这种情况下更要进行分手练习,在熟悉了重音位置后再进行双手配合练习,强调不同手、不同位置上的重音。在情况较为复杂的重音安排和技巧难度下,有时对重音的把握是很难控制的,会有手指不听从大脑指挥的状况,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进行磨合,从而逐渐驾驭对重音的掌控。
重音的演奏不只单独靠强调指力来完成,往往需要加入呼吸的配合。重音在作品中有时会形成断句,在下音前需要吸气准备来配合重音的强调。这就需要气息与力度的结合要高度协调统一,才能精准地在恰当节奏位置上得体演奏。同时,在演奏重音时,还需注意音色的把握,作为突出的强音,重音往往音色明亮且富有颗粒性。
在把握了这些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将重音融和入旋律段落中形成一个整体,需要投入比以往技巧练习更多的精力。然而在日渐成熟的演奏练习中会发现,对于强弱力度的控制会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对音响本身的关注度也会增加我们对声音听辨和力度色彩的感受程度。
结语
筝乐作品中的力度重音打开了对声响开拓的新局面,它打破了以往对力度描述中渐强、渐弱等普通力度变化的模式,更为丰富、细致、精准的表达了强弱声响层次,满足了当代筝乐中对声音的探索和对声响的追求。
同时,这些力度重音与节拍结构存在不同的碰撞和结合形式,当结合一致时,即力度重音刚好出现在节拍重音位置时,重音强化了节拍重音的结构划分;而当这些力度重音与节拍结构不一致即重音出现在弱位置时,重音便成为了音乐节奏运动的一种补充,开放性的瓦解了原有节拍结构的规律性,造成节奏上的灵活和动感。
参考文献
[1]张巍.论节奏结构的重音[J].音乐艺术,2007,2.
[2]程璐璐.当代筝曲创新理念之探微[J].人民音乐,2007,4.
[3]姚恒璐.当代音乐作品中的特殊节奏形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4.
作者简介:张展(1984—),女,陕西西安人,职称:助教,学位: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学,古筝演奏方向,工作单位:陕西安康学院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