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再接近!

来源 :热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unbw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8年,我用700元为自己购买了一件那个年代的奢侈品,一部135相机。
  2000年,我用非常便宜的价格,700元购买了一台老式双镜头120相机。
  2008年,我开始用4x5页片大幅相机拍摄作品。
  在我看来,相机和冰箱,电视,洗衣机,电脑一样,就是一件工具,无论是拍摄胶片还是数码,相机只是一个器物,它的光圈速度无法控制我的思想,它只能够完成我为它设定的程序,仅此而已。
  我从小就有一种天性:让日常生活里普通平淡的东西转变为有艺术美感的新东西,直到今天我还是喜欢化平淡为神奇。人的天性里有的东西是后天难以培养的,做艺术的特别之处就是天赋,天赋让你投入全部的热情并使其展开,直到灵感到来的瞬间,成就了艺术家和他作品的灵魂。22年前的1988年我遭遇了相机,相机让我的这种天性得以舒展,相机成为我展现艺术才华最恰当的工具。它同时让我充满好奇,怀着对人和景的陌生感,用灵性的心去接近和观察,从而留下自己内心里想要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当你游荡在陌生的地方,遇见到你想要拍摄的对象,那一刻,本能地就想去接近他们,暗算着,猜度着面前的一切,从而解决内心不再孤单的独白。
  面对出现在我面前的人物形象,我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暗自解构和想象他(她)的生活隐私和生活背景,他(她)的过去现在将来,他(她)其实本身和我没有一点关系,但是他(她)现在是我的拍摄角色,我必须要尊重他(她),这是拍摄的前提。但是最后的真相在照片里是无法有答案的。照片只是作为平面图像的记录而已,摄影师也只是一个过客,真相不属于你,更不属于你的相机镜头,你只是接近了一点表皮,你的照片可以为更进一步接近真相作为参考,所以你必须记住所谓现实不等于真实,眼见为实是片面性的。摄影记录的只是生活的某个切片,某段片面。拍摄中想要表达的东西只能是自我主观的影像再现,将作品呈现出来对摄影师来说已经足矣。我毫不掩饰地认为摄影中的许多东西都极有可能是一种“假相”,“所有照片都精确,但没有一张是真相。”
  我在摄影包上写过几个简单的字:“接近,再接近!”它可以显影出我的那种摄影精神状态,同时也是我生活记忆中的符号。“接近”所借助的相机只是工具而已,我甚至常常会忘记相机的存在,聚精会神的目光总是关注我内心所期盼的某些场景构成能在瞬间里出现。人与人,人与环境,还有光线,影调,结构,在最绝对、最准确、最恰当的那一瞬间按下相机快门。我在后期制作照片时从不剪裁照片。
  我不知道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个体户”这名称是何人命名的,我们得感谢命名者(他是先知),我非常欣赏“个体户”的称谓。因为我就是一个非常个体、独立、自由的摄影师,孤独、寂寞和矛盾随时伴随左右。我固执地一定要亲手、亲身、亲心地去体验、去做、去感受和思索。只有如此的状态才可以在矢放中明白自己活着的理由,同时也把生存的艺术观念寄托在照片里,因而累,也因而乐。正如艺术批评家杨小彦所写:“个人立场才是影像当中最重要的因素,个人影像才是构成丰富多彩的影像的历史。因为,在一部影像的历史如果没有个人的立场,那才是真正让人心虚的‘空白’。”
  
  镜头背后
  文字整理_陈成
  
  艺术家和摄影师的区别很大
  楚桑: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拍成都郊区的?
  齐鸿:成都城乡结合部?那个很早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断断续续的,比较集中是这三四年。这个要记录起来,很有意思,有点荒诞。
  楚桑:有些人也拍城市风情,有怀旧的情愫,更多是作为材料记录,但没什么文本记录,而你应该说是记录了成都城市的变迁和生活的改变。除了你以外还有人做得更好吗?
