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醒只在花前坐

来源 :南腔北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 局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众所周知,这首诗句出自唐伯虎的一首《桃花庵歌》。
  周星驰主演的喜剧电影《唐伯虎点秋香》是其经典代表作之一,很多人反反复复看过很多遍。
  小时候看热闹,长大了看门道。
  小时候看《唐伯虎点秋香》就觉得是搞笑喜剧。后来再看了多遍,才发现,其实电影特别“深刻”。看了其中隐藏的细节,才发现这部电影有多用心。
  电影一开始,祝枝山又欠赌债,找唐伯虎解决麻烦。祝枝山嚷嚷着抱怨:“你也想想,这几年我帮你卖画搂了不少钱呐!”
  嘿,言外之意,这不就是艺术圈里最擅长的做局嘛。艺术品交易背后的故事,几百个深度调查专题都写不完。不过,这圈子里头,有些人,赚了不少钱,那是板上钉钉的。
  言归正传。明代的著名画家,历来均推崇唐寅、仇英、沈周、文徵明,世称“吴门四家”。“明四大家”之一唐寅(唐伯虎),诗书画三绝,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他不仅在绘画方面天赋颇高,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为“吴门四家”,在书法、文学的领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胡适就曾赞其诗为“名诗正义”。
  提起苏州才子,明代著名书画家唐伯虎一定是绕不开的人物。苏州人特别钟爱唐伯虎,因为唐伯虎是贴近他们生活的文化人。唐伯虎与华府丫环秋香相遇,因“三笑”而引发了啼笑姻缘的故事。经过上百年的民间传说加工和文艺作品演绎,“唐伯虎点秋香”成为苏州文化中最为经典的IP之一。在史书的记载中,起初唐伯虎并不习惯被贴上“狂诞”的性格标签,后来,唐伯虎有意识地强化了自己“狂诞”的形象。他写诗嘲笑利禄之徒“傀儡一棚真是假,髑髅满眼笑他迷”,自称“此生甘分老吴阊,宠辱都无剩有狂”。
  唐伯虎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他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界则独树一帜,自成一路。他的人物画多描写仕女生活和历史故事。今唐伯虎的传世作品有诗490首(包括补遗16首)、曲149首、文49篇(包括补遗1篇)、词14首。
  唐伯虎还是藏书家。在他藏书的学圃堂、梦墨亭等地,收有大量宋元善本。周臣是唐伯虎绘画的开蒙老师。有人曾问过唐伯虎的老师周臣,为何他画的画反不如他的学生唐伯虎,周臣回答说:“但少唐生三千卷书。”
  好友文徵明在《饮子畏·小楼》写道:“君家在皋桥,喧阗井市区。何以掩市声,充楼古今书。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两壶。”数句就将唐伯虎笃学好古这一形象展现出来。
  唐伯虎读书善记,通常会对所读书籍进行校对和批注,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曰:“高杏东先生得杜氏《通典》一部,唐子畏所校也。子畏每夜尽一卷,用朱黄识其旁。卷尽,辄写山水人禽竹木。其端或书小诗,工括前意为一二语,或纪日月,诚一时佳玩也。”
  唐伯虎自小便在绘画上展现出超人天赋,少时便已成名,其画作在当时的苏州千金难买。王穉登曾这样评价唐寅的画:“评者谓其画,远攻李唐,足任偏师;近交沈周,可当半席。”祝允明在唐伯虎的墓志铭《唐子畏墓志铭并铭》中说:“且已四方慕之,无贵贱富贫,日诣门征索文辞诗画。”
  命 运
  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周星驰主演的喜剧《唐伯虎点秋香》,一开场,只见一群衣着光鲜的儒雅之士,聚集在唐府门口,等了三个时辰,终于等到唐府的下人出来,倒垃圾。大家蜂拥而上,争相疯抢唐伯虎的手稿“垃圾”。有个雅士抢到唐伯虎的一个字,兴奋地大喊:我捡到唐伯虎的墨宝啦!
  唐伯虎被誉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民间传言唐伯虎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好像从来不缺钱。电影镜头里出现的是一群打牌打得兴高采烈、披头散发的妻妾,她们个个喝得醉醺醺,有的还在那里呕吐。打麻将丢了一张雀儿牌,她们就挖了唐伯虎画里的鸟雀,直接当幺鸡用。
  唐伯虎一出场,就闷闷不乐,唉声叹气。
  唐伯虎的母亲说:“伯虎啊,你现在是年少有为,事业有成,家财万贯,妻妾成群啊,你应该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了,不是吗?”世人只关心他的画值多少钱,只有他的母亲,关心他快不快乐。
  这就是唐伯虎的命运。
  别人看他像神仙一般快活,只有他知道自己内心有多苦。他只想找个灵魂伴侣。但面对众妻妾和老妈,他只能随和着,今天天气“哈哈哈哈哈”。
  家中有九個老婆,但没有一个能走进他的内心,无意间邂逅他的忠实粉丝秋香,他开始一路狂追,并上演一番惊天动地的恋爱。
  经过唐伯虎身旁时,秋香朝唐伯虎轻柔一笑,唐伯虎顿时感到那么美,那么温柔。秋香从门口往里走,显得十分雍容,十分安详。她肤色极白,周身外围仿佛有一种光圈。唐伯虎倏然感到一种无以言表的美,身心无比静谧。仿佛像一个梦,这种梦大约只会发生在天生的梦幻者身上吧。
  波德莱尔说,爱就是崇拜,崇拜就等于献出自己。
  照理说,唐伯虎生长在大家庭,那些小姐、少奶奶、姨太太,应该见过不少吧,还有什么幻想?于此可知,人不是环境的被动产物,生性是没法抹杀的。唐伯虎连人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还不知道,就凭“温婉恬静”“安详温婉”的形象所引发的幻想而“一见倾心”,是极其危险的事。然而,唐伯虎那时对女性确是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焉”的神秘而好奇、亲近而又疏离的感觉。这种女性的美,蕴涵一个民族多少世代对女性的理想,本来是理念性的。如今时代变了,人变了,人的关系包括两性关系,以及审美标准,当然也变了。经过粗野化、商品化、花瓶化浪潮的淘洗,那传统的女性美,还找得到吗?失去了传统的女性美,就可能变成这样的类型:既没有传统女性的温婉贤惠,能负起主妇的责任,以女性特有的坚韧、耐心和箴规,做男性的伴侣;又没有西方女性的独立智能,在社会参与中与男性平分秋色,携手相伴。时常看到的是抖音上的某些女性,化妆描眉、时髦打扮、搔首弄姿、明星名模、低智跟潮,非常痛惜她们失去了传统的美。没有人看得见灵性本质长得什么样。英语讲“soul searching”,就是说灵性需要寻找,需要发现,以求安宁。   话说,为了追具有传统美的秋香,唐伯虎甘心情愿做个下人——只为有机会接近秋香。他发现,秋香没事的时候就喜欢读《唐寅诗集》。当秋香捧着他的诗集,背诵着“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的时候,唐伯虎心里已经认定秋香是他的知己:“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其实,唐伯虎“三笑点秋香”的典故,原出于《蕉窗杂录》,说是唐伯虎偶于金阊见一画舫,其中坐一女郎,面目姣好且“笑而顾己”,这一笑让唐伯虎心醉神迷,于是买小艇尾随其后,探知女郎为某仕宦家婢,名为秋香,遂假扮成落拓书生模样,上门求作书童,以“近水楼台先得月”。经过一番曲折之后,唐伯虎终于如愿以偿,与秋香喜结连理,同归吴中。就是这样一个捕风捉影的逸事,在民间竟然流传甚广,经过数百年的演义,秋香的“一笑”变作“三笑”,“某仕宦”也变成有姓有名的无锡华府,不仅唐伯虎的名字早已成为风流倜傥的代名词,其潇洒不羁的形象亦可谓深入人心。
  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我们看到,唐伯虎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抱得美人归。结婚当天,秋香忽然伸出手:来,划拳吧。牌九、骰子,你总会一样吧。
  唐伯虎当场晕倒。
  自己为了追秋香,辛苦做了那么多年的下人,原本以为找到了今生今世唯一的灵魂伴侣,娶到手才发现,那不过是自己的想象,眼前这个秋香和春香、夏香、冬香,以及他家里那几个闹哄哄的妻妾没什么两样,人性都是一样的。名利、才华、爱情,都不会让他圆满。看起来是个喜剧吧,却无处不是悲剧。正如他在《叹世》一诗中所写的那样:“坐对黄花举一殇,醒时还忆醉时狂。丹砂岂是千年药,白日难消两鬓霜。身后碑铭徒自好,眼前傀儡任他忙。追思浮生真成梦,到底终须有散场。”也许,人生真不能太清醒,清醒了就没悬念也没意思了。人生在世,只有几十年的机会,每一步跨过去,都不会再来。幼年的生活,乃是塑成人格和思维方式的紧要关头。一旦定型,终身难改。记得看《风中的纸屑》,其中的一段引发我心灵的共鸣:“世上有味之事,如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唐伯虎点秋香,本来是“浪漫”的故事,谁知道到头来终究令人沮丧。
  有人说:“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想起2019年上映的《婚姻故事》,几乎可以称作斯嘉丽·约翰逊的巅峰之作。有影评人说,凭借这部电影,她够实力问鼎奥斯卡了。主要演员少到仅有一对夫妻和一个娃。剧情“俗套”地讲到这对夫妻如何度过从探讨、尝试离婚到离婚的那段日子。但就是这样的电影,唤醒了许多沉睡在婚姻里的人们,令所有想要爱与被爱的人既心碎又欣慰。
  婚姻的本质是什么?是爱,是道德,还是责任?有问题的婚姻里,在何时收手才最合适?
