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四月,去寻找正在消失的诗意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drm225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在这些质朴优美的田园颂歌里,蕴藏着我们传统文化中与山水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那是我们文化的根。但是,城市正在一步步扩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也似乎渐行渐远。
  那些孩子们朗朗上口的美丽的诗句呢?那些激发孩童无限想象的诗情画意呢?是否也正在或者已经消失了呢……
  芳菲四月,带着孩子外出踏青寻诗吧。踏青寻诗中,不妨也给孩子们一点点珍爱地球的环保教育。
  
  又是春天。当沉甸甸的冬衣层层褪下,当活泼泼的身体越来越轻盈的时候,你的孩子还是被圈在教室里吗?还是在打着哈欠,对抗那些让他们疲惫困乏的各类特长班、补习班?这莺飞草长的时节,也是孩子们的生长季,他们小小身体里的生机,也需要勃发与释放。
  又是春天。当融融的东风带着潮润润的水汽从海上吹来,当枝头的花苞鼓鼓胀胀就要绽开的时候,带上我们的孩子出去走走吧,离开钢筋水泥堆筑的城市,离开无法放飞想象的课堂,带他们去寻找那些正在消失的诗意,带他们在诗意中追逐奔跑,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身体去看去感受那些诗意吧。
  
  “春江水暖鸭先知”———诗里的水是碧绿的,因为岸畔的细草柳芽是碧绿的。当那万条垂下的绿丝绦轻轻拂过水面,一圈圈碧绿的涟漪里,你想过,一只只可爱的鸭子早知道春天吗?
  
  水,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失,土肥水美的河流两岸一直是人们最理想的居住场所。在我们的古典文化里,与山与水与自然的相依相偎、和谐共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而对水的亲近依赖尤为强烈。“一水护田将绿绕”、“春江水暖鸭先知”、“小桥流水人家”、“路转溪桥忽见”、“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那时候的水,清冽、秀美,是随处可以掬来入掌,甘甜解渴的吧?
  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水,已经成了稀缺的资源。北方的河流湖泊因为缺水而断流干涸,南方的丰盈水域则遭受着污水排放的破坏。
  我们曾经碧水清清的河流勉力承负了太多现代工业化的后果,已经沉疴深陷。它还能供养给我们一派清丽秀美的田园诗意吗?
  四月,“春风又绿江南岸”了,正是“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好时节,带上孩子们去“寻芳水滨”吧,纵然没有“无边光景一时新”,也该还能让孩子们感受下东风的吹拂,听一听杜鹃声声,仔细寻找,水田边、池塘里还有小蝌蚪在游呢,看着蝌蚪们游弋,能想象下“听取蛙声一片”的浩大声势吧?还有那惜细流的晴柔泉水、那蜻蜓跃舞的小荷尖呢,去看看,它们都还好吗?如果我们的孩子们能用眼睛来记忆这些诗句,而不是用脑力,那该是他们的幸福吧?
  
  “绿遍山原白满川”———诗里的山是青翠的,因为山里的草木是葱茏的。当那一山苍翠在晨晖中逐渐分明,满眼新绿铺满山原的时候,你听到了杜鹃声声啼吗?
  
  山,和水一样,是我们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表意符号,它代表的不只是地理学意义上的地貌,更是一种含蕴深厚的精神气质。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和水也永远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山因水而秀,水循山而生。所以,我们的祖先们会有专门吟诵山水的“山水诗”,会有专门描摹山水的“山水画”,而山和水,也总是相伴共生的出现在同一首诗、同一幅画里。“山重水复疑无路”、“水村山郭酒旗风”、“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最美的水总是藏在最美的山里,而最美的山一定是最美的水滋润出来的。
  我们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约有三分之二的面积为山地所覆盖。山里的每一座森林都是一座天然的水库,森林中每一片叶子的呼吸都关系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吐故纳新、繁枯消长。森林中厚厚的枯枝落叶层,如巨大而松软的海绵,吸纳储存着大量的水分,不但供给着林木的生长,还调节着气候的干湿。林木本身高大的身姿、强劲的根须不但挡住了风沙、稳固了水土,还能调节江河的水流量,维持生态的平衡。
  但是,斧锯的声音扰乱了山的繁茂寂静,而山体中丰富的矿藏也引发了太多的贪欲,于是不当的开采挖掘破坏了山体的稳定。裸露的岩石存不住水分,空气湿度降低,干旱开始加剧;光秃的山地也挡不住暴雨的冲刷,水土开始流失。于是山体滑坡越来越多,泥石流也越来越频繁……
  四月,又该有“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如画风景了。山还在那里,绿色还在吗?春天里的细草总该是要萌发的吧?还有山里的层层野花呢?纵然没有了“千里莺啼绿映红”,总还有“草铺横野六七里”吧?在这暖意融融、万物生发的四月,带上孩子们去山里走走看看吧,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宏阔,体验“悠然见南山”的闲逸。在看山之余,最好再带上一把小铁锹和一棵小树苗,希望有一天,我们自己种植的树能够重新绿遍我们的山原。那时候的山,是不是会更美更亲呢?
  
