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来源: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名称: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招募平台,编号:201810043035。
中图分类号:G8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6-007-01
前言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间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层次均具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我国各地区冰雪产业发展的差距。按照聚类分析结果,我国各省份的冰雪产业发展可以分为5类。其中,发展潜力为1、2、3类的地区,冰雪运动发展潜力优于4类、5类地区。
1第一类地区
第一类地区为北京市。北京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主办城市,已经成为全国冰雪产业发展的中心。截至2018 年底,北京已经建成雪场24 家(含室内滑雪场1 家),2018年滑雪人次达到176万。目前,北京共有74块室内冰场,排名全国第一,占全国室内冰场总数的21%。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冰雪运动在北京市越来越受到追捧,北京青少年的“冰球热”正反映了这一流行趋势。2018年,北京中小学生冰球联赛共进行了326场比赛,来自105所学校的120支队伍、1500名运动员参与其中。参赛学校数、参赛队伍数量、参赛运动员数均创下历届之最。
2010 年起,北京市政府对房、车等大型消费进行了宏观调控,部分消费空间得到释放,居民的消费结构开始向更高层次转型:滑雪、旅游、文化消费成为新的消费动力。强大的消费动力促使冰雪产业良好发展。同时,由于北京市的滑雪场规模相对较小,适应当天往返,属于“城郊学习型”滑雪场,对于资深滑雪爱好者的消费承接能力不足。因此,北京市的滑雪市场呈现出向河北溢出的现象,特别是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工作的推进,连接北京和张家口两大举办地的京张城际铁路和京礼高速即将建成通车,两地间的交通时间将缩短为1小时,北京滑雪市场对周边的溢出效应将更加明显。
2第二类地区
第二类地区包括河北、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四省。上述四个省份的冰雪产业为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共同特点为冬季平均气温低、存雪期长、山地资源丰富,适合开展冰雪运动,是我国冰雪运动开展较早的地区。从滑雪场地建设情况来看,全国垂直落差超过300米的滑雪场,其中7家位于河北、4家位于吉林、3家位于黑龙江、1家位于辽宁,占全国总数的58%;上述四省的滑雪场架空索道数量也排在全国前四位,其中河北拥有49条、黑龙江拥有39条、吉林拥有37条、辽宁拥有28条。凭借着滑雪场地资源的优势,黑龙江、河北、吉林2018年接待的滑雪人次数位居我国前三位,分别接待滑雪游客221万、210万和184万人次。
第二类地区,特别是东北三省,冰雪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黑龙江、吉林两省作为我国冰雪运动最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市场活力较低,商业资本对于冰雪产业发展的参与程度不高。例如,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商业冰场的比例显著低于全国其他区域。社会资本对区域冰雪产业发展的投入不足。近年来,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类地区普遍存在政府对体育事业投入不足的情况,尤其是东北三省,2018年政府在公共体育场馆方面投入的预算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更加剧了区域冰雪产业发展的困难。
3第三类地区
第三类地区包括广东、江苏、浙江、天津、上海,均为东部沿海省市。上述地区除天津外,均为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南方地区,冬季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属于冰雪产业的后发区域。第三类地区冰雪产业的共同特点是“市场驱动”型发展。
第三类地区包含的省市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2018年,上海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人民币64183元,位居全国第一位;浙江、天津、江苏、广东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仅次于上海和北京,分列全国3-6位。同时,第三类地区也是全国消费能力最旺盛的区域。根据统计数据,2018年上半年上海市的居民消费支出居全国第一位,天津、浙江、广东、江苏则分列3-6位。
