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溢半夏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tha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午粽飘香,喜爱那五彩绳缠绕的香包,采一把艾蒿,染一身艾香,入闹市寻我儿时的烟火日常。
  母亲会将辟邪的五彩绳,长命缕绕在孩儿手腕、脚腕、脖子上,直到端午后的第一场雨才会剪下来顺着流淌的雨水扔掉。
  艾蒿点着,门房庭院缕缕艾烟缭绕,熏虫驱蚊,母亲还会给孩儿挂上五彩的香包护身,祈福孩儿百毒不侵。
  端午前就开始了挑选清洗粽叶,提前浸泡糯米和红枣,包好的四角粽子放在一口大锅里细火慢煮,这口大锅承载了所有的美味,煎炸烹煮所有的美食没有这口大锅解决不了的,打瞌睡的孩子早已等不急在粽香飘荡中睡去,又在粽香四溢的清晨被唤醒,睁眼便看到热腾腾刚出锅的粽子。
  红色的有些斑驳破旧的桌子上,已经摆上了从那口大锅捞出的一箩筐香喷喷的粽子,剥开粽叶只见莹白如玉甜枣镶嵌,咬一口剔透白玉粽,甜軟糯香唇齿间。
  笼子已经备好,分装双数的粽子到提笼里,在端午这一天,所有的舅家婆或者孩子他舅舅都会给外甥早早送上舅婆裹的粽子,端午送粽子,也许取意“高中”,代代相传只是一个美好的祈愿。
  如今没有家里的那口大锅,也不会在那斑驳的旧红桌去觅食甜糯的幸福,没有竹筐装载的美味,也没有了担笼承载的舅家婆的祈福。
  从城东来到城西,一大早想感受边城的端午气息,踏青的人们熙熙攘攘,手执艾蒿,捧着鲜花,异常热闹的地摊火爆了北湖,有善于叫卖的,也有羞于开口可能是头一次摆摊的,各色各样的摊位,包罗万象的兜售着吃的玩的用的和穿的,端午集市五彩斑斓热闹非凡。
  我驻足于一老农的背筐和担笼前,青线椒,带枝的西红柿,新鲜的绿色时令蔬菜,稻草铺垫的一筐鸡蛋,这情景隔离了我的空间,只差一个院墙,我仿佛又穿回到了那农家院。
  出得城来前往敖包祈福,安静地远离市区,上山寻找艾叶沐浴驱蚊,端午祈福驱邪避毒这是人们古老传统文化的一个延续,对我更是早起感受清新空气的一个最好理由。
  野花星星点点遍布草原,有红彤彤的山丹丹,黄灿灿的金银花,风铃似的串串开花的细叶兰花参,成片的蒲公英,圆球形毛绒绒的丝毛飞廉,富贵紫色马兰,小朵簇拥着的淡蓝勿忘我,洁白的麦瓶花,有毒的烟火头,中成药黄芪与土黄连,还有那能腌制成佐料的韭菜花,成片的格桑花,深入到草原腹地才发现有那么多野生的奇异花!


  采一大捧带露珠的野花,编一个花环散开发辫戴在头上,便有风吹水袖风带白练裙,起舞清影动人心弦,手捧艾叶仙仙入尘缘的感觉。
  踏青归来,再入闹市落入凡间,话说这端午又端阳,屈子一去不复返,留下了永远的纪念,后人千古永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是我这关中女子从青涩一直走来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满怀爱国情怀的诗人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逆境中的杰作《天问》千年竟无言以对,于逆境发挥出了超人的创造力,留于后世永远的屈原。
  若干年后你我仍然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小点,可同样要活的五彩斑斓,不在乎是土瓦罐还是精美的瓷器,别样的淳朴,沉稳的静美,斑驳的沧桑,哪怕是残垣断壁的凄凉,总有一株破土而出倔强的力量保留纯真冲破世俗,像一盏灯引你向前。
  我不是屈原,可夭夭女子也有爱国情怀,在这端阳日祈福包粽编织五彩线,以此纪念屈原,虽然步不上楚人的诗韵,只想举一杯酒,敬前尘往事不让心有戚戚然。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1975年,我响应号召去农村插队。大约在大田里干了半年吧,我即被调到刚创办的大队养鸡场。  鸡场建在一片很大的桑树地里,周围是农田,整个儿看上去就像被绿色海洋包围着的一座“孤岛”。  桑树地呈长方形,占地有五六十亩,因为植桑之前规划过,所以横看竖看斜看都成一线。  我们当时养鸡是放养,不像时下是圈养笼养。早晨,当我将鸡门一打开,那些被禁闭了一夜的鸡就蜂涌而出,欢呼着直奔桑树地深处,那些跑得最快最远
期刊
过年,自西汉设立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传统最为隆重的喜庆佳节,同时也是我们中国人情感深处最直接的一种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四季的更替,一年的忙碌,严冬酷暑的跌打滚爬,成功的喜悦,失败的酸楚,只有年是幸福的添加剂、痛苦的稀释剂、生活的甜味剂。不管是背朝黄土面朝天,还是不畏炎寒若等闲,或是驰骋四海把梦圆,亦或是挥斥风遒指江
