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已过年中,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在产业政策与国家金融政策调整下继续稳步运行。
据相关部门发布的2013年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较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6月份PMI 指数主要指标普遍回落,表明未来经济有一定下行压力,不过绝对值还在50%荣亏临界点之上,经济增长仍然在趋稳过程中。
由此我们可以预见,下半年装备制造业还是以“稳”字当先,为了在纵深领域解读探讨当前制造业发展形势,本刊精选在2013年7月12日,原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副主任董必钦作客本刊合作网站新华网和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网的专访实录,品读董老对“中国装备制造30年:国产化之路”的见解。
建言装备制造业发展: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作用
在回答主持人问题:“与其它国家相比,您觉得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到底处在什么样的水平?现在有个说法"装备制造强则国强,未来30年中国经济要靠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您认为这个说法对吗? ”中董必钦指出:
这段和最后一段重复了,是同一个问题,但回答不一样
我们和美国比、日本比都没有问题,所以你要讲装备强则国强,不是没有道理的。 比如石油化工,1000万吨的炼油厂,我们完全可以立足自己干了。现在不能说我们的装备制造大或者说我们很牛,在有些领域是有差距的。结构要优化,结构里面就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三方面。从能源产业结构,我们的结构不大合理,80%是用煤来发电。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现在没有上来。风力发电我们发展的也很快,但是把这个问题看得比较简单,没有搞好统一的东西,所以搞到现在处于比较困难的境地。大连重机厂,搞不搞风电?开始我是参与策划的,当时谈这个事,说大连要搞风电,我说你讲讲理由,后来我提了我的观点,后来他们根据我提的观点,基本上这个路子走的还是不错的,但是现在遇到困难了。所以我认为在能源结构上面,必须要改变,新能源、清洁能源、再生能源要改变,不能这样搞下去。我觉得应该搞四位一体:重大技术专项;重大技术装备专项;示范工程;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四个方面都应该由国家统一规划,国务院也成立了能源委员会,能源上有问题,也有人讲话,得有这个水平。这是我的观点。所以在能源装备上,“十一五”规划,我也提出了我的观点。 产品结构要优化。要做强,产品结构,不按照市场的需求去调整,不按照市场的需求去发展,那就很困难。比如重机厂,一重、二重过去是宝贝,现在亏损非常厉害。所以产品结构不调整怎么能行。产品结构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要去创新。技术结构,也必须要搞。产品结构要大型化、智能化、新型化,要改变,不改变不行。所以制造强国,我们还有这个必要的。
一个是结构要优化。 第二个,我认为要强,质量要优先。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我认为强国,哪个强国,质量都是过关的。我们现在的质量还做得不到位。所以质量的问题,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质量要优先,这样才能做到强。产量搞那么大,但是做出来的东西都不行,用一下就完了,那有啥用呢? 第三个,要创新驱动,别人没有的我要有,别人不想干的我敢干,要有这样的精神。靠外国人转让技术,这个时代是很难实现的。外国人为了自己,有些技术是不可能转让给你的,真正的核心技术靠钱是买不来的,靠引进是引进不来的,必须要立足自己开发。我认为创新里面关键中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没有人是不行的。我认为三一重工在这方面我是很欣赏的,别人是很反对的,说三一重工现在人是挖起来的、技术是偷起来的、效益是骗来的。我说你怎么挖不来?别人能挖来? 第四个,绿色技术,要环保,要降耗。要绿色生产,如果还像过去先污染、后治理,不行了。如果我们要强国,我们做的东西都不环保、对环境有很大破坏,我认为长不了。其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强,还要充分发挥我们国家的特点。什么特点呢?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千万不要把社会主义这几个字去掉。放权可以,不该管的不要管,该管的还必须管,要把它管好。这是我的观点。体制机制问题,我认为是我们国家一个很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我要点一下,大家都要搞城市,城市都要搞地铁,农村变城市,小城市变大城市,大城市变成超级城市。比如盾构机(音),怎么样发挥社会主义机制?现在我们自己有能力,我们能够形成自己国内的团队,我们怎么样抱团取暖,来保证国内市场需求。现在在中国国内有市场,但是技术不行。国外是有技术,但是没有市场,所以拼命往这儿来。所以我认为,有些事情,改革千万别把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当然变成过去的计划经济绝对不行。我还是讲,适度的保护是应该允许的,但是必须在激烈的竞争里面求生存、求发展、求创新,这才是真正的,光靠国家保是保不了的。
我国装备制造业管理体制:国产化观念淡化
主持人:从中央政府层面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管理体制几经变迁,您认为管理体制的变迁对装备制造业有哪些影响?