  一个人终究有选择情感的权利,而不是以道德与责任的名义,被禁锢在不幸福的情感与婚姻里。归根结底,婚姻的本质是听从心声,这符合人类自由的天性。
  两性之事,自古以来说不清。本来,有性生殖是自然的需要,没有什么神秘,也没有那么复杂。但人的欲望是理念化的,纠缠在复杂的文化、伦理、宗教、政治、经济的网络结构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欲望总是要占有对象。食欲总是要把食物分解消化,变成我的身体。权力欲总是要屈服于人的意志,从属于“我”的意志。性的需要则不同,其对象既是物(身体),又不是物;既是意志,又不是意志;既是人,又不是同于“我”的人。性的情感和欲望必须是双方同时同样需要,才能真正满足。而双方在生理、心理上是如此不同,各有各的目的,怎么能常常乃至一贯有共同的需要,以致可以共同生活呢?其他欲望是主体占有对象,而性需要是双方主体企图占有对方而不能,双方向对方求同也不能。这种“骑虎难下”的特殊张力,使得两性之事成为不解之谜和永恒主题。
  历来各种文化体系皆试图以创造和调整社会角色的方式来稳定两性关系,而现代的潮流似乎是力图摆脱文化角色的束缚,满足赤裸裸的欲望。通过电影,我们看现代西方社会的性孤独、性烦恼、性自闭、性异化、性变态、性偏执、性狂躁、性暴力、性犯罪,会不会成为人的负担,解体社会的酵素,而不再是凝聚家庭和社会的幸福源泉?现代人的共识似乎是,恋爱,包括同性恋爱,既不是法律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两个人之间的私事,他人无权过问。
  说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爱情吧。大学时代,我捧读霍金的《时间简史》,经常胡思乱想。后来,读霍金本人自传《我的简史》。自传同样以“简”呈现,但在极简的背后是绵长的暗流。萎缩的肢体与奔放的思维构成了霍金强烈的人生冲突。“我最早的记忆是站在海格特的拜伦宫学校的托儿所嚎啕大哭”,这样轻松调侃的词句在书中随处可见。制造飞机和船的模型的尝试,使霍金认识到所有这些游戏,都“来自要了解系统如何运行和如何控制它们的强烈的愿望”,这一点,应当就是对人的行为原始的驱动,也为霍金倾尽一生对宇宙的思索奠定了基础。在《我的简史》中,霍金对于自己几乎在轮椅上度过的一生没有详细地描述,仿佛患病这件事对于他而言,只是自己生存的一个形态,并不是如人们所想的苦痛的深渊。霍金从21岁患上ALS病,觉得上天不公,到50年后,结了两次婚,有三个漂亮并卓有建树的孩子,还有成功的科学生涯。他认为自己的残疾在某些方面反而是財富,可以使自己不用分心地投入研究,“我的一生是充实而满足的。”
  在牛津学习的霍金并不用功,参加赛船俱乐部的活动让他欢乐无比。因为那时在牛津主导的看法中,要么不费力地卓越,要么能力不行,顺其自然,因为用功得到好成绩会被冠以“灰人”的标志,是最坏的诨名。21岁开始发病,确诊后霍金不仅认识到自己“反正都要死,不妨做一些好事”,还收获了爱情与婚姻。在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他对于黑洞的研究开始。第三个孩子出世后,第一段婚姻结束了。第二段婚姻又维系了十几年。当你看到坐在轮椅上的霍金和妻子会心地相视而笑时,你会觉得那是一个心态非常阳光的正常人的表情。   2018年3月14日凌晨,霍金在英国剑桥的家中去世,享年76岁。这一天恰逢爱因斯坦诞辰。你说,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
  细 节
  看了很多遍,才发现电影里的种种细节,无论门上的对联,还是墙上的画,背后都充满了故事。
  不平等的童年,复制不一样的人生。唐府大院的第一道门柱上,有这样一副对联:“名人宅畔五柳生辉,雅士门前三槐挺秀。”这副对联里,有两个典故:五柳生辉与三槐挺秀。“五柳生辉”指的是陶渊明,我们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学过《五柳先生传》,其中有云:“门前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为淡泊名利之意;“三槐挺秀”也是一个典故,讲的是宋初王佑,他在家里的庭院种了三株槐树,希望后代都能成材——成为槐木椅。后来,他的儿子王旦做到了宰相,于是有了“三槐挺秀”的堂号,光耀门楣。
  唐府大院的第二道门柱上,有这样的对联:“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拘束。”这是朱彝尊故居嘉兴山晓阁的题联。意思是说,朱氏晚年辞官归里,过着息影林泉、无拘无束的生活。
  贫富差距是造成童年差异的重要原因,但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从唐府的这两副对联,可以看出唐家家风之正,以及对唐家子弟教导之用心。
  好友祝枝山前来求画,只见唐伯虎在庭院挥墨,庭院的柱子上有两副对联。一副是“人间未遂青云志,天上先成白玉楼。”还有一副对联:“青女嫦娥皆怕冷,月中霜里逞风流”,横批“羽化登仙”。
  画成之后,柱子上出现另一副对联:“点灯登阁各攻书,移椅倚桐同赏月。”这对联出自《包公智断离奇案》。对联中大有故事,说一书生新婚之夜,新娘出上联“点灯登阁各攻书”,新郎无法对出下联,于是赌气搬到书馆去睡了。然而,有书馆同学得知此事后冒充新郎,对出下联,并占有了新娘。新娘得知被骗,自尽而亡。报官后,包青天以此上联求下联,对出下联者可得功名。一个秀才不知是圈套,高兴地对出了下联:“移椅倚桐同赏月”,包青天下令:拿下!秀才认罪,被处死!
