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以人为本”理念有内在联系的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人本”与“物本”观念相对立,相排斥;二是“人本”与“人权”观念相一致,既然以人为本,那么人的权益、权利、尊严、发展等必得到尊重;三是“人本”是“民本”的前提,“人本”蕴含“民本”,人民总是绝大多数,“人本”必引伸到“民本”。而“民本”则与“官本”相对立,因此,讲“以人为本”,就要否定“官本位”的观点与体制。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中,贯穿着“人本”、“民本”思想。儒家的仁爱思想,“民为贵、君为轻”,大同世界;老子的“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现代的社会主义更是为人民的幸福。因此,“以人为本”理念是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目前,在不少人的内心深处,对“以人为本”的认同仍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比如,认为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缓解社会矛盾的基本办法;认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为了社会稳定,政权巩固,就要以人为本;认为以人为本,让人的积极性发挥出来,经济才能上去;认为能关注民生问题,就做到“以人为本”了;认为只有讲以人为本,才能有民生工程的政绩;等等。这些认识是很现实的,也是有道理的,似并无不当之处。但是这样对“以人为本”的认识其层次是低的,是不到位的,因而需要提升。
由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是认识的质变。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变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此期间,人们习惯了以物质状况、金钱多少去衡量优劣,忘记了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水平,这是形成以物为本的历史背景。以物为本倾向的泛滥,正是造成经济发展、环境破坏,财富增长、贫富悬殊,物质增加、精神滑坡等社会问题的根源。因此在认识上,如果不能自觉摒弃以物为本的思维方式,以人为本就只能停留在低层次上,不可能真正实现科学的发展,对此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以人为本”就是要明确:人是目的,经济发展、物质成果要服务于人的生活、尊严、发展的需求。温家宝总理强调:“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是让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把发展经济这个手段当成目的,是经常会发生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的状况是硬性的,看得见摸得着,而相对来说人的状况较多是软性的。经济发展的硕果,可在短期内体现出来;人的发展成果,要有较长时间才能显现。这是妨碍人们在实践中落实以人为本指导理念的一个严重的干扰。为此也要解放思想,提升认识。
对“以人为本”的认识还有一个被动与主动的不同层次。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处于一个矛盾突显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倒逼着执政者要加大关注民生的力度。存在决定意识。这应是近年来“以人为本”越来越被宣传和实践重视的一个现实原因。然而如果停留在这个认识层面,就是一种被“以人为本”。因此,对以人为本的认识又存在一个由被动向主动提升的问题,即把它从作为解决矛盾的手段,提升到作为根本宗旨的层面。因为以人为本与一向讲的“为人民服务”和目前倡导的“为群众谋幸福”是统一的,都是我们的根本宗旨。
以人为本理念是统揽全局的还是只关系民生问题,这又是一个必须明确的认识问题。“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这个提法很振奋人心,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然而,如果仅把以人为本局限在指导“民生”工作上,而认为其它领域,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文化强省、深化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等等,与“以人为本”的关系不很密切,不那么直接,可以忽视用“以人为本”对其内在的根本的指导作用,这种认识就需要提高了。这里要明确的是,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统揽全局的,要做到科学发展,无论哪个领域,以人为本理念都必须起着方向性、内在性、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责任编辑:周振国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中,贯穿着“人本”、“民本”思想。儒家的仁爱思想,“民为贵、君为轻”,大同世界;老子的“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现代的社会主义更是为人民的幸福。因此,“以人为本”理念是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目前,在不少人的内心深处,对“以人为本”的认同仍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比如,认为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缓解社会矛盾的基本办法;认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为了社会稳定,政权巩固,就要以人为本;认为以人为本,让人的积极性发挥出来,经济才能上去;认为能关注民生问题,就做到“以人为本”了;认为只有讲以人为本,才能有民生工程的政绩;等等。这些认识是很现实的,也是有道理的,似并无不当之处。但是这样对“以人为本”的认识其层次是低的,是不到位的,因而需要提升。
由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是认识的质变。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变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此期间,人们习惯了以物质状况、金钱多少去衡量优劣,忘记了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水平,这是形成以物为本的历史背景。以物为本倾向的泛滥,正是造成经济发展、环境破坏,财富增长、贫富悬殊,物质增加、精神滑坡等社会问题的根源。因此在认识上,如果不能自觉摒弃以物为本的思维方式,以人为本就只能停留在低层次上,不可能真正实现科学的发展,对此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以人为本”就是要明确:人是目的,经济发展、物质成果要服务于人的生活、尊严、发展的需求。温家宝总理强调:“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是让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把发展经济这个手段当成目的,是经常会发生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的状况是硬性的,看得见摸得着,而相对来说人的状况较多是软性的。经济发展的硕果,可在短期内体现出来;人的发展成果,要有较长时间才能显现。这是妨碍人们在实践中落实以人为本指导理念的一个严重的干扰。为此也要解放思想,提升认识。
对“以人为本”的认识还有一个被动与主动的不同层次。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处于一个矛盾突显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倒逼着执政者要加大关注民生的力度。存在决定意识。这应是近年来“以人为本”越来越被宣传和实践重视的一个现实原因。然而如果停留在这个认识层面,就是一种被“以人为本”。因此,对以人为本的认识又存在一个由被动向主动提升的问题,即把它从作为解决矛盾的手段,提升到作为根本宗旨的层面。因为以人为本与一向讲的“为人民服务”和目前倡导的“为群众谋幸福”是统一的,都是我们的根本宗旨。
以人为本理念是统揽全局的还是只关系民生问题,这又是一个必须明确的认识问题。“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这个提法很振奋人心,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然而,如果仅把以人为本局限在指导“民生”工作上,而认为其它领域,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文化强省、深化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等等,与“以人为本”的关系不很密切,不那么直接,可以忽视用“以人为本”对其内在的根本的指导作用,这种认识就需要提高了。这里要明确的是,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统揽全局的,要做到科学发展,无论哪个领域,以人为本理念都必须起着方向性、内在性、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责任编辑:周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