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沈昌文先生及其出版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echu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版家,2021年1月10日逝世,享年90岁

  我之认识沈公,不过是近十年的事。托原辽宁教育出版社俞晓群社长进京之福,最近几年,每有晓群先生组织的活动或饭席,时不时便能遇到沈昌文先生,有机会能向他敬上一杯酒。沈先生虽已年过八旬,仍然思维敏捷,时有妙语佳句。
  也曾参加了几次为沈先生安排的新书发布会和祝寿活动,面对数以百计的慕名捧场观众,他依旧如小学生般恭敬起立,娓娓开讲,将准备好的包袱一一抖出,引得读者前俯后仰。这等风度和敬业精神,确可为后辈垂范。
  也是因为有一层这样的机缘,我向俞晓群社长提出,有可能的话,希望能为沈公出一本书。晓群慨然允诺,隔了一段时间,便将为沈先生88岁祝寿所编的文集交付于我。文集收录了沈先生34位同事、好友、作者所写的回忆文章,以《八八沈公》为题,于2019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推出。此书的出版,也算了却了我的一点心愿。

《读书》奇迹


  出版此书的另一个好处是,让我借着审读书稿的名义,对沈公的出版工作有了更进一层的认识。从上世纪50年代进入人民出版社担任校对算起,直到21世纪初的“新世纪万有文库”,沈昌文可算是历经了整个新中国出版史。
  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晚年的两个时期。1986年起他担任三联书店总经理,到1996年初退休,是他出版生涯的辉煌期,可称为“三联时期”。退休之后,他与辽教出版社的一系列合作,则是他个人出版理念的较完整实现,可称为“辽教时期”。
  回顾沈昌文的出版生涯,他用力最深、发挥最大,也最难为后来者所超越的,似乎仍要算主编多年的《读书》杂志。他将几十年来在学术、文化、出版界乃至政坛所建立的人脉融于一炉,于世纪之交,搭建起一个老中青三代学人可畅所欲言的平台,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黄金时代的《读书》杂志,确实做到了思想性与可读性的高度平衡,几乎每篇文章(甚至包括一些篇幅不大的短文)都可一一细读和再读。犹记得我在中学时期,每买到一期《读书》杂志,不仅从头到尾细读文章,读完之后仍然会将杂志放在床头,好时不时地一读再读其中片段。直到买了新一期《读书》,才会将老杂志束之书柜。一份思想性杂志,能对仍属少不经事的中学生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无非是因为它的“好看”与“启蒙”。而这两点,正是后来者所难以企及的。

过人的嗅觉


  能做到这一点,沈昌文本人厥功甚伟。他与老一代知识人交往密切,才能拿到独家的重磅文稿。而对中青年学者的不吝提携,则显现出一名出版家的动物本能。出版,在本质上便是将个人所好介绍于他人的过程。一个好的出版工作者,无非是拥有过人的嗅觉,能够直觉地感受到什么样的作品可以介绍给什么样的人;又或者什么样的文章可以包装成什么样的商品。就此而论,沈昌文幼年时在旧上海银楼的学徒经历,间接塑造了他的生意人本能,对他出版工作的帮助或许还大过后来的校对员生涯。
  海纳百川,同时却又需一以贯之。这“一”便是文采。言之有物,言之有文,是一份思想性刊物的最高标准。而能达到这一标准的刊物,放之世界,也只能说是屈指可数。也正因此,《读书》杂志确实将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他在三联时期自然也推出了不少极有影响的图书。从“畅销书”的角度看,“蔡志忠作品系列”,瓦西列夫的《情爱论》,茨威格的《异端的权利》,杨绛的《洗澡》都可列入当时的年度畅销书,这充分说明了主事者敏銳的市场眼光。在那个文化还并未充分商品化的年代,沈昌文先人一步,以商业的眼光包装文化、普惠大众,称得上是现在正活跃的年轻一代出版商的“前辈”。对这一点,他其实是颇有自觉的。2007年他在上海书店出版社所出的一本文集,题目即为《书商的旧梦》,可谓夫子自道了。
  从“学术文化”的角度看,他主政时期所出版的“读书文丛”“美国文库”“文化生活译丛”“美国文化丛书”“现代西方学术文库”“文化:中国与世界”论丛、“新知文库”“巴金译文选集”等等,也都风靡一时,不少作品至今仍以不同形式再版,为新一代读者所知。
  不过时势很快便有变化,多数那个时期的学术作品和译文,尽管开一时风气之先,毕竟有资料掌握上的局限,不久便被新一代的作者和译本所替代。文化和文学读物的生命力当然更强,但是呈现手法也发生了转向。更为专业的文学出版路向,以及更为商业化的大众文学读物逐渐占据了上风,取代了80年代所流行的“文化出版”。
  对沈昌文来说,他所心心向往的,恐怕还是纳百川而汇之的“海派”路数。从出版的角度看,这种路数更接近于以提升公民修养为己任的大众通识出版。诸如日本的文库本,英美世界的企鹅经典,20世纪30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以及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牛津简介丛书”(Very Short Introductions),都可算是这类出版的典范代表。相较而言,沈昌文主持三联时期的“文化生活译丛”,固然也有这方面的倾向,但在品种规模和内容选取等方面,还有着相当程度的差异。这或许也是他在“三联时期”虽然已经达到出版界的高峰,却仍不满足的遗憾之处。

