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用性强、发展迅速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应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第一目标。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立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
学生最初接触电脑,对它的兴趣一般都来源于它的多媒体娱乐性,而学生对电脑的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对信息技术课既兴奋又头痛,课堂教学也较难组织。教学中如果按部就班,那么过多的概念、过繁的操作,就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兴趣。通过自己四年多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可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一种相对于接受学习的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索、合作讨论等形式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一、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开放环境,营造和谐氛围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在探究性学习中,师生关系是一种尊重主体,尊重差异的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在整个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教师要精讲、少讲,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知识底蕴、操作能力与发展潜力,让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大胆探索。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保证学生自我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将自己对问题的新想法、独特的理解展示出来。首先,教师应允许学生提出标新立异的问题,允许在课堂上被学生问倒;其次,教师所留给学生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体现在:(1)思维方式的求异性;(2)解题方式的多样性;(3)解题结果多样性。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新空间中自由翱翔,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双基教学,提供必要帮助
成功开展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背景知识、认知能力,对探索学习的积极态度,这意味着学生的知识储备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完成教师所要求的各项活动任务。这要求开展探究性学习之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必要的。因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对探究性学习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性”地学习,教师则要在关键处加以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具体学科任务的解决虽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从旁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
(三)注重探究过程,运用赏识评价
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一书中写道:“未来社会属于那些具有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学校的计算机等设备无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很难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就会过时。因此,信息技术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上,即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良好情境,确定探究目标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情绪高昂,则思路敏捷;情绪低落,则反应迟缓。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情境创设时,可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视频、声音、文字、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艺术化的情境中,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定向对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整体质量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究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学生的积极性常常是从遇到问题引起的,萨其曼探究教学模式认为探究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焦点。确定具体的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或者以具体的生活实际为背景,由教师以启发式讲解入手,设疑激趣,将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迫使学生进入思维阶段。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明确探究的目标,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并且及时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发现的乐趣,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
(二)运用任务驱动,体验探究乐趣。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如在教学“学会使用帮助功能”时,我先让学生了解计算器帮助功能的基本使用,接着让学生打开“画图”软件的帮助功能,引导设疑:(1)如何使用帮助功能来查阅其它工具的使用方法?(2)你能从中学到一样操作技巧吗?使学生主动通过帮助去发现探究比如画曲线、画水平直线、正方形、圆等的操作技巧。
使学生有了探究的目标后,教师只要指出书中的支持材料,就可放手让学生围绕“任务”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鼓励学生新的发现和“技巧”。让他们在思维和操作中产生灵感,体验探究的乐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个体探索,也可以通过合作研究等多种探索的学习方式。这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计算机互动,学生能通过教师的指导、计算机的交互功能、教材中的文字资料,不断完善自己的操作,体验发现探究的乐趣。教師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任务”探索,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组织由学生构成的活动情境,促进学习者彼此间的交往、沟通和合作,创设一种探究问题的氛围,以使学习者能够在这种真实的情景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
学生最初接触电脑,对它的兴趣一般都来源于它的多媒体娱乐性,而学生对电脑的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对信息技术课既兴奋又头痛,课堂教学也较难组织。教学中如果按部就班,那么过多的概念、过繁的操作,就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兴趣。通过自己四年多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可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一种相对于接受学习的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索、合作讨论等形式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一、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开放环境,营造和谐氛围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在探究性学习中,师生关系是一种尊重主体,尊重差异的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在整个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教师要精讲、少讲,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知识底蕴、操作能力与发展潜力,让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大胆探索。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保证学生自我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将自己对问题的新想法、独特的理解展示出来。首先,教师应允许学生提出标新立异的问题,允许在课堂上被学生问倒;其次,教师所留给学生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体现在:(1)思维方式的求异性;(2)解题方式的多样性;(3)解题结果多样性。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新空间中自由翱翔,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双基教学,提供必要帮助
成功开展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背景知识、认知能力,对探索学习的积极态度,这意味着学生的知识储备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完成教师所要求的各项活动任务。这要求开展探究性学习之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必要的。因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对探究性学习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性”地学习,教师则要在关键处加以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具体学科任务的解决虽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从旁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
(三)注重探究过程,运用赏识评价
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一书中写道:“未来社会属于那些具有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学校的计算机等设备无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很难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就会过时。因此,信息技术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上,即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良好情境,确定探究目标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情绪高昂,则思路敏捷;情绪低落,则反应迟缓。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情境创设时,可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视频、声音、文字、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艺术化的情境中,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定向对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整体质量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究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学生的积极性常常是从遇到问题引起的,萨其曼探究教学模式认为探究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焦点。确定具体的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或者以具体的生活实际为背景,由教师以启发式讲解入手,设疑激趣,将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迫使学生进入思维阶段。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明确探究的目标,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并且及时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发现的乐趣,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
(二)运用任务驱动,体验探究乐趣。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如在教学“学会使用帮助功能”时,我先让学生了解计算器帮助功能的基本使用,接着让学生打开“画图”软件的帮助功能,引导设疑:(1)如何使用帮助功能来查阅其它工具的使用方法?(2)你能从中学到一样操作技巧吗?使学生主动通过帮助去发现探究比如画曲线、画水平直线、正方形、圆等的操作技巧。
使学生有了探究的目标后,教师只要指出书中的支持材料,就可放手让学生围绕“任务”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鼓励学生新的发现和“技巧”。让他们在思维和操作中产生灵感,体验探究的乐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个体探索,也可以通过合作研究等多种探索的学习方式。这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计算机互动,学生能通过教师的指导、计算机的交互功能、教材中的文字资料,不断完善自己的操作,体验发现探究的乐趣。教師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任务”探索,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组织由学生构成的活动情境,促进学习者彼此间的交往、沟通和合作,创设一种探究问题的氛围,以使学习者能够在这种真实的情景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