董必钦:体制的变迁,已经是历史了,怎么来评价?只能谈我自己的感觉。从前十年谈重大技术装备的基本经验,我归纳为五句话:第一,坚持一个目标。什么目标呢?就是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这个目标始终不变。第二,立足两个"依托",这个观点是对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不是一般的装备,它的技术难度大,关联面广,成套性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需要组织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的大型成套装备,经过国务院批准的才算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这样一个装备不立足国家的重点工程建设需要,不立足于国家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的需要,要做是很难的,立足两个“依托”做法是对的,也是成败的关键。第三,搞好三个结合。主要把引进国外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要把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与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需求相结合。装备制造部门、生产企业与使用部门、业主单位相结合。
第四,要做到四个确保。首先是确保质量。重大技术装备质量很关键,重大技术装备质量是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的生命,不搞则以,一搞就要达到国际标准,才有国际竞争力。二是确保进度。因为国家重大装备项目都是要按期完成的,否则将给业主单位造成重大损失。三是确保成套。因为哪一个环节没有或不好,都会影响项目的完成。四是确保服务。服务要跟上去,决不能交货就万事大吉,我们提倡全寿命服务。第五,五项举措。第一,国务院下面有一个领导小组和它的办公室,办公室的任务就是规划立项、择优选点、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第二,要有一个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发展规划。这个办事结构,要是一个相对稳定、求真务实、实干的办事机构。第三,引入竞争机制,不能搞部门保护和地区保护。第四,加强信息交流。我们那个时候为了搞重大装备,我们有简报,定期搞一些交流会。我们请美国人给我们讲项目管理,开了五期学习班,使涉及重大技术装备的这些干部都知道怎么管好重大装备。我认为这些举措都是我们成功的基础。第五,要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与配合。 主持人:您给我们讲了前十年经验,那后二十年有什么经验?
董必钦:后十年我就到三峡去了,到第一线去了。但是我还是很关注我们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进行的情况。国家经贸委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那个时候整个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我们又加入WTO,在这样一个形势下,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到底应该怎么办?国内企业又在进行改革、改组、改造,都在变化。当时国内出现了三种现象:第一种现象是“三化”。一是国内市场竞争激化了;二是国产化的观念淡化了;三是调控手段弱化。第二种现象是“三主”,重大装备是进口的主“对象”,大型国有企业是进口重大装备的“主力军”,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是进口的“主战场”。还有一种现象是“三不”:“不好、不用、不管”。装备不好这是事实,但是作为装备人应该把它做好。但是没有人用,那能好得了吗?我从1999年离开三峡办后离职退休,受国家经贸委邀请参与“十五”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规划编制。当时江泽民书记有一个讲话,要把五个跨世纪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青藏铁路、三峡所需要的装备,列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的重点。我认为“十五”的重大技术装备规划体现了这个精神,因为有这样一个精神,围绕这几个重点工程,我们还是做了很多工作的。
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存在四种发展模式
董老在谈到能源装备问题时,引申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模式的现状。
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一种模式是引进技术。那个时候引进技术还可以用购买生产许可证的办法,我国的火力发电设备就是买的美国技术,包括发电厂的设计,这个技术都是从国外买的,我花钱,你给我,我按照你的资料来生产,借鉴你的模式。这种模式现在就是买专利技术,我来干,在火力发电上,还是起到一定作用的。到后来就是在消化这个技术基础上面再创新,自己干起来的。第二种模式是合作生产型。就是利用市场的需求,引进国外的技术和国外的公司,合作设计、合作生产,逐步达到我们立足国内的目的。最突出的代表例子就是宝山二期工程。我们利用宝山二期工程这个需求采用国际招标采购,我们跟外国人讲,你愿不愿意来干,愿意来干,那我们和你们一起投标,整个项目由你负责,但是中国的工厂要参与进去,要一起搞设计、一起搞制造,中国自己能干的尽量立足中国,不能干的,你帮助我们把它干好。这种模式后来用到三峡,也取得很好的效果。第三种模式就是成套引进、分步实施的模式。这里面最突出的是化工和石化设备。我国从1970年到1990年耗资50亿美元进口了120多套成套设备。后来经过“一买三合作”,逐步达到了国产化目标。第四种模式就是自主创新型。都是立足以国内为主,自己开发,引进一些个别设备,迅速达到国产化的目的。现在的大秦线,不是一万吨,已经上升到了两万吨,原来秦皇岛码头吞吐量是1亿吨的规模,现在已经到了4.2亿吨的规模。中国在进步,我也特别高兴,不管怎么样,过去参与了这个工作,和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我认为自主创新,大秦线在我们国民经济里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我记得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南方电厂的燃煤都是从大秦线这条通道保持畅通。后来胡锦涛同志专门搞了一次专访,看了以后他讲,大秦线这个工程是我们国家的"能源战略生命线"。所以我认为国家的领导、中央的领导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装备制造业很多领域在世界上处于较强位置
