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收入差距及垄断行业高收入的实现路径

来源 :当代经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qian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演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的收入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既有制度性因素也有市场因素,对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技术进步进行比较,发现垄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更高,主要是通过技术改进实现的;采用2004~2012年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技术进步和行业垄断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断行业的技术改进对工资收入的影响作用更大,行政垄断与技术改进交互作用,垄断行业凭借“行政垄断-资本深化-技术改进”这种粗放式发展路径来提高其工资水平,扩大行业收入差距。因此,引入竞争打破行政垄断,增加对非垄断行业的资本投入,既可以倒逼垄断行业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又能提高非垄断行业技术改进,从而缩小收入差距。
  关键词?演收入差距;行业垄断;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3-0038-07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近年来,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日益突出,尤其是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问题已经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统计数据显示,按行业分,2012年金融业平均工资最高为157 975元,畜牧业的平均工资最低为20 327元,二者相差了7.77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合理的收入差距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提高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但收入差距过大则会导致公平与效率失衡,甚至危及社会安定,阻碍经济持续发展。因此,解决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尤其是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已成为当前政府的工作重点。
  一、文献回顾
  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劳动收入取决于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在“同工同酬”的假设下,劳动收入水平应该是相等的。效率工资理论认为,适度的收入差距有利于激励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行业收入差距在各国普遍存在,克鲁格和萨默斯(Krueger and Summers,1986)[1]通过对发达国家的收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行业收入差距存在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岗位之间。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异质性人力资本是形成行业收入差距的一个因素,行业收入差距反映了行业间劳动力质量的差异,高收入行业拥有更多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本(Martins,2004)[2]。也有学者认为工会和劳动力市场分割也是造成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Ronald,1993)[3]。此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垄断是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普格尔(Pugel,1980)[4]认为行业的集中率对行业工资产生较大影响;韦斯(Weiss,1966)[5]、道尔顿和福特(Dalton and Ford,1977)[6]对美国经济的研究发现,市场垄断程度与工资增长存在正向关系。国外关于行业收入差距的研究非常丰富,对行业收入差距的解释可以归结为效率工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垄断因素等。不同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我国的垄断行业具有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的“双重垄断”特征,国内关于行业收入差距的解释主要从行政垄断入手。
  我国正处经济和制度的“双重转轨”阶段,造成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既有市场因素,也有制度因素。国内学者对行业收入差距大小及变化趋势做了较全面的分析,李实、赵人伟(2006)[7]的研究显示,1988~2001年以泰尔指数衡量的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上升了近4倍;任重、周云波(2009)[8]通过计算各行业收入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发现,我国行业收入差距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动趋势。关于行业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认为垄断尤其是行政垄断是导致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史先诚(2007)[9]的研究发现,行业平均报酬变异系数的40%源于垄断行业的租金分享;丁启军(2010)[10]采用三方面的效率指标来考察行政垄断与效率的关系,结论是垄断并不能带来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垄断行业的高工资是企业凭借行政垄断地位制定垄断高价获取超额利润的结果。行政垄断是导致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已经被许多学者所证实,那么,行政垄断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由于不同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样本数据、区间选择存在较大差异,始终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此外,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被广泛的用来解释部分行业的高收入。岳昌君、吴淑娇(2005)[11]认为人力资本的外部性是影响行业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罗楚亮、李实(2007) [12]研究却发现,人力资本虽然对收入差距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行业特征的作用更为显著。琼斯(Jones,1965)[13]和阿西莫格鲁(Acemoglu,2010)[14]认为技术进步是影响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白重恩等(2009)[15]却发现技术因素对行业收入影响很小;曾小春、王金龙(2012)[16]认为技术进步对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增加都存在显著影响,但不同行业的技术差异对行业收入的影响程度不同;孔庆洋,黄济生(2012)[17]认为中国垄断行业技术改进明显,但技术效率出现了恶化,而非垄断行业技术效率具有相对优势,技术改进拉大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技术进步能够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职工的收入,但目前学者们对技术进步如何影响行业的工资水平,以及技术进步对行业收入的影响有多大还没有更多深入的分析。
