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想象融入历史思维的结构中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200912345678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历史思维结构,想象,悬念,形象,生活经验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7—0041—06
  柯林武德认为:“历史想象力严格说来并不是装饰性的而是结构性的。”意思是说想象不是历史思维的包装,而应该视为其组成部分。在我们的课堂上,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学习只是为了生动,更应该将其融入历史思维的结构中。但是,“历史想象并不是一触即发的,它要靠很多的条件,专注、同情、物证的刺激以及学术的基础,都是引发历史想象的媒介”。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从历史思维的结构上来组织想象学习呢?
  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早晨起身后推门,看到了潮湿的地面上散落着无数的花瓣,就知道夜里有过一场风雨,眼前会呈现出如下图景:下雨前天空翻滚的乌云,风雨中娇嫩的花朵孤独无助,雨过天晴又有更多的蓓蕾孕育和绽放。当联想到雨天不方便自己出行时,对不期而遇的夜雨产生了讨厌;当联想到农作物久旱逢甘霖时而欣喜若狂。如果把夜里的风雨看成是一个历史事件,我们能够想象到事件前、事件中、事件后的不同情况,还能对事件进行整体的理解和评价。这就给历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以重要启发:可以从几种时态来构造学生的想象学习。当然,历史毕竟已经发生,历史环境和人心情境无法复原,这也是组织想象学习时必须要思考的。本文试图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课教学设计为例,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敬请方家指教。
  设置悬念:为什么会发生革命?
  人处在思想的困境中最容易产生追问:“为什么会发生呢?”关于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如下表述来制造“悬念”:
  在当年普列汉诺夫共产主义小组中有一个女成员名叫维拉·扎素里奇的人曾经写信给马克思,问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不可能。然而俄国十月革命真真实实地发生了,还胜利了,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设疑:伟人马克思居然也会判断出错?
  教师:二月革命是十月革命的前奏曲,拉开了伟大的1917年革命的序幕。俄历2月23日,彼得格勒的工人在涅瓦大街上游行示威。游行很快变成了骚动,又演化成广泛的社会运动,至3月2日沙皇政权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就像雪崩一样轰然坍塌了。二月革命刚发生时,很多人几乎没有什么感觉,根本没有料到沙皇政权会迅速垮台,更没料到无产阶级可以借此走上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二月革命后,甚至大部分布尔什维克的党员也认为经济落后的俄国尚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党长期的任务只能是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意图:大厦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倾倒,这里突出了沙皇政权的“轰然倒塌”,为引导学生思考罗曼诺夫王朝覆灭的原因提供思维条件。
  启发学生想象:沙皇政权为什么会“轰然倒塌”?基础不牢固,结构不合理和外力的撞击都可能导致大厦的坍塌。罗曼诺夫王朝的社会基础是否坚实呢?其制度是否存在不可弥补的缺陷?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导致帝国覆灭、王冠落地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材料:革命看来仿佛只是军事崩溃造成的后果。然而,战争只不过加速了几十年来一直侵蚀旧秩序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由于军事上的失败而不止一次地被加剧了。
  1905年的警告对沙皇政府没有产生任何影响。不仅专制政府继续存在——存在于一种愈来愈腐败、愈来愈堕落及至出现离奇的拉斯普廷丑闻(俄罗斯历史上声名狼藉的恶棍,沙皇一家的宠臣)的气氛中;而且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也仍然没有发生任何本质上的变革。
  大约3万名地主仍然拥有将近7000万俄亩土地。另一方面1050万农民却只占有7500万俄亩土地。1/3的农民完全没有土地。工业落后和农业上的贫困并存。大战前夕,按人口计算,俄国生铁产量是每年30公斤,德国是203公斤,英国是228公斤,美国是326公斤。