主持人:与其它国家相比,您觉得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到底处在什么样的水平?现在有个说法"装备制造强则国强,未来30年中国经济要靠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您认为这个说法对吗?这段和第三段重复了,是同一个问题,但回答不一样
董必钦: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装备制造强则国强,这种观点是对的,我认同。装备制造业怎么发展,怎么才能做到强。目前,工程院正在组织很多院士和专家,研究制造强国的战略研究。他们提出了很多观点。但从现在整个情况来看,我认为我们装备工业目前还是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很多领域不是过去80年代的情况,有很多领域我们已经在世界上比较强的位置了。比如发电设备,我们可以和国外比了。100万千瓦的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我们在国内运行有48台,美国全部加起来还不到20台。三峡水电这样的工程,世界上除了中国还没有一个。水电设备现在不只70万了,我们现在已经做到80万了,正在准备搞100万千瓦的。输变电设备100万伏的交流,80万伏的直流,在世界上也有几个国家搞过,但我们已经都在运行了。我们超高压输电的设备,在世界上也是前列。轨道交通,应该说我们中国也是最强。我们的高铁搞到时速350公里。当然,轨道交通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也从1999年秋立项了,那时候叫准高速。后来“十一五”又搞了一个秦皇岛到沈阳的,200公里。后来铁道部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引进多国家的技术来发展高铁,我们国家的高铁水平并不是低水平的,也是高水平的。
人物介绍
董必钦,湖南湘乡人,生于1932年8月。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毕业于长沙长郡中学;同年考入湖南大学机械系,1955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机械系本科;1956年统一分配到北京一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1957保送到清华大学两年制自动化进修班学习;1959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机床研究所进修两年。1964年在一机部科技司三处负责部属科研单位的国防军工科研任务的组织和管理,主要从事与“两弹一星”相关的工作;1971年调任一机部第一办公室生产处,从事一机部系统重大国防军工任务的生产、组织、科研开发与协调督促等工作。
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被抽调到机械部科技司产品处,从事国家大型成套设备新产品的开发与管理;1983年至1988年先后任科技司产品处副处长、部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主任、科技司副总工程师等职务;1988年至1992年调任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副主任,获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1993至1999年受聘到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任局级专员。
在几十年的工作历程中,主要从事国家重点工程中的重大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科研开发、生产试制、技术攻关与创新。包括: 地核专用钻机的引进,消化与创新,基地发射塔架,大型液压振动台,重水生产设备,固体火箭发动机药柱生产线,高通量核反应堆和风洞设备等。荣任首届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工作的重点由军转民,主要围绕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所需的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与国产化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过的项目包括大型露天矿开采成套装备,宝二期工程成套装备,300MW、600MW火电厂成套装备,500KV交流、直流输电成套装备,大秦线单元重载列车装备,秦皇岛煤码头港口成套设备,3.5万吨、1.2万吨浅吃水运煤船舶,三峡枢纽水利水电工程成套装备,城市煤制气成套装备,空中交通管制系统装备与电子制版与印刷技术装备与器材等。
退休后,秉承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发挥余热,有益国家的精神,先后参与国家“十五”、“十一五”重大技术装备五年发展规划的研究与编制,参加过国家计委、工程院、机械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组织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和人民日报组织的“如何加快重大装备工业发展”专项讨论,先后参加过十多个省、市和企业产业发展规划的研讨和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战略研究。利用空闲时间通过学习、回忆、总结多年的经历编写了一些有关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论述和建议,先后刊登在多种报刊和专业期刊上,得到广泛反响和好评。
