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宝山小小说三题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zyy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影点睛


  王维自幼天资过人,两岁识字,四岁学画,七岁作诗。在十几岁的时候已经是蒲州小有名气的诗人了。
  王维在十七岁那年,离开河东蒲州,进京学习准备来年的应试。王维在京城找到了一间安静的客栈住下来,每天安心地学习。在客栈里还有一些像他一样应试的学子,看到他们每每在花前月下饮酒作乐,王维感到自己很孤独寂寞,却不与他们为伍。实在是寂寞了就上街转一转。他常常去的地方是书林苑,一条很老的街,满街都是书院、书坊、书局,还有一些画廊,间或夹杂的几家茶肆、茶楼。
  一天,王维走进一家临街的小画廊,里面一位画师两个伙计。画师五十多岁的样子,穿着一身素白的绸衫。两个小伙计,年长一些的学裱画,年少的在店里打杂。
  画师画草虫飞禽,最善画狐。
  王维站在画案前,看画师画一只狐在捕蝶。看得正入神,画师说话了,声音沙哑而单薄:“是来进京赶考的吧?”
  “是。”王维回答。他奇怪,他怎么知道是赶考的呢?想问,却又被问住了:“想学画画吧?”王维点头,说一声,“是。”
  “那你就过来吧,住在这里,和两个伙计作伴,住在堂后小屋。”
  这时候画师才抬头,王维看到一张苍白的脸,似乎没有一点血色,头发也是一堆雪白。
  王维暂居到画廊,边学习边画画。
  晚上与两个伙计住在一起。几天后发现,他们小屋子对面有一道虚掩的门,走进去是个不大的院子,里面有一座假山,一畦荷花池,荷花池后面有一间小阁楼。
  王维问那个小伙计:“这里可以住人吗?怎么就闲着呢?”
  小伙计说:“谁敢住呀,闹鬼。”
  王维心想,天下哪里有什么鬼呀?他找到画师说要住进阁楼。画师一笑答应了。
  小院里阁楼安静极了,王维每天读书作画,画作进步很快,特别是跟画师学画狐,有模有样。这天晚上,王维读了一会儿《名经》累了,就作画,画狐。第一笔画头,接下来几笔画狐身,最后一笔扫出狐尾。宣纸上一只墨狐就有形了。王维再换一支眉笔,蘸过浓墨,细细画狐的眼睛。眼是媚眼,需得细心。王维画完,反复端详,甚是满意。也就在这时候,阁楼的窗棂忽然开了,先是探出一个毛茸茸的小脑袋,再后整个身子跳到窗台上。原来是一只雪白的小银狐,睁圆眼睛出神地看宣纸上的狐,神情专注而娇羞。王维喜欢极了,想起晚饭时留下来的一块鸡翅,拿给这个可爱的小家伙吃。当他从外间取回鸡翅时,小银狐走了。发现宣纸上留下朱红的唇印。
  自这一天起,王维更喜欢画狐。那只小银狐也常常来看他画的狐狸。王维总备一些鸡翅、小鱼,还有甜酒给小银狐食用,小狐却半点不沾。
  一个月圆的晚上,王维又画狐,娴熟的笔法,几笔就画出狐的身形,再换笔画狐的眉眼。他画过嘴、鼻子,也画好一只眼。再画另一只时,忽然一股风吹进来,把烛台上的蜡烛吹灭了。王维想再点燃蜡烛,却找不着引火。这时,一束月光射进窗来,正照在宣纸上,他拿起笔,在月影下画完狐的另一只眼睛,洗净笔砚睡下了。
  第二天早起,王维拿起他昨天的画作,发现在月光下画的那一只狐眼,像人的玻璃眼,浑浊不清,一声叹气收起来。
  王维来到前堂,画师问:来小店三个月了吧?
