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儿防老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中国解决养老问题的长期习惯。但现在这种传统和习惯正遭遇重大挑战:首先,长期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4-2-1”家庭结构使其变得越来越不符合现实;其次,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国人富裕起来了,流动性财富和固定资产大增,使得老人们越来越可以摆脱对子女的依赖;再次,物价尤其房价的大幅上扬使得年轻人难以独立,啃老现象日益严重;第四,溺爱现象越来越严重,孩子如果是被家长众星捧月、不经风雨甚至一直被当成宠物养的话,长大成人后,其自我意识大于其应该有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而这时,年迈的父母就不见得能指得上“养儿防老”这个当代的伪命题了。如此一来,西方人的习惯和现实也就成了我们这个昨日传统社会的借鉴,在这方面,无论法国人、美国人还是英国人的养老方式都能给我们启发。
法国人的需求
多年前在法国工作时,我有许多留学巴黎的中国朋友。他们无论是公派还是自己去的,在努力学习期间都尽力自食其力,找点零活干干。幸运的留学生能找到陪伴老人的工作,和在餐馆端盘子洗碗没日没夜挣小费的工作比起来,这可是相当悠闲又体面的活儿了。做陪伴的留学生和我详细聊起过其工作内容:陪老人聊天、散步、购物,甚至陪他们一起发呆。如果没有陪伴,老人独自生活很是寂寞和孤单。
有人曾经解释过两者的区别:寂寞是别人远离了你;孤单是自己远离了别人。法国人常常两者兼有,由于他们与生俱来的孤傲和清高的气质,壮年时往往刻意保持人与人、包括亲人之间的距离,年迈后这种距离感增大、和自家人都亲不起来了,于是找外来人填补这个空白。
对穷留学生而言,这种陪聊的工作是打工中的“俏活儿”,不仅轻松且有尊严,它是一对一的,面对的常常是条件好有文化还有气质的法国有闲阶层,这些人肯用金钱来交换时间,用物质上的代价交换精神上的寄托。跟这些人在一起可以增长知识和生活经验,那是付钱都难以买到的。
那个朋友陪同的是一个年迈的女研究人员。这位法国妇女生活规律有序,举止高雅,不仅纠正朋友的法语发音,还能教其各种知识,包括法国的生活常识、文化习惯和科学道理。那留学生跟我说起这位老年妇女时赞赏不已,庆幸自己遇到了好人,不但受到法国文化教育,还能赚生活费。
无论聊天、散步还是购物,陪同都是一种服务,可以增加就业,还能让年轻人加速成长。法国人肯为此付钱,还倒过来给你提供增值服务。老人付出了金钱换得身心上的愉悦,青年人付出了时间换得知识的增长,也赚到了钱,这是典型的双赢。
美国人的智慧
在纽约工作时,有一个新式养老院就建在我常去游泳健身的路上。那是个红色的楼房,建在哈德逊河边炮台公园那个洛克菲勒花园边上,我健身后可以沿着河边花园回家,边走边欣赏夕阳西下的美景。但有时也放弃这个享受,改从养老院前面经过,就是想看老人们吃晚饭的情景。
在那里,老人们享受着彬彬有礼的服务,他们一个个身着正装在餐厅里吃饭聊天,侍者们身着白衬衫、黑马甲,就像在酒店一样,看上去和谐而有尊严。有时也看到年轻男女加入饭局,那应该是他们的子女周末时来探望。
我曾经出于好奇去里面参观。一个年轻的经理陪同我从楼上到楼下、从食物储藏间到会议厅走了一遍。因为刚开张需要人气,另外美国人迁入新居都习惯邀请周围邻居到访并认识一下,这种西方人的礼仪我早就很欣赏也愿意享用。那经理告诉我,这里将是老人们最后的归宿,言下之意:老人们将从这里走向坟墓,而其中的各种服务都由这个老年公寓进行,当然这一切都不是免费的。我觉得经理过于直率,把人当成一种产品,但多年之后再想想,事实就是这样,只是我们应该把养老做成人性化的产品而已。
很少见到这样闹市中的养老院,建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下城,而它旁边几百米处就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也就是在9.11恐怖袭击时倒塌的双子星座所在地,旁边是纽约著名的高中,对面是比较好的公立小学,再多走几百步则是纽约市大学。在这里你同时可以看到:出升太阳般的幼童吵吵嚷嚷地走在上学的路上,西装革履行色匆匆的华尔街金融人士日复一日地坐在电脑前加班、支撑的这块弹丸之地却是全美最高的纳税区,而安安静静的老人们则站在窗前向外眺望这个他们曾在其中叱咤风云的世界……
英国人的选择
就如同法国人将住宅和办公楼混建、使得一些人可以步行上班一样,美国人将养老院和小学校、金融中心混建在一起,让“早晨的太阳”和“落日余晖”交织一起,使得生活区域更加丰富。对老年人来说,他们天天能面对“朝气”;而对那些年轻人说来,他们则可以想象出自己的未来。在加拿大多伦多,也有这种建在市内的养老院,因为无论在哪里,不吵不闹的老人都是好邻居。现在北京也开始有这样的养老院了。
至于英国,那曾经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都被福利化了的国家。即便撒切尔夫人执政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大刀阔斧地削减了一些社会福利,压缩了政府开支,也将医疗卫生服务自中央转入了地方,但养老金开支至今仍然是政府开支中最多的,是教育开支的两倍,国防开支的三倍。
