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之前日本对华的主要风向——读《近代以来的日本的中国观》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eands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代以来日本对于中国的认识和观念的演变,离不开日本在政在野的思想推动。日本对于中国的认识经过了推崇到质疑到蔑视直至敌视的发展变化,而后又转向正视至竞合。究其原因,在主观方面乃是日本价值观念演变为之,同时在客观方面,也是和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强弱状况有关。
  【关键词】日本;价值观念;中国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起起伏伏,日本对于中国的看法也经历了阶段性的变化。杨栋梁教授作此书其主要思想主线即是以日本政界,民间各派人士对于中国问题的不同看法做的一个总结。他们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影响到日本政府应对中国的政策,同时也能看出日本人的民族性、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
  对于日本的近代中国观在其国内基本有着一个过程,那就是从“推崇到质疑,从质疑到蔑视,从蔑视到无视,从无视到敌视”。古代开始日本就已经学习中国,随着日本强盛,“日出之国”到了隋唐便在事实上取得和中国的对等地位。此事实颠覆了多年来日本朝贡中国的历史。元明时期中日演变成对抗形势,政府之间无往来,双方往来交流基本通过民间经济活动。鸦片战争后,随着清朝失败,日本开始质疑清国。“千岁丸”上海行让日本看到了中国社会的腐朽。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侵入日本,明治初期日本社会少数人支持中日“连横论”,此种连横被称为“早期亚洲主义”。占主流的是“脱亚论”与“告别恶友论”。恶友即是指中国。腐朽的中国让日本警醒并开始学习西方。由于甲午战争的胜利,日本国内兴起“东洋盟主论”“保全中国论”,主张日本作为东亚盟主利用中国来抵御西方势力在东方的扩张。日本在学习中国时承受的巨大压力与阴影可想而知,因此超越中国成为亚洲领袖是日本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八国联军侵华使日本进入欧美列强俱乐部。
  日本“大陆浪人”即活动在中国的浪人,他们因目的不同分为几类。比较突出的两类,一是支持清政府的浪人和政治家,如川岛浪速、佃信夫等,他们后来都持反对辛亥、支持满蒙分裂。一是支持革命的浪人和政治家,如犬养毅、黑龙会系统、某些立宪人员。其中突出代表是全力支持孙中山革命的宫崎滔天。可以窥见日本政界对于中国革命持不同看法,他们都出于为自己的民族考虑进而萌生了操控中国未来走向的情绪,他们都或明或暗地为“保全中国论”的忠实信徒。其中日本法西斯教祖北一辉猛烈抨击资本主义弊端,援助中国革命,但他援助中国革命确是明显希望成功后的成果为日本服务。辛亥以后中国是“共和”还是“专制”?他对于中国共和政体进行了批判。他举例美国获得独立民主来论证中国,他认为美国国民从一开始就具有自由意识,而中国数千年只知专制政体而未知“自由”。尽管他的观点过于激进和具有代表性,但仍不能排除他的说法不是为日本政府官方所开脱。还有一人名叫内藤湖南。他被誉为“支那学”泰斗,他的主张对日本政府的政策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他主张中国应该施行“联省自治”,而不是民国北京政府的“统一”。
  国民革命到二战结束期间日本对华观念日益恶劣。國民革命的发展使日本出现了“币原外交”(稳健)和“田中外交”(激进)。币原认为应该对中国采取不干涉政策。其认为中国会与俄国劳农政权一样在取得政权仍能承认日本权益,并拒绝援助张作霖。田中内阁上台后,改不干涉为无力对抗中国的政策,以保障日本满蒙权益为底线,采取干涉中国革命,扶持中国军阀的手段来控制中国未来走向。
  30年代前期日本法西斯运动兴起,主要法西斯组织有血盟团、爱乡塾、樱会、军部皇道派等。31年关东军在高参石原莞尔策划下发动九一八,其后迫使政府追认其行为。32年农民敢死队袭杀稳健派首相犬养毅。法西斯的兴起,不仅使资产阶级政党退出政治前台,也使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受到打击。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政界分为“扩大派”和“不扩大派”。
  1940年以后德国横扫欧洲,日本外相松冈洋右抛出“大东亚共荣圈”。1941年,御前会议通过《处理中国事变纲要》表示对重庆“和平工作”由政府进行,军部及民间“和平工作”一律停止。和谈以蒋汪合作为前提。
  分析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不得不借助于这些在政在野的思想家及政治家的观点来看,因为他们的想法直接影响到了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相比较新中国建立之后日本对华由敌对到正视到竞合,近代以来两国却越走越远,日本对华态度也日趋恶劣,这很值得我们当代人思考借鉴,为我国处理周边关系也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作者简介:晏泽擎,男,汉,湖南,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方向: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
  注释:
  [1]李文:《日本国民性的历史折射——杨栋梁主编《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读后》,《日本学刊》2014年第4期第152页
  [2]杨栋梁:《日本近代以来的中国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
其他文献
