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与淫妇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w1314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红字》中的“海丝特·白兰”和《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这两个生活在中世纪的东西方女性,身世相同,却被各自的作家安排了不同的命运,并赋予她们各自的名字以深刻寓意。本文从对比她们名字的寓意的角度,揭示她们天壤之别命运的差异的背后文化和历史的因素。
  关键词:海丝特·白兰 潘金莲 名字 寓意 人文主义 儒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采用很多方法塑造人物。最简单直接的一种是给人物命名,有的根据人物外貌特征或生理特点命名,有的根据性格特征命名,有的给人物起绰号,每一个称呼都可以使人物变得生动活泼,富有个性,栩栩如生”(田俊武,99)。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纳撒耐尔·霍桑擅长借助特殊命名,表现人物外貌、性格,暗示故事情节、人物命运,表现主题。他的代表作《红字》中塑造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如海丝特·白兰(Hester Prynne)、阿瑟·丁梅斯代尔(Arthur Dimmesdale)、罗杰·齐灵渥斯(Roger Chillingworth)、和珠儿(Pearl)。中国作家施耐庵在《水浒传》中给每个人物起绰号,对人物性格,外貌特征描写起着画龙点睛的效果,比如“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矮脚虎”王英、“三寸丁”武大郎。读者只需从名字或绰号便可以大致猜出人物的性格和外貌特征。《红字》中的海丝特·白兰和《水浒传》中的潘金莲有相似命运,却有不同的遭遇:她们同是年轻貌美,心灵手巧,做一手好针线活,同是出生卑微,但性格倔强。为了追求自由和爱情,犯下通奸罪,但前者通过负罪行善,最终蜕变成为“天使”般高尚纯洁的圣女;后者不仅身首异处,而且落下“淫妇”的千古骂名,被永久钉在中国文学文化的耻辱柱上。本文仅就海丝特·白兰和潘金莲这两个女子的名字寓意作对比,管中窥豹,探索两者结局差别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
  一 海丝特·白兰(Hester Prynne)
  《红字》是一个以17世纪北美清教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的爱情悲剧,主人公名叫海丝特·白兰。故事开篇是犯下通奸罪的白兰怀抱三个月大的女婴,胸前佩戴红字A,傲然地站在刑台上,接受清教教会当局对她的当众羞辱。
  从海丝特·白兰(Hester Prynne)的命名,读者便可知她的外貌、性格和人生际遇。Hester有两层含义,首先它让人联想到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的姐姐Hestier,她是掌管天上人间一切灶神的美丽女神,让人联想到家庭的温暖和母性的坚强,暗含海丝特美丽聪明,热情似火。对于站在刑台上的海丝特,霍桑不曾吝啬他赞美的词语:她身材颀长,体态优美绝伦;秀发乌黑浓密,在阳光下光彩夺目;面庞皮肤滋润,五官端正;眉清目秀,楚楚动人。她气质高贵,举止优雅;她精心刺绣而成的字母A字反而成为巧夺天工的饰品,使她超凡脱俗;她怀抱婴儿的形象会让天主教徒联想到圣母。她的美丽甚至引起了围观的自以为是的虔诚的清教徒女人们的忌妒(霍桑,35)。作者认为她是一个“热情奔放容易冲动的女人”,毫无疑问,她“奔放不羁的本性”与清教徒聚居的殖民地格格不入。海丝特热情奔放的性格如燃烧的炉火,让多年孤独凄凉的老学究齐灵渥斯产生了想要有“一个烧着炉火的家”的渴望;年轻内向才华横溢的牧师亚瑟·丁梅斯代尔竟也一时感情冲动,忘记了身为牧师的神职人员的身份,与独居的海丝特相恋,生下女儿珠儿。其次,Hester的发音与hasty(过于匆忙的,轻率的,不计后果的)发音相近,暗含海丝特(Hester)做事草率。无论是她和齐灵渥斯的婚姻,还是和丁梅斯代尔的爱情都是匆忙草率的。
  如果说Hester(海丝特)暗含了作者对女主人公性格和《红字》故事背景的概括,她的姓白兰Prynne无疑是故事梗概、人物命运和作品主题的高度浓缩。
  首先,Prynne与sin(罪孽)押韵,表明白兰的行为触犯了基督教“十诫”中的“通奸罪”,被投入监狱,为了惩罚她,法庭判她终生佩戴红色字母A,英文通奸(Adultery的第一个字母)。Prynne与prune(修剪,删减)字形相近,表明海丝特·白兰用苦行洗涤罪孽。其次,Prynne词根pry(刺探、窥视),表明海丝特·白兰与世隔绝的处境使她不仅能够静下心来通过沉思忏悔,探索自己犯罪的原因,也获得了深入别人的灵魂深处的自由,窥探到人人都有罪这样一个真理,并以旁观者的视觉审视清教教会的虚伪和荒谬。《红字》通过海丝特·白兰认罪、赎罪和免罪的人生,体现了霍桑根深蒂固的清教“原罪”思想。海丝特通过含辛茹苦、自我献身和对他人无微不至的关心最终得到灵魂的救赎。红字A的寓意也从耻辱的adultery(通奸)——值得一提的是,霍桑从未在作品中明确地提到这个耻辱的字眼,他还有意在监狱门口描写过盛开一簇象征爱情的玫瑰花——演变成充满赞美和尊敬寓意的词汇,如able(能干),admirable(令人钦佩的),angle(天使)和女先知Ann Hutchinson(安妮·哈钦逊)。总之,“海丝特·白兰”的名字是霍桑精心构思的,它概括了女主人公“美丽、热情、冲动”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又预示了她注定要经历磨难,洗涤罪孽,最终得到救赎。