  齐鸿:没人比我做得好,他们没有抓住魂,我是带有主观色彩在做,还有部分带有行为观念的东西。
  楚桑:你的东西在镜头虚实间,有摆拍和设计。这接近我们说的观念摄影,但又与那种后期的电脑制作一类不同,基本还在传统的摄影范畴里。你在潜意识上,觉得摄影不是图像的技术,还是艺术的范畴。
  齐鸿:对,艺术家和摄影师的区别很大。
  楚桑:那你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
  齐鸿:我没有位置。
  热道:两者的分野在哪里呢?有个怎样的标准呢?传统对摄影的判断更多是基于技术的分野,目前很多把摄影和图片都区分不开。
  楚桑:图片作为影像艺术,要求很苛刻,而简单摄影是手艺。但是主流摄影界不这么看,我觉得这是保守的倾向。他们觉得镜头可以说明一切,实际不是那么回事,不同的人拍出来的是不一样的,真正的摄影是摄影师在拍,不是相机在拍,你要做观念做图像不是简单技术、流程的问题。传统摄影不关注这一块,没有太多的理念在里面,还是有好的,但就经典而言是过去的。
  热道:以前大家知道的都是主流摄影,单纯的风光或新闻纪实一类,现在开始觉得这个也可以是当代艺术。或者说我们不再满足于摄影单纯的纪实功能了。
  齐鸿:所谓的作为当代艺术的摄影与行为艺术有直接关系,行为做完后留下图片,就是当代艺术了。其实,摄影的历史只有一百七十多年,它就是当代艺术。我们现在看一些老照片,难道它就没有观念了吗?以前的划分,什么风光类,纪实类,观念类,等等,是不科学的,自己把自己弄得小气了。
  楚桑:也不完全是因为和行为艺术发生关系。所谓当代,那就是要与时下社会生活发生关系,要说反映生活历史,摄影在所有艺术门类中最直接最敏锐,只是我们之前做得不好。另外当代性还有一个是技术本身,从形式层面来说,有个二次加工的问题,当代的观念艺术其实是个加工艺术,是思想的加工,缺乏了它当代艺术就不存在了,所以怀旧、风光、新闻一类的照片要排除在外。
  齐鸿: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观念有问题,开很好的车,拿很好的器材,说是去创作。面对大自然怎样创作?面对喜马拉雅山,你只能跪下,怎么创作?扯淡!
  楚桑:他们还是研究,主要琢磨的是机器和自然这部分,不太关心自己做什么。
  齐鸿:他们依赖器材好,而不完全依赖摄影。
  楚桑:这是简单摄影的一类,这也是很大一群人在做的。简单摄影是稍微有点修养就行,复杂摄影,需要思想。
  热道:那你怎样和他们拉开距离呢?
  齐鸿:我要在现实中做出超现实的东西,人物是现实的人,但传达出超现实的东西,这更接近绘画。用顾铮的话说,具有的强烈的主观性,模糊了记录与表现的边界。
  楚桑:这是把传统摄影本身变成材料,在此基础上加工,再进一步就直接设计场景效果,传统摄影没有这种加工。比如你的红系列,红领巾经过你的处理后,它就符号化具有意义了。
  热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齐鸿:摄影从本质来讲全是假相,没有真相,但是准确精细。影像具有欺骗性,甚至新闻摄影放在长时间段来讲,那个片刻也是假的。
  楚桑:瞬间的拍摄,被定格下来,以点概全,事件本身不全面,但这不重要,摄影本来要求的就是瞬间的线索。
  齐鸿:这个线索是接近真相的可能,但不是真相本身。
  楚桑:这里面有个摄影者的选择,主观角度的不一样。
  齐鸿:就是因为这样,摄影才有它的魅力。
  热道:所以它还是绕回柏拉图的定义来了,真实的影子。
  楚桑:是摄影师生活的影子。但是艺术的本义是真实的。
  
  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楚桑:当代摄影应该与当代的其他艺术门类有所交流。关于成都摄影圈,在我的观察里,好像就你对比较宽泛的艺术感兴趣,比如架上艺术、雕塑什么的,这些对你的摄影有影响吗?
