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在教育中的作用早在远古时代就引起广泛重视。《学记》中明确提出学习要“藏焉、息焉、游焉”;王夫之指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近代,蔡元培先生的“五育并举法”、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等,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活动”进行了实践和探讨。活动是一种手段,在语文课中开展活动,目的是更好地使学习主体——学生,在轻松掌握语言性内容的同时,增强参与意识、实践意识、主动意识,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授课时,部分学生的主动性不强,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的人不多,不是不会,是不愿意主动说。在语文课上,若进行一些朗读比赛、写字比赛,则只有寥寥几人参加。由此可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参与意识、主动意识不强。主体性和主动性是学习语文的核心,学生积极地参与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平时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学生在课后个个生龙活虎,同课堂上判若两人,我想,这些孩子不是不想学,而是教学方法有不当之处。我除了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外,还认真备好、上好每节课,与此同时,在语文课上穿插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教学面貌有所改观。
一、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其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是由“教”和“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主导作用的成败,关键之一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编排小品、课本剧。小品、课本剧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编排小品、课本剧,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掌握篇章结构,还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协作力,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负荆请罪》是以剧本的形式出现在课本里的,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这篇文章,所以我帮助他们编排课本剧。在具体操作时,我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充当导演、演员,教师只适当指导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在活动课上,对于他们的表演,我给予充分鼓励,结果一连几天,课堂上气氛活跃,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白雪公主》、《狐假虎威》等一幕幕形式多样的剧目诞生了,由此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一活动,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对课文的理解也加深了。
2.开展语文竞赛活动。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争强好胜,因此多开展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次小小的写字比赛、一次小小的朗读比赛、一次小小的讲故事比赛,活动不要大,只要全员参加,教师适当指导,就能达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比赛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认真对待,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小小的长进。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在评定学生成绩时,要持积极慎重的态度,不要轻易下结论,否则对学生精神和积极性会带来打击。在一次朗读比赛前,我发现一个较内向的男同学愁眉苦脸,原因是不愿参加比赛,因为他读书不好。我课后为他“开小灶”,教他读书的方法,从读正确到读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还从精神上鼓励他,为他打气,在这次朗读比赛中,他第一次大声地、流利地朗读了一段课文,我为他鼓掌时,发现他笑得那么灿烂。
二、在活动中增强学生探求课文知识的求知欲,授之以“渔”。
在以往的课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满堂问”、“满堂灌”和“独角戏”,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发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演中品文。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让学生演这个故事,学生在不知不学中学会了难懂的语句,课堂气氛活跃,妙趣横生,充分展示了于老师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在教学《英英学古诗》一课时,于老师扮成老婆婆,在与学生的对话中传递诗意、诗情,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孩子们学得既主动又扎实。
2.评中学文。于永正老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的做法给了我一些启示。我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人物对话部分以读为主,让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评价同学是否将课文读好,是否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边读边讲,边评边读,教师随机指导,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读中品文。通过阅读,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充分感知文章的内涵,领略文中的意境。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阅读逐步成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依据。平时,我利用早读课的宝贵时间,采用领读、个别指导读、小组读的方法,采用男女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读等方法,教授学生朗读技巧,并在班内开展读书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养成了阅读习惯,增强了阅读能力,明显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槐乡五月》、《黄山奇松》等写景性的文章,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不难,难在学生很难通过语言体会文章内在的美。我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采用范读、配乐读等方法,让学生在一遍遍富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再配以美景图片,学生立刻融进文章字里行间描绘的美景中,陶醉不已,心驰神往。
三、通过活动,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操千曲而后晓声”。
1.活动中积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诗句说明积累很重要。开学初,我让学生各自准备一本本子,给这本本子起个好听的名字,专门收集作文的字、词、名,并定期评比。“金点子”、“春雨亭”等一个个富有创意的摘录本出现了,课后看书的人多了,看好书的人更多了。抄在本子上只是第一步,我利用课外活动、早读课的时间进行“点子交流会”,会上踊跃发言的学生很多,大家取长补短,扩大了知识面,肚子里的“墨”多了。
2.在积累中练习。“多读胸藏万汇,勤写笔下生花”,多写、多练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好方法之一。在“日记接力赛”活动中,全班一本本子,一天由一人写一则日记,写自己最想写的、写想说的人、事、物、情,并利用晨会课交流,日记可长可短,但要真实,语句通顺,目的是让学生留心周围环境,对周围的人、事、景、情有敏感的心,善于捕捉灵感。一周两次的小练笔可结合身边发生的新闻趣事进行,努力形成“我要学好作文,我一定能写好作文”的良好氛围。
3.在练习中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文实践可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作文是有用的,写好作文大有用处。校红领巾广播站每次征稿,我班定期举行“优秀通讯员”评选活动。在学了倡议书的写法后,让同学结合时事、校事,写一份面向全校的倡议书《争当校园环保小卫士》,人人提意见,个个是参谋,定稿后请本班书法名家书写在校内红榜公布。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4.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渴望被人肯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处处从孩子的角度了解他们的心理,让他们在一次次实践后能得到被人赞扬的幸福感。自班内的作文“榜上有名”活动开展以来,学生对于每篇习作都能做到认真对待。我班一女生平时作文属中等,在写一篇看图作文时,我发现她查阅了大量资料,对“保护大自然”这一中心有很好的说明作用,我在评语中写道:“你认真学习的精神很值得老师向你学习。”将此文登上“榜上有名”榜后,她上课更有精神作文较以前有了进步。定期召开“精品展示会”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每个学生的课堂作业、书法作品、小练笔都可参加。在展示期,可以请其他任课教师或家长参观,扩大他们的知名度,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更感兴趣,取得更大的进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只有利用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有利条件,遵循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真正让学生全面发展,学得扎实、有效。
