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明争暗斗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斗茶,宋人唐庚在《斗茶记》里写到:
  “政和二年三月壬戊,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
  政和是宋徽宗的年号,由此有人以为,斗茶始于爱茶至极的宋徽宗。其实,斗茶之风始于唐代而风行于宋。古代的斗茶,是茶农茶商为了选择出最佳的贡茶而开展的一场没有硝烟的“茗战”。自唐朝起,斗茶之风渐渐传续下来,先于贡茶之地,后于宫廷、富豪、文人雅士之间,再到黎民百姓,至宋代已是蔚然成风,“茗园赌市”已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了。
  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画的正是这档宋代旧事。
  刘松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1155年,卒干1218年,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宫廷画家。因居于清波门,故有“刘清波”之号(清波门又有一名为“暗门”。故其亦被称“暗门刘”)。他擅画人物、山水,师张训礼而又名声盖师,被誉为画院人中“绝品”。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家”。
  刘松年一生画过不少茶画,虽然流传下来的并不多——我有限的视野里只见到了《撵茶图》、《卢仝烹茶图》和《茗园赌市图》——但他依然是古代茶画里无法绕过去的一个关键词。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茗园赌市图》,要算一幅人物画了。画中,有四人提茶瓶的男子正在斗茶,而这四人却各具情状:一人似已喝完。正在凝神细品,一人正在举碗而喝,一人正在擦拭衣服,一人正往茶碗里注茶汤。四人之右侧,有一茶贩,立于茶担一侧,左手放在茶担上,右手罩在嘴角,似在吆喝,茶担上的“上等江茶”四字隐约可见。莫非,这是江南一带的民俗图?茶贩之右侧,是一手拎壶一手携一稚童的妇人,且走且观斗茶。还有一位被吸引的茶客,在图之左侧驻足回头观望。这八个人里。男人、女人、老人、壮年、儿童,悉数亮相,一个也不少,但他们各具特色的表情,却都落在了斗茶上。如此一来,一幅鲜活饱满、生动逼真的宋代街头民间茗园的斗茶图就淋漓尽致地出现在面前。
  所以说。《茗园赌市图》更像是一幅风俗画,有着年画的气息。
  其实,就有论者认为,《茗园赌市图》是首次反映我国民间俗饮的茶画——依我看,它的价值远不止这些,它还传达出了这样一条文化信息:茶回到了民间,回到了贩夫走卒的日常生活中间。在此之前的茶画里,茶是身份的象征,是避世的工具,而在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里,茶有着烟火气息,是底层生活里令人无比快乐的元素之一。
  当然,这快乐是因为一次小小的“赌”。
  这里的赌绝非财徒之行为,不像是当代某些贪官携公款去澳门的那种赌,而是一种犹如文人雅士般儒雅的艺术行为。也许,从本质上讲,这可能是产茶的茶夫与贩茶的商人联手的心计,通过先品后销的营销格局,从而达到自己产品的品赏与推销,然而在茶史上,这却是一门延续数千年的文艺活动。当这种实实在在的文艺活动出现在丹青世界里,就成了妙趣横生的“明争暗斗”。
  宋末元初浪迹山水间的画家钱选,曾仿作过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但还却美其名日《品茶图》。名为“品”而实为“斗”,而且斗得还颇有动作的节奏感。再后来的赵孟叛,亦做过《斗茶图》。有趣的是,赵孟瓶的《斗茶图》与钱选的《品茶图》几乎如出一辙,除了右上方那个侧目而视之外的茶人之外,其它的动作与神情,像是钱选的翻版。
  再往后,斗茶之画几近绝迹了。
  我不知道,当代画家里有没有以此为题的?想来也少了。因为斗茶之风都雪泥鸿爪了,谁还愿意情画这些购画之人不尽知晓的事呢?追求速度与利益的这个时代,让画家的笔也功利了起来,也让时茶叶的营销模式越来越商业化了,哪像古代的斗茶,尚有一息文艺的脉象。每每想到这些,我不禁唏嘘。
其他文献
寒意犹在的夜晚。略有些疲倦,这时,最合适不过的就是喝一泡去年的岩茶。“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记得去年的初冬,在武夷山看茶,于景区最高峰的三仰峰上,俯瞰三坑两涧等核心茶区,对沐在一片阳光下的竹窠之地印象至为深刻。竹窠的茶属于正岩茶,因其山场独特,滋味往往极佳。以往只知道竹窠水仙是极富有魅力的,这回得到的竹窠肉桂又更为特别。今晚,重又想品尝一次这款有着独特气质与故事的竹窠肉桂。  所谓“新