4第四类地区
第四类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四川、山东、河南。与前三类地区相比,第四类地区的冰雪产业发展水平一般,其中,又分为两种具体情况。新疆和内蒙古是全国第13 届和14 届冬季運动会的承办地,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但自然条件与场地要素竞争力之间的转化速度较慢,内部市场需求不足,对冰雪产业的支撑力较弱。同时,新疆与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均远离我国人口稠密的东部地区、交通不便,其市场需求和旅游业对滑雪场地服务业的带动作用较弱。
新疆的阿勒泰、乌鲁木齐、伊犁州、昌吉州具有非常优良的滑雪资源。其中阿勒泰作为人类滑雪的发源地,冰雪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最美雪乡。截至2018年底,新疆共建有滑雪场地60 家,居全国第3 位;建设了丝绸之路滑雪场、天山天池滑雪场等一批世界级的高规格的滑雪场地,具有垂直落差超过300米的滑雪场共4家,6家室内冰上运动场馆,数量偏少。
内蒙古地形丰富,冬雪早、存雪时间长,有着丰富的冰雪资源。大兴安岭山脉、阴山山脉和贺兰山山脉处于内蒙古境内,其中大兴安岭、呼伦贝尔一带每年的冰雪期可达7 个月左右。目前,内蒙古正在筹办2020 年十四届全国冬运会,借助大型赛事的提振效益,其冰雪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旅游、住宿业发展水平较低,无法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四川、山东、河南则属于另一类型。上述三省在自然禀赋方面,具有一定滑雪场地建设基础。其中,山东省共有65座滑雪场,在数量上仅次于黑龙江省;河南省共有43座滑雪场,数量上位居全国第6位;四川则有11座滑雪场。然而上述省份的滑雪场均以中小型为主,山东、河南、四川分别只拥有6条、3条、3条架空索道。
5第五类地区
第五类地区包括:宁夏、重庆、湖北、湖南、陕西、贵州、青海、甘肃、山西、江西、海南、广西、安徽、云南、西藏。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不处在传统的冰雪产业发达的区域,同时,第五类地区为我国中西部省份,消费能力不如东部省份,因此,对冰雪运动的消费需求不明显。与前四类地区相比,第五类地区的冰雪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竞争力明显偏弱,与前四类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场地建设和运营以体验性为主,满足本地居民的初级需求。
中图分类号:G8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6-007-01
前言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间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层次均具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我国各地区冰雪产业发展的差距。按照聚类分析结果,我国各省份的冰雪产业发展可以分为5类。其中,发展潜力为1、2、3类的地区,冰雪运动发展潜力优于4类、5类地区。
1第一类地区
第一类地区为北京市。北京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主办城市,已经成为全国冰雪产业发展的中心。截至2018 年底,北京已经建成雪场24 家(含室内滑雪场1 家),2018年滑雪人次达到176万。目前,北京共有74块室内冰场,排名全国第一,占全国室内冰场总数的21%。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冰雪运动在北京市越来越受到追捧,北京青少年的“冰球热”正反映了这一流行趋势。2018年,北京中小学生冰球联赛共进行了326场比赛,来自105所学校的120支队伍、1500名运动员参与其中。参赛学校数、参赛队伍数量、参赛运动员数均创下历届之最。
2010 年起,北京市政府对房、车等大型消费进行了宏观调控,部分消费空间得到释放,居民的消费结构开始向更高层次转型:滑雪、旅游、文化消费成为新的消费动力。强大的消费动力促使冰雪产业良好发展。同时,由于北京市的滑雪场规模相对较小,适应当天往返,属于“城郊学习型”滑雪场,对于资深滑雪爱好者的消费承接能力不足。因此,北京市的滑雪市场呈现出向河北溢出的现象,特别是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工作的推进,连接北京和张家口两大举办地的京张城际铁路和京礼高速即将建成通车,两地间的交通时间将缩短为1小时,北京滑雪市场对周边的溢出效应将更加明显。
2第二类地区