  综上所述,市场条件下,企业凭借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来获取超额利润和高工资属于正常的市场差异,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在分析行业收入差距时必须充分考虑技术进步对行业收入的影响。然而,大多数文献主要从垄断或者人力资本的角度来分析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技术进步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尚未引起学者的足够重视。本文认为我国的垄断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因此,其高收入存在合理因素,我们同时考虑垄断和技术进步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对于我国收入分配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二、行业收入差距和技术进步
  1. 垄断行业的界定
  为了分析垄断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有必要区分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目前,学术界对垄断行业的划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能够反映行业垄断程度的指标有许多,如行业集中度、进入壁垒等。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行业集中度来表示垄断程度在我国并不适用,我国的行业垄断并不是针对企业规模的一般意义上的垄断,我国垄断行业主要是由政府以行政命令方式形成的行政垄断行业,行政垄断行业具有较高的行业集中度和国有化比重两个特征(丁启军,2010)[18]。而且,我国垄断行业的两个特征是统一的,因为行政垄断行业的高集中度正是由国有控股企业造成的。
  本文采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的从业人数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数中所占比重表示行业规模,用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表示行业的国有化程度。定义行业垄断程度为二者的平均值,即行业垄断程度=(国有企业从业人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数+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2。用AM(Administrative Monopoly)表示行政垄断程度,当AM≥0.6时表示垄断性行业,AM<0.6时表示非垄断性行业。2011年国家修改了行业分类标准,2012年的行业数据变化较大,为了保持统计口径前后一致,我们最后选取了工业34个行业的样本数据。其中垄断性行业7个,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余27个为非垄断行业。
  2. 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
  201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3~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见表1),我国的基尼系数一直维持在0.4的警戒线以上,最高达到0.491。可见,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引起政府的重视,其中行业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是造成收入分配恶化的重要原因。表1中列出了2003~2012年工业行业工资收入的极值差、极值比和变异系数①,可以看出:工业行业工资收入的极值差迅速扩大,2012年行业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的差距已经达到74 233元,比2003年增长了2.8倍;行业工资的极值比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2005年达到最大值4.31,从2006年开始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大,2012年最高行业工资仍然是最低工资的3.4倍;行业工资的变异系数也是先升后降的趋势,2005年达到最大值0.457,这说明行业间的工资差距从2005年开始逐渐缩小,缩小的幅度同样较小。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只比较了工业内部各行业的收入差距,不能完全反应所有行业的差距,但也说明了行业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工业行业内部的收入差距先对全国所有行业的收入差距要小得多,第三产业中的部分垄断行业,如金融业的工资收入要远远高过工业行业,行业工资收入差距还要更大。
  垄断性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工资收入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垄断行业的平均工资从2004年的22 500元增长到了2012年的63 301元,大约是非垄断行业平均工资的1.6倍,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间的工资差距是造成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垄断行业的高工资水平及高工资增长率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不满。垄断行业的高工资是否合理呢?垄断行业的高利润来源于其垄断地位是国内学术界主流的观点,也有学者认为,垄断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大的企业规模,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获得规模收益,其凭借技术进步获取高工资是理所当然的,没有理由认为垄断和高效率是严格互斥的,垄断行业的高利润可能同时来源于垄断地位和技术提高。下面我们将通过比较行业的技术进步来分析垄断行业高工资是否与其技术进步相一致。
  3. 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技术进步