英国剑桥大学一位年近古稀的经济学家在给我们介绍他们国家养老制度时讲到:在其岳父去世后,他应妻子的请求将90多岁的岳母接到自己伦敦家里同住,专门请人为其做一日三餐——按国人观念讲这是很有孝心的行为了,尤其是在他们自己也是高龄的情况下。为了以防万一,他们还特别安装了个报警器以便老人应急,结果这位英国老妇人像孩子一样经常按报警器,多数情况下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急救车却一次次出动,搞得家人和急救机构不胜其烦。在老岳母又一次摔倒后,妻子和他商量还是将母亲送往养老院。
制度的优势
如此看来,不少爱面子的法国人喜欢住在自己家中老去,而独立性强的一些美国人年龄大了则愿意过集体生活。英国则是个成熟的居住式养老的国家,那里的养老院和社会保障深入人心,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榜样。这表面看上去是个人的选择,其实反映了是家庭还是社会、是个人承诺还是社会契约、是人治还是法治的问题。
我们是一个“熟成”或者说“老龄化”的社会,随着期望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会越来越多。发达国家和随之的后起之秀都如此。当今中国以超过2亿老龄人口,成为世界上老人最多的国家。由于社会进步和经济成功,加上人们对身体健康的珍视,国家不得不面对和赡养越来越多的老者。
“养儿防老”在现代中国已经是过去时,不仅因为子女数量不够无力承担,不仅因为子女被娇宠无法承担,也是因为这一代老人打下了天下,养育了后代,还为这个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所以他们在晚年有权利被照料。既然“养儿防老”已经不现实,那制度建设就得跟上。
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而且是一笔重要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忽视老年人就是忽视社会财富,白白让这种精英财富流失,我们将会付出巨大代价。此外,老人还是社会的稳定器,就像年轻人是社会发动机一样——虽然老人是生命中的夕阳,但居住式和居家式养老可能是个朝阳产业,其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夕阳红”,或许能给我们高速发展30多年、现已见疲势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按联合国制定的标准,一跨入21世纪,中国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至今已经十几年了。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已经突破2亿,占世界老人的20%,这是个惊人的比例,对此我们必须有所准备。让养老成为一种制度,而不仅仅是子女的一种义务。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欢迎读者与其交流。邮箱:cheer@citic.com)
法国人的需求
多年前在法国工作时,我有许多留学巴黎的中国朋友。他们无论是公派还是自己去的,在努力学习期间都尽力自食其力,找点零活干干。幸运的留学生能找到陪伴老人的工作,和在餐馆端盘子洗碗没日没夜挣小费的工作比起来,这可是相当悠闲又体面的活儿了。做陪伴的留学生和我详细聊起过其工作内容:陪老人聊天、散步、购物,甚至陪他们一起发呆。如果没有陪伴,老人独自生活很是寂寞和孤单。
有人曾经解释过两者的区别:寂寞是别人远离了你;孤单是自己远离了别人。法国人常常两者兼有,由于他们与生俱来的孤傲和清高的气质,壮年时往往刻意保持人与人、包括亲人之间的距离,年迈后这种距离感增大、和自家人都亲不起来了,于是找外来人填补这个空白。
对穷留学生而言,这种陪聊的工作是打工中的“俏活儿”,不仅轻松且有尊严,它是一对一的,面对的常常是条件好有文化还有气质的法国有闲阶层,这些人肯用金钱来交换时间,用物质上的代价交换精神上的寄托。跟这些人在一起可以增长知识和生活经验,那是付钱都难以买到的。
那个朋友陪同的是一个年迈的女研究人员。这位法国妇女生活规律有序,举止高雅,不仅纠正朋友的法语发音,还能教其各种知识,包括法国的生活常识、文化习惯和科学道理。那留学生跟我说起这位老年妇女时赞赏不已,庆幸自己遇到了好人,不但受到法国文化教育,还能赚生活费。
无论聊天、散步还是购物,陪同都是一种服务,可以增加就业,还能让年轻人加速成长。法国人肯为此付钱,还倒过来给你提供增值服务。老人付出了金钱换得身心上的愉悦,青年人付出了时间换得知识的增长,也赚到了钱,这是典型的双赢。
美国人的智慧
在纽约工作时,有一个新式养老院就建在我常去游泳健身的路上。那是个红色的楼房,建在哈德逊河边炮台公园那个洛克菲勒花园边上,我健身后可以沿着河边花园回家,边走边欣赏夕阳西下的美景。但有时也放弃这个享受,改从养老院前面经过,就是想看老人们吃晚饭的情景。
在那里,老人们享受着彬彬有礼的服务,他们一个个身着正装在餐厅里吃饭聊天,侍者们身着白衬衫、黑马甲,就像在酒店一样,看上去和谐而有尊严。有时也看到年轻男女加入饭局,那应该是他们的子女周末时来探望。
