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条经验是宝贵的。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入门之径。对于学生而言,文言文的朗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第一,朗读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不断积累材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的文人墨客,像七步成诗的曹植,若非平时读得多背得多,学富五车,能文思泉涌,才高八斗吗?听说巴老十二三岁时就能背《古文观止》,茅公能背《红楼梦》等等,不多读多背,能写得出那些划时代的扛鼎之作?
第二,朗读有利于形成语感,提高审美能力。
文言文言约意丰,表现力强,有着独特的魅力。沿用至今的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大多出自文言文。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深邃,丰富典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而且能更好地继承人文传统,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母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母语,提高自身修养。
第三,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儿童在学习语文方面,其记忆储存的最佳时期是四、五岁至十三岁,正是由于大量的朗读、记忆,才使儿童的语言能力、记忆能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中学生而言应紧紧抓住这段黄金时间,大量朗读以至熟读成诵,加强记忆。那么,如何加强文言文朗读教学,我在此以《愚公移山》为例,浅谈文言文"五读"教学法.
1 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是朗读的起码要求,读清句读、正确停顿、读出语气、语调也是朗读文言文的要求。如:读准"箕畚龀亡厝"的字音;读出 "方/七百里惩/山北之塞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的节奏;读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调)"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教师准确、流畅、声情并茂的范读既可以给学生示范,又可以将学生带入课文所写的环境,熏陶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开启文本之门。
2 粗读课文——了解大意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么两个问题:1、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他们各说了什么?2、以小标题的形式归纳每段内容(如:高大的山 毕力平险 愚智之辩 天神相助)
3 精读课文——复述翻译
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然后参看注释和资料书,让学生分小组分段合作翻译课文。
3.1 先让学生回忆翻译的三项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还有翻译的五字方针:加。如"方"即"方圆"。改。如"仞"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倒装句,翻译时可译作"你太不聪明了!"省。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不译。
3.2 学生合作翻译课文,有疑义或不解的做好记号
3.3 师生互动,共同释疑,并归纳解词法。例如,当学生困于"投诸渤海之尾"的"诸"时,则授以"因境择 义"法,启发学生将"诸"的四个义项(①众、②之于③之乎④他、她、它们)分别放人该语境中,使上下文意畅通者便是;当学生困于"甚矣,汝之不惠"的句式时,则授以成分分析法,使学生了解这一句是主谓倒装句;当学生困于该句中的"惠"时,则授以"规律解惑法",凡古汉语的某个字译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是古字通假。
3.4 检查合作学习情况:让学生复述课文。把"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倒装句"、"省略句"进行归类,制成卡片,既使知识条理化,又方便记忆,积累文言语汇。
4 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文章不是无情物,蕴含在文中深远的意境、高妙的立意、细致的刻画等往往需要反复朗读才能领会。 "俯而读,仰而思",诵读玩味,读出情趣。读中围绕文章的内容、主题、写法进行探讨。
4.1 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4.2 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领会本文运用衬托和对比的写作特色。)
4.3 故事结尾写"神"和"帝"把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教师把结尾改为:"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两座山挖掉了。"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对比,让学生比较优劣,通过比较,明确课文的结尾好:一是词语运用生动,山神"惧",上帝"感",夸娥氏二子"负"。表现出愚公移山的壮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二是富有神话色彩。)
4.4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理解本文的寓意:愚公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这种精神无论对学习、对工作,还是对建设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但是,愚公的办法不很高明,让学生再替愚公想些别的办法,学生交流结束后,将观点整理成文,写一篇小作文,题为《我看愚公》或《我帮愚公》。)
5 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教育先辈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多读、熟读以至像陶渊明不求甚解似的死记硬背一定数量的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学生先有丰富的积累,再长期消化吸收,学习古文就会事半功倍。
总之,我们应该还给学生朗读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开窍,在读中陶冶情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如浴春风,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营养中。
第一,朗读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不断积累材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的文人墨客,像七步成诗的曹植,若非平时读得多背得多,学富五车,能文思泉涌,才高八斗吗?听说巴老十二三岁时就能背《古文观止》,茅公能背《红楼梦》等等,不多读多背,能写得出那些划时代的扛鼎之作?
第二,朗读有利于形成语感,提高审美能力。
文言文言约意丰,表现力强,有着独特的魅力。沿用至今的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大多出自文言文。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深邃,丰富典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而且能更好地继承人文传统,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母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母语,提高自身修养。
第三,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儿童在学习语文方面,其记忆储存的最佳时期是四、五岁至十三岁,正是由于大量的朗读、记忆,才使儿童的语言能力、记忆能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中学生而言应紧紧抓住这段黄金时间,大量朗读以至熟读成诵,加强记忆。那么,如何加强文言文朗读教学,我在此以《愚公移山》为例,浅谈文言文"五读"教学法.
1 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是朗读的起码要求,读清句读、正确停顿、读出语气、语调也是朗读文言文的要求。如:读准"箕畚龀亡厝"的字音;读出 "方/七百里惩/山北之塞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的节奏;读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调)"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教师准确、流畅、声情并茂的范读既可以给学生示范,又可以将学生带入课文所写的环境,熏陶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开启文本之门。
2 粗读课文——了解大意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么两个问题:1、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他们各说了什么?2、以小标题的形式归纳每段内容(如:高大的山 毕力平险 愚智之辩 天神相助)
3 精读课文——复述翻译
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然后参看注释和资料书,让学生分小组分段合作翻译课文。
3.1 先让学生回忆翻译的三项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还有翻译的五字方针:加。如"方"即"方圆"。改。如"仞"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倒装句,翻译时可译作"你太不聪明了!"省。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不译。
3.2 学生合作翻译课文,有疑义或不解的做好记号
3.3 师生互动,共同释疑,并归纳解词法。例如,当学生困于"投诸渤海之尾"的"诸"时,则授以"因境择 义"法,启发学生将"诸"的四个义项(①众、②之于③之乎④他、她、它们)分别放人该语境中,使上下文意畅通者便是;当学生困于"甚矣,汝之不惠"的句式时,则授以成分分析法,使学生了解这一句是主谓倒装句;当学生困于该句中的"惠"时,则授以"规律解惑法",凡古汉语的某个字译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是古字通假。
3.4 检查合作学习情况:让学生复述课文。把"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倒装句"、"省略句"进行归类,制成卡片,既使知识条理化,又方便记忆,积累文言语汇。
4 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文章不是无情物,蕴含在文中深远的意境、高妙的立意、细致的刻画等往往需要反复朗读才能领会。 "俯而读,仰而思",诵读玩味,读出情趣。读中围绕文章的内容、主题、写法进行探讨。
4.1 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4.2 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领会本文运用衬托和对比的写作特色。)
4.3 故事结尾写"神"和"帝"把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教师把结尾改为:"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两座山挖掉了。"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对比,让学生比较优劣,通过比较,明确课文的结尾好:一是词语运用生动,山神"惧",上帝"感",夸娥氏二子"负"。表现出愚公移山的壮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二是富有神话色彩。)
4.4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理解本文的寓意:愚公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这种精神无论对学习、对工作,还是对建设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但是,愚公的办法不很高明,让学生再替愚公想些别的办法,学生交流结束后,将观点整理成文,写一篇小作文,题为《我看愚公》或《我帮愚公》。)
5 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教育先辈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多读、熟读以至像陶渊明不求甚解似的死记硬背一定数量的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学生先有丰富的积累,再长期消化吸收,学习古文就会事半功倍。
总之,我们应该还给学生朗读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开窍,在读中陶冶情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如浴春风,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营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