  全要素生产率(TFP)代表了行业的技术水平及其变化,目前用来测度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主要有生产函数法、随机前沿分析法(SFA)、指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其中, Malmquist指数法是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法提出的,该方法有两个优点:其一,基于DEA的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无需相关价格信息,也不使用要素的价值份额,精确度相对较高;其二,DEA方法无需设定生产函数。本文借鉴Fare R. et al(1994)[19]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Malmquist指数模型方法测算得到2004~2012年工业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用DEA方法计算的Malmquist指数可以把技术进步(TFP)分解为技术改进(Tech)和技术效率(Effch);规模报酬可变条件下,技术效率指标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ech)和规模效率(Sech),纯技术效率可以理解为企业的管理效率,规模效率指企业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而产生的效率。技术进步的分解公式为:
  M■■=D■■(xt+1■,yt+1)/D■■(xt,yt)                        (1)
   这里D■■为距离函数,下标0表示基于产出的距离函数,x和y分别表示投入和产出,(1)式的Malmquist指数测度了在时期t的技术条件下, 时期t到t+1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同样,可以得到在时期t+1的技术条件下,测度时期t到t+1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M■■=D■■(xt+1■,yt+1)/D■■(xt,yt)                    (2)
  为了避免误差较大,可以用(1)式和(2)式的几何平均值来衡量生产率的变化,而且全要素生产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Tech)和技术效率(Effch),技术效率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ech)和规模效率(Sech)。   Mo(xt+1■,yt+1;xt,yt)=[D■■(xt+1■,yt+1)/D■■(xt,yt)]1/2?鄢[D■■(xt+1■,yt+1)/D■■(xt,yt) ]1/2
   =■■*■■
   =Tech?鄢Effch
   =Tech?鄢Pech?鄢Sech
  其中,产出指标为各行业的工业总产值;投入指标为各行业年平均从业人数和固定资产净值,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全部来源于2005~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以2000年为基期,工业总产值用各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固定资产净值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使用Deap2.1软件计算得到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如表2所示。
  总体来看,垄断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数)明显大于非垄断性行业,2004~2012年,垄断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10.3%,非垄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只有7.4%,比垄断行业低2.9个百分点。从分解指标来看,所有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都得益于技术改进,而非技术效率;相对来说,垄断行业的技术改进更快,平均增长率达到13.8%,非垄断行业的技术改进平均增长率只有11.5%;二者的技术效率都是降低的,结果相差不大,但非垄断行业的纯技术效率要好于垄断行业,这说明非垄断行业具有较高的管理效率,而垄断行业的规模效率要好于非垄断性行业,说明垄断行业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大,规模效率有所改善。从时间趋势上看,垄断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是上升的,到2012年增速已经达到19.2%的高水平,只有在2008年前后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增速下滑;非垄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发展趋势与垄断行业基本一致,但增速较垄断行业低。
  垄断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技术改进明显的要高于非垄断行业,这验证了张晨、张宇(2011)[20]的研究结论:国有垄断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并保持着较快的技术进步速率。从这个角度来说,垄断行业具有较高的工资水平存在合理因素,因为垄断行业较高的技术水平为其带来了较快发展和较大的利润回报。但有所不同的是,本文的测算结果仅仅说明垄断行业的技术改进增长较快,而技术效率却呈现负增长,尤其是纯技术效率明显低于非垄断行业。因此,我们需要弄清楚,垄断行业的技术进步是否与其较高的工资水平一致?技术改进和技术效率分别对行业收入产生怎样的影响?影响效果多大?下面我们采用工业34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
  三、垄断和技术进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1. 模型设定
  为了说明垄断和技术进步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我们将行业工资收入差距作为被解释变量,垄断和技术进步作为解释变量。由于TFP指数及其分解指标存在线性关系,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我们将TFP指数及其分解指标依次加入到模型中,建立如下模型:
  lnwageit=X'it β+δAMit+λTFPit+γt+εit            (一)
  lnwageit=X'it β+δAMit+λ1Techit+λ2Effchit+γt+εit
  (二)
  lnwageit=X'it β+δAMit+λ1Techit+λ2Pechit+λ3Sechit+
  γt+εit(三)
  其中,lnwage为平均工资的对数;X表示控制变量,包括企业平均规模、资本深化和对外开放程度;AM表示行业垄断;TFP为全要素生产率,Tech为技术改进,Effch为技术效率,Pech为纯技术效率,Sech为规模效率;t是时间趋势项;ε是随机扰动项。
  2.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1)被解释变量。行业工资水平是收入差距最直接的表现,影响行业平均工资的因素也是造成行业收入差距的因素。本文选择行业年平均工资作为因变量,并取对数处理。
  (2)解释变量。技术进步采用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表示;行业垄断为虚拟变量,如前所述,当AM≥0.6时表示垄断性行业,取值为1,其余取值为0。
