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的灯》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i8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佩甫笔下的《城与灯》,书写了都市与乡村隔阂中的悲哀与辛酸。文章重新思考和感悟到了在城市化辉煌的发展中,人所经历的蜕变背后,带来的悲伤和无奈,对这部作品中展现的人伦事理有了一种更深一层的思考。从乡村变迁与城市发展的角度,反思浮躁的社会中,人对这浮躁社会失去了抵抗与辨别的能力,失去了人最基础的道德与本性。
  关键词:都市与乡村;道德本性;社会;城与灯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13-01
  从苍茫广阔的豫西平原,到灯火阑珊的城市街道,那城,那灯,是那黄土地上遥远而辉煌的梦。城内的人在霓虹灯下玩味着都市的辉煌带来的欢乐,城外的人将半世的艰辛寄托在走进城市的希望之中,品味着都市梦的遥不可及带来的悲伤。
  从乡村到都市,或许仅仅是几个小时的车程,几条高速公路的长度,但那种遥远的程度,却比天还高,比海还深。翻开李佩甫的《城的灯》这部小说,“桐花的香味一直萦绕在童年的记忆里”,那一树的桐花,那熟悉的方言,瞬间使我的心颤抖了一下,品读家乡作家的作品,满满的故乡的回忆:路边的野花,古老的大树,村里孩子光着脚的嬉闹,还有那邻里之间永不停息的争斗与琐事。在最淳朴、最一尘不染的乡村里,没有都市金钱物欲的争斗,甚至没有升官发财的欲望,但或许正是这禁闭的思想,在被某种力量触到灵魂底线的时候,才会散发出乡村人所没有的那种野性与欲望。
  小说中的主人公冯家昌从最受歧视的一个农村孩子,到后来从军、升职、做官大富大贵,完成了从乡村到都市的蜕变,但这蜕变的背后,在他辉煌的军装、辉煌的官职背后,当他再回到生养他的那片黄土地,眼里那再也流不出来的泪,那早已麻木的灵魂,是都市辉煌之后沉重的悲伤。童年的冯家昌肩负着家中的重担:在村里永远抬不起头、永远低人一等的父亲,比他小的四个弟弟,以及母亲死后这整个破败的家,一切的压迫以及一切屈辱的生活,让冯家昌对城市生活有着无限向往。这部小说每一笔似乎都在把人的心重重地敲击一下,每一次沉重的打击都是来自于自我灵魂的叩问。冯佳昌意外发现象征着农村人“体面”的匣子里装的是驴粪蛋儿,最终还是到了自己家,当时父亲的无奈,那突变的脸色,在那大雪纷飞的年三十,给冯家昌的心重重的打击,他对弟弟说:“有些时候,日子是很痛的。”或许年幼的弟弟无法理解那痛是怎样的。乡村生活里那种“体面”,让冯家昌第一次看到了生活的黑暗,也第一次看透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复杂性。这痛,是深深地痛在心里。直到冯家的几个孩子脚上长满了铁锈再也不用穿鞋的时候,他们才明白,有些痛经过了长时间的磨炼,就再也不会痛了。就像冯家昌在都市生活中习惯了奉承,习惯了背叛,便再也没有任何负罪感,再也不觉得从乡村到城市,是那再也回不去的做人的尊严。
  走出乡村、穿上四个兜的军装以及看到城市的灯火辉煌、看到城市的女人,是那个为他奉献一生的女人刘汉香的功劳,而进入都市的冯家昌,或许最初是为了一人的成功将四个弟弟带出农村,但城市是个吃透人心的地方,一旦进去,他就要交出心,交出最初面对爱情时的热情与忠贞,交出一个人应有的良知,更交出做人的尊严。冯家昌自身也意识到,当从他口中对自己在农村订婚的事实隐瞒之后,他的心彻底被洗了,洗去了属于乡村人应有的本性,洗去了他内心曾坚守的信念。在都市闪烁的光环面前,他选择了步步高升,选择了用一颗崭新的心去面对都市,面对都市的女人李冬冬,面对他提拔的机会,面对他的职位。进入都市每个人都误以为有了金钱、地位,有了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城市人的思想观念,便彻底地融入了城市,但骨子里那乡村的血是一直流淌着的,对乡村的背叛,对城市的归依,看到的虽是城市的灯火辉煌,但夜深人静时,灵魂里游荡着的,依然是那来自于城外的悲伤,为了那些遗失而悲伤。
  冯家昌卖良心获得荣耀的那些夜晚,泪水在心上泡着,那些泪,是所有中国农民的泪,那颗心,是被城市纷扰着的心,融进城市,拥有的便不再是这颗心,而是被那泪水洗过再没有所谓情、所谓义的一颗心。钱钟书的《围城》里曾说过婚姻是座围城,在我看来都市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去。《城与灯》在我的心灵上产生了很深的共鸣,或许也会使无数个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人有过心灵上的突然碰撞,更有无数个人看着冯家昌蜕变的过程想起自身在城市立足的辛酸过往。城外的命运遭遇是悲伤的,一方面是进入城内的人忘记了城外人的艰辛与屈辱,忘记了最根本的归宿在何处,城外的孤独与愤恨是悲伤的、冰冷的;另一方面,城外的人与城内原本属于同一渊源的人,只因那都市的一堵墙,天人两隔,人最珍贵的本分、最纯洁的本心,在都市的辉煌中荡然无存。
  小说以兄弟五人在刘汉香坟前的一跪结尾,是死者的哀怨,更是生者的忏悔。行走在城市的霓虹灯下,那一片又一片的光与影的闪耀,渐渐模糊了双眼,模糊了原本归属于人性本真的心,都市人的根远在乡村,而这根却早已随欲望漂流消散,淹没在光环笼罩着的城市里,听不到城外低声诉说着的悲伤,这城的灯,照亮着城内,却使城内人的心渐渐朦胧,使那悲伤的呼唤,越来越远,越来越无法到达心的边缘……