“黄金时期”


  不过与其他同辈人不同的是,他在退休之后,继续从事出版工作,以展宏图。他与辽教出版社的系列合作,包括出版《万象》杂志与“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等等,都可说是同一理路的延续。沈昌文自称与辽教出版社合作的这段时间是他的“黄金时期”,估计就是因为俞晓群的放任自流,让他的“海派”出版思路终于得到了充分的呈现。
  沈昌文先生退休前后,其对三联书店都保持了持久的精神影响力。北京三联书店在沈先生退休之后,到21世纪初所出版的一系列作品集,对当代读者影响最巨,诸如“金庸全集”“高阳作品集”“黄仁宇作品集”“钱穆作品集”“张光直作品集”“余英时作品集”“钱钟书作品集”“陈寅恪作品集”“林达作品集”“宇文所安作品集”等等。这些图书和作者,有许多并非首先在三联书店推出,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1982年首次出版于中华书局,钱穆的不同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曾分别于商务印书馆和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高阳的书更是早于1984年便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先行出版。不过,三联的隆重推出却往往直接推动或提升了作者的社会知名度,让学者有了大众的文化亲和力,让通俗文人登堂入室,有了学者的气质,从而令一般读者也愿倾囊相购。这可说是北京三联书店对中国读书人的最大贡献。
  沈昌文与辽教出版社的一系列合作,尽管也引发了读书界一定程度的反响,但与“三联时期”的影响力相比,毕竟不可同日而语。这当中有出版社的品牌因素,但更重要的,可能还是整体环境的变化。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品种大幅增加,图书作为一种商品,迅速转化为买方市场。融合各方各家于一炉的文化丛书很难再受到读者的全力关注。读者更愿意的是,从中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阅读,而不是出版方出一本便买一本。
  也因此,以提升公民修养为己任的通识读物,必须在进一步的转向和下沉后才可生存。但就21世纪之后的实际情况而言,中国图书市场并没有产生可填补这一空白的读物。我还记得,在出版日本学者宫崎市定的通俗读物《科举》一书后,引发了不少市场反响。有些读者甚至直接向我反映,此书改变了他们对科举制度的看法,颇为受益。实际上,此书日文原作出版于1963年,已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作品,少许地方还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知识性错误。但它仍能引发今天的中国读者的回应,可见市场上这类“大家小书”的稀缺程度。
  这也暗合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文化”转向“学术”的社会思想趋向。学者转向学院内部,以撰写专业文章为己任,学院与公众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裂缝。这一点并非中国所独有,或许也是一个普遍性的现象。但人们并不能以此便可推卸自己的责任。思想产品为社会之公器,若只为行业内自娱自乐,又何必耗费纳税人的资源。
  最近十年,由于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涌现了大量基于互联网的知识学习工具,诸如“维基百科”“谷歌学者”“知乎”“网络公开课”等,微博与微信上也有不少类似的科普“博主”。这些新媒体手法有其独到之处,大量多媒体的运用能更直观地展现知识,对知识的细分程度也远远超过传统纸质出版物,且可供浏览者即时所用,已成为学习者所不可少的助手。不过就对某类知识的深度完整了解而言,到目前还没有比阅读一本深入浅出的通识性读物更好的途径。这或许也是图书在互联网时代仍然可以存在的一个原因。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沈公75岁之际,他的孙女为他画的画像:一个快乐的老头,背着书包,拎着两捆书,活脱脱一个卖书翁。或许在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这样的卖书翁。
  (编辑:臧博)
其他文献
互联网行业发展至今一直贴着“高端”、“前沿”的标签,与钢铁、水泥、造纸等制造大气污染与水污染的重工业相比,往往被认为是清洁产业。互联网“云存储”、“云计算”等业务在其广告宣传中也常与“蓝天白云”相关联。  然而,互联网这朵“云”并不清洁。以互联网基础设施——数据中心为例,据绿色和平与华北电力大学 2019 年的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数据中心总碳排放量达到9855万吨,预计到2023年,中国数据中
期刊