  (3)控制变量。为了准确的说明技术进步及垄断对工资的影响,模型中需要控制影响行业工资收入的其他因素。我们选取企业平均规模、资本深化、对外开放程度来表示行业的经济特征。企业平均规模以行业产值除以行业人数来度量,行业资本深化以行业固定资产净值除以行业年平均从业人数来度量,对外开放程度用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所占比重表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人力资本数据较难获取,更重要的是,行业之间存在着进入壁垒,产生人力资本的行业异质性,不能直接比较。所以,本文没有考虑人力资本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于2002年和2011年分别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进行了修订,考虑到各行业的统计口径前后可能发生了变化,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本文研究样本的时间跨度为2004~2012年,最后保留了34个样本行业。主要数据来源为:行业平均工资和年从业人数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工业细分行业的特征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关数据。
  3. 结果分析
  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需要通过Hausman检验应该选择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拒绝原假设,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为了说明垄断对行业收入的影响以及技术进步在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中的作用不同,我们将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分别做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1)、(3)、(5)是对非垄断行业的回归结果,(2)、(4)、(6)是对垄断行业的回归结果。
  总体来看,垄断是行业收入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扩大了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从模型(一)的回归结果来看,垄断行业的平均工资比非垄断行业高出26%(注:9.77-9.51=0.26)。从符号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对行业收入水平有正向影响,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原因可能是其分解指标对行业收入存在不同的影响,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不管是垄断行业还是非垄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都得益于技术改进,而技术效率没有显著的改善。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分解指标对行业收入的影响,模型(二)中加入了技术改进和技术效率两个变量,模型(三)中加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回归结果显示:第一,TFP的分解指标对收入的影响差别较大,仅有技术改进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技术改进对行业收入有正向影响,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是因为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都存在技术改进,但垄断行业技术改进水平更高;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的技术效率没有明显差别,且技术效率都没有提高。因此,技术改进对行业收入有显著的影响,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第二,技术改进拉大了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具体来说,非垄断行业技术改进提高1%,行业收入将提高0.389%,垄断行业技术改进提高1%,行业收入将提高0.787%,高出非垄断行业0.4个百分点,这说明垄断行业的技术改进对提高行业收入的影响作用远远超过非垄断行业,表现为技术进步的行业异质性。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垄断行业主要集中于资源和资本密集型行业,通过增加资本投资,不断提高装备水平,获得技术改进,或者不断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取超额利润;而非垄断行业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领域,技术改进能力有限。
  从控制变量来看,资本深化、企业规模和对外开放程度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资本深化有利于提高行业工资水平,但非垄断行业中资本深化对行业收入的影响比垄断行业的效果显著,这与我们的预期相悖。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垄断行业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用于改进设备,通过技术进步对工资收入产生影响。企业平均规模对行业工资收入有正向影响,说明企业规模扩大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提高行业收入,其对非垄断行业的边际作用更大,原因是垄断行业虽然具有较大规模,并未出现规模经济;非垄断行业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规模对收入的影响处在边际效应上升通道,对行业收入的影响显著。因此,通过增加非垄断行业的投资,扩大规模是提高其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降低了行业收入,原因是垄断行业大多被国有资本控制,较少引进外资,国外资本主要进入非垄断行业,通过在垄断性行业中引入外资能够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四、主要结论及启示
  行业垄断和技术进步都对行业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行政垄断仍然是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垄断行业的技术改进高于非垄断行业,且技术改进对提高行业收入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垄断行业凭借较高的技术改进不断拉大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时,垄断行业大多属于资源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以粗放型发展方式为主,依靠资本深化来提高技术改进,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和高工资。可以说,行政垄断、国有资本和技术改进相互结合,使垄断行业凭借“行政垄断-资本深化-技术改进”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收入水平,从而扩大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竞争性行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投入相对较低,主要依靠提高技术效率和管理水平来增加收入,以集约型发展方式为主,技术效率的提高对行业收入的影响远不如技术改进的作用大,致使非垄断行业的收入较低。