  问题:俄国沙皇信奉怎样的政治制度?其社会基础——农民阶级在革命前生存状况怎样?自19世纪中期以来有哪些战争冲击了沙皇的统治?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概括:从彼得一世到亚历山大二世再到尼古拉二世,历代沙皇都极力维护专制统治,有限的上层建筑改革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不相称,相对欧美国家,俄国工业落后,农民极度贫困,广泛存在的农奴制残余严重制约着俄国的进步。总之,沙皇专制政体和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是俄国社会发展的两大瓶颈。历代沙皇却非常迷信战争,总是侥幸地希望通过发动战争来缓解国内矛盾,从克里米亚战争到日俄战争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再三的失败不断地冲击帝国大厦。可以说,是历史选择了革命,战争促成了革命!历史长期积蓄的能量终于在二月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俄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由各种人民团体成立的苏维埃,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然而革命的形势持续高涨,到11月又发生了伟大的“十月革命”。
  意图:二月革命后几个月即爆发了十月革命,两次革命发生的时间如此接近,实际为学生造成了一种认知冲突:沙皇统治已结束,为什么还要继续革命呢?十月革命为什么而奋斗呢?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冲突来制造学习的悬念,然后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并想象。
  材料:(1917年)3月3日(公历16日)列宁写信给流亡在挪威的另一个革命家柯仑泰:“工人们血战了一个星期,米留可夫 古契柯夫 克伦斯基却掌握了政权!!完全符合欧洲的‘旧’模式……不过这没什么!……且看人民自由党怎样给人民以自由、面包、和平……等着瞧吧!”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分析说“伊里奇的梦醒了”。
  在这场斗争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拒绝考虑绝大多数俄国人所需要的两样东西——和平和土地。李沃夫公爵及其部长们坚持认为,土地重新分配这样的重大改革,必须等到能真正代表人民并有权决定这一基本问题的立宪会议召开才能进行。同样,政府也不愿结束战争,因为俄国对它的盟友有某些不可推卸的义务。这些观点……在政治上却是自杀式的。
  (1917年)随着晚春过渡到夏天,俄国的经济进一步恶化:煤、金属及其他资源越来越难以开掘,通货膨胀螺旋式上升。……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平均主义的呼声都很高。……许多士兵举双手赞成和平,有100万士兵从前线开了小差。由于多数士兵原本就是农民,所以多数士兵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农民占有土地的号召。
  据此,教师要求学生结合1917年春天俄国的形势,沿着“自由”“面包”“和平”和“土地”几个因素展开想象:
  想象之一:一战前线俄国战场/士兵们缺衣少食,很多伤员缺医少药/在春寒料峭的泥沼中打着看不见希望的烂仗。
  想象之二:莫斯科,许多工厂倒闭,大街上行人稀少/女人们排着很长的队伍,等着买土 豆。
  想象之三:彼得格勒后方军事医院/护士们非常忙碌/一群伤愈的士兵在大门外吵着架,他们不肯再上前线,他们的父母正准备接他们回家。
  想象之四:农民瓦西里家(笔者虚构的人物)/租种了波林斯基老爷家(虚构)五俄亩地,大儿子当兵去了,因缺少主要劳动力,今年收成不好/夫妻俩正吵着架,小女儿趴在地上大哭着。
  意图:根据教材和材料,学生大致可以了解二月革命后,人民的生活状况并无实质改变,不难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想象他们的生活,这为学生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提供了直接感受。
  教师:资产阶级民主派和那些只善空谈的社会主义者不知道从和平、面包、土地等基本问题人手解决社会问题,坐以待毙。而基本的生存诉求引导人民继续去战斗,布尔什维克党不断改变自己的斗争策略,并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工作,将人民群众的斗争纳入自己的轨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阶段在发展的形式上或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创造了改变“通常的历史顺序”的机会,列宁从定势思维中解放了出来,他为俄国制订了崭新的革命纲领,“梦醒了”!
  讲故事吸引人的最好办法就是制造悬念,历史教学亦可如此,“悬念”是催化想象学习的有力手段。
  提炼形象:革命怎样经过的?
  二月革命时布尔什维克党还是小党派,党员仅仅23000名,在彼得格勒只有2000人左右,在群众中的影响很有限。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党,在几个月的时间内迅速发展,最后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究竟是怎样演进的呢?教师可故事性地讲述下列几个“形象”:
  “胡话? 191 7年4月初,列宁途经几国辗转数日,终于回到了彼得格勒。他在社会主义分子的会议上作了关于战争与革命的报告,即所称的《四月提纲》。他强调必须以工人代表苏维埃取代临时政府,将革命从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孟什维克的代表A,波格丹诺夫当场向列宁大声地叫喊:“这是精神病人热昏的胡话!”
