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课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生活”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片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本文作者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历史与社会课堂生活化教学的路子。作者以执教的一节公开课为例,对历史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从新课引入、教学组织形式、情境的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策略探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课 生活化教学 教学实践 反思
  
  一、课题背景
  
  1.一堂公开课的感悟。
  不久前,我在区内一所初中上了一堂教学公开课,题目是《以法律为准绳》。新课导入时我选用了根据“毒奶粉”事件自己编写的一个小短剧《一对夫妻的对白》,由学生当堂模仿表演,极大地激发并吸引了学生学习参与的兴趣;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用了大家熟知的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的方式,整堂课师生之间对话充分,流程轻松自然;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标,呈现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供学生学习,材料真实。最后的结果是这堂课受到了七个评委的高度肯定,一致认为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很好地贯彻了生活化教学的理念。
  2.新课改的目标要求。
  基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片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因此,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在中考历史与社会试卷上关于生活化的试题比比皆是且呈上升趋势的情况下,在日常的课堂教育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也日益成为教学的常态,回归生活、回归社会,是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诉求。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这意味着学校、社会与教师都需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的理念。
  3.生活教育理论的启示。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明确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说:“学校是小社会,社会是大学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即教育。也正是这些生活教育理论,给新课改中的教师以启示,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
  基于上述认识,我以施教的《以法律为准绳》为例,对历史与社会课堂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索实践。
  
  二、历史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实施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新课导入生活化。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收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
  因此,在施教《以法律为准绳》一课时,我在上课开始后首先让学生表演了一个我自编的短剧《一对夫妻的对白》,这个短剧的内容以家喻户晓的“毒奶粉”事件为背景,短剧具体内容如下:
  妻子:孩子他爹,咱家的牛奶你卖了没有?
  丈夫:没有!
  妻子:那为啥哩?
  丈夫:奶粉厂的人说啦,咱家的牛奶别的都好,就是蛋白质含量不够。
  妻子:咦,你个死脑筋!你都没听说,往牛奶里加点东西,那蛋白质的含量立马升高。
  丈夫:那是啥东西呀,我怎不知道哩?
  妻子:哎哟,你知道个啥,你知道吃饱了不饥,加三聚氰胺呐!现在地球人都知道!
  课堂上由学生模仿夫妻双方的声音进行表演,其他学生和评委教师在下面欣赏,课堂气氛马上就变得轻松活跃起来,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欣赏完短剧之后,我随即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1)这一短剧反映了当前社会的哪一个热点问题?(2)“毒奶粉”事件的当事人受到了什么处罚?为什么?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教学导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2.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在学生表演完短剧导入新课内容后,接下来的事情是如何组织下面的教学。我采用了众所周知的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的教学组织形式,给自己的课堂取名为“凌老师说事——以法律为准绳”。在板书了课题之后,师生之间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在现实生活中毒奶粉事件的当事人为什么被刑拘展开交流探讨。现截取课堂上师生对话的一个片段内容佐证如下:
  教师:刚才的短剧反映了当前社会的哪一热点问题?
  学生:三鹿奶粉事件。
  教师:“毒奶粉”事件的当事人受到了什么处罚?
  学生:被刑事拘留。
  教师:他们为什么被刑事拘留了呢?
  学生:因为他们违法犯罪了。
  教师:你还知道当前社会上哪些因为违法犯罪被处罚的人和事件呢?
  学生:陈良宇违法犯罪事件、刘志华违法犯罪事件等。
  教师:上至一些高级官员,下至一些普通的公民,只要违法犯罪都会受到相应的制裁,这能说明什么呢?