授课时,部分学生的主动性不强,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的人不多,不是不会,是不愿意主动说。在语文课上,若进行一些朗读比赛、写字比赛,则只有寥寥几人参加。由此可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参与意识、主动意识不强。主体性和主动性是学习语文的核心,学生积极地参与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平时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学生在课后个个生龙活虎,同课堂上判若两人,我想,这些孩子不是不想学,而是教学方法有不当之处。我除了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外,还认真备好、上好每节课,与此同时,在语文课上穿插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教学面貌有所改观。
一、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其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是由“教”和“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主导作用的成败,关键之一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编排小品、课本剧。小品、课本剧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编排小品、课本剧,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掌握篇章结构,还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协作力,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负荆请罪》是以剧本的形式出现在课本里的,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这篇文章,所以我帮助他们编排课本剧。在具体操作时,我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充当导演、演员,教师只适当指导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在活动课上,对于他们的表演,我给予充分鼓励,结果一连几天,课堂上气氛活跃,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白雪公主》、《狐假虎威》等一幕幕形式多样的剧目诞生了,由此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一活动,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对课文的理解也加深了。
2.开展语文竞赛活动。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争强好胜,因此多开展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次小小的写字比赛、一次小小的朗读比赛、一次小小的讲故事比赛,活动不要大,只要全员参加,教师适当指导,就能达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比赛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认真对待,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小小的长进。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在评定学生成绩时,要持积极慎重的态度,不要轻易下结论,否则对学生精神和积极性会带来打击。在一次朗读比赛前,我发现一个较内向的男同学愁眉苦脸,原因是不愿参加比赛,因为他读书不好。我课后为他“开小灶”,教他读书的方法,从读正确到读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还从精神上鼓励他,为他打气,在这次朗读比赛中,他第一次大声地、流利地朗读了一段课文,我为他鼓掌时,发现他笑得那么灿烂。
二、在活动中增强学生探求课文知识的求知欲,授之以“渔”。
在以往的课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满堂问”、“满堂灌”和“独角戏”,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发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演中品文。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让学生演这个故事,学生在不知不学中学会了难懂的语句,课堂气氛活跃,妙趣横生,充分展示了于老师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在教学《英英学古诗》一课时,于老师扮成老婆婆,在与学生的对话中传递诗意、诗情,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孩子们学得既主动又扎实。
2.评中学文。于永正老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的做法给了我一些启示。我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人物对话部分以读为主,让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评价同学是否将课文读好,是否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边读边讲,边评边读,教师随机指导,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读中品文。通过阅读,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充分感知文章的内涵,领略文中的意境。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阅读逐步成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依据。平时,我利用早读课的宝贵时间,采用领读、个别指导读、小组读的方法,采用男女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读等方法,教授学生朗读技巧,并在班内开展读书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养成了阅读习惯,增强了阅读能力,明显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槐乡五月》、《黄山奇松》等写景性的文章,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不难,难在学生很难通过语言体会文章内在的美。我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采用范读、配乐读等方法,让学生在一遍遍富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再配以美景图片,学生立刻融进文章字里行间描绘的美景中,陶醉不已,心驰神往。
三、通过活动,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操千曲而后晓声”。
1.活动中积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诗句说明积累很重要。开学初,我让学生各自准备一本本子,给这本本子起个好听的名字,专门收集作文的字、词、名,并定期评比。“金点子”、“春雨亭”等一个个富有创意的摘录本出现了,课后看书的人多了,看好书的人更多了。抄在本子上只是第一步,我利用课外活动、早读课的时间进行“点子交流会”,会上踊跃发言的学生很多,大家取长补短,扩大了知识面,肚子里的“墨”多了。
2.在积累中练习。“多读胸藏万汇,勤写笔下生花”,多写、多练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好方法之一。在“日记接力赛”活动中,全班一本本子,一天由一人写一则日记,写自己最想写的、写想说的人、事、物、情,并利用晨会课交流,日记可长可短,但要真实,语句通顺,目的是让学生留心周围环境,对周围的人、事、景、情有敏感的心,善于捕捉灵感。一周两次的小练笔可结合身边发生的新闻趣事进行,努力形成“我要学好作文,我一定能写好作文”的良好氛围。
3.在练习中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文实践可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作文是有用的,写好作文大有用处。校红领巾广播站每次征稿,我班定期举行“优秀通讯员”评选活动。在学了倡议书的写法后,让同学结合时事、校事,写一份面向全校的倡议书《争当校园环保小卫士》,人人提意见,个个是参谋,定稿后请本班书法名家书写在校内红榜公布。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4.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渴望被人肯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处处从孩子的角度了解他们的心理,让他们在一次次实践后能得到被人赞扬的幸福感。自班内的作文“榜上有名”活动开展以来,学生对于每篇习作都能做到认真对待。我班一女生平时作文属中等,在写一篇看图作文时,我发现她查阅了大量资料,对“保护大自然”这一中心有很好的说明作用,我在评语中写道:“你认真学习的精神很值得老师向你学习。”将此文登上“榜上有名”榜后,她上课更有精神作文较以前有了进步。定期召开“精品展示会”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每个学生的课堂作业、书法作品、小练笔都可参加。在展示期,可以请其他任课教师或家长参观,扩大他们的知名度,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更感兴趣,取得更大的进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只有利用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有利条件,遵循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真正让学生全面发展,学得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