“这是一个无政府的社会,除非在索马里建立某种秩序和管理,否则海盗以及极端组织就会渗入此地,人道主义灾难也会随之而来。”   ——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非洲问题专家史蒂芬·莫里森    生意来了    2008年,索马里海盗已经袭击超过90艘货船,成功劫持了39艘,其中有14艘船仍被扣押等待赎金。联合国估计,迄今为止,船运公司已向索马里海盗支付了近2500万欧元赎金。海盗的猖獗活动对国际贸易构成巨
期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8年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2009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保障重点领域和重点建设支出,支持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实行结构性减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先进装备制造业、服务业、中小企业、重大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
期刊
一个是情深意重,一个是爱怨交织,还有一个相伴终身。      梅兰芳,作为一代伶王,60余载歌衫舞扇的生涯,适逢家国诸多事变,而在风云繁复的历史环境下,又能做到持节保谦,境遇几多风险,逐一化解,最后能全身而退,成为当之无愧的“德艺双馨”的戏剧大师。  2008年的冬季,无疑是梅兰芳的季节。电影和话剧几乎同时亮相,“观梅”是不容错过的体验。  大师不死。而梅兰芳这样的大师,在记忆中,几乎不会老去。在
期刊
卫生部禁止强迫参加新农合的农民接受健康体检      2008年11月24日,卫生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工作的监督管理,禁止预拨资金给体检医疗机构,禁止以强迫或变相强迫的方式,要求农民接受健康体检。  卫生部表示,各地在确定是否开展新农合健康体检工作前,要充分考虑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技术、设备和管理能力,不具备条件的地区,不宜开展新农合健康体检。  (摘自人民网2008年11月25日) 
期刊
【摘要】郁达夫是现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要了解其小说的浪漫主义,就必须探寻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以及传入中国时的社会现状,结合中国现代文学特征,才能全面郁达夫的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前期,以创造社作家郁达夫为代表的作家开启了模仿、强调主观情感、表现自我的浪漫主义小说模式,虽然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存在着天然的不足,但是这些都是郁达夫独有的浪漫主义文学特征。  【关键词】郁达夫;浪漫主义;自叙性质 
期刊
在去广东从事革命之前,在政治上尚不得要领的蒋介石,对商道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在上海的经济投机中,股价暴跌,蒋介石却成功解套,在股票市场上大赚了一笔。    1916年,孙中山为了筹措革命经费,派朱执信写了一份申请书交给“北洋政府”农商部,申请在上海创设证券物品交易所,经营证券、花纱、金银、杂粮、皮毛等,资金总额定为当时国币500万元。  对于孙中山的要求,“北洋政府”经办人不知交易所为何物,只
期刊
【摘要】《厄舍古屋的倒塌》是埃德加·爱伦坡所著的心理恐怖小说。叙述人用了大量的笔墨衬托出古屋的灵异和恐怖气氛,在厄舍受惊死去后,叙述者仓皇逃出,看到厄舍古厦化为灰烬。在这篇小说中,为达到恐怖和悬疑效果,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给故事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以及渲染出恐怖气氛也暗示了厄舍古屋必有事情发生。  【关键词】《厄舍古屋的倒塌》;环境描写  一、天气描写  文章从一开始就渲染出阴郁的天气状况:“
期刊
一、引言  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分析在翻译研究中已不少见,但从评价理论视角出发,分析译者在作品中的评价性语言来分析其主体性的并不多见。文中采用的《声声慢》英译本作者分别为林语堂、许渊冲、杨宪益与朱纯深,都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旨在为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以期在翻译评价中得出更为准确、客观的结论。  二、评价理论与译者主体性  1.评价理论。评级理论由澳洲语言学家马丁(James.R.Martin)提出,旨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贾府中婢女的基本情况,通过文中宴会展示出的饮食文化和主仆饮食时展现的思想来探究清代婢女的地位,并进行简要总结。  【关键词】《红楼梦》;饮食文化;阶级地位  一、背景意义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故意将时代地点都模糊化,但是实际上曹雪芹及其家族应该处于康雍乾时期,所以古典名著《红楼梦》是以清代社会为写作背景的。清代是我国历史上奴婢制度非常盛行的一个时期。满清入关后
期刊
【摘要】《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问世后在文坛轰动一时,外界多余该小说的研究也经久不衰。而从空间叙事角度来解读小说主题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运用空间叙事理论,从伦敦,巴黎,塔希提島三个地质空间切换所暗含的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方面分析《月亮和六便士》中的空间叙事艺术。  【关键词】伦敦;巴黎;塔希提岛  毛姆是英国文坛上颇有争议性的一个作家。在世界文坛上,他从未与一流作家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