期刊
我向往孔老夫子那充满哲辩的课堂。杏林之下,轩台之上,孔子与众弟子团团而坐,有时诘问,有时微笑,有时默叹,有时莞尔。有书香氤氲,有琴声悦耳。对学生的不同自质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求知发问循循善诱,对学生的断章取义击节赞赏。为师诲人不倦,学生如沐春风。  我向往闻一多先生那充满诗意的课堂。暮色四合,华灯初放,学生们早已挤满了课堂。闻先生峨冠博带,深衫黑氅,挟着一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而入。互致问好后,闻先生极
期刊
小时候爹对我要求很严,我一不听话、做错事,或考试没考好,爹都会对我非打即骂。打骂次数多了,我对爹就产生了怨恨。那时侯秋收时,农村的学校有放秋假的习惯,目的是让孩子们放秋假后,帮家里干点力所能及的活。  一天爹准备在家里的自留地里种小麦,因为哥娘都有事,爹一个人忙不过来,而我又正好放假,爹就让我跟他一起去种小麦。种了没多久,看到同学杜木在大坝上玩,我也想玩,就故意编话说:“爹,我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感
期刊
许是因为自己走得太久,故乡的模样总是被定格在童年。小路、河沟,还有村前的那排苍老的杨树,那时的脚步细碎地流连在四季的风中,就像在山坡的背面,夏花映着冬雪,用皮毛似的记忆裹着父亲的烟斗、母亲的笑容。至于小屯外面的世界,只是一个传说或是一首动情的歌。听了就听了,唱了就唱了,除了一阵的欢娱,再没有留下什么,只有那生灵的样子,清晰得就像是一幅画,静动皆在梦里,爱恋都在心间。  丹顶鹤,其实离我家很近,就在
期刊
像是有神秘的感应,我在心神不宁中收到妈妈的信息,话只一句:我的妈妈凌晨离世……  文字也能带来重击,眼泪就那么不可阻止地掉下来。我知道,从此妈妈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妈妈了,而我将永远失去了亲爱的姥姥。  姥姥的儿孙很多,年少外出求学,离开故乡的我们像是一羽羽风筝,或远或近在异乡的天空飘着,但每一个风筝都有线,也都在故乡姥姥的手心里纹丝不乱地攥着。现在,牵系着我们的那个人全然放手,我们再也没有心之所向,
期刊
我爱荷花,无论何时何地,花开花谢。  我会在一些清晨、傍晚、阳光明媚或雨雾朦朦中去看望它们。  我会在嫩芽初萌、美丽绽放、落花生莲的所有时节去问候它们。  在它们的生长过程里,我看到了它们在恶劣环境里所有的挣扎、努力,以及无论何时都于生命中蓬勃向上的身姿。我看到了它们意气风发里美的蜕变,我看到了它们相拥相辅中爱的力量。  而今天,在这个日渐萧飒的秋季,我则再一次被它们的美丽惊诧了。我从未想到秋荷的
期刊
我的家乡位于鲁西南一个不起眼的村庄,过去在村西头有一口老井,里面的水甘甜爽口,几乎养育了一村人。  那时候,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全村人都一大早起来,不约而同地用扁担挑着两个水桶来这里打水,以铁桶居多,也有少数的木桶,我们这里称作梢。因为人比较多,大家也不着急,排队等候。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家庭琐事和地里收成。  轮到该谁打水了,那人就走到井沿,弯下腰,俯下身去,雙手拉着一根绳子系着的水桶,慢慢放
期刊
走进家门,桌上摆着一盘蒸熟的大枣。那个头、那果型、那颜色太熟悉了。“当地枣!”“你不是说咱当地的枣比外地的或者是什么新品种都好吃吗!今天碰到一个老人,说是自家的枣,当地枣,我吃着可是有点酸,不如新品种大个头的枣甜……”妻不明就里,她不知道我内心深处埋着的那段枣的情结。  小时候,小孩儿们大都经常住姥娘家,我家和姥娘家都是鲁西北土得掉渣的农村家庭,所以脱不了俗,我也经常住姥娘家,也经常听人家笑说“外
期刊
儿时,我们那儿附近的生产队,有两条大黄黄牯牛,一条毛色黄中略带黑,一条毛色纯黑。黄牯牛个子最大,黑牯牛第二。因为地少人多,附近又少山,两条牛经常碰面,黄牯牛依仗自己体型大,老是欺负黑牛。黑牛吃草,黄牯牛总把黑牛赶走,如是数回。  大约是我读初中时暑假的一个清晨,两条牛又来到了罗家坡,黑牛正在吃草,黄牯牛又赶过来欺负。也许是多年积怨,黑牛这次不再跑开,而是拉开架势,和黄牯牛恶战。战争初期,各有进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