  “哄堂大笑”6月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孟什维克代表策烈铁里以轻蔑的口吻说,“在俄国没有一个政党会说:把政权交给我们手里,走开吧,让我们来代替你们的位置,这样的党在俄国是没有的”!列宁斩钉截铁地说:“有这样的一个党,我们随时都准备夺取全部政权。”会场上一阵哄堂大笑。
  “吼叫” 10月24日(公历1 1月6日),列宁秘密地来到了起义指挥中心斯莫尔尼宫。攻打冬宫的实际负责人波德沃伊斯基这样记述道:“列宁在一个小房间里不断地走来走去,像是一头笼中的狮子。他需要的就是无论如何也要把冬宫,这个通向政权之路上的最后一个卡子夺取到手……伊里奇在骂人,在吼叫,说是要把我们这些人都毙了。”
  “暴力”《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和《十月革命中,工人赤卫队和武装士兵攻打冬宫》是两幅关于十月革命暴力夺权的经典图片。
  意图: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如何选择?为使学生的思考有具体对象,我提炼了几个典型“形象”,借此引发学生的想象。听讲后学生很容易结合想象,用自己的语言串联起二月革命至十月革命的历程:列宁修改了党纲即《四月提纲》,在党内外激起了巨大的争论~布尔什维克势力在悄然发展——大家对是否进行武装起义的意见并不一致——在列宁的坚持下,攻击冬宫的战斗打响了——革命群众和士兵奋勇向前,临时政府的军队负隅顽抗,战斗异常激烈。
  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阅读材料:
  布尔什维克口号的变化,表明它敏锐地把握了大多数俄国人的脉搏,及时地调整了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紧密地与他们站在一起,获得他们的支持。到1917年8月底布尔什维克提出的口号主要有:
  “立即结束战争”——“缔结普遍民主和约!”
  “给农民土地”——“无偿地废除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在立宪会议作出决定以前,把土地交给农民委员会管理!”
  “把工厂给工人”——“在全国范围对生产和分配实行工人监督!”
  10月25日晚,美国新闻记者约翰·里德当时亲随革命队伍一起冲进冬宫,他在报道中说:“(进攻冬宫的队伍)像一条黑色的河流一般,在整个的一条街上奔流着,我们不唱歌曲,不喊口号……从右边的入口跑到冬宫里。”
  武装起义进展顺利,几乎没有遇到真正的抵抗。整个起义过程中,一共死6人,伤50人。
  意图:历史学习仅有想象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尽量运用客观真实的史料来印证或纠正想象。
  教师:第一,从二月到十月,革命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但是列宁作为党的灵魂,他对于革命的方向和信心是无比坚定的。第二,布尔什维克根据形势的变动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政策,口号就是他们宣传和发动群众的重要办法。第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暴力性”是有限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的那一发炮弹,其实只是个空弹,主要是为了威胁和警告临时政府的官员;而“攻占冬宫图”则是电影《十月》根据斯大林的政治需要而虚构的一个场面,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其实是一场毫无悬念的胜利。
  笔者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自己高中历史老师曾展示过的一些历史图片,再结合历史教学的经验来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形象,既是增强历史的生动性、趣味性的需要,更是促进想象的具体性、结构性的需要,历史形象是进行想象学习的必要素材。
  选择与理解:革命向何处去?
  教师:十月革命胜利了,俄国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政权呢?事实上当时俄国人面前有三条路:1.鉴于全世界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社会主义者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联合政府;2.鉴于各个社会主义政党共同奋斗的历史,建立各种社会主义派别、政党的联合政权;3.维护革命成果,借助工农群众的革命激情,建立纯粹布尔什维克的独立政权。若你们(学生)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处于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如何选择呢?
  想象:10月25日晚上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的情形,工人、士兵和农民的代表轮番上台表达自己的愿望,以下是当时美国新闻记者里德的回忆文字:
  一个瘦脸蛋、两眼发光的年轻兵士跑上了讲台。……“再也不要任何一个决议!不要空话!需要行动!我们应当把政权掌握在自已手里!”会场里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这声音是士兵们的声音——这是千百万穿着军大衣的工人们和被同样的热诚、思想、感情所笼罩着的农民的声音。……托洛茨基冷淡而轻蔑地说:“让这些所谓社会妥协派,让这些吓得胆战心惊的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和崩得分子走开吧!他们都是些废物,就要被扫到历史的垃圾箱去!”