  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的切入点可以从垄断和技术进步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垄断是行业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降低垄断行业的垄断程度来降低垄断行业的高工资,由于我国的行业垄断是同所有制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行业垄断表现为国有行政垄断,要想打破这种垄断,就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通过引入民营资本和外资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是打破国有垄断的一条出路,通过降低国有资产比重,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使行业收入差距进入市场合理的区间。另一方面,垄断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是通过技术改进实现的,技术效率较低,而非垄断行业的技术效率相对较高。因此,减少垄断行业的政府投资,引入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既可以避免垄断行业过度更新设备,又可以有效的提高国有垄断企业的管理效率;相反,政府增加对竞争性行业的投资,则能够有效的促进其技术改进。这样就既可以提高竞争性行业的工资,又可以使垄断行业的工资向市场决定的水平靠近,从而缩小行业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收稿日期:2014-09-05
  网络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50112.1013.007.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  10:13: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有效性及协调机制研究》(7147315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混合寡头模型下反垄断政策设计及执行研究》(71173134);山东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垄断性行业收入分配改革研究》(12RWZD14)。
  作者简介:邱兆林(1985-),男,山东高密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垄断行业收入分配改革研究。
  ① 极值差是指最高行业工资收入与最低行业工资收入的差,反映了行业收入差距的绝对值;极值比是指最高行业工资收入与最低行业工资收入的比值,反映了行业收入差距的相对值;变异系数等于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反映行业工资的离散程度。
  [1] Krueger,Alan B. and Lawrence H. Summers. Efficiency Wages and the Inter-Industry Wage Structure[J]. Econometrica,1988(56): 259-294.
  [2] Pedro S. Martins. Industry Wage Premia: Evidence from the Wage Distribution [J]. Economics Letters,2004(83):157-163.
  [3] Ronald S. 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s?Wage Differentials and Emp-loyment Stability in the U.S. and German Economics [J].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1993, 27(1):153-170.   [4] Pugel,T. Profitability,Concentration and the Inter-industry Variat-ion in Wage[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0(62): 248-253.
  [5] Weiss,Leonard W. Concentration and Labor Earning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56): 96-117.
  [6] Dalton, James A., and E. J. Jr. Ford. Concentration and Labor Earnings in Manufacturing and Utilities [J].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1977(31): 45-60.
  [7] 李实,赵人伟.收入差距还会持续扩大吗[J].中国改革,2006(7):44-46.
  [8] 任重,周云波.垄断对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到底有多大?[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4):25-30.
  [9] 史先诚.行业间工资差异和垄断租金分享[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2):66-73.
  [10] 丁启军.行政垄断行业高利润来源研究——高效率,还是垄断定价?[J].产业经济研究,2010(5):36-43.
  [11] 岳昌君,吴淑娇.人力资本的外部性与行业收入差距[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4):31-37.
  [12] 罗楚亮,李实.人力资本、行业特征与收入差距[J].管理世界,2007(10):19-30.
  [13] Jones, R. W. The Structure of Simp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5(73): 557-572.
  [14] Acemoglu. D. Diversity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J]. NBER Wor-king Paper, 2012, NO.16984.
  [15] 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3):27-41.
  [16] 曾小春,王金龙.技术进步对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J].产业经济研究,2012(4):47-53.
  [17] 孔庆洋,黄济生.行业垄断、技术进步与行业收入差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2):102-110.
  [18] 丁启军,伊淑彪.中国行政垄断行业效率损失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2):42-47.
  [19] Fare R, Grosskopf S, Lindgren B, et al. Productivity change in Swedish Pharmacies 1980-1989: A Nonparametric Malmquist Approach [J].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1992(3): 85-101.
  [20] 张晨,张宇.国有企业是低效率的吗[J].经济学家,2011(2):16-25.