  唐伯虎的《百鸟朝凤图》少了一个雀头,被误当麻将的一条。《百鸟朝凤图》上的对联是:“深院尘稀书韵雅,勤劳创业财源茂。”意思就是,劝勉家人多读书,书上的灰尘少;勤劳立业,财源茂盛。
  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还有唐伯虎自题的七绝:“十里桐阴覆紫苔,先生闲试醉眠来。此生已谢功名念,清梦应无到古槐。”这首诗是唐伯虎在自己所绘的《桐阴清梦图》的题诗,这幅画是一幅纸本水墨画,其真迹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拍摄的时候还专门用了这幅画的仿笔,可谓用心之至。
  唐府灵堂两侧,柱子上的对联是:“千古文章传性道,一堂孝友乐天伦。”其实后面还有六句:“名世文章传子弟,长春岁月驻神仙。百年燕翼惟修德,万里鹏程在读书。右军书法将军画,吏部文章工部诗。”诗中提到了王羲之的书法、李思训的画、韩愈的文章、杜甫的诗。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这对联出自杭州西湖花神庙。
  秋香拜佛的时候,柱子上的对联为:“到此认清净法身,聘般若之青狮,乘三味之白象;邻近有鳞峋忠骨,观桃花兮碧血,仰塔波兮赤鸟。”这是上海龙华寺的对联,可以断定,这里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拍摄地之一。这对联出自赵朴初之手,是“现代”的对联,很显然,在时间上穿帮了。还有唐府书房里的对联:“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对联的意思显而易见,倡导为善事,多读书。这对联出自清代乾隆进士顾光旭,是名对,在这里放到明朝来用,也是“穿越”。
  秋香房内的对联是:“日丽瑶台云飞画栋,青山当户白云过庭。”
  “日丽瑶台,云飞画栋;香凝宝殿,乐奏钧天”“秋月照人春风坐我,青山当户白云过庭”,是孟广慧之作,挂在扬州女词人丁宁家里的客厅。这里把两句拆开来用,但依然十分工整。当然,这也不是明朝的对联。
  “不如芦花水清浅,波涛不作无怨心。”影片中把“清”改成“深”,这句诗出自唐伯虎的《渔樵问答歌》。
  《唐伯虎点秋香》在道具、制作上用心良苦,剧组花费了很大心思。電影拍摄取景在苏州、杭州、徐州、上海等地。
  在《唐伯虎点秋香》中周星驰饰演的唐伯虎,化身华安,跟宁王府中的文状元对穿肠对对子,大胜而去,而最后针锋相对的四句诗竟然让对方穿肠,呕出几十两血,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穿肠”。
  由此可见,这部电影的成功,绝对不是无厘头那么简单,每个细节做得非常用心。
  寒 门
  说起唐伯虎,我们首先想到的,无疑就是那个“秋香三笑结良缘”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了。大众眼前也多会浮现出民间传说和影视作品中演绎的形象: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浪漫非凡,摇着桃花扇,迈着方步,吟着“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的公子哥,被外界认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三笑点秋香”“家有九美”的公子哥。
  但真相不是这样。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却一生坎坷,并非影视剧中塑造的那种喜剧角色。唐伯虎于明代成化年间出生于江苏苏州的商贾之家。其实,所谓商贾之家,也有点夸张了,他的父亲,不过是个普通的苏州市民,在苏州皋桥开个小酒馆(酒肆)而已。其母丘氏,是当地的“小家碧玉”。这样的家境虽然不至于过于窘迫,但也算得上是出身寒门了,试问在这样的境况下,唐伯虎如何能够如富二代一样不识愁滋味地风流潇洒呢?
  那么,真实的唐伯虎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名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江苏吴县人,明朝中后期著名的画家、诗人。在绘画上,他和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子”“明四家”,又经常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一起谈诗论词,所以并称“吴中四才子”。唐寅的许多诗歌作品,不是愤世嫉俗,就是感伤身世;不是慨叹自身命运的坎坷,就是宣扬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明宪宗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二月初四,唐伯虎出生在苏州,因他出生那年是丙寅年,他的父亲便给他起名叫“唐寅”。在家中排行老大,故又称唐伯虎。按照中国人传统的排行:伯、仲、叔、季,加上唐寅生肖属虎,父亲就为他的第一个儿子起字“伯虎”。
  唐伯虎自幼天资聪敏,过目成诵,熟读四书五经,《诗经》对他影响尤甚。此外他还熟谙《楚辞》《昭明文选》等集部典籍,受到《昭明文选》中六朝文风的影响,其用词之侈丽闳衍,颇具六朝之风韵。
  闲暇时唐伯虎也学画山水花鸟。当时文徵明的父亲文林常去唐家的酒肆喝酒,见唐伯虎禀赋和才学过人,决定让唐伯虎与文徵明一起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沈周虽比唐伯虎大三十多岁,但二人却成了忘年之交。
  16岁那年,唐伯虎参加院试,考了个秀才第一名,一时轰动苏州府。因才华出众,唐伯虎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被并称为“吴中四才子”,也称“江南四才子”。
  19岁那年,唐伯虎娶当地女子徐氏为妻,两人感情甚洽。
  25岁那年,即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唐伯虎家中遭遇变故,在一年之内相继失去了父、母、妻、妹、子等亲人。先是家中顶梁柱,唐伯虎的父亲过劳死;随后,母亲因悲伤过度,撒手人寰;接着,唐伯虎的结发妻子徐氏也离世;不久,幼小的儿子夭折;刚出嫁不久的妹妹,也青春早逝。
  天才难以把控的往往是命运。短短一年,五位至亲相继离去,这让人情何以堪!不在悲痛中沉沦,必在悲痛中爆发。在巨大的悲痛面前,好友祝枝山多次劝解他,终于让他振作起来,闭门苦读一年。这时他写了一首诗:
  白发
  清朝搅明镜,元首有华然。
  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
  忧思固逾度,荣卫岂及哀,
  夭寿不疑天,功名须壮时。
  凉风中夜发,皓月经天驰。
  君子重言行,努力以自私。
  唐伯虎的忘年交——文林(文徵明之父),他時常提携唐伯虎,对他有知遇之恩,可以说是唐伯虎的伯乐。
  29岁那年,即明代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唐伯虎遇到他生命中的贵人文徵明。他和文徵明的关系,虽然不能说“刎颈之交”,但至少也是人生知己了。什么叫“刎颈之交”呢?在《雅舍小品》中,梁实秋这样谈友谊——“友谊即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关系,其中包括了解、欣赏、信任、容忍、牺牲……诸多美德。古之所谓‘刎颈交’,陈义过高,非常人所能企及。大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臭味相投方能永以为好。交朋友也讲究门当户对,纵不像九品中正那么严格,也自然有个界线。君子之交淡若水,因为淡所以不腻,才能持久。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就是要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地亲昵。最要注意的是,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1]