期刊
怀旧风盛行,总觉得上了年份的事物都有故事,更值得玩味和留念。无论是陈年红茶还是古树红茶,那明艳的茶汤似乎都饱含情愫,能让人读出情感。于是我收集了和年份有关的红茶,去阅读那些封存的流金岁月。    20年正山小种    20年前,或许不曾有人想过它会保存到现在。这款桐木关正山小种是经过传统工艺的加工,在农户家中保留到现在。20年后,再次品饮,感触万千。  这茶条索肥实,大概是放置时的疏忽,条索并不是
期刊
又要到与人分享绿茶的时候了。虽说春茶上市还为时尚早,但我确信朋友平丹那里一定有我想要的那一抹绿,且是很纯粹的安吉白茶。  安吉白茶,虽名白茶,实为绿茶,是一款珍贵的茶品。绿茶很娇贵,趁着新鲜要及时品尝,为此平丹给她的安吉白茶准备了两个大冰柜,里面存放着形形色色的茶品。尽管我不是很明白她为何只对安吉白茶情有独钟,但性格谦逊、言语轻柔的她,倒是与温文尔雅的绿茶之本性很贴合。  平丹很好客。选了两款精致
期刊
时光的脚步太匆匆,我们无法放慢她的步履,那就在新年的时候,暂且停下自己的脚步,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与朋友品一道远道而来的迎新茶,让欢乐的聚会时光给友谊留下美好的记忆,还有那暖人心田的酽酽茶香。  为了进一步弘扬国粹,促进各地茶文化交流,《海峡茶道》杂志社联合南京老崔茶馆、青岛茶友会、淮南市茶文化协会、北京、上海、天津、四川、甘肃、浙江、江苏、安徽等九省十市的茶友于2011年1月2日联合举办了“千娇
期刊
常遇友人一问:茶道何为?其实一段时间以来,一直试图放弃评茶的模式,以一种平常心来喝茶,潜心自问,希望能在茶的路上有所进益。试将这一段时间的心得予以文字化,供大家笑玩和批判。  我将自己的茶之路归纳成为三个字:静、真、通。是否以后还有,尚不得知,因为我自觉还未有达到那个更高的境界。  静,是一个习茶之人首先要领悟的。  静,康熙字典释义:徐锴曰:丹青明审也。又《增韵》动之对也。《易·坤卦》至静而德方
期刊
尽管西式咖啡与罐装饮料近年不断挟强势广告,逐渐改变消费者的喝茶习惯,但在台北,今天仍保有一千多家茶行,以及栖身在闹区巷弄或古建筑中的大小茶馆。  台北文人爱喝茶,重要聚会往往选择气氛十足的茶馆,彼此促膝煮茶论剑,仿佛纵横天下尽在暖壶温杯之间。而台湾荼艺馆的出现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蓬勃于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渐没落。目前除了天仁吃茶趣、春水堂、翰林茶馆、古典玫瑰园等大型企业以复合式茶馆
期刊
今年年初,西湖龙井茶还没开采,就有茶企开出明前茶3万元/斤的天价,当业界闻此在瞠目结舌的时候,有媒体声称,“龙井茶3万元1斤,能换3个LV包。”就这样,两件毫无瓜葛的商品就被“等价交换”了,并且还隐含着这么一层意思:高价茶-奢侈品。  果真如此吗?  我们不妨先对中国高价茶“成长故事”做个简单的回顾:  2006年,原先处于茶市“非主流”地位的普洱茶,遭遇“牛市”,被加冕為“能喝的古董”,价格普涨
期刊
寒意渐消,又是一年阳春三月。  风细细,雨纤纤。桃红柳绿,春日融融。  眼前这充满诗意、富有节奏的骀荡春色,都是为了奔赴一场旖旎芬馥的盛宴。  这个季节只属于女人。  有人说,女人如水;也有人说,女人像诗;还有人说,女人似梦……仿佛世间一切最美丽、最美好的事物都可以用来比喻她。不过,似乎还是1000多年前的大文豪苏轼最能读懂女人,他把西湖比西子,将佳茗喻佳人。好事者把这两句出自不同首的诗揉成传世咏
期刊
铁观音香正“浓”    记者在各大卖场、超市发现,消费者选择健康养生的礼品,茶叶等产品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其中八马茶业、华祥苑等茶企旗下的浓香铁观音系列一路热销。浓香型铁观音在沉寂多年之后,可谓来势汹汹。  作为铁观音的传统口味——浓香型铁观音,被清香型铁观音“压抑”数年之后,近两年开始走红,各家大型茶企争先推出浓香铁观音产品,将销售重点转向浓香型铁观音。    “赛珍珠”开启了浓香铁观音之门  真
期刊
太湖,古称具区、震泽,分界苏、浙,为天下名湖,它仿佛一颗晶莹剔透的茶蓓蕾,光华四射于钟灵毓秀的江南胜境。  太湖,清丽水乡的母亲湖,太湖流域不仅包孕灿烂悠久的吴越文化,更衍生了清婉两千载的江南茶文化。不论是古时的温山御荈、阳羡茶、顾渚紫笋、虎丘白云茶、岕茶,还是后世闻名遐迩的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太湖周边与泛太湖地区堪称中华名优茶的故乡及主要发祥地。  唐代,青年陆羽辗转漂泊至南太湖之滨的湖州,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