  意图:当我读到这段材料时,觉得当时的会场好似一座燃烧的火山,岩浆疯狂地喷发。选择这段材料,是意识到它的感染力可以将学生带到现场,可以引发学生直观的想象。
  问题:在苏维埃主席托洛茨基的痛斥下,社 会革命党、孟什维克的代表和其他类型的民主人士们悄悄地退出了大会。此时的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员们还能静静地思考吗?还能平心静气地对待那些虽然政见不同,却又共同战斗过的社会主义党派吗?似乎很难。但是,这种局面还是引起了部分知识分子和少数布尔什维克高层领导的忧虑。
  材料:大文豪高尔基狠狠地批评了暴力革命的手段,他说:“这是一场没有精神上的社会主义者、没有社会主义心理参与的俄国式的暴动,是小市民动物性的大释放,下一步它将转向黑暗的君主制,那一天为时不远了。”
  卢那察尔斯基是人民委员会的教育委员,十月革命当天早晨他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清楚,除了把权力转给苏维埃,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拯救俄国。不错,还有另一种出路——纯粹的民主的联合,即列宁——马尔托夫——切尔诺夫——唐恩——维尔霍夫斯基的阵线,但是,为此需要各方面的善意和政治的睿智,而这显然是一种乌托邦。……召开在布尔什维克有理智的反对下的立宪会议,成立有他们参加的普遍民主主义的政府……这是较好的出路。”
  教师:形势总是与人互动的,当革命大潮汹涌而来时,任何人都会被席卷而去,列宁也不例外,他也会受到环境、形势和群众情绪的影响。十月革命政权交接中的暴力冲突其实是有限的,然而燃烧的革命热情对人心的暴力却是无限的。尽管一些有识之士知道从长远考虑建立民主联合政权对民族、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但是由于现实斗争的需要和其他多种原因,最终还是建立了布尔什维克的一党专政。
  意图:让学生以亲历者的身份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了解抉择的困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俄国十月革命后政权和制度的走向。当然,这种理解是有限的,他们能处在时人的角度有所思考才是我提供这段材料的主要目的。
  教师:教科书说,“十月革命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前提……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其实这只是一种相对流行的观点,评判十月革命的历史影响,见仁见智,学术界里有多种声音。从大历史观来看,现在要求你们(学生)理解它显然是很困难的,不过可以补充读一些文字。
  材料:俄罗斯高尔基文学院院长谢·叶辛说:“列宁给了人类一种鲜明的典范,即人类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但是不管怎么说,俄罗斯走过的路还是使俄罗斯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这就是列宁的功绩。”
  伯恩斯坦认为,布尔什维克扼杀民主,推行专政,实质上是赤裸裸的东方暴君专制。它来源于俄国沙皇的绝对专制政体的长期统治。
  意图:在生活中也常会碰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有时候静听各方诉说,还真是各有各的理,原因就在于他们沿着不同主题,运用不同的事实去表达。华东师大张耕华教授概括了历史叙事中想象的五种方式,其中有“为架构历史情节的想象”。那么,在教授十月革命的历史影响时,也可以提供两种基于不同主题的材料来阅读,让学生辩证地理解十月革命的影响,以便于学生有条件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串联史实展开想象。
  想象之一:一切为了前线,英勇的红军终于打退了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和叛乱,社会逐步稳定下来——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迅速发展,苏联屹立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想象之二:余粮收集制,到处是战争、饥饿和抢掠——计划就是命令,一切为了工业化——严寒的冬季,人们只能靠地窖里贮存的马铃薯和大白菜艰难度日——斯大林成为一切的主宰,谁反对斯大林谁就是反对全苏联人民的公敌……
  材料:十月革命在现代历史上创造了迄今为止最令人惊叹的组织化的革命运动。……在列宁到达彼得格勒芬兰车站后仅仅三四十年,1/3的人类就发现自己生活在某种政权制度中,这种政权制度直接源于“撼动世界的十天”(指俄国1917年革命),以及列宁的组织模式和共产党。
  若撇开俄国革命和其直接、间接的作用,人们是无法理解掐头去尾的20世纪历史的。因为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
  意图:历史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但是将历史教学狭隘地理解为“教教材”就会窄化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历史教学需要引进历史大家的精彩论述,引导学生经常从更宏阔的视角去想象历史、理解历史。总之,历史教学要有纵深感和历史味,要合乎理性。
  教师:环视全球,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列宁以非凡的理论智慧和巨大的革命勇气,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奠定了俄国迅速走向工业化、现代化道路的基础。十月革命开创了新的制度和新的生活方式,是列宁和俄国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选择,甚至在某种意义挽救了自由资本主义。但是后来苏维埃体制竟然演变成了高度集权的专制体制,并全面影响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建设,从这个意义看俄国人的头没有开好。
  高中学生已有过十几年的生活阅历,体验过十字路口的选择,知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可以将这种经验迁移历史课堂里来。让学生以亲历者身份走进历史,迁移运用生活经验是开展想象学习的重要方法。
  结语
  时序性是历史思维最显著的特征,研究或学习历史时,人们总会有意无意地按时间顺序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串联起来,并由此想象历史为什么会发生?历史是怎样发展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怎样理解或评价?想象实际上存在于时序思维的每一个环节中,借用语言学的词汇,想象就可以被划分为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等时态,历史学习就是在想象中思考历史发生的原因,描摹发展的过程,推演产生的结果,理解造成的影响。
  历史活动承接千载,纵横万里,千姿百态,历史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人生、理解社会。但历史已成过往,连同相关的时空环境和社会关系一起被埋进了坟墓,由于时代的、民族的、家庭的多方面的差异,古今并不是一回事,想象历史绝对不是胡思乱想,组织想象学习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方法。归纳起来看,设置悬念是催生想象学习的有力手段,提炼形象为想象学习提供必要素材,迁移生活经验是促进想象学习的重要方法,参证客观史料是正确想象的可靠保障。历史思维有着复杂的结构,想象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时难以尽言,但肯定是个非常活跃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M]北京,北京:北京大学社,2010.