  王维答:“是呢,整整仨月啦。”
  “听说画了许多张狐,你从每一月画作中选出两张来,让师傅看看。”
  王维从一堆画里挑出六张,拿到师傅画案上。师傅一字摆开细细端详说:第一月的画虽显幼嫩却透着俊秀灵气;第二月的画就自然娴熟了;第三月的画嘛,恬淡而隐忧,这是文人画的特点。最后画师的眼睛停留在那个月夜画作上,摇头轻叹。王维悔恨不已,不该把这张画选来让师傅失望啊。
  画师坐到椅子,饮茶不语。王维想解释那张画失败的眼睛。
  画师摆摆手:“师傅懂得一些相术,你一生安逸闲适,官运也还通畅,晚年不免有一场风雨,要好自为之哪。”
  那天,画师送王维回到先前的那家客栈,继续读书去了。
  王维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以后一路晋升为右拾遗、监察御史、节度幕判官。出仕后在京城南蓝田山麓,依山傍水,修建一所别墅,常常约来文友,吟诗作画,安逸休闲。这时候他哪里还会想起画师要他好自为之的劝说呢?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了。
  其实王维是准备好随玄宗皇帝一起走的,因为一件小事竟落下,被叛军捕住,要他为他们效力。王维佯装有疾病,百般推托。不与叛贼合流。实在无奈,在威逼利诱下,最后还是做了他们的伪官。
  乱贼平息后,朝廷要惩治叛贼。失节的王维被抓要惩办。
  王维毕竟是个文人名仕,有人就站出在唐肃宗面前读王维的詩: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接着说:“皇上,王维虽然被迫为叛贼做了事,却有亡国之痛,也一直思念着您和朝廷啊。”
  其弟王缙时任刑部侍郎,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皇上宽宥王维,降职留用。
  这时候,王维忽然想起他十七岁那年,画师嘱咐他的话,感慨万千:真是世事难料,祸福难测,难道这些真的是天注定的吗?
  后来,王维恢复了官位,还一路晋升,做了尚书右丞,就是一国之宰相了。可是宦海沉浮,弄得他心灰意冷,终于走进大山,吃斋念佛,吟诗作画,为后人留下“诗佛”的美名。

大隐


  酒一醒,孟浩然就后悔了,他知道又一次失去求仕的机会。
  几天前,襄州刺史韩朝宗约孟浩然吃酒吟诗,谈得甚欢。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的才学,决定把他举荐给皇上,为朝廷效力。说好两天后一起赴长安去见皇上。
  第三天,当韩朝宗派人前来孟家,唤他一同进京时,和朋友喝得醉醺醺的孟浩然说:已经喝酒了,哪有时间管他。来人见劝不走孟浩然,回去禀告刺史。韩朝宗很生气,一人独自进京去了。
  说来,这已经不是头一回了。六年前,孟浩然正在王维处谈诗论词,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王维以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于是叫他躲在床底下。皇上与王维谈了一些政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便随手拿起来看。这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赦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一句不大高兴,悻悻然对王维说:“这人岂有此理,他自己不来找我,怎么可以说我弃他呢!”
  皇上走后,王维很是埋怨几句孟浩然。仕不成还受一顿奚落。那一次的求仕之路也就这样断了。
  这两件事,使原本一心报国的孟浩然心寒。加上孟浩然读些史书,发现自己的性格根本无法适应尔虞我诈的官场,决定不再求官,进山隐居起来了。
  孟浩然隐于鹿门山的鹿门寺。寺院里有殿堂僧房数十楹。除了一二十僧人外,没有闲杂人来,十分清静。
  鹿门山东南30里外是襄阳城,有一位叫姚邺宸的长史。这是一个为襄州刺史做文案的七品官。姚长史雅爱诗书,特别是喜欢孟浩然风神散朗、清淡自然的山水田园诗。姚长史听说孟浩然在鹿门山就跑来,想与诗人切磋请教。
  头一回进山,孟浩然醉酒,没有见到。第二回进山,说是孟浩然病了,也没有相见。姚长史真是个执着的文人,没过一个月,再次进山。寺里住持告诉姚长史,说孟浩然游山去了。姚长史在寺里等了半天,游山的孟浩然还不见回来。长史告别住持下山去了。走到山口,遇到一个樵夫坐在一块石头上歇息。见长史热情地打招呼:“官家,下马歇歇脚吧。”
  姚长史就下马,刚坐下,樵夫就问:“是来见孟山人的吧?”
  姚长史反问:“你怎知道?”
  樵夫笑了笑:“时常有读书人来见孟山人,可是,这个孟山人却有些怪异,来人十之八九是见不到他的——您也是来与山人说诗论文的吧?”
  姚长史说:“孟浩然是与王维并称‘王孟’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文名扬天下,我是来向先生讨教的。”
  樵夫从腰带上解下两个装酒的葫芦,一个递给姚长史说:“秋天山风硬,喝两口酒驱寒吧。”说着自己先饮一口,“孟浩然应试不第,仕途困顿,纵情山水,对自然景致,田园风光感慨几句,哪有多少好诗呀。”
  “杜甫说孟山人的诗句句尽堪传,此话不虚啊。”姚长史呷一口酒说。
  他们坐在路边石上,好一阵议论孟浩然的诗文,姚长史才上马走了。他很是奇怪,自己怎么和一个砍柴的人议论诗文这么长时间呢?