  学生:这能说明法不可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师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我不时穿插讲述一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学生未曾了解的案例加以补充说明,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不可违的特征。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生活,我还组织几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有的扮演记者,有的扮演受害人,通过对话表演亲身体会对毒奶粉事件的感受。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如果没有法律或者法律不严会导致什么后果,从而加深了对“法律是准绳”的认识,任何人不得超越和凌驾于法律之上。整堂課师生始终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使课堂贴近生活——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进行到对学生的认知进行检验的时候,我以自己买房时经历的真实事例为情境材料,在课堂上展示,并和学生一起交流探讨。这时的课堂情境教学展示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当时我向学生投影了如下情境材料:
  “凌老师于2005年底购买了杭州明华公司的期房一套,在公司的楼书中对于“社区配套/物业管理”一栏是这样写的:“完善的功能设施:中心会馆、幼儿园、商业网点、24小时热电厂供热、卫星电视、宽带网、电子对讲防盗门。”
  但事实情况是,在我及其他业主收房的时候却发现,其承诺的热电厂供热、卫星电视根本没有。”
  在投影了上述材料后,我与学生进行了如下的对话交流:
  教师:开发商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学生:不对。因为他们违反了楼书的约定,是违法行为。
  教师:嗯,你的判断是准确的。假如你是当时的老师,你会怎么办?
  学生:与开发商协商,请求其遵守约定。如果不成功,请求法律帮助。
  教师:很好!但是,同学们想知道当时一些业主的行为表现吗?
  学生:想!(异口同声)
  当课堂教学进行到这里时,我又继续投影了如下情境材料:
  面对开发商的行为,业主们提出了下面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是既然开发商已经违约,那么我们也不和他们讲道理,干脆把开发商的售楼处砸了,由业主们接管售楼处。
  二是应该先同开发商协商,如果不成功,再寻求别的办法。
  三是开发商实力强大,我们斗不过他们,吃点小亏也无所谓。
  你们认为哪些业主的做法合适,哪些不合适,为什么?
  投影完材料和问题后,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再次被调动起来,课堂又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进行。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的情境材料越真实,越生活化,就越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也越能增强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信度,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越高涨。在本课时教学中,我把真实经历作为教学情境展示给学生,起到了现身说法的作用。情境的设置达到了生活化的要求,教学效果就明显地体现了出来。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
  4.运用生活化的活动,内化学生行为——教学活动生活化。
  历史于社会新课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以法律为准绳》一课时,我以学生为本,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多个体验性的生活化活动,比如在课堂导入时,让学生扮演奶农夫妻,进行情景剧的表演;在其后投影了房地产楼书的情境材料后,让学生模拟法官,进行法庭审判的体验活动,等等。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分析课文得出要点,能把它记住就不错了,两者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事实证明,学生可以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得到体验,在活动的体验中达到明理的目的。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进行更真实的生活化体验活动。以教学《以法律为准绳》一课时为例,在课时即将要结束时,我给学生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请学生在课后以调查访问的形式对身边的违法犯罪案例进行调查,并围绕“以法律为准绳”写一篇调查小结。这样布置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只停留在分析别人的水平上是不够的。教师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实践历史与社会课上的认识。
  总之,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师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能拓展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能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为真正的社会人。
  
  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1.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人的发展是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和感性认识不断丰富的过程。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理性知识即课本理论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的正确性、深刻性,以及存在价值,只有在学生的自我生活实践中真正转化为直接感受时,学生才能深刻认识,真正接受,从而促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同时,从人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特点来看,感性认识又是理性认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运用生活化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直接经验,再通过教学过程加以归纳和升华,形成理性知识,从而不断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2.历史与社会教学生活化有效地改变了过分注重课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
  实施这种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交往谈吐能力等,又对学生有效地进行了生活化教育,加强了学生的认知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正如前面曾经提到的,在施教《以法律为准绳》前,我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深入到家庭、工厂和社区采访和搜集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违法犯罪事例,让学生置身于社会大“情境”中,有效克服以前教學局限于课堂的单一做法。
  3.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满足学生生活的需要。
  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落脚点,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适应社会,并学会过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然而由于受社会竞争和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家长让孩子到学校读书只强调学习成绩,考高分和进重点中学是一些家长、学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追求目标,“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象比较普遍。历史与社会课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在社会中生活,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第一版.