  齐鸿:我喜欢和艺术家玩,但与主流摄影圈比较疏离。我认为受不受影响没有多少关系,所谓艺术家我一直觉得就是上帝赐予你天分的问题,只是有的人天分多点,有的人少点。天分多点的可能慢慢积累到一流,这需要时间来验证,比如齐白石三四十岁的时候还只是木匠,到七八十岁,多了不得的大画家。其实影像比绘画难,而且很累。
  楚桑:它很容易平庸。此外,摄影很难挂在家里,不觉得它是艺术品,当然它本身的传播也有问题,大量的图片出现在印刷物上充当配角,很难有人去分辨。文化机构也还没太关注到这一点,很多收藏家没有想到这一点,这是处女地,看哪个先去开发。
  齐鸿:中国人对它的价值的认识还没到位,觉得不过是一张照片嘛。我前几年遇到很好耍的事情,说是买了胶卷,让我去拍几张,多好笑。广东美术馆2003年有个《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的摄影展,收了当时有两百来个摄影家的作品,成都选了我、陈锦和黎朗,当时作品价格很便宜,一张五百块。但这个展影响很大,现在欧洲都还在排期做展,这是应该纳入当代中国艺术史的事件,是影像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热道:能不能谈谈成都的摄影圈,是否作为一个地域性的群体出现了?
  齐鸿:其实用不着正名,在哪儿不重要,艺术家永远是个体,与群体无关。
  热道:但在有意无意间会形成一个圈子。群体是外加的我们的认识和区划,并非仅指作品的地域色彩或趋同性。
  齐鸿:成都总体比较松散,顺其自然的心态,没有机构来做,影像在本地也不受重视,但是我们在外面很受重视,北京上海广州甚至国外都有很多展。
  楚桑:非常奇怪,成都油画暴热,国画温吞部分冒尖,雕塑也还可以,摄影有些问题,始终处于夹层中,比较尴尬。此外,成都和上海、广州比在观念上还是要落后些,同样的技术工具水平,人家的观念走得很远了,他们在记录这个时代的变迁和我们身边的事情上,确实领先。比如上海翁奋,在2000年左右就开始记录城市的变化。成都的摄影师对成都本土的变化关注不够。
  齐鸿:成都在这几年已经往国内一流的方向在走了,我们沉得住气,不花哨,不着急,不急功近利,结果外面的人很意外地发现成都人的东西做得不错,主体性鲜活,与他们有差异性。
  楚桑:成都所有的艺术都不尖锐,它都退在后面,很个人化。
  齐鸿: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术探讨的缺席,北京有李媚,上海有顾铮,广州有杨小彦,但成都找不到类似这样的评论家,没有学术气氛。在成都影像的地位很尴尬,做展的意义不大,看得懂的人很少,看的都是表皮,看不到后面的摄影师,在欧洲不一样他们一般是先看摄影师再看作品。
  楚桑:在成都过去风光摄影是强势,导致摄影畸形发展,觉得好的摄影就是那种,就像过去看画一样,喜欢画得象的和乖巧的,像你齐鸿这种反而觉得不是摄影,有些图片人家会认为聚焦都不准,曝光也不对。
  齐鸿:对,不符合传统的规则。
  楚桑:一般人不会思考摄影师的聚焦也许不是镜头而是眼光,他是思想在聚焦,但是大多数人认为是镜头在聚焦。
  齐鸿:我认同这样的说法,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艺术家自己更有意思。
其他文献
林和生/祖籍山东,1954年6月27日生于四川乐山,1981年毕业于乐山师范学院数学系,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硕士学位,现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著有《犹太人卡夫卡》《地狱里的温柔:卡夫卡》等。    1.人性的吊诡  励志大师诺曼·文森特·皮尔劝诫癌症患者:“也要为医学和医生祷告”,因为“医学和医生也是上帝派来的”!以此类推,可及世上万物万事,是谓“万物万事相互效力”,亦可谓
期刊