  An Analysis on the Income Gap among Industries
  and the Achieving Paths of High Income in Monopoly Indus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Progress
  Qiu Zhaolin
  (Economics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A large gap exists between the monopoly and non monopoly industry income. Both institutional and market factors lead to industry income gap. Comparing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etween monopoly and non monopoly industries,we found that TFP in monopoly industry is higher,which is obtained mainly through technical improvement implementation. We,by using industry panel data from 2004 to 2012, 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dustrial monopolies on the industry income ga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echnical improvements of monopoly industries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wage income.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interacted with technical improvement. Monopoly industries improved their wages and expanded industry revenue gap by the extensive development path of "administrative monopoly-capital deepening-technical improvements". Therefore,we could introduce competition in to break the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and increase capital investment to non-monopoly industries. This will not only force monopoly industries change to intensive development pattern,but also improve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s the non-monopoly industry,thereby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Key words:income gap;industry monopoly;technological progress
  
   (责任编辑:张改兰)
其他文献
摘 要 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将财税体制改革作为重点议题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成为本年度内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改革的《决定》的重大举措之一。对于全面改革中位置居前的重头戏——财税改革而言,这次会议可以说正式拉开了其新一轮深化推进的序幕。在此文章作者试从领会《决定》与今年“两会”精神的线索上,对相关的大背景和从本年度开始的若干重点事项作出解读。
期刊
[摘要]综合人口结构、民族分布、地理环境来看,甘肃的生态屏障战略地位凸显。老庄、孔孟等先贤奠定了生态治理的思想基础,之后与时俱进地变迁,政府的践行力度也持续强化,然而现实农村生态情况不容乐观,甘肃的形势也十分严峻。从公共治理理论出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深层动因:企业逐利罔顾其他,政府绩效考核缺陷,农户人为加剧破坏。新农村生态治理亟待创新: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力量、以乡镇企业为重点客体、以社会组织为桥梁纽
期刊
No.1(Serial No.227)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ts Fiscal Policy ThoughtsSu Ming (1)  The Concept Analysi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Value PropositionWang Xuedong,Feng
期刊
[摘要]选取2000~2012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样本,构建城镇化及其与就业、收入差距、投资、贸易等因素的交互项共同影响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模型,据此实证分析了中国及各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城镇化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从作用机理看,城镇化主要通过增加非农就业和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
期刊
[摘要]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测算了城镇化发展及其他影响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并将城镇化发展及其他影响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效应分解为直接影响效应与间接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城镇化率水平提高1%,能够促进能源消费减少0.0890%,对相邻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带来相邻地区能源消费0.1362%的增长幅度。我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大力推动城镇化节能。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空间杜宾面
期刊
[摘 要]为了预防欧债危机再次发酵,欧元区各国主要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搭配来刺激经济以及改善财政状况。但从长期来看,宽松的货币政策使通货膨胀的风险一再加大,而紧缩的财政政策则让萎靡不振的欧元区经济雪上加霜,两者的叠加很可能导致欧元区在未来陷入滞胀。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危机,欧元区亟须对当前的宏观经济需求管理政策进行反思。另外,在货币和财政政策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引入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则
期刊
[摘 要]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是高新技术集群及园区在创新功能方面的抽象,准确地识别、分析、预防风险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文章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外部协同网络,提出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三角结构”,据此梳理了现有风险。通过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模型,结合“三角结构”与网络特征指标分析了协同创新网络风险的形成过程,并运用案例对比验证了因果关系回路。进而结合案例揭示了创新密集型集群的风险易发缺口,提出了相应的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养老问题不断凸显,法国政府推动了一系列多样化、产业化的养老服务,一方面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还创造了就业岗位,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可以预见,我国也将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时期,应该借鉴法国养老服务的发展经验,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明确政府投入责任,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等五个方面入手,加快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使其成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  [关键
期刊
摘 要现有文献主要讨论地方政府的整体效率或某类公共品供给效率。如果将环境质量看作是公共物品,将地方政府视为环境质量的提供者,那么财政分权是否提高了政府环境治理效率?基于我国31省市1998~2010年的环境治理支出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面板Tobit模型计算并分析了影响政府环境治理支出效率的因素。回归结果表明,财政分权与环境治理支出效率呈负相关关系,腐败降低了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支出效率。  关
期刊
摘 要?演将产业集群中知识溢出渠道分为横向外溢效应、纵向外溢效应、伙伴网络效应、资助网络效应,将创新能力分为知识生产能力和知识转移能力,通过分析外部信息获取对本地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并考虑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福建和广东产业集群中的325家中小企业为样本获取数据,通过层次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最终的结论为:四种外部网络效应皆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的作用;知识生产能力分别在横向外溢效应、伙伴网络效应、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