据相关部门发布的2013年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较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6月份PMI 指数主要指标普遍回落,表明未来经济有一定下行压力,不过绝对值还在50%荣亏临界点之上,经济增长仍然在趋稳过程中。
由此我们可以预见,下半年装备制造业还是以“稳”字当先,为了在纵深领域解读探讨当前制造业发展形势,本刊精选在2013年7月12日,原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副主任董必钦作客本刊合作网站新华网和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网的专访实录,品读董老对“中国装备制造30年:国产化之路”的见解。
建言装备制造业发展: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作用
在回答主持人问题:“与其它国家相比,您觉得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到底处在什么样的水平?现在有个说法"装备制造强则国强,未来30年中国经济要靠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您认为这个说法对吗? ”中董必钦指出:
这段和最后一段重复了,是同一个问题,但回答不一样
我们和美国比、日本比都没有问题,所以你要讲装备强则国强,不是没有道理的。 比如石油化工,1000万吨的炼油厂,我们完全可以立足自己干了。现在不能说我们的装备制造大或者说我们很牛,在有些领域是有差距的。结构要优化,结构里面就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三方面。从能源产业结构,我们的结构不大合理,80%是用煤来发电。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现在没有上来。风力发电我们发展的也很快,但是把这个问题看得比较简单,没有搞好统一的东西,所以搞到现在处于比较困难的境地。大连重机厂,搞不搞风电?开始我是参与策划的,当时谈这个事,说大连要搞风电,我说你讲讲理由,后来我提了我的观点,后来他们根据我提的观点,基本上这个路子走的还是不错的,但是现在遇到困难了。所以我认为在能源结构上面,必须要改变,新能源、清洁能源、再生能源要改变,不能这样搞下去。我觉得应该搞四位一体:重大技术专项;重大技术装备专项;示范工程;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四个方面都应该由国家统一规划,国务院也成立了能源委员会,能源上有问题,也有人讲话,得有这个水平。这是我的观点。所以在能源装备上,“十一五”规划,我也提出了我的观点。 产品结构要优化。要做强,产品结构,不按照市场的需求去调整,不按照市场的需求去发展,那就很困难。比如重机厂,一重、二重过去是宝贝,现在亏损非常厉害。所以产品结构不调整怎么能行。产品结构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要去创新。技术结构,也必须要搞。产品结构要大型化、智能化、新型化,要改变,不改变不行。所以制造强国,我们还有这个必要的。
一个是结构要优化。 第二个,我认为要强,质量要优先。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我认为强国,哪个强国,质量都是过关的。我们现在的质量还做得不到位。所以质量的问题,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质量要优先,这样才能做到强。产量搞那么大,但是做出来的东西都不行,用一下就完了,那有啥用呢? 第三个,要创新驱动,别人没有的我要有,别人不想干的我敢干,要有这样的精神。靠外国人转让技术,这个时代是很难实现的。外国人为了自己,有些技术是不可能转让给你的,真正的核心技术靠钱是买不来的,靠引进是引进不来的,必须要立足自己开发。我认为创新里面关键中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没有人是不行的。我认为三一重工在这方面我是很欣赏的,别人是很反对的,说三一重工现在人是挖起来的、技术是偷起来的、效益是骗来的。我说你怎么挖不来?别人能挖来? 第四个,绿色技术,要环保,要降耗。要绿色生产,如果还像过去先污染、后治理,不行了。如果我们要强国,我们做的东西都不环保、对环境有很大破坏,我认为长不了。其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强,还要充分发挥我们国家的特点。什么特点呢?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千万不要把社会主义这几个字去掉。放权可以,不该管的不要管,该管的还必须管,要把它管好。这是我的观点。体制机制问题,我认为是我们国家一个很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我要点一下,大家都要搞城市,城市都要搞地铁,农村变城市,小城市变大城市,大城市变成超级城市。比如盾构机(音),怎么样发挥社会主义机制?现在我们自己有能力,我们能够形成自己国内的团队,我们怎么样抱团取暖,来保证国内市场需求。现在在中国国内有市场,但是技术不行。国外是有技术,但是没有市场,所以拼命往这儿来。所以我认为,有些事情,改革千万别把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当然变成过去的计划经济绝对不行。我还是讲,适度的保护是应该允许的,但是必须在激烈的竞争里面求生存、求发展、求创新,这才是真正的,光靠国家保是保不了的。
我国装备制造业管理体制:国产化观念淡化
主持人:从中央政府层面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管理体制几经变迁,您认为管理体制的变迁对装备制造业有哪些影响?