  “孤帆远影碧空尽”———蓝天,是所有美丽山水的背景和衬托,它无言地包容,静静地注视,旷远,辽阔,明丽。当那一叶孤帆顺着浩浩江水行至水天相交的远方,你看到那一片明澈的碧蓝吗?
  
  “水光潋滟晴方好”,它在那里;“天光云影共徘徊”,它也在那里;“孤帆远影碧空尽”、“雁点青天字一行”、“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行白鹭上青天”、“野旷天低树”、“迟日江山丽”……它都在场。诗人的岁月里,天空朗朗一望无际。
  碧蓝的天空,在夜晚也是深远清晰的,和孩子一起仰望星空,共同体味“不脱蓑衣卧月明”、“手可摘星辰”的浪漫,看着“明月别枝惊鹊”,听着“清风半夜鸣蝉”,会很惬意的吧?
  但是,我们的蓝天指数已经越来越低了,天空中飘满了粉尘和废气。仅仅如此倒还不可怕,也许一阵风过就能还给天空一片湛蓝。但是,你听说过酸雨吗?你听说过臭氧层空洞吗?你知道地球正在变暖吗?那都是因为我们今天的蓝天已不复是诗句里的蓝天。我们人类的活动,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才引发了温室效应,才导致了地球的变暖。北极的冰川要融化了,北极熊没有家了;南极的冰川也要融化了,帝企鹅要没有家了;如果南极的臭氧空洞再扩大下去,我们也就没有家了。而夜晚的苍穹,也因为城市里的灯光污染,再也看不清眨眼的星星。
  为了能把失去的蓝天找回来,为了我们的地球家园能够美丽如初,我们必须要做出一些牺牲,比如节能减排、比如汽车限行、比如低碳生活……
  那么,乘着四月春风,伴着桃花正艳,带着孩子们做一次低碳生活的实践吧:把家里所有电器关掉、所有电源插头拔掉,放弃私家车,选择公交或者骑自行车到郊外踏青、远足,准备好要放飞的纸鸢,也准备好装垃圾的环保袋,带上手帕、毛巾而不是纸巾……
  减排、低碳,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万紫千红总是春”———四月,带上我们的孩子,也带上我们对绿色田园生活的向往,在万紫千红的春色里,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美丽的诗意再重新找回来。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是隐藏着一个田园梦想的吧?———水秀山明的旷野、亲手栽种的蔬果、花开花谢的庭堂院落———那梦想里有浓烈的对山对水的依恋,当然也有对蓝天的向往。那是渗透在我们血液里的文化传承,是一种潜在的对“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追求。还记得王安石那首诗吗?“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它寄寓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理想,它描述的是一种安静的、优美的、清新的、沁人心脾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人,是身心安泰的,是与秀水青山相融共生的,是美的。
  先辈们流传下来的田园诗数不胜数,孩子们也正在背诵着田园诗长大。当现代工业化的发展,把田园越推越远的时候,我们的文化还在把田园的种子,悄悄植入孩子们的心底。竹林外的三两枝桃花、黄梅季节的霏霏细雨、青草池塘的阵阵蛙鸣、明月照耀下如雪的荞麦花……这是诗,也是画,是描摹,更是梦想。而这梦想,终是会催动着我们去寻找、去守护那正在退缩消失的田园的。
  四月,呢喃的燕子正衔泥筑巢,田家儿女也“才了蚕桑又插田”,“村南村北响缫车”了,老人们正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呢,孩子们呢?孩子们也没闲着,“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呢。
  四月,繁盛忙碌的四月,春色正浓的四月,让我们带上孩子,也带上我们对绿色田园生活的向往,去看看那遍野盛开的荠菜花、苦菜花、滨旋花、蒲公英以及各式各样叫不上名字的细草野花———在万紫千红的春色里,让我们把梦想、把诗意再重新找回来。
  