2020年6月8日,福州市的一家幼儿园内,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做足球操。图/中新  小区配套幼儿园到底应该归谁所有,是否应无偿移交?一年多来,福州市鼓楼区教育局和李雄虎为此展开拉锯,并升级为诉讼。  2020年12月16日,地产开发商李雄虎拿到了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下称“福州中院”)的二审判决书。根据判决,他在开发地产项目时建设的四所小区配套幼儿园被判无偿移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并配合办理过户手续
期刊
2021年1月15日,黑龙江绥化市望奎县,工作人员在一处集中隔离点内观看监控。图/新华  “急寻K350和Z158列车乘客,途经北京,均发现感染者。”2021年1月14日,这则消息在社交圈疯转时,黑龙江绥化市望奎县一位30岁女士,已被确诊为黑龙江首例新冠阳性。  望奎县,这个小小的原点,蝴蝶振翅般,扩散出去的涟漪足以让多地惊心。  这位女士的父亲,在1月5日乘坐了K350列车,途经哈尔滨、沈阳、唐
期刊
什么是中心城市?虽然现在这个概念在社会上用得很多,但是如何科学地作出界定,还是有必要认真的研究和分析。  中心城市在国际上普遍存在。关于中心城市的提法,已经不是什么新问题了。无论从历史到现在、国内到国际,自打有了城市以来,特别是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所谓的中心城市一直存在。例如,18世纪的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20世纪的美国纽约和日本东京,都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心城市。  在中国,虽然城市化起步较晚
期刊
沈联涛。作者为香港大学亚洲全球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香港证监会前主席  世界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我们一定要看清楚,当前金融错配的商业模式究竟错在哪里,自身的盲点又在哪里。在大国博弈中,如何利用货币手段、金融战略来巩固自身的优势。金融风向转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独立国家不得不筹划如何为公民提供更好的工作和更丰厚的收入,发展战略从而受到人们关注。基本的思想流派有三种。首先是受亚当·斯密启发而萌生
期刊
虽然国内多地气温刷新低,A股春季行情却在火热展开。  元旦前后,少数股票带动的“股灾式上涨”引发市场对于机构抱团的激烈讨论,公募基金是其中主角。有人认为机构抱团过度,个股走势严重分化、加速赶顶。有人认为存在即合理,不必过虑。  资金面上,居民资产仍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公募基金。据《财经》记者初步统计,年初至今仅仅六个交易日,合计认购规模达1340亿份,参与认购的金额更是高达3000亿(截至1月12日)
期刊
2020年12月30日,华为创始人及总裁任正非一份关于该司企业业务和云业务的发言不仅以总裁办文件形式签发,还被发布在了华为心声社区之“公司文件”板块。心声社区是供华为员工畅所欲言的内部论坛,但许多内容外部人也能看得到,可谓敢于将内部问题暴露在客户和公众面前。  任正非的这份发言包括“正确理解和定位云优先”、“构建云应用生态”、“收缩企业业务”等七大指导性观点。发言迅速引发热议,其中不乏对华为云的尖
期刊
一位尿毒症患者拿着七个人的医保卡,到医院开药,几百盒的药价值10多万元,把一辆小三轮车装的满满当当,离开医院。  这样的情节出现在,2020年12月18日晚6点左右,一篇名为《我们的医保基金被人偷走了》的举报帖中。  举报者,是廊坊市中医医院(下称“廊坊中医院”)特病门诊的两位医生。这一举报帖发布在网上,直指三甲医院廊坊中医院存在“骗保7人团伙”和“大处方”。  接到举报的廊坊市相关部门在深入调查
期刊
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读书》杂志原主编沈昌文,于2021年1月10日清晨去世。几天以来,回忆与纪念文章很多,也有许多作者朋友询问,有的从国外发函表示悼念。  纪登奎的大公子纪坡民,得知沈公去世后,打电话去他家慰问;原国家环保局的牟广丰赋诗一首,还有著名艺术家高名潞从美国发来信函等等。这里把高名潞的信函摘录于此(注:信函由王明贤转来,他当时参与了现代艺术展的筹备工作)。  “又一位知识界老先生作古了,
期刊
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那么如何理解双循环?对于双循环可以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加以理解。我本人更愿意把双循环的提出看作是发展战略的调整。为什么中央在当前要提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对以往成功的发展战略进行调整的必要性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五个方面谈调整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