第二类地区包括河北、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四省。上述四个省份的冰雪产业为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共同特点为冬季平均气温低、存雪期长、山地资源丰富,适合开展冰雪运动,是我国冰雪运动开展较早的地区。从滑雪场地建设情况来看,全国垂直落差超过300米的滑雪场,其中7家位于河北、4家位于吉林、3家位于黑龙江、1家位于辽宁,占全国总数的58%;上述四省的滑雪场架空索道数量也排在全国前四位,其中河北拥有49条、黑龙江拥有39条、吉林拥有37条、辽宁拥有28条。凭借着滑雪场地资源的优势,黑龙江、河北、吉林2018年接待的滑雪人次数位居我国前三位,分别接待滑雪游客221万、210万和184万人次。
第二类地区,特别是东北三省,冰雪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黑龙江、吉林两省作为我国冰雪运动最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市场活力较低,商业资本对于冰雪产业发展的参与程度不高。例如,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商业冰场的比例显著低于全国其他区域。社会资本对区域冰雪产业发展的投入不足。近年来,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类地区普遍存在政府对体育事业投入不足的情况,尤其是东北三省,2018年政府在公共体育场馆方面投入的预算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更加剧了区域冰雪产业发展的困难。
3第三类地区
第三类地区包括广东、江苏、浙江、天津、上海,均为东部沿海省市。上述地区除天津外,均为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南方地区,冬季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属于冰雪产业的后发区域。第三类地区冰雪产业的共同特点是“市场驱动”型发展。
第三类地区包含的省市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2018年,上海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人民币64183元,位居全国第一位;浙江、天津、江苏、广东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仅次于上海和北京,分列全国3-6位。同时,第三类地区也是全国消费能力最旺盛的区域。根据统计数据,2018年上半年上海市的居民消费支出居全国第一位,天津、浙江、广东、江苏则分列3-6位。
4第四类地区
第四类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四川、山东、河南。与前三类地区相比,第四类地区的冰雪产业发展水平一般,其中,又分为两种具体情况。新疆和内蒙古是全国第13 届和14 届冬季運动会的承办地,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但自然条件与场地要素竞争力之间的转化速度较慢,内部市场需求不足,对冰雪产业的支撑力较弱。同时,新疆与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均远离我国人口稠密的东部地区、交通不便,其市场需求和旅游业对滑雪场地服务业的带动作用较弱。
新疆的阿勒泰、乌鲁木齐、伊犁州、昌吉州具有非常优良的滑雪资源。其中阿勒泰作为人类滑雪的发源地,冰雪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最美雪乡。截至2018年底,新疆共建有滑雪场地60 家,居全国第3 位;建设了丝绸之路滑雪场、天山天池滑雪场等一批世界级的高规格的滑雪场地,具有垂直落差超过300米的滑雪场共4家,6家室内冰上运动场馆,数量偏少。
内蒙古地形丰富,冬雪早、存雪时间长,有着丰富的冰雪资源。大兴安岭山脉、阴山山脉和贺兰山山脉处于内蒙古境内,其中大兴安岭、呼伦贝尔一带每年的冰雪期可达7 个月左右。目前,内蒙古正在筹办2020 年十四届全国冬运会,借助大型赛事的提振效益,其冰雪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旅游、住宿业发展水平较低,无法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四川、山东、河南则属于另一类型。上述三省在自然禀赋方面,具有一定滑雪场地建设基础。其中,山东省共有65座滑雪场,在数量上仅次于黑龙江省;河南省共有43座滑雪场,数量上位居全国第6位;四川则有11座滑雪场。然而上述省份的滑雪场均以中小型为主,山东、河南、四川分别只拥有6条、3条、3条架空索道。
5第五类地区
第五类地区包括:宁夏、重庆、湖北、湖南、陕西、贵州、青海、甘肃、山西、江西、海南、广西、安徽、云南、西藏。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不处在传统的冰雪产业发达的区域,同时,第五类地区为我国中西部省份,消费能力不如东部省份,因此,对冰雪运动的消费需求不明显。与前四类地区相比,第五类地区的冰雪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竞争力明显偏弱,与前四类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场地建设和运营以体验性为主,满足本地居民的初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