  题图由gettyimages提供
  配图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王淑娟mochouw@yahoo.com.cn
  www.mochou.cn“在线投稿”《家教与成才》
其他文献
丹丹上了幼儿园后,常常把她喜爱的图片剪下来到处粘贴。于是有段时间我们家的电视机上、电冰箱上、桌子的腿上、凳子的靠背上、烧开水的铝壶上……到处都贴着女儿剪的长着大眼睛长睫毛的花仙子、张开双翅在天空中飞翔的小天使、可爱的动物卡通,以及艳丽的小花朵。  一天,我实在感到不耐烦了,对她爸爸说:我们家这不成了幼儿园了吗?特别是,我觉得丹丹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这上面很可能没有什么价值,还不如多背几首“床前明月光”
期刊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看了三分之一,我便到处向别人推荐,因为头几章节便说中要害,其中的理论在我和宝宝的成长中得到了印证,那些涉及到心理的问题,不仅针对于儿童,放到成人世界同样适用。  比如说书中写到:“不管”是最好的“管”,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变成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从而丧失了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的能力。最近,我便有这种体会。母亲和我们同住的时候,她总是把我的饮
期刊
在生活中,各种海报随手可得,一般都会被丢弃,这样花花绿绿的纸被随意丢弃其实挺可惜的。小朋友们,让我们来做个低碳生活小能手吧,开动脑筋,想想怎样能够把它们变废为宝呢?  1、将海报剪成细长条状,并将纸相对折叠数次以增加牢度(宽度根据需要而定,一般为1cm—2cm之间)。  2、将纸条横向、纵向相互交错编织,编出边长为25cm左右的正方形(开始编织时,纸条要留得稍长一些,这样容易编织)。  3、将正方
期刊
现行的《眼科学》教科书标准规定,8岁以下儿童的矫正视力一旦降至0.9以下,即可被诊断为弱视。近日,中华眼科学会对这一涉嫌“扩大化”的诊断标准作出重新调整。  弱视是一种严重影响视功能发育的眼病。参与本次修订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周炼红教授介绍,目前我国对弱视的诊断标准为,眼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矫正视力低于0.9即可被确诊,并需接受一系列治疗。按此标准,我国儿童弱视发病率为3%~4%,大约有近2
期刊
又一期新的《莫愁家教与成才》寄到了家中。每次捧着这本杂志,都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从中,我可以找到自己身为父母的不足之处,也可以从其他成功的父母身上学到宝贵的经验。6月下旬的一篇文章《什么不见了?》,又引起了我的共鸣。  在《什么不见了?》一文中,小主人公是个被爷爷奶奶捧在手心里的孩子。老师给孩子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旨在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可是却被孩子的爷爷代劳了。由此我感到,这是现今家庭中的一个
期刊
一定有父母遇过这样的情况,孩子追问你,为什么你们拍的结婚照里没有他。小朋友为什么这么在意结婚照里的“他”呢?其实他在意的是,这么漂亮的服装,这么漂亮的妆容,怎么可以少了我呢?所以,父母遇到这样的提问,不要大惊小怪,要三思而答呢。  不恰当的回答    那时你还没有出生呢!    如果以为这样就把问题解决了,那就错了。如前面所说的,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在乎他是否已经出生,而是,这么温馨的场面他本
期刊
如今,许多父母为孩子花钱从不吝啬,甚至囊中羞涩者节衣缩食也要为孩子付出。教育专家指出,由于父母的大方和商家的推波助澜,我国儿童消费当前存在三大误区。  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关颖说,在人们的观念中,就消费对象而言,是“宁可苦大人,不能委屈孩子”;在消费品的选择上,是“宁可多花钱,也要为孩子买最好的”。与孩子在家庭中至高无上的地位相对应,孩子的消费成为家庭消费的“重头戏”。
期刊
案例:  好朋友课间做游戏,  不慎摔成大腿骨折    刘婷(化名)和徐倩(化名)是小学五年级的同班同学,也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学习、玩耍。  一个雨雪天,课间休息。刘婷和徐倩在教室后面玩手推手的游戏。她俩是面对面、手推手地推着玩,由于徐倩手冷,刘婷就借了一只手套给她。快上课时,刘婷问徐倩要手套,徐倩和她闹着玩,就是不给。刘婷就去抢,徐倩无意间推了她一下,刘婷脚底一滑就摔倒在了地上,导致
期刊
作者小档案:  刘小玲,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审,一级作家,广东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那红缨枪火红的缨穗,几十年飘扬在我的生命里,成为我生命永远的信念。  那还是我读小学的年代,父亲的人生走进了低谷———他原本是位工人工程师,曾对两种印刷机进行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印刷生产力。父亲因此被评为广东省先进工作者,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就在他事业如日中天时,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把他打到人生的谷底。
期刊
被奶奶带大的冬冬,羡慕别的孩子有爸爸妈妈的疼爱,他因此变得自卑,冷漠、孤僻。新来的班主任和全体同学一起,共同为他设计了一个“拯救”计划。    r画画填充孤独    豫中平原上,有一个叫东岳的小镇,冬冬和奶奶就住在这个镇上。在很小的时候,冬冬的妈妈就去世了,爸爸跑到外地打工一直没回家,奶奶把冬冬带大。  冬冬不知道爸爸妈妈的怀抱是什么滋味。每次看到别的孩子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幸福的样子,冬冬马上会硬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