董必钦:体制的变迁,已经是历史了,怎么来评价?只能谈我自己的感觉。从前十年谈重大技术装备的基本经验,我归纳为五句话:第一,坚持一个目标。什么目标呢?就是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这个目标始终不变。第二,立足两个"依托",这个观点是对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不是一般的装备,它的技术难度大,关联面广,成套性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需要组织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的大型成套装备,经过国务院批准的才算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这样一个装备不立足国家的重点工程建设需要,不立足于国家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的需要,要做是很难的,立足两个“依托”做法是对的,也是成败的关键。第三,搞好三个结合。主要把引进国外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要把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与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需求相结合。装备制造部门、生产企业与使用部门、业主单位相结合。
第四,要做到四个确保。首先是确保质量。重大技术装备质量很关键,重大技术装备质量是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的生命,不搞则以,一搞就要达到国际标准,才有国际竞争力。二是确保进度。因为国家重大装备项目都是要按期完成的,否则将给业主单位造成重大损失。三是确保成套。因为哪一个环节没有或不好,都会影响项目的完成。四是确保服务。服务要跟上去,决不能交货就万事大吉,我们提倡全寿命服务。第五,五项举措。第一,国务院下面有一个领导小组和它的办公室,办公室的任务就是规划立项、择优选点、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第二,要有一个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发展规划。这个办事结构,要是一个相对稳定、求真务实、实干的办事机构。第三,引入竞争机制,不能搞部门保护和地区保护。第四,加强信息交流。我们那个时候为了搞重大装备,我们有简报,定期搞一些交流会。我们请美国人给我们讲项目管理,开了五期学习班,使涉及重大技术装备的这些干部都知道怎么管好重大装备。我认为这些举措都是我们成功的基础。第五,要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与配合。 主持人:您给我们讲了前十年经验,那后二十年有什么经验?
董必钦:后十年我就到三峡去了,到第一线去了。但是我还是很关注我们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进行的情况。国家经贸委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那个时候整个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我们又加入WTO,在这样一个形势下,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到底应该怎么办?国内企业又在进行改革、改组、改造,都在变化。当时国内出现了三种现象:第一种现象是“三化”。一是国内市场竞争激化了;二是国产化的观念淡化了;三是调控手段弱化。第二种现象是“三主”,重大装备是进口的主“对象”,大型国有企业是进口重大装备的“主力军”,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是进口的“主战场”。还有一种现象是“三不”:“不好、不用、不管”。装备不好这是事实,但是作为装备人应该把它做好。但是没有人用,那能好得了吗?我从1999年离开三峡办后离职退休,受国家经贸委邀请参与“十五”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规划编制。当时江泽民书记有一个讲话,要把五个跨世纪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青藏铁路、三峡所需要的装备,列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的重点。我认为“十五”的重大技术装备规划体现了这个精神,因为有这样一个精神,围绕这几个重点工程,我们还是做了很多工作的。
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存在四种发展模式
董老在谈到能源装备问题时,引申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模式的现状。
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一种模式是引进技术。那个时候引进技术还可以用购买生产许可证的办法,我国的火力发电设备就是买的美国技术,包括发电厂的设计,这个技术都是从国外买的,我花钱,你给我,我按照你的资料来生产,借鉴你的模式。这种模式现在就是买专利技术,我来干,在火力发电上,还是起到一定作用的。到后来就是在消化这个技术基础上面再创新,自己干起来的。第二种模式是合作生产型。就是利用市场的需求,引进国外的技术和国外的公司,合作设计、合作生产,逐步达到我们立足国内的目的。最突出的代表例子就是宝山二期工程。我们利用宝山二期工程这个需求采用国际招标采购,我们跟外国人讲,你愿不愿意来干,愿意来干,那我们和你们一起投标,整个项目由你负责,但是中国的工厂要参与进去,要一起搞设计、一起搞制造,中国自己能干的尽量立足中国,不能干的,你帮助我们把它干好。这种模式后来用到三峡,也取得很好的效果。第三种模式就是成套引进、分步实施的模式。这里面最突出的是化工和石化设备。我国从1970年到1990年耗资50亿美元进口了120多套成套设备。后来经过“一买三合作”,逐步达到了国产化目标。第四种模式就是自主创新型。都是立足以国内为主,自己开发,引进一些个别设备,迅速达到国产化的目的。现在的大秦线,不是一万吨,已经上升到了两万吨,原来秦皇岛码头吞吐量是1亿吨的规模,现在已经到了4.2亿吨的规模。中国在进步,我也特别高兴,不管怎么样,过去参与了这个工作,和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我认为自主创新,大秦线在我们国民经济里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我记得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南方电厂的燃煤都是从大秦线这条通道保持畅通。后来胡锦涛同志专门搞了一次专访,看了以后他讲,大秦线这个工程是我们国家的"能源战略生命线"。所以我认为国家的领导、中央的领导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装备制造业很多领域在世界上处于较强位置