  说着冬天就到了,姚邺宸就要随刺史大人进京赴任,他想走前一定再去拜见孟浩然。姚长史就踏雪进山,进鹿门寺院,在住持僧房里喝茶暖身。住持问:“又访孟山人來啦?”
  姚长史说:“年底就要进京了,想见一下孟先生啊。”
  “去吧,刚才还见先生往屋子里抱柴,想是暖屋子迎长史的吧。”
  姚长史推开孟浩然的屋子,里面暖暖的,却不见主人。长史就翻看先生散放在桌子上的诗笺。许久也不见主人影子,便走出屋子在院子里一边寻人,一边游览这座始建于东汉的寺院,一直到晌午也没有找见孟浩然。姚长史心中索然,与住持告别。
  住持送姚长史出山门,住持问:“可与孟先生畅谈?”
  姚长史悻然道:“哪里畅谈,影子都没见一个,满院子寻,只见一个头戴幞头的扫雪人。”
  “戴紫色幞头的人?哈哈,那便是孟大山人啊。”住持仰头大笑。
  姚长史愕然:“失之交臂,看来我与山人真是无缘啊。”
  住持笑了:“你们是见过面的,就在路边一块石上,还说了好大一阵话呢。”
  此时,他们的脚步已经走到那块路石边。姚长史一下子想起,秋天坐在石上与樵夫谈诗论词的情景来了,他“啊”了一声,“那个樵夫就是孟浩然,孟大山人哪?”
  住持长笑不止。
  人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可谁见过孟浩然这样隐居的呢?
  姚长史不胜慨叹:孟浩然乃真正大隐啊!

梨花纷飞


  孟浩然有疽疾,吃药调养了一些日子就要痊愈了。
  这天早晨醒来,听见院子里歪柳树上一只喜鹊喳喳叫。孟浩然知道,这是要有客人来呀。
  果然,早饭后不久,王昌龄骑着一头驴来了。
  王昌龄,字少伯,著名边塞诗人。少伯来了,孟浩然很高兴。设宴款待,一时间,觥筹交错,两人相谈甚欢。宴席上有一道菜历来是襄阳人宴客时必备的美味佳肴——汉江中的查头鳊,味极肥美。浪情宴谑,王昌龄忘了郎中的嘱咐,不禁食指大动,举箸就尝。结果,王昌龄还没离开襄阳,孟浩然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时年五十岁。
  王昌龄悔恨不已,心中很是愧疚,终日茶饭不思。
  王昌龄离开襄阳,一路上很悲伤地来到巴陵,意外遇见李白。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泛舟吟酒。王昌龄说起孟山人与自己饮宴故去后心中的不安,不知道怎样去安托自己愧疚的心情。
  李白和孟浩然也是好朋友,为他的故去也很悲伤,却安慰少伯说:“人命天定,孟山人命数大概如此吧,来,咱们以这杯酒祭奠一下孟山人吧。”
  李白饮了杯中酒,看见王昌龄的眼泪流了出来,说:“我想攒些银子给孟山人建个祠或立个碑。”李白拊掌称赞:这样甚好!”
  先前,王昌龄写文章都不接人家半文银子的,现在为孟浩然修碑,一个小小的江宁丞哪里有多少银子呢?于是就想用文字换钱。消息传出去后,以前不好开口求诗文的人,这时候都拿着银子来了。还有一些来求写碑文、墓志铭的人也来了。以前少伯是不写这些文字的,现在为了筹银子,也写此类文字了。那是没办法的事情。
  江宁州判司陈北桥,是一位负责官吏考核的七品官,因为每一年的官吏考核都要上报朝廷。一些做官的都巴结陈判司,送钱、送物、送女人。下面一个县官从金陵找来一个绝美女子送给陈判伺,一下子把判司迷住,百般讨好这个女子。送锦缎、送首饰。这些东西多了,女人也就不稀罕了。再送什么?陈判司想到送赞美女子的诗文博得美人一笑。
  陈判司就派管家来到王昌龄家里,拐弯抹角说了来意,王昌龄就心烦,碍着判司的官职,婉言推托了。
  陈北桥是个小人,觉得王昌龄驳了他的面子,恨恨地说:让他等着瞧。   陈北桥终于想到一个报复王昌龄的办法。
  一天,陈判司邀来一帮朋友,这里还有王昌龄,要他们欣赏最近到手的一块老坑翡翠。大家七嘴八舌夸赞奇石。陈判司也叫来那个金陵女子,女子怀抱一只猫站在判司一旁。陈北桥看了一眼王昌龄说:“少伯是很有眼力的,你给咱瞧瞧,这块玉石不是个假玩意儿吧?”说着把玉石递到王昌龄手里。王昌龄刚拿到玉石,那女人怀里的猫忽然尖叫一声,蹿出去,掠过王昌龄的眼前,他一惊,“啪”的一声,手里的翡翠玉石掉在地上碎了,接着是耳边一片惊呼声。
  王昌龄傻眼了,呆呆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这时候,陈判司侧过脸,对站在一侧的管家使了一个眼色。管家会心一笑,站到王昌龄面前:“少伯,翡翠摔了就摔了,判司也不怎么稀罕这玩意儿。您写一首诗给判司,两下不就扯平了。”
  围观的人都说:这个主意甚好,甚妙。
  陈判司对那金陵女子说:“还不求少伯先生作首诗送你?”