  在“江南四才子”中,文徵明画画不如唐伯虎,书法不如祝枝山,写诗比不上“吴中诗冠”徐祯卿,然而他却是这四才子中最受人尊重的一个。文徵明要去参加考试,他劝唐伯虎从悲痛中振作起来,一起去应天府(现南京)参加乡试。毕竟,16岁那年唐伯虎经历过院试,已经有资格参加三年一次、在秋天举行的乡试了。结局出人意料,唐伯虎考中解元(第一名,被时人称作“唐解元”),而文徵明却落榜了。
  唐伯虎一时声誉鹊起,名震江南,“冒东南文士之上”, 他觉得可以告慰地下父母妻子了。
  人世间就是这样,不是你走的路,怎么挤也挤不上去。一根独木桥,眼看着许多不如自己的人轻松过河,登堂入室。这种酸楚,不是个中人真难体会。
  30岁那年,即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一心要“连中三元”的唐伯虎,踌躇满志地进京参加会试,路遇同去赶考的江阴巨富家的公子徐经,两人相谈甚洽,遂结成莫逆之交。
  这位徐经,就是后来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的曾祖父。
  说到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我一直很好奇:旅游是一件很“烧钱”的事情。他从来没有参加过工作,凭什么游山玩水30年?他从1608年到1639年,耗费了31年时间,游遍大半个中国,最终写成一部60万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代驴友”。为了纪念徐霞客,从2011年起,人们将《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有个问题想必您和我一样好奇:徐霞客的经济来源是什么?他凭什么不上班就有钱旅游?一个原因是,他家里本来就有钱。到了徐霞客高祖徐经的时代,徐家在江阴已拥有3万多亩田地,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家里房产很多,还拥有一座专门的私人图书馆——“万卷楼”,里面收藏了大批在宋、元两代兵荒马乱中幸存下来的珍本古籍。收藏界素有“一页宋版书等于一两黄金”的说法。如此说来,“万卷楼”相当于一个金库。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一生没有做官,靠继承的祖业过了一辈子,日子过得非常潇洒,经常外出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徐霞客耗尽毕生精力、游览名山大川(当时旅游不需要购买门票),就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家有余粮,心里不慌。”所以,徐霞客在外出旅游时,身边还带着一个叫王二的仆人。另一个原因,是朋友的帮助。徐有勉、徐霞客两代人都不干活,再有钱的家庭,也有坐吃山空的一天。徐霞客早年出行,是非常潇洒的。可到了后半生,囊中逐渐羞涩。这时候,徐霞客在五湖四海结识的朋友,总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对他进行资助。比如,一位叫唐大士的朋友,不仅资助他,还专门写信给自己的朋友,请他们在沿途帮助徐霞客。
  徐霞客行遍千山万水,行程超过5万公里,主要靠徒步跋山涉水,交通费用花销不大。最后一次出游时,曾经来到广西,广西参府中军唐玉屏认识徐霞客后,佩服他颇有几分古人的浪漫色彩,送了一块马牌给他。马牌是什么呢?原来,明代从开国以来,在全国各地建立了驿站,类似于现代社会的官方招待所,为携带马牌的官员提供公务接待。有了这块马牌,徐霞客就能以官员的身份,去驿站蹭吃、蹭喝、蹭睡。就算不用马牌,还可以“折骑银于驿,以为舟资”,换得一笔现金。   说完这个小插曲,咱们接着说唐伯虎的好朋友徐经。徐经有多么富呢?说一个细节吧:在京城时,徐经竟然带着6个书童,招摇过市。一般有钱人家的读书人,身边最多只有一两个书童,徐经一次就带了6个书童。“世路难行钱作马”,这富家公子徐经到京城后,以钱财贿赂会试主考程敏政的家僮,得到了试题。
  徐经文才不行,开考前请唐伯虎帮他写好了文章,而唐伯虎事先并不知情,所以,考场出现了雷同卷。纸终究包不住火,此事不久就被人告发。程敏政被人弹劾泄露试题。
  历史再一次和唐伯虎开了一个大玩笑,没有等到张榜的那一天,他就被抓进了监狱。唐伯虎在狱中吃了不少苦头,在给好友文徵明的信中详述了当时的悲惨境况:“至于天子震赫,召捕诏狱,自贯三木,吏卒如虎,举头抱地,涕泪横集。”
  古代有个名词,叫“约定门生”。门生就是你在这个考场里考试,主考官选进士勾上你的名字,你因此金榜题名,那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主考官就是你的仕途引路人,你就是他的门生。而这种关系要等揭榜后才知道。
  每一个金榜题名的才子,都是主考官的门生,所以,明代的主考官是非常吃香的,不像现在的监考老师,考试完拿卷子走人。这种“约定门生”的关系,到了明代后期就变味了,各种潜规则、各种关系都出现。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关系也突破了底线。监考老师对学生的照顾,不仅仅是在考场上,在私下,暗示一些题目,也没人知道,更有人胆大妄为,直接把题目透露给学生。这样的话,学生录取后就是你的“约定门生”,这种关系更加牢靠,毕竟都是绑在一条船上的人。
  但这种风险是极大的,考官作弊一旦被发现,会杀头的。所谓“富贵险中求”,一旦收入大过风险,还是有人愿意冒险。减少这种风险的方法之一,是找一位比较厉害的考生,也就是神童——人家神童不需要像车胤囊萤、孙康映雪或是如孙敬悬梁、苏秦刺股那样勤奋读书,就能五经贯六艺、学富五车;人家神童从小就闻名全国,这样的话就算他考上了,大家也不会觉得他是靠作弊考上的。人家既然是神童,那么考上,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作弊呢?
  这也就是唐伯虎案件的疑点之一。
  唐伯虎从小就是一个天才、神童,他过目成诵,可“每夜尽一卷”,数岁即能写科举文章。他的目标是连中三元,这也是古代读书人最高的荣耀。
  万众追捧,很难不恃才傲物。《明史》这样评价唐伯虎:“少年伯虎,恃才傲物,纵酒张扬,人称孺子狂童。”唐伯虎来到了京城,考完试后信心满满对周围的人说:“今年的状元必定是我了!”说出这样的话,实在轻狂。
  唐伯虎年少轻狂、不可一世、不谙世事,以解元身份赴京会试,终受到旁人的嫉恨,断送了青云直上的前程。
  这一年的考试非常难,只有两个人做出来,唐伯虎和徐经。主考官程敏政表示会从这两个人选出状元。结果差一点就出来了:第一名是唐寅,第二名是徐经。这本该成为人生的高光时刻,但却成为唐寅人生中的重大灾难。有人认为:这两个考生的试卷相似,有作弊嫌疑。
  没到红榜出来,唐伯虎就被带走了,因为,有人举报他作弊。
  玩 笑
  上天给了唐伯虎一身才华,却给他开了无数的玩笑。《明史·唐寅传》记载,乡试解元后,次年赴京会试。不料祸从天降,因科场试题泄露,他受牵连入狱,成了朝廷斗争的牺牲品。出狱后,他落到了“海内以寅为不齿之士,知与不知,皆指而唾”的地步。
  有时相识,未必是一件好事,甚至可能是个麻烦。
  唐伯虎、徐经科举舞弊案之后,徐经对为官大为厌恶,告诫后代“读书多无用处,不如做一些有用的事”。徐经的孙子徐振之,此人不爱读书,只喜欢旅游,别号徐霞客。当然,后来查证,徐经此说不可靠。徽州人自古重视文化教育,当地流传“养子不读书,不如养头猪;三代不读书,就像一窝猪”的说法。徐经告诫子孙不要读书的说法,缺乏证据。人家徐经案后回乡,是闭门读书,并作《贲感集》以明其志。至公元1505年明孝宗死,徐经是一心盼望新天子的赦令,希望再返科举仕途。哪里有告诫子孙不要读书的道理。
  “唐伯虎、徐经科举舞弊案”,可谓是明代的一个有名的悬案。这件事最终也没有查出个所以然。经过一年多的审讯,最终虽未判定唐伯虎是考场舞弊案的主犯,但干系是摆脱不掉的。皇帝下旨,唐伯虎永不得参加科举。
  唐伯虎虽被释放出狱,但经过这番折腾已经声名扫地,科举仕途已无望。朝廷革除了他的“士”籍,把他发配到浙江偏远之地为小吏。
  因才得名,又因名罹祸,而立之年却“倒立”,莫名其妙的打击,使唐伯虎心灰意冷。从此,唐伯虎万念俱灰,开始频频出没于烟花柳巷,整日借酒消愁、放浪形骸。在外人看来,唐伯虎好像风流潇洒至极,其实不过是强装欢笑,以大笑化解悲伤,借酒色治疗心伤,麻醉自己罢了。
  31岁那年,唐伯虎耻于去浙江当小吏,又感到没有脸面回家,开始游山玩水排遣苦闷,足迹遍布浙、皖、湘、鄂、闽、赣等省。在外游荡久了,银子也花光了,虽感“近乡情更怯”,最后,唐伯虎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回归故里。
