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沉积物中淡水藻类的发现及其古环境意义

来源 :海洋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z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我国黄海、东海、南海陆架晚更新世沉积物中盘星藻、双星藻、环纹藻等淡水藻类化石的研究,推测了当时海面变化、海岸线变迁,追溯陆架地区沧海桑田的历史,并分析沉积时期湖泊的水域变化,说明对海洋沉积物中盘星藻、双星藻、环纹藻等淡水藻类的研究有深远的古环境意义.
其他文献
利用1950-1995年共46a的北太平洋船舶报资料,以5°×5°网格为统计单元,绘制了历年各月风向频率,平均风速,6级和8级大风,能见度(≥10km和≤4km)、雾、雷暴频率等气象要
河口涨潮槽是河口的重要地貌单元。对河口涨潮槽的发育过程与演化规律的研究在理论上可以丰富河口动力地貌的内容,而在实践上对港口和通航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认为河口涨潮槽不仅指河口涨潮流作用下形成的冲刷槽,还包括涨潮冲刷坑、涨潮冲刷槽和涨潮水道。国内外关于河口涨潮槽研究较为薄弱,研究内容多集中于涨潮槽的几何形态、涨落槽优势流判别和悬沙输移等方面,定性研究较多,缺乏全面而系统的定量研究,尤其缺乏成因机制方
利用1994年海岛调查和1999年执行福建省自然科学龙江口表层沉积物中0 063~0125 mm粒级的重矿物组分、组合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粒级重矿物计有49种,其优势和特征矿物为磁
沿东太平洋浅海分布的双壳类软体动物数据显示,大量非浮游异养型双壳类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其中某些种的纬度跨度可达30℃以上,这些种绝大部分是分布在38℃N-5°S之间,东太平
根据东北太平洋中国开辟区西部(151°W~155°W,8°N~11°30'N)和东部(141°W~149°W,7°N~10°N)水域DY95-7航次(1997-07)和DY95-8航次(1998-07~-
南海西南部海盆七座海山古地磁研究表明,中中新世开始海山向南平均运动了4个纬度左右,运动速度约为24cm/a。西南海盆形成中先作顺时针旋转后改为逆时针旋转,反映了印度洋板块与
鲽形目3亚目8科51属142种。鲀形目2亚目9科57属143种。海蛾鱼目1科2属3种,鮟鱇目3亚目11科23属41种。
我国近岸的广阔海域均为Ⅱ类水体,这也是我国海洋水色遥感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多年海上现场测量数据,对我国近岸Ⅱ类海水光谱特性进行定的分析,并对Ⅱ类水体的光谱测量技术中的
基于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应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讨论了西太平洋、南海、阿拉伯海等近赤道季风区850 hPa纬向风场低频振荡与El Nino发生发展的相关特征.研究发现,在El Nin
1999年2月和4月对厦门西海域海水和两种养殖动物的重金属(Cu、Zn、Cd、Pb)、石油类和大肠杆菌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西海域海水的重金属(Cu、Zn、Cd、Pb)、石油类含量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