我曾经出于好奇去里面参观。一个年轻的经理陪同我从楼上到楼下、从食物储藏间到会议厅走了一遍。因为刚开张需要人气,另外美国人迁入新居都习惯邀请周围邻居到访并认识一下,这种西方人的礼仪我早就很欣赏也愿意享用。那经理告诉我,这里将是老人们最后的归宿,言下之意:老人们将从这里走向坟墓,而其中的各种服务都由这个老年公寓进行,当然这一切都不是免费的。我觉得经理过于直率,把人当成一种产品,但多年之后再想想,事实就是这样,只是我们应该把养老做成人性化的产品而已。
很少见到这样闹市中的养老院,建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下城,而它旁边几百米处就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也就是在9.11恐怖袭击时倒塌的双子星座所在地,旁边是纽约著名的高中,对面是比较好的公立小学,再多走几百步则是纽约市大学。在这里你同时可以看到:出升太阳般的幼童吵吵嚷嚷地走在上学的路上,西装革履行色匆匆的华尔街金融人士日复一日地坐在电脑前加班、支撑的这块弹丸之地却是全美最高的纳税区,而安安静静的老人们则站在窗前向外眺望这个他们曾在其中叱咤风云的世界……
英国人的选择
就如同法国人将住宅和办公楼混建、使得一些人可以步行上班一样,美国人将养老院和小学校、金融中心混建在一起,让“早晨的太阳”和“落日余晖”交织一起,使得生活区域更加丰富。对老年人来说,他们天天能面对“朝气”;而对那些年轻人说来,他们则可以想象出自己的未来。在加拿大多伦多,也有这种建在市内的养老院,因为无论在哪里,不吵不闹的老人都是好邻居。现在北京也开始有这样的养老院了。
至于英国,那曾经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都被福利化了的国家。即便撒切尔夫人执政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大刀阔斧地削减了一些社会福利,压缩了政府开支,也将医疗卫生服务自中央转入了地方,但养老金开支至今仍然是政府开支中最多的,是教育开支的两倍,国防开支的三倍。
英国剑桥大学一位年近古稀的经济学家在给我们介绍他们国家养老制度时讲到:在其岳父去世后,他应妻子的请求将90多岁的岳母接到自己伦敦家里同住,专门请人为其做一日三餐——按国人观念讲这是很有孝心的行为了,尤其是在他们自己也是高龄的情况下。为了以防万一,他们还特别安装了个报警器以便老人应急,结果这位英国老妇人像孩子一样经常按报警器,多数情况下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急救车却一次次出动,搞得家人和急救机构不胜其烦。在老岳母又一次摔倒后,妻子和他商量还是将母亲送往养老院。
制度的优势
如此看来,不少爱面子的法国人喜欢住在自己家中老去,而独立性强的一些美国人年龄大了则愿意过集体生活。英国则是个成熟的居住式养老的国家,那里的养老院和社会保障深入人心,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榜样。这表面看上去是个人的选择,其实反映了是家庭还是社会、是个人承诺还是社会契约、是人治还是法治的问题。
我们是一个“熟成”或者说“老龄化”的社会,随着期望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会越来越多。发达国家和随之的后起之秀都如此。当今中国以超过2亿老龄人口,成为世界上老人最多的国家。由于社会进步和经济成功,加上人们对身体健康的珍视,国家不得不面对和赡养越来越多的老者。
“养儿防老”在现代中国已经是过去时,不仅因为子女数量不够无力承担,不仅因为子女被娇宠无法承担,也是因为这一代老人打下了天下,养育了后代,还为这个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所以他们在晚年有权利被照料。既然“养儿防老”已经不现实,那制度建设就得跟上。
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而且是一笔重要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忽视老年人就是忽视社会财富,白白让这种精英财富流失,我们将会付出巨大代价。此外,老人还是社会的稳定器,就像年轻人是社会发动机一样——虽然老人是生命中的夕阳,但居住式和居家式养老可能是个朝阳产业,其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夕阳红”,或许能给我们高速发展30多年、现已见疲势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按联合国制定的标准,一跨入21世纪,中国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至今已经十几年了。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已经突破2亿,占世界老人的20%,这是个惊人的比例,对此我们必须有所准备。让养老成为一种制度,而不仅仅是子女的一种义务。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欢迎读者与其交流。邮箱:cheer@citi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