  回家后,第二任妻子已弃他而去。唐伯虎又气又累,大病一场,性情也大变,破罐破摔,放浪形骸,狎妓聚饮,纵酒浇愁,一副“看透世态炎凉”的态势。唐伯虎(唐解元)再也无法晋升上层阶级,成了一介布衣,只好靠卖画谋生。经济上的愁苦一直困扰着他。无奈,唐伯虎曾和祝枝山等扮为乞丐,沿街唱莲花落讨钱。钱讨来了,就上酒楼喝酒。
  唐伯虎的婚姻道路,可谓凄凄惨惨戚戚,比较悲凉孤独。唐寅的一生中,共娶过三个妻子,即徐氏、何氏,以及后来的沈九娘。成化二十四年(1488年),18岁的唐寅迎娶徐廷瑞次女为妻。徐氏文静秀气,温柔体贴,属于典型的贤妻良母。可惜的是,弘治七年(1494年),徐氏在生产的时候,由于产后过热,离开了相伴六年的丈夫。
  不必相信那些古怪的事情,可人间确有真情,哪怕大家平时都有很多缺点、分歧。正当唐寅“一朝欣得意,联步上京华”之时,有一个出身豪门的何氏,主动嫁给他,做了他的第二任妻子。然而,唐寅與何氏相处得并不融洽。何氏嫌贫爱富,动不动就叫苦连天。就在唐寅科场出事的消息传开时,何氏便弃之如敝履。   唐寅的第三任妻子就是沈氏,人称沈九娘。沈九娘虽然曾沦落风尘,但嫁入唐家之后,一直恪守妇道,对唐寅体贴入微,还为唐寅生下一个女儿。然而沈九娘和徐氏一样,先于唐寅一步,告别了人世。
  唐寅的三个妻子,一个弃他而去,两个英年早逝。不论是寄情风月,还是借酒浇愁,都藏不住他内心的苦楚。在婚姻的道路上,唐寅一直是孤独的。
  造 就
  明弘治十二年的会试泄题一案,断送了唐伯虎的仕途,却造就了一个诗画书三绝的江南才子。唐伯虎在《与文徵明书》中写道:“……亦将隐括旧闻,总疏百氏;叙述十经,翱翔蕴奥,以成一家之言。”
  泄题案后,唐伯虎也从千尺高台跌落下来,遭受无尽的歧视和侮辱。《明史·唐寅传》记载,他妻子嫌贫爱富,与之反目离婚;佣人侧目,动辄顶撞,使他在精神上备受打击,心情十分低落。
  人生最难得到的是“自知之明”。回到苏州后的唐伯虎,经历了妻离子散的家庭变故,绝意仕进,靠卖文鬻画为生。
  唐伯虎在世俗世界里令人唏嘘,但在艺术世界里,用一笔一画勾勒出了生命的底色。有个成语叫“志大才疏”,讽刺那些志向很大、可惜才能不够的人。唐伯虎则刚好反过来,他是“才大志疏”,聪明有才,却不敢再有什么胸怀和志向。他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画画、喝酒、赏花。
  沈九娘的出现,使这个浪荡子改变了游戏人生的态度。民间传言,唐伯虎除了风流倜傥外,还花天酒地,但这一说法,有点偏离史实。在电影和小说里唐伯虎“妻妾成群,家有九美”。这可能是根据夫人名叫“沈九娘”而来。事实是,唐伯虎婚姻一生坎坷,只娶过三个妻子。
  36岁那年,即明代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唐伯虎续娶患难中的红颜知己沈九娘为妻。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桃花坞给了他一条大河,让他可以游向大海。他和九娘在苏州阊门外的桃花坞,买了一片废弃的庄园,建了几间茅屋。唐伯虎给各间茅屋分别命名为“学圃堂”“梦墨亭”“蛱蝶斋”等。因他一生酷爱桃花,给别墅起名“桃花庵”(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自号“桃花庵主”,并作了著名的《桃花庵歌》。
  《桃花庵歌》,为唐伯虎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
  桃花庵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車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首广为人知的《桃花庵歌》,唐伯虎虽然在诗中以“桃花庵里桃花仙”自命,表现出一副安贫乐道的旷达胸怀和一种诗酒逍遥的人生境界,但他最终还是将时间看做了衡量人类一切希望和欲望的尺度,其结局也仍然不免要归结到虚无,归结到一个不可抗拒的人生宿命。
  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红楼梦》中黛玉的《葬花词》——“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受了《桃花庵歌》的影响。
  此说是否有理,姑且不论。《红楼梦》中多次提到唐伯虎,倒是事实,如第五回,写贾宝玉进了秦可卿的卧室,在梦入太虚幻境之前,看到悬在壁上的画,就是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更明显、更有趣的例子是第二十六回,宝玉给薛蟠拜寿,说到写字画画,有这么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文字: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了:昨儿我看见人家一本春宫儿,画得很好,上头还有许多的字。我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原来是什么‘庚黄’的。真好得了不得!”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么?”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这段文字写得生动精彩,由不学无术的薛蟠演示出来,就更引人发笑。
  想真正理解《桃花庵歌》这首诗,需要结合唐伯虎的个人经历和背景才好。毕竟,在中国世俗社会中,唐伯虎这个名字称得上家喻户晓。
  唐伯虎自称“桃花庵主”,诗酒逍遥,避退其中。唐伯虎抱着“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的态度,潜心治学,隐居桃花坞。看似潇洒的《桃花庵歌》里,隐藏了多少凄凉和无奈,只有唐寅自己知道。唐伯虎就住在这间桃花庵里,祝允明后来为唐伯虎写的墓志铭中,曾记载他这期间的生活,说他整日饮酒作画,醉了就睡,有朋友来了就共饮,别人走了也不管。诚如一位诗人所言:“闭上眼睛,你会看得更加清楚。”想起了史蒂芬·霍金,这位被誉为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躺在轮椅上想象浩渺宇宙、探索鸿蒙太空。他说:“我要感谢上帝,如果我不是残疾人,酒吧、舞厅就会留下我的脚步。我残疾,少了许多社会繁杂事务,可以集中时间思考问题。”
  《桃花庵歌》中的“五陵”,原指汉朝的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座皇陵。这里指高官权贵等埋葬的地方。
  《桃花庵歌》的大意是说:桃花坞里有座桃花庵,桃花庵里有个桃花仙。桃花仙人种了很多桃树,又摘了桃花去换酒钱。(桃花仙)酒醒时就在桃花前面坐,酒醉时还是来桃花下睡眠。半醉半醒一天又一天,花落又花开一年又一年。宁愿老死在花酒间,也不愿向那些高官权贵弯腰。驾车骑马是权贵们的乐趣,喝酒种花是隐士的机缘。如果要把富贵的人和隐士相比,那是一个在平地一个在天上(没法比)。如果把爱桃花爱喝酒的(桃花仙)与权贵相比,权贵多么繁忙劳碌我多清闲啊。世上人嘲笑我疯疯癫癫,我鄙视他们看不懂其中的道理。没见五陵那些名人的墓,生前风光,死了既没有桃花也没有美酒,被锄做农田。   才人乎?仙人乎?
  明时乎?晋时乎?
  才人仙人。大抵,还是闲人。
  明时晋时。大抵,不是我时。但愿我是误入桃源的渔人,沿着思想的溪流,踏着轻快的节拍,逢着你的桃花坞,进入你的桃花庵。与你,洒脱不羁的桃花仙人,共种桃树,共摘桃花,共换酒钱。一醉方休!
  你是否想起了李白,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人;那个“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醉人;那个“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孤人。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还能不能从自然美中感受到快乐?《富春山居图》为什么最好?物我两忘啊。现在大家都这么忙,手机已经“绑架”了我们所有的时间,哪里还能物我两忘?