主持人:与其它国家相比,您觉得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到底处在什么样的水平?现在有个说法"装备制造强则国强,未来30年中国经济要靠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您认为这个说法对吗?这段和第三段重复了,是同一个问题,但回答不一样
董必钦: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装备制造强则国强,这种观点是对的,我认同。装备制造业怎么发展,怎么才能做到强。目前,工程院正在组织很多院士和专家,研究制造强国的战略研究。他们提出了很多观点。但从现在整个情况来看,我认为我们装备工业目前还是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很多领域不是过去80年代的情况,有很多领域我们已经在世界上比较强的位置了。比如发电设备,我们可以和国外比了。100万千瓦的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我们在国内运行有48台,美国全部加起来还不到20台。三峡水电这样的工程,世界上除了中国还没有一个。水电设备现在不只70万了,我们现在已经做到80万了,正在准备搞100万千瓦的。输变电设备100万伏的交流,80万伏的直流,在世界上也有几个国家搞过,但我们已经都在运行了。我们超高压输电的设备,在世界上也是前列。轨道交通,应该说我们中国也是最强。我们的高铁搞到时速350公里。当然,轨道交通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也从1999年秋立项了,那时候叫准高速。后来“十一五”又搞了一个秦皇岛到沈阳的,200公里。后来铁道部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引进多国家的技术来发展高铁,我们国家的高铁水平并不是低水平的,也是高水平的。
人物介绍
董必钦,湖南湘乡人,生于1932年8月。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毕业于长沙长郡中学;同年考入湖南大学机械系,1955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机械系本科;1956年统一分配到北京一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1957保送到清华大学两年制自动化进修班学习;1959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机床研究所进修两年。1964年在一机部科技司三处负责部属科研单位的国防军工科研任务的组织和管理,主要从事与“两弹一星”相关的工作;1971年调任一机部第一办公室生产处,从事一机部系统重大国防军工任务的生产、组织、科研开发与协调督促等工作。
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被抽调到机械部科技司产品处,从事国家大型成套设备新产品的开发与管理;1983年至1988年先后任科技司产品处副处长、部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主任、科技司副总工程师等职务;1988年至1992年调任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副主任,获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1993至1999年受聘到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任局级专员。
在几十年的工作历程中,主要从事国家重点工程中的重大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科研开发、生产试制、技术攻关与创新。包括: 地核专用钻机的引进,消化与创新,基地发射塔架,大型液压振动台,重水生产设备,固体火箭发动机药柱生产线,高通量核反应堆和风洞设备等。荣任首届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工作的重点由军转民,主要围绕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所需的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与国产化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过的项目包括大型露天矿开采成套装备,宝二期工程成套装备,300MW、600MW火电厂成套装备,500KV交流、直流输电成套装备,大秦线单元重载列车装备,秦皇岛煤码头港口成套设备,3.5万吨、1.2万吨浅吃水运煤船舶,三峡枢纽水利水电工程成套装备,城市煤制气成套装备,空中交通管制系统装备与电子制版与印刷技术装备与器材等。
退休后,秉承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发挥余热,有益国家的精神,先后参与国家“十五”、“十一五”重大技术装备五年发展规划的研究与编制,参加过国家计委、工程院、机械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组织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和人民日报组织的“如何加快重大装备工业发展”专项讨论,先后参加过十多个省、市和企业产业发展规划的研讨和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战略研究。利用空闲时间通过学习、回忆、总结多年的经历编写了一些有关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论述和建议,先后刊登在多种报刊和专业期刊上,得到广泛反响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