  二 潘金莲
  《水浒传》记叙的故事发生在宋朝,一百零八位好汉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反抗官府,杀富济贫,最终被朝廷招安瓦解并灭亡的遭遇。《水浒传》描写了两个世界,一个以梁山好汉为主的男人世界,一个以市井女性为主的女性世界。潘金莲是用以衬托以男性为主体的价值观的少数女性之一。
  潘金莲出生卑微,在大户人家作使女,“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色”。金莲的姓“潘”,让联想到以“美姿容”而著名的西晋文学家潘岳,暗示潘金莲“貌比潘安”。然而,美丽的外表却给她带来厄运。她因不肯依从大户霸占遭到报复,被迫嫁给畸形丑陋,懦弱本分的武大郎为妻。潘金莲不满武大郎,却对与她年纪相当,相貌堂堂,强壮有力的小叔子——打虎英雄武松一见钟情。“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施耐庵,191)。   在武松的眼里,潘金莲是这样一副模样:“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施耐庵,191)。潘金莲的美丽无疑吸引了武松,但在受到封建伦理思想熏陶的英雄的眼里,潘金莲只是他的嫂子,“长兄当父,长嫂当母”的礼法不可逾越,与兄嫂住在一起也不过是为了尽“孝悌”。然而,对自由的爱情的向往让潘金莲不顾“廉耻”,对武松频频献殷勤,却遭到武松严厉训斥:“武二是个顶天立的噙齿带发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施耐庵,194)。作者对武松和潘金莲初次相遇的判词是“叔嫂通言礼禁严,手援须识是从权。英雄只念连枝树,淫妇偏思并蒂莲”(施耐庵,192)。由此可见,武松是《水浒传》中施耐庵理想的“不近女色”英雄形象的代表,女人不过是他们追求完美的英雄主义道路上的绊脚石,潘金莲们散发出来的青春气息在他们的眼中是邪恶的、淫荡的和危险的。
  受到武松的奚落对潘金莲无疑是沉重打击,她可以逃脱大户的纠缠,但却没有离婚的自由,尽管她厌恶“三分像人,七分似鬼”的武大郎,却无法摆脱不幸的婚姻,渴望爱情的她最终落入奸人王婆和西门庆的陷阱,为了获得自由,毒死丈夫,最终惨死在心上人武松的利刃下。
  潘金莲名“金莲”意指“三寸金莲”,潘金莲有一双能满足男性性心理需求的小脚。书中描写西门庆调戏潘金莲,正是将筷子故意用袖子拂落在金莲脚下,“西门庆且不拾箸,便去拿妇人绣花鞋儿上捏一把”(施耐庵,207)。中国古代妇女缠足始于后唐后宫,在北宋神宗年间广为流传,被当成妇女的美德,缠过的小脚被逐臭文人誉为“三寸金莲”、“香钩”、“步步生莲花”。缠足使潘金莲们步履艰难,失去了行动的自由,只能在物质和精神上依附男性,成为男性发泄性欲的工具。施耐庵赋予了潘金莲名字作为“性尤物,性工具”的形象,从根本上剥夺了她作为独立人的基本属性,把她“物化”、“工具化”,暗示她一生难逃被男人奴役、玩弄、唾弃和践踏的红颜薄命。
  三 霍桑和施耐庵
  亨利·詹姆斯曾说过,需要大量的社会和文化沃土才能哺育出一枝文学之花。
  《红字》孕育于独特的新英格兰文化,它是清教徒和扬基人的结合体,源于英国的清教运动,有悠久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信仰天赋人权,崇尚独立,追求公平正义的原则(帕灵顿,9)。但17世纪新英格兰殖民地清教思想压抑人性,排除异己,在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霍桑心里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尤其他祖上两位前辈是殖民时期地位显赫的清教人物,曾在迫害异教徒的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霍桑为此深感耻辱,甚至将自己的姓氏从“赫桑”改为“霍桑”,以表明和祖辈的决裂。
  霍桑对女性的同情在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一生与女性关系最为密切。他早年丧父,十二岁之前,一直跟母亲和两个姐妹住在舅舅家,是外婆和舅妈抚养他长大。他母亲失去丈夫后,一直郁郁寡欢,离群索居。海丝特身上有母亲的影子,她就是一个被孤立,被摒弃的牺牲品。受母亲影响,霍桑习惯孤独生活,是恋人索菲亚·皮博迪带他走出长达12年的幽闭的生活,加入爱默生为首的超验主义俱乐部及其创办的布鲁克农场。俱乐部成员著名教育家伊丽莎白·皮博迪和女权主义者玛格丽特·富勒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许多评论家认为,霍桑正是以她们为原型塑造了勇敢、坚强、独立、有思想、富有同情心的海丝特。