  如果把唐伯虎的《桃花庵歌》概括为“唐伯虎现象”,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和“袁枚现象”作一个对比。李圣华在《光明日报》撰文说,“著名的清诗研究专家严迪昌先生在《清诗史》中提出‘袁枚现象’一词,认为袁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诗人,在整个清代所有大家、名家诗人中找不出第二个。袁枚为什么会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得不从袁枚本人的个性特征出发来加以解析。关于袁枚的个性,严迪昌先生《清诗史》有极精到的概括,总之一言为‘不耐’。他不耐学书,字写得很糟;不耐作词,嫌必依谱而填;不耐学满语,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庶吉士散馆,以习满文不合格放任知县;不耐仕宦。袁枚这也不耐,那也不耐,那么他究竟耐什么?简而言之,他耐的是才子风流。袁枚身上有着浓厚的才子气,其風流才子的品性和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为诗,酷爱酒坛诗社。二是喜欢美食,著为《随园食单》。《随园食单》属于袁枚‘性灵’的一部分,记载了大量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明代大才子唐寅未作食单,独好看花,《桃花庵歌》吟唱‘桃花庵里桃花仙’。这样看来,袁枚的才子气与唐寅确有不同。三是风流放任,尚名士风流。自魏晋以来,风流放任成为一种名士风度。清代中叶不乏追随魏晋名士风度的士人,袁枚、吴敬梓皆其著者。对于古代的才子来说,佳话也是其身份的标志。江淹、解缙都有梦见五色笔的故事。袁枚的佳话很多,清代词人、文学家蒋敦复还专门编撰《随园轶事》一册载记才子风流。如《芭蕉露》载袁枚在山中植芭蕉三十株,‘每日晨起,吸花中甘露,香生肺腑,凉沁心脾,自谓胸膈间有飘飘欲仙意’。其弟香亭羡之,袁枚收录甘露,走使驰送,信札中说:‘愿即吸之,将来一同白日飞升。’此事足可入‘世说’。又如《窥常熟织机女受窘》载袁枚游常熟虞山,偶行至小村落,‘忽闻机声轧轧,自茅屋中出,隔窗窥之:一女郎年可十六七,丰神袅娜,正在翻梭织素,手腕轻灵,行所无事。先生爱其貌而又服其技也,凝眸不转,伫立多时。乡人见其状,怒其轻薄也,群起而攻之,大为所窘’。袁枚自忘身在人世,‘独倚云机看织纱’,结果被乡人拉到现实中来,受到‘轻惩’。与好‘食’一样,好‘色’也是才子气的一种外现。对于‘色’,他自有说法。《说好色》载:‘或问先生:色可好乎?曰:可好。或请其说,先生曰:惜玉怜香而不动心者,圣也;惜玉怜香而心动者,人也;不知玉不知香者,禽兽也。人非圣人,安有见色而不动心者?其所以知惜玉而怜香者,人之异于禽兽也。世之讲理学者,动辙以好色为戒,则讲理学者岂即能为圣人耶?伪饰而作欺人语,殆自媲于禽兽耳!’诸如此类言论,确可令一些讲理学者惊呼为‘异端’了。盖袁枚风流自任,尚自然人性,不喜理学拘束,这也是孔子所说‘道不远人’之意。四是搜奇志异,作狂怪语。
  “袁枚的才子生活,清代诗人黄仲则总结得很好,《呈袁简斋太史》云:‘一代才豪仰大贤,天公位置却天然。文章草草皆千古,仕宦匆匆只十年。暂借玉堂留姓氏,便依勾漏作神仙。由来名士如名将,谁似汾阳福命全?’
  “谈过袁枚的才子气,也就不难理解他的才子诗了。很多时候,袁枚赋诗靠的是才气聪明。《遣兴》二十四首就有这样一首绝句:‘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意思是只要去寻诗,肯定就有好诗。什么是好诗呢?他给出的答案就是‘灵犀一点是吾师’。‘灵犀一点’是他的一招鲜。当时很多诗人仿效袁枚,于是就有了性灵派。
  “袁枚欲做专业的诗人,理想近于明诗第一大家高启,含毫伸牍,‘但好觅诗句’,‘与其嗜世之末利,汲汲者争骛于形势之途’者绝异。做专业诗人是一种很高的人生理想,蕴含着不同流俗的价值追求。求仁得仁,袁枚成为清诗史上独具个性的一代大家。”[2]
  读《桃花庵歌》这首诗,满眼满腹都是桃花,灿若云霞。不仅有“芳草鲜美”,还有“落英缤纷”。多美的图画!画里醉卧一个神仙,“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换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何等逍遥,何等快活!这花与酒,早已不是单纯的花与酒,早已成为仙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花与酒、花与人,早已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俨然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蝶。那个曾经幻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学子唐寅不见了,那个曾经醉生梦死于烟花柳巷的风流才子也不见了。在经历了人生的悲与欢的洗礼之后,痛也痛过,乐也乐过。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悠然自得、不问世事的隐士唐寅。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不错,明代的那些人,为了所谓的荣华富贵奔波劳碌,屈己下人,何如像神仙般徜徉于花酒丛中,落得清闲快活?“车尘马足”只是富者趣味,“酒盏花枝”才与贫者结缘。富贵者虽然可以拥有高官厚禄、良田美宅,虽然可以妻妾成群、呼奴使婢,可以雕梁画栋、锦衣玉食,可以呼风唤雨、只手遮天,却不得不绷紧神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而贫者,虽说没有那么丰厚的物质条件,却能够逃出樊笼,从而,多了几分逸趣、几分闲情、几分真实、几分轻松快乐。天壤之别,换作你,是否也“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虽云“一在平地一在天”,但却“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
  唐伯虎,究竟是个醉鬼,还是个清醒者?也许,他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正如名中医开方子,好的方子要有神,像写文章一样。有神,就是不平淡,总有一种药和另外一种药互相冲击,产生激情碰撞,求平衡。回想唐伯虎成为大才子之前的快乐童年生活,也许可以对今天的家庭教育大有启发。以我这样的“60后”来说,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乡村,童年生活虽然贫困,却非常值得回味。整个童年,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似乎都在捉蟋蟀、偷鸟蛋、游泳、看星空、割草、网鱼、摘果子、捡鸭蛋……父亲和母亲都忙于下地干农活,那个时候村里又没有幼儿园,我和小伙伴成天在外游荡。至于学习,父亲母亲很少过问,他们认为学习是“我和老师的事”。许多“60后”都有过类似的童年经历,此后,我们中的一部分人成为高考制度的受益者,在城市有了稳定的工作,吃上了商品粮,不再说“下地”,而是理直气壮地说“上班”。我们在城市扎根,恋爱,结婚、生子、养育。有孩子以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孩子的童年有太多封闭乃至束缚。作为一定意义上的成功者,我们会怀疑孩子这样的成长是否真的有意义。我们这一代人,虽然物质生活贫瘠,但是至少拥有快乐的童年。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快乐的童年,下一代人以后会变成怎样?   有时候,我走在这个“长于斯”的城市里,观察周遭的人与物,想找到些许我曾熟悉的东西,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一切如此陌生。不得不说,时代变了。很难想象,今天的年轻人会这样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王者荣耀(一款电子游戏的名字)除外。难道,仰望星空的“快乐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吗?荣华富贵是什么?“车尘马足”而已!“我笑别人看不穿”,昔日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王侯将相,如今身归何处?一朝身死,连他们的坟茔都保不住!此所谓“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在明代生活的唐寅,似乎一生都像是在“否定”里生活,你看得穿,看得清,但你却逃不过!宁王的造反,就是命运和他开的一个不小的玩笑(这个事情来龙去脉,接下来的文字会交代)。
  看来,“桃花仙人”,不过是一个美妙而安逸的梦。
  现实是无情的,纷纷击碎了他的梦。于是,他依旧陷入苦闷。
  “鸡虫得失心尤悸,笔砚飘零业已荒”,他还是关注现实的。