  [2]杜维运,史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俄罗斯[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关键词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基督教,两者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7)19-0032-06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逻辑思考,近代西方文明不可能完全抛弃之前业已传播了千余年的基督宗教。西方人文主义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叙述的简约,学生很容易把近代人文主义与基督教的关系理解为单一的对立、斗争、抛弃的关系。本文打算剖析几则故事,以
[关键词]评课,启蒙运动,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13-0020-07  虽然张老师用“永不落幕的演出”这样的课标题,是指启蒙运动的历史使命永远没有完结,但由此我却想到了站在讲台之上的教师角色。每个教师主持的每节教学课堂,也未尝不是一场场“演出”着的舞台,而教师的角色,则既是编剧,又是导演,还要是演员,不然,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有较
关键词:学科能力,史观,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9-0041-03    《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年第4期刊登了陆静教授的文章《从高考抗日战争的试题反思教学》(以下简称《陆文》),读来很受启发。近年来,史学界对抗日战争史有诸多新的讨论和看法,很多影视剧也突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抗战作品的模式。高考在这方面的命题超越教材、突破传统,是这一社
[关键词]命题,立意,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7—0061—06  为了某次考试的命题,我随手翻阅过去读过的《历史教学》杂志,想找一些灵感,看到了下面的题目:  材料一:从1770年到1870年左右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残酷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的
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历史认识又包含三个层次:考实性认识、规律性认识和评价性认识。①要形成这些认识,须基于一定的时间序列和空间范围,依据史料,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客观理解,并对此进行科学的解释,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故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构成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其中,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是基础素养,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是关键素养,历史价值观是顶层素养。  教学中如
历史观是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全球化时代的头等大事是重新审视世界历史。苏联解体后,《联共党史》受到大批判,因为它伪造历史,曲解事实。俄罗斯开放苏联档案,有利于历史学的科学化。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小国把苏军烈士纪念碑从市中心移到苏军基地,当地人民说:苏德秘密瓜分波兰,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小国,这足以证明斯大林同样也是侵略者。过去我们宣传,抗日战争主要是共产党打的;现在承认,国民党战区大,军队多,抗日八年。坚持
?眼关键词?演教学语言,通俗易懂,好课标准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1-0053-03  “什么样的历史课才算是一堂好课?”这是一个常说常新、见仁见智的话题。在此,笔者仅从课堂教学语言角度谈一些心得。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就是语言的艺术。很多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7—0015—04  柳文全(以下简称柳):去年,本刊关注了你在江苏太仓给文科班上《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年底,你又在广东高中新课程改革展示交流会上给学生上《辛亥革命》,你是怎样考虑的?  聂幼犁(以下简称聂):谢谢!中学历史课堂是我们这个专业的实验室。当时是想给我的学生提个醒,开个头,不要从概念到概念地闭门造车,
[关键词]标准,教学目标,学生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21-04    自2007年初开始,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与香港教育学院教育领导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穗港两地“一课两讲”教学交流活动。“一课两讲”就是香港和广州两地的两位教师选择同一课题或教学内容,轮流在香港和广州授课,听课教师可以感受穗港两地教师的教学风格。香港教师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事权下放和地方自行其是确是普遍现象,但这与督抚专权,尾大不掉,造成内轻外重的政局之变并非一回事,更非晚清政局之变的全貌。晚清权力结构的变动是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太平天国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辛酉政变等性质迥异的重大事件交汇在同一时间段,引发了包括中外之间、朝廷与督抚、朝廷内部、新旧机制以及满汉之间一系列权力关系的调整。考虑到湘淮和总理衙门等具有的影响力,这一阶段主导趋势是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