  施耐庵所处的明代的主流思想是延续两千年的儒家思想,《水浒传》贯穿始终的是儒教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和程朱理学的“成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理念。儒教伦理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对妇女的歧视和践踏,女性和女性的性欲被认为是淫,是万恶之源。“女子无才便是德”、“唯女子和小人难养”、“女人是祸水”等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男权思想长期在中国社会占统治地位,反映在被男性统治话语权的主流文学中,美化符合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的严格遵循“温、良、恭、俭、让”封建道德伦理的贤妻良母,而对于像潘金莲那样妩媚多情、热烈大胆、叛逆独立的女性的挑战感到恐惧,不惜把她们丑化为荡妇、淫妇。《水浒传》充满了浓郁的禁欲主义色彩,不近女色被当成英雄本色,对绝情的男性的赞美以及对多情的女性的践踏和贬低;就连潘金莲也自诩是“不带头巾男子汉”(施耐庵,197)。梁山好汉个个不近女色,杀人如麻。作品中好女人都没有女人味:扈三娘、顾大嫂、孙二娘相貌丑陋,凶残狠毒;外表美丽、有女人味的都不是好人: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不是荡妇淫娃,就是歹毒妇人,都难逃惨死的命运。
  结语
  综上所述,作者是人物的创造者,通过对人物的命名既反映了人物性格和命运,也反映了作家所处的文化和时代道德对他们创作的影响。霍桑基于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对海丝特·白兰的不幸遭遇给予同情,让她历经磨难化为“女神”和“先知”;施耐庵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对潘金莲丑化,给她“性尤物”的形象,让她不仅在作品中惨死刀下,作品之外,永背骂名,万劫不复。海丝特和潘金莲在各自的作家笔下的不同命运反映了深刻的社会文化差异。因此,考察文学作品人物的塑造,离不开作家所处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霍桑,姚乃强译:《红字》,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
  [2] 卢群:《潘金莲》,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 施耐庵:《水浒传》,长春出版社,2006年版。
  [4] 田俊武:《霍桑〈红字〉中的人名寓意研究》,《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
  [5] 沃浓·路易·帕灵顿,陈永国等译:《美国思想史1620—1920》,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邓云飞,女,1968—,四川南部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工作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亨利·詹姆斯是美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文学作品对世界文坛影响很大,其中以女性为戏剧性主人公的作品是他小说最重要的特色。亨利·詹姆斯塑造的女性主人公是美国文化与价值的象征,尤其是他所塑造的“美国女孩”形象类型是他所表现的中心。本文从文化与性别视觉出发,对詹姆斯小说特质、叙事策略进行分析,阐释“美国女孩”形象的文化蕴涵与性别语言艺术特色。  关键词:美国女孩 小说 叙事 文化  中图分类号:I
期刊
摘要:作为小说,《马丁·伊登》和其他文本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作者思想和生活的结晶,也是作者多年社会生活的深层次反映。本文通过对杰克·伦敦和马丁·伊登生平比较入手,深层次挖掘了充满个人主义的马丁·伊登的毁灭,同时也挖掘了杰克·伦敦的创作思想。  关键词:杰克·伦敦 马丁·伊登 个人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1909月9月,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Martin
期刊
摘要:西方悲剧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块绚烂的瑰宝,发展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前悲剧作品中的悲剧性人物大都展现出与命运积极抗争的精神和对悲剧困境的积极超越,而当代的悲剧性人物则在权力理论下接受了自我毁灭的结局并陷于消极沉湎的状态,从而使当代悲剧文化在异化的氛围中沉沦。  关键词:悲剧文化 权力理论 异化 沉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西方悲剧从古希腊发展至今已有