  不仅他逃不过,很多人都逃不过。
  是的,我们必须承认,无奈地承认:既然已经“托身”为人,就注定会湮没在滚滚红尘。不管你是“仙人”还是“才人”,不管你是在明代还是晋代。
  没人主动当隐士,唐伯虎也是。可当现实生活带来的都是痛苦与烦恼,那么何不做一个隐士,避开那些无谓的功名利禄?《桃花庵歌》表现的就是唐伯虎抛却功名、追求归隐、不愿与世俗妥协乐于闲逸的生活态度。这或者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同时这也是一种乐观的态度。
  唐伯虎自比桃花仙,坐镇桃花坞,住进桃花庵,种起桃树,赚起桃花钱。喝酒、赏花、卖花、买酒,复喝酒、赏花、卖花、买酒,重复几遍,就是他的一天。这也许是他心中所愿。
  你要拿那些富贵人的生活与他作比,富贵需要劳碌,需要操心,而他没什么可操心的,唯花与酒罢了。你笑他穷小子装酷,他已经看穿了。人固有一死,谁死后还能有继续富贵的生活呢?都一样,是一抔土。唐伯虎说出了世间的事实,富贵如云烟,人人死而平等。
  45岁那年,即明代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唐伯虎被明宗室宁王(朱宸濠)以重金征聘到南昌,后发现身陷宁王的政治阴谋之中。文徵明劝他赶紧离开,否则会有杀身之祸,因为宁王正在图谋不轨。唐伯虎佯装疯癫,宁王的手下前来馈赠衣食用具,唐伯虎竟然裸體盘膝而坐,口出秽言,讥呵使者,不堪入目。宁王大失所望道:“孰谓唐生贤?直一狂生耳。”遂放其还乡。唐伯虎脱身回归故里。后来宁王起兵反叛朝廷,被平定,唐寅幸而逃脱了杀身之祸,但也引起不少麻烦,从此转而信佛,“皈心佛乘”,自号“六如居士”。
  唐伯虎彻底断了功名之心,作诗自责,说大丈夫虽不名,也应慨当以慷,又何必效楚囚的样子,遂自刻了一枚“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从此之后,“人生待我如戏,我亦游戏人生”,他以卖画为生,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曾在雨雪天扮作乞儿,鼓节唱莲花落,得钱则沽酒去寺中痛饮,并大呼:“此乐惜不令太白知之?”
  唐伯虎荒诞不经、任性恣情、放浪形骸,却无法排遣内心郁积的无限痛楚。
  唐伯虎以文名天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花落水流,一片自然。疯癫也好,痴狂也罢,花间独坐自饮自斟,自有风流。
  隐 居
  少年时代的唐伯虎恃才傲物、狂放不羁,后来,他学起了庄子,隐居于桃花庵。
  唐伯虎家藏《成玄英疏庄子》一书。庄子说:“唯至人能游于世而不避,顺人而不失己”,他决定做至人,不再做俗人。可惜,他的神仙生活,只维持了短短七年。明武宗正德7年(公元1512年),沈九娘在贫病交加中死去。晚年的唐伯虎寡出,经常坐在临街的小楼中,求画者只需携酒造访即可。有诗曰:“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其生活的窘迫可见一斑。
  《六如居士外集》是这样描写唐伯虎的:“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徵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痛哭。至花落,遣小伻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
  明代嘉靖二年(1523年),唐伯虎于贫困交攻之中赍志而殁,享年54岁。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留下一首绝笔诗后,唐伯虎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的身后相当萧条,死后归葬于横塘的宗族墓地,还是靠了好友祝枝山的相助。唐伯虎为世人留下了大批书画诗文,与唐伯虎有关的地名,在今天苏州地图上还能找到不少,如桃花坞大街、桃花坞桥弄、唐寅坟巷等。
  通过以上的交代,我们来分析一下。唐伯虎遭冤狱仕途失意后,钟情于山水,特别是桃花,他经常高声朗诵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泄心头之怨气。这应该是他终身隐居桃花坞的主要原因。
  唐伯虎自题的《云山烟树图》中云:“云山烟树蔼苍茫,渔唱菱歌互短长。灯火一村鸡犬静,越来西北近横塘。”
  可以这么说,唐伯虎与古代所有的士人一样,对“学而优则仕”有着一种欲迎还拒的矛盾心理,虽然情感上难以接受,理智上却又不得不附就绳墨。文人的自恋和自怜总是与社会环境的挤压分不开的,当明代中晚期社会没有个人思想的余地时,士人们只有躲进心灵的世界梳理自己的羽毛,特别是对于像唐伯虎这样有思想的士人来说,他们大多不得意于当时,一旦被黜,即百无一用,很难以平常心面世,索性浪荡江湖,以消极对抗,醇酒妇人也就是他们必然的选择。
  事实上,明代中晚期的文人并不具备飘逸生活的客观条件,所以,他们追求快乐,却又惧怕快乐,风流既是他们的权利,又不是他们的权利。只有当他们仕途无望时,他们才会放浪江湖,把“醇酒妇人”当作一种自我放逐的手段,醉生梦死的背后乃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纵观唐伯虎一生的经历,从科场蒙冤、妻离子散,到误入宁藩、晚景凄凉,与民间所谓的“风流才子”形象实在有着巨大的距离。
  唐伯虎生活的年代正值明代中后期,其时王权松散,江南地区经济发达,为市民文化的勃兴提供了适宜的温床。   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都喜欢以“风流”自命,除了家里的妻妾外,外面最好还有几个红粉佳人、红粉知己。古代的稗官野史里,对文人士大夫官僚这种“风流”事迹最感兴趣,称其为“韵事”。古代的士大夫和文人似乎都有一个风流梦,除了家里的那一个外,最好还有一到多个红粉知己可以吟风弄月、红袖添香。这种事在社会上及道德上其实并不光荣,但一想这种事只不过是一种风流韵事,于是,很容易就原谅了自己。
  秋 香
  本是悲催男,经过民间传说及小说杜撰,唐伯虎竟成了风流倜傥、放荡不羁、“妻妾成群,家有九美”的潇洒男。很离谱。
  为什么唐伯虎成了“风流才子”的代言人?“风流才子”的说法,开始是在明代的小说《耳谈》里出现,这里面的故事情节跟我们所看的《唐伯虎点秋香》一样,只是男主人是陈姓公子,到了明代末年,小说家冯梦龙写了《唐解元一笑姻缘》 ,“一笑”就变成了“三笑”,情节也越变越复杂。大约是因为,人们觉得“一笑”不过瘾,于是从“一笑”发展到“三笑”,后又出现了王百谷的《三笑缘》弹词、卓人月的《唐伯虎千金花舫缘》杂剧。
  隔了几百年,真相已经不重要了,而“谣言”更适合流行。到了清朝末年,人们又从唐伯虎曾娶沈九娘为继室一事,编创出弹词及戏曲唱本《九美图》,开始流传出唐伯虎“娶9个貌美如花的老婆、妻妾成群”的荒诞说法。
  唐伯虎“妻妾成群”的传说,很可能因其续娶的夫人名叫沈九娘,加之唐伯虎的仕女画登峰造极,以及唐伯虎平日里放浪不羁的举止,后世的无聊小道文人把“九娘”附会成“九个美娇娘”,还杜撰出了一个《九美图》,这样,唐伯虎在小说中就有了九个妻子,并且在传来编去中演绎出了“三笑点秋香”的故事。
  秋香,历史上确有其人,本名林奴儿,字金兰,号秋香。只不过,她是金陵妓院中的名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后来转业从良。事实上,秋香比唐伯虎大20岁。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是杜撰的,真正点秋香的人,是同为苏州才子的陈元超。
  唐伯虎一生潦倒,靠卖画和朋友接济生活,快乐的时光并不多。他放聲大笑不过是在疏解心中块垒。
  唐伯虎民间形象的形成,一方面,固然因为唐伯虎身上的确不乏“龙虎榜中名第一,烟花队里醉千场”的诗酒癫狂的豪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下层民众对一种卸下包袱、适性任情的诗意化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才是真实的唐伯虎,一个被误传的悲情才子。
  在各种文艺作品中,唐伯虎也是一个喜剧味十足的风流才子。但事实上,唐伯虎却是一个拥有各种辛酸故事的悲剧人物。
  关于唐伯虎“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名的由来,有人认为,唐伯虎出于对自己才华的狂傲自负,确实刻过一枚“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但也有学者考证认为,唐伯虎从未自刻过“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图章,存世之印是别人伪造的。
  后世学者普遍认为,唐伯虎“江南第一才子”是名副其实的,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艺术造诣高超,唐伯虎才气横溢是真的,他完全称得上“江南第一才子”的美誉。若说“风流”二字,也只是说唐伯虎文风飘逸,为人洒脱,落拓不拘,举止有放浪之行,仅此而已,实际情况并不是小说和影视作品中描写的那等“风流艳名”。