  [2]胡晓风,金成林著.陶行知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1版.
  [3]朱光燕.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理性反思.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其他文献
一、引言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是最丰富的资源,是巨大的财富。但是身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却在大学生活中得不到充分、清晰、准确的信息,而错失机会,没有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也没能为集体争取更多的荣誉,甚至影响了自己的发展,同时,学生工作也因为信息的传达不完善而受到影响。  以M大学某学院为例,随着时代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该院中了,尽管该院在学生信息传达工作中应用了一些现代信息传播
一、对过去语文教学的反思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教师凭着一支粉笔一本书,站在三尺讲台上传承着人类文明。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者、受者,课堂过多地被教师占领,甚至于一言堂,时间一长,学生感到枯燥,本来生动丰富的语文知识在一些死板的模式下,变得令学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快捷、健康稳定的发展,对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已经摆上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议事日程。这为曾经“先天营养不良、后天发展不足”的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充满活力的春天。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导致目前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文化素质方面普遍偏低,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强,自信心不足,行为习惯较差,为毕业后的就业埋下了隐患,特别是作为县级的职业高中,此种情况更为严重。本文作者提出,
摘 要: 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作文中的网络语言,指明了作文中网络语言并非一无是处。  关键词: 作文 网络语言 后现代主义    一、导言    随着网络的普及,“顶”、“灌水”、“斑竹”、“GF”等网络语言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用语、行为,有的中小  学生甚至将它们运用到日记、作文当中。  然而,很多人对此不能理解,有的教师、专家觉得网络语言在作文中出现是对汉语的侮辱和不尊重,有的家长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学生怕作文,老师叫头疼,这是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两重两轻”的现象,主要是:1.重模仿,轻创作;2.重数量,轻质量。并且,小学生作文时常常会遇到“三难”的拦路虎:开头难、过渡难、结尾难。针对目前小学作文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我在此谈几点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策略。    一、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数学的一些概念、性质、公式知识点琐碎,单调枯燥,而且易混淆,这给师生的复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五自复习方略”,在此与同行共享。    一、“绝知此事须躬行”    我班的戴忠同学曾给我写过一封信,他说:“我很想好好学,可当我坐在写字桌前时,却不知从哪复习,怎么复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他们需要掌握常用的复习整理的方法,更需要提高初步的自我
摘要: 作为素质教育核心体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正向我们袭来。全新的课程理念热切呼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教学过程中要践行互动、开放教学、合作探究以求和谐。  关键词: 新课标教师角色转换    作为素质教育核心体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正向我们袭来。全新的课程理念热切呼唤教师在反思自己传统角色的基础上,由道德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的“促进者”转变;由传统的“道德权威”向与新
摘 要: 在数字化的今天,插图设计作为绘画和设计的结合体,它的发展方向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插图的属性、功能、表现方法与艺术风格和插图发展的新高度几个方面提出插图设计发展的新高度的几个表现,尤其以插图发展的新高度的几个表现为重点探讨内容。  关键词: 插图设计 现代印刷工艺 表现方法 艺术风格    1.插图的属性    插图属于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
摘要:本文探讨了高职“2 1”培养模式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方式,阐明了三种毕业论文的开展方式,并对每种方式的利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论文“2 1”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世界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是高技能人才教育培养重要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工学结合”的模式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形式,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北美国家的“合作
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中专生的教育问题,提出可从尊重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个性,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逐步要求,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集体帮助,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四个方面将人文精神渗透于中专生的教育过程中。  关键词: 人文精神自尊心上进心责任心自信心    提起中专生,许多担任中专教学工作的教师都会默默地摇头,感叹整个教学过程难度大。其实不是教学内容难度大,而是如何吸引学生走进课堂,用心学习、用心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