  金陵女子微微一笑,给少伯道了一个万福。
  王昌龄点点头,应下了。
  回到家,王昌龄仔细一琢磨,这是个圈套啊!可是又怎么说得清楚呢?再说也答应了人家,就按上次管家说的意思,硬着头皮给那金陵女子作了一首诗送去了。
  王昌齡笔墨换回银子,算来只够给孟山人修一座墓。立碑、建祠堂就差得远了。可是,一想起陈判司家的那场龌龊事,他再也没有心思卖文攒银子为孟浩然修祠立碑的勇气了。
  罢了,先给孟山人修个墓吧。
  在新修筑的墓前,王昌龄点香叩头:“孟先生,兄弟实在是没本事,先给您修这个墓吧,您在那边耐心地等着,兄弟一定前去陪您,当面赔罪吧。”
  也许这是一句谶语,也许是命运使然吧,在王昌龄给孟浩然修墓后不久便不幸被害。
  这件事发生在“安史之乱”的第二年,五十九岁的王昌龄从龙际县尉任上辗转回老家途中,经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呢?史书记载甚少,留下千古之谜。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许多史学家认为“忌而杀”三字,道出了王昌龄的死因。
  常言道: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草菅人命的闾丘晓岂能例外?王昌龄冤死后不久,时任宰相兼河南节度使张镐,就为他报了仇。
  那是公元757年,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这年秋天,为解宋州之围,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救援。为人傲慢、刚愎自用的闾丘晓,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更怕仗打败了“祸及于己”。于是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宋州失陷。最后,张镐以贻误军机罪,要处死闾丘晓。
  在行刑时,闾丘晓露出一副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说家有老母需要赡养。张镐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话就把闾丘晓挡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闾丘晓闻听此言,便默然无语了。
  其实,张镐并不认识王昌龄,因喜欢他的诗,欣赏诗人的品格,听说被闾丘晓所害,便借贻误军机罪杀了闾丘晓。
  张镐站的梨花树下,一阵风吹来,梨花纷飞,将军脚下一片银白,他仰天长歌:“少伯安息吧!”
  责任编辑 王 童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体育课程改革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体育教学要求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更是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民族习惯
后现代主义是从现代主义中衍生出来的,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它绝不会像一种文艺思潮那样会在人们的争论中诞生或消退,它是一种当代人必然要面对和选择的生活方式,我们更
1rn尤大并不知道,有个叫犹大的叛徒是个比他更出名的家伙.他这个尤大,只在谢庄煤矿工人村的地面上有点名气,那个叫犹大的货,却是世界名人.等他知道了有这么个人,还听到关于他
期刊
民间信仰在土族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土族民间信仰具有以万物有灵的原始自然崇拜为基础,以本土护生神崇拜为主体,以儒释道宗教文化为上层的分层特征.土族民间信仰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随着都市类报刊的迅速发展,新闻的同质化现象凸显并出现日益严重的态势,影响和阻碍了报业媒体的发展和壮大。文章通过对造成都市类报刊同质化问题根源的分析,指出其今后发展
为研究鸡粪和木质素处理对平邑甜茶根区土壤硝酸盐代谢的影响,采用盆栽实验,添加质量分数12.5%鸡粪、12.5%的鸡粪+木质素1.5 g/kg、12.5%的鸡粪+木质素2.5 g/kg的处理,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分别取样,分析土壤硝酸盐代谢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施用鸡粪和木质素比单施鸡粪抑制了土壤铵态氮向硝态氮转化的速率,降低了土壤硝化强度,施加木质素越多抑制效果越明显,在各个季节对反硝化强度影响不同
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在国内的推广,教学的多元评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检索了我国近十年间有关多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