  唐伯虎有一篇《伯虎自赞》,如是说:“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我本不认你,你却要认我。噫!我少不得你,你却少得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没了我。”我们不妨把它看做是民间唐伯虎与现实唐伯虎之间的灵与肉的对话。另附几首他的诗词,供大家品赏:
  世歌
  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幼年后除老。
  中间光阴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
  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需满把金樽倒。
  世人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
  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
  春夏秋冬捻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
  请君细点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
  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
  叹世之一
  富贵荣华莫强求,强求不出反成羞。
  有伸脚处须伸脚,得缩头时且缩头。
  地宅方圆人不在,儿孙长大我难留。
  皇天老早安排定,不用忧煎不用愁。
  叹世之二
  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
  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言怀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下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
  些须做得功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一个孩子在他的读诗感想中这样说:读好诗,就像是迎来一股清凉的风,吹进了我心,驱逐了我心里的烦躁……
  孩子的话,在我心里引起共鸣。
  在这炎炎的夏日,一任清风吹在脸上,空气中有唐伯虎诗的气息,令人神往,令人心怡气爽。
  参考文献:
  [1] 梁实秋.雅舍小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76.
  [2] 李圣华.一代才豪袁枚[N].光明日报:2014-08-06.
其他文献
前 言  《三體》为我们诠释了一个概念: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  这本书所描绘的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战斗,它不像好莱坞大片那样,到处是打斗和厮杀,而是一种精神和思想,是绝望与希望的对抗。它为读者展现了人性中的肮脏,又为我们展现了人类的勇气,正如本文的标题所说,让读者可以跳出地球看世界。  日出与日落,风雨来,风雨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们的眼光早已被生活牢牢地锁住。可是《三体》,这个来自
期刊
细品王朝刚的油画作品,会发现画面慢慢地呈现出了可以言说的空间。与其说,王朝刚的油画作品是绘画作品,不如说是一部部现实的人生舞台剧,这些剧情既陌生又熟悉,呈现在观者面前,留下诸多的思考空间。现实生活是烟熏火燎的,是真实的,真实中带着荒诞,带着无奈。作为一个艺术家,只有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才会探寻到精神本质,唯此方能触及到艺术的本真,甚至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现实而荒诞,热烈中反思的矛盾纠缠,是王朝刚作品
期刊
摘要: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一个作家来定义老舍的,而很少关注其作为一个文艺理论家的方面的创作。老舍写过很多的创作论,并且随着《文学概论讲义》于1982年在辽宁沈阳被发现,更加证实了老舍是一个卓越的文艺理论家。本文从老舍早期生活经验和创作经验入手,阐述老舍理论来源上的中西结合现象,将老舍早期文艺思想放置在他整个文艺生涯之中去考察,并和同时代的主流文艺思潮作比较。与此同时,兼论20世纪30年代老舍文艺理
期刊
侯德昌先生的书法生涯经历了漫长的半个世纪,从富有侯氏风格的隶书、草篆到古文字书法研究,在历史的各个时期他都留下光耀的一笔,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而他的隶书则是他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具典型意义的艺术。  侯德昌1933年出生于河南辉县,古城蕴积深厚的历史文化使这一带的人们形成厚德崇文的风尚。他家附近便是明代北学重镇孙奇逢故居和讲学之所兼山堂,孙家祠堂里摆放的印制书籍的木版,让少时的他印象深刻。祖辈几代虽是
期刊
生活在东北大地上的农民们,面对着广袤富饶的黑土地,面对着植被丰茂、动物繁多的原野森林,想要脱贫致富是几代人的共同梦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身处于如此优渥自然条件下的东北农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阔步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背景下,吉林市著名作家吕凤君,深扎田野,投身于基层农村体验观察生活,以吉林市市郊一处很有特色的乡村为代表,通过多年的
期刊
2019年11月,我与安庆老师在一次研讨会上结识。我们既是同乡又是同好,虽是初识却天然亲近,因此当我萌生邀请作家参与课堂的想法时,最先想到的就是邀请生在新乡、写在新乡的安庆老师。2020年11月12日,安庆来到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面向现当代文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就创作经验、文学观念等问题举办讲座。这场讲座条件非常简陋,地点就是我们上课的教室,桌椅斑驳、空间狭窄,然而文学和作家使我们精骛八极,神游万
期刊
摘要:《陆地行舟》以扶贫工作为题材,在两个故事空间的切换中展开对扶贫干部和群众形象的塑造,在故事讲述中引发对扶贫工作中城乡关系的思考。小说的三个篇章以隐喻性命题方式提炼出故事内部的核心问题,同时也凸显了如何拓展扶贫小说创作手法、保持文学性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小说对人物心理和精神世界的细腻刻画,表现了作者对个体精神的关注。  关键词:陈宏伟 《陆地行舟》 双重叙事隐喻主题 个体精神  陈宏伟的长
期刊
前不久,一學生从外地来,电话里说要请我吃饭,还说是想跟我聊聊国漫电影《姜子牙》。我说:“好,没问题。”放下电话,我就把“位置”发给了他。  上午11点左右,他就到了我值班的医院。  我为最后一位患者开了方,脱了白大褂,下班。  我们来到一饭馆,边吃边聊。这个学生,我在他大二、大三期间教过他,他总是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学习很认真。下了课,他也喜欢跟我聊聊哲学、文学以及生活方面的问题,我们多年交流,亦师
期刊
摘要对谐振感应式无线功率传输链路的3种不同的工作方式进行了讨论。第1种工作方式是输出恒定的电压或电流;第2种工作方式采用频率捷变操作,非常适合于不随耦合系数变化的应用场合;第3种工作方式实现负载独立工作并输出恒定的电压或电流。本文讨论并提出了不同情况下的解决方案和相关公式。最后通过实验对提出的理论进行了验证。关键词无线功率传输链路;电感耦合;选择性工作;耦合独立;负载独立  中图分类号TN01  
期刊
前 言  在上海的迪士尼乐园里,加勒比海盗项目是很多年轻人和孩子的打卡地,特别是以3D效果呈现的水下世界,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文化产业的商业化操作,迪士尼公司一直就做得很好,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国内的大型游乐场或者文化产业的经营者学习。  特别是近些年来国人的精神文明水平直线提高,对于游乐场这样的传统户外游乐场所的要求也渐渐提高。如果再像前些年只是装备个摩天轮、过山车、旋转木马之类的项目,已经无法引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