  作者简介:李梦园(1992年1月出生),汉族,女,籍贯河南平顶山,现为辽宁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道德生活的嬗变,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近年来,教师道德失范行为屡屡在媒体上曝光,使得教师道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颇为忧虑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专业性,将个人品德与职业道德相结合,使教师形成以自律为核心的专业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教师道德滑坡;师德建设;自律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云南省作为特岗教师计划实行的首创者,为全国实施特岗教师计划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文以2011—2016年这五年间中国知网所能检索到的最新有关特岗教师的研究文献为基础,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云南省特岗教师研究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评价。  关键词:特岗教师;现状;评述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73
期刊
摘要:相对湿度对钢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过于潮湿或湿度过大对钢琴有着破坏性影响,过于干燥对钢琴也有着破坏性影响,相对湿度在一定范围内才保证钢琴的正常工作保证钢琴击弦机的正常运转。使钢琴有良好的运动状态和饱满的音色,避免由于过大的温度和湿度给钢琴带来故障问题。  关键词:钢琴;相对温湿度;状态影响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63-0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网络文化伴随着网络传媒的发展步伐,徐徐渐进,网络小说也脱颖而出成为一种新的娱乐性文学,并且受到广大读者群体的追捧。作为网络小说的典型代表,穿越小说的描写更是浓墨重彩,本文主要对穿越小说的发展历程,剧情分析,接受群体及审美特性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从人性的客观角度解释了网络穿越小说“火”起来的必然性。  关键词:网络;审美;小说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新准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量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关键词:新准则;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中图分类号:F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加深,健身已然成为大家日常的一部分。瑜伽是风靡东方的健身项目,普拉提则是风靡西方的运动项目,近年来,瑜伽和普拉提在中国的健身领域发展越来越好,随之而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大多数人不清楚瑜伽与普拉提的区别而随性选择,本文主要从文化起源、练习中最为重要的冥想、呼吸、体式等方面比较分析二者的不同,帮助大家更好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项目。  关键词:瑜伽;普拉提;比
期刊
摘要:人都有自己恐惧的东西,功成名就的曹老爷对死亡怀有深深地恐惧,这种恐惧对年迈的他来说构成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压力,致使他完全沦为了死亡之神的奴役。而留洋归来、满腔抱负的二少爷一直怀疑自我的价值,他在一次次努力的确认自我,却一次次以失败告终,以一种毫不畏惧的姿态拥抱死神。父子俩对待死亡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姿态。  关键词: 死亡恐惧;奴役; 自我确认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民族性格、文化心理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心理影响着人物形象的方方面面,人物形象又鲜明地折射着民族性格与文化心理。内蒙古新世纪小说中女性形象所反映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心理是本论文考查的重点。  关键词:民族性格;文化心理;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08-01  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
期刊
摘要:汪曾祺认为他写散文,是搂草大兔子,捎带脚。而近些年来,汪曾祺散文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掀起一阵汪曾祺“文学热”。汪曾祺也说过:“生活不安定是一个原因。喧闹熙攘的生活使大家的心情变得很浮躁,很疲劳,活得很累,他们需要休息,需要一点清凉,需要一点宁静,或许就像我以前说过的那样,需要滋润。”[1]本文主要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探究汪曾祺“滋润”的散文风格,而主要是探究故乡特定的地理基因滋养下的散文风格。
期刊
摘要: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常升起》是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0)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书中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状态。杰克、勃莱特等人在酗酒狂欢中寻求精神慰藉,但狂欢过后终归现实的矛盾,使他们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笔者认为,在万千繁华喧嚣之身中有一根被忽略的生命线——罗伯特·科恩。  关键词:主体意识;犹太人;罗伯特·科恩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