期刊
摘要:沃尔夫冈·伊瑟尔认为,在创作过程中,作家无论自觉或不自觉都会运用一定的本文策略在本文中创设适当程度的不确定性与空白来调动接受者的想象力,或制造悬念迫使读者思考。戈尔丁不愧为一代卓越的艺术大师,他在《蝇王》这部小说中创造了许多伊瑟尔意义上的“空白”,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参与到文本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思考、填充和再创作。本文试图依据伊瑟尔的“空白(blank)”理论研究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中
期刊
摘要:《呼啸山庄》的女主人公凯瑟琳由荒原超我朝着父权制所要求的“安琪儿”式超我转变,其构建过程呈现了社会身份认同的三个历程:类化、认同及比较,涉及对两种矛盾对立的文化群体的抉择:荒原文化群体与山庄文化群体。本文通过对这一过程进行解析揭示了凯瑟琳摆脱不了“不想死而不得不死”的“他者”之千年宿命——犹如刺在缎子屏风上的鸟。  关键词:超我 父权制 他者 社会身份认同 荒原文化群体 山庄文化群
期刊
摘要: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中的吉姆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痛苦的“自我”建立与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不断以他人为参照物,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分析吉姆的内心世界,可以看出吉姆先是以英雄为镜,建立理想“自我”;后来又以海盗布朗为镜,意识到卑微“自我”;在他人凝视下,吉姆对“自我”的认识极其困惑。他的“自我”的形成是建立在周围的人及物的基础之上的,是“他者”构建的结果,是把“他者”内
期刊
摘要:在现代社会工业发展飞速的背景下,人的精神压力也不堪重负。人性中存在的许多原始特征也往往被忽视。《玫瑰纹身》一剧通过塑造萨拉菲娜这一女性形象来表现性压抑给美国南方女性所造成的精神负担。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萨拉菲娜由自我堕落到恢复正常这一精神转变的原因和表现,对美国人民压抑的精神状况进行反思。  关键词:性解放 《玫瑰纹身》 萨拉菲娜 性压抑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可谓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子。他因为反对极右翼的麦卡锡主义,被称为“美国戏剧的良心”。他的作品强调了家庭、道德和个人责任感,对美国社会以及美国人都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他本人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样的大事件,对那个时代以及后来几十年美国人普遍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都有着更深刻的体会。本文旨在通过对阿瑟·米勒的人生经历和他描述“美国梦”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的讨论,来
期刊
摘要:柯勒律治是19世纪伟大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宗教思想家。《古舟子咏》是一首以海洋为背景的叙事诗,海洋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从《古舟子咏》中海洋的“覆灭性”与“救赎性”,最终可以发现一个信奉自由基督教的柯勒律治。  关键词:柯勒律治 《古舟子咏》 海洋 覆灭性 救赎性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柯勒律治生平与《古舟
期刊
摘要:张爱玲的《金锁记》和日本德富芦花的《不如归》虽然并不存在着直接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在刻画曹七巧和庆子这两位婆婆的时候却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对恶魔婆婆这一形象都做了成功的描写。通过对作品进行类比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拥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两个国家的不同作家,是如何理解和看待婆婆这一角色,其中又隐藏了哪些异同点。  关键词:恶魔婆婆 曹七巧 庆子 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