杨杨/水瓶座,前科学记者。在烟台海边度过大学四年,2006年毕业于环境工程专业。现为松鼠会编辑。    恕我落伍,几天前才撞见一条过时的消息:在东京的一家购物中心,安放了一台小型生产设备,每天接待20位顾客自制粉底、胭脂甚至眼影唇膏,任由她们在一块调色板上调出自己喜爱的色彩,1小时内就可完成生产和包装。  这让我想起看过的一本回忆录,作者是曾跟随慈禧的宫女德龄。那会儿正是春心初动虚荣半萌的年纪,着
期刊
陈赤兵/出身新疆,现居成都。出版《小鸟凶猛》、《原地飞翔》、《只有蝴蝶,但随风而逝了》等小说;曾给《南方航空》、《时尚芭莎》、《爱人》、《私人坊》、《优生活》、《环球游报》等报刊撰写专栏;曾任多家杂志主编。    在德国的一所女校里,玛努拉像所有的同学一样崇拜老师弗劳蕾——因为她是所有教师中最温柔的女人。但是不久她们便彼此感到异样的吸引。一天晚上,老师弗劳蕾到宿舍和女孩们说晚安,她在每个人的额头上
期刊
古琴,旧时单称为“琴”。本世纪初才加上前缀,称之为“古琴”——一个人卖新琴卖不出去,索性埋地里几年便能当古琴卖了。有“古”做注释,其文化底里便不可同日而语,能统领并索引上下五千载的文化积淀,并以博大厚重自居自持。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身负的盛名计有:君子之器、四艺之先、八音之首、国乐之父。所谓众器之中,以琴最优,众器不能丽其德。魏晋以后,作为文人的专属乐器,与古琴对应的牛逼人物不胜枚举,无
期刊
在仁寿县的一次晚宴上,一盘炸得金黄、喷香扑鼻的佳肴上桌,东道主告称那叫油炸竹公。并作介绍:“竹公”就是竹象,俗称笋子虫,虫及成虫均以竹及笋为食,造成大量退笋、断头竹和畸形竹,是危害竹业的罪魁。那松快的表情,仿佛在说“大城市来的客人”恐怕连听说此物的机会也没有。  倘若一个人一生都生活在大城市,不曾到过乡间,那么东道主的表情也算是恰如其分。    关于竹象的记忆碎片  有一句妇孺皆知的成语叫做“雨后
期刊
2009年的所有大片之中,最值得人寻味的一定是岁末上映的《2012》,都是人们的末世情绪在买单。人们总是无法停止思考关于“自己将如何终结”这一类命题。对生命的敬意以及对死亡的恐惧,让人们对末世的兴趣度远远高于信仰。于是《2012》将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灾难片了,我们大可称其为“哲学片”。    回顾去年,似乎是终结在一片对于末日的讨论声中。然后,在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发现自己还剩下1085天可活。
期刊
赵柏田/1969年出生于浙江余姚。小说和随笔作家,文化学者。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多种。近年尤以“中华书局·赵柏田作品系列”在知识界和读者群中广为人知,被境内外媒体誉为“黄仁宇与史景迁的合体之作”。    1.玩笑  应麟德14岁那年离开家乡慈溪应家河塘,进了上海的一家钱庄做学徒。后来又离开那家叫福源的小钱庄,进了总部设在上海的中国棉业银行,短短几年,就做到了银行出纳股主任的位子。  但据说此人
期刊
自我和自我意识中才承认价值的躯体  像极了  死亡沙海中纯美化身的蜃景    名利可是身外之物?  那什么才是身内的安在  是心吗?     她妄念吗?  她忠诚于健康躯体的安宁吗?  唯有身体康乐吗?  那心的背离该判终身监禁    谁贵为西方衲子?  谁遗失蒲团上不老的黄金?  虔诚是安守的本分吗?  那节欲的修行就是多余    唯有不肯安宁吗?  学秋江里腾跃的红鲤吧  仅是不能致远吗?  
期刊
杨键/1967年生于安徽马鞍山,有诗集《暮晚》和《古桥头》,曾获首届刘丽安诗歌奖,2007华语传媒文学奖等。    冬天的时候,最苦的是老人了。妈妈说,你看,我的牙就像棺材钉。我说,棺材钉是什么意思?她说,我讲的棺材钉呀,就是棺材还没有钉上,只是插在棺材缝里,等家人看完以后再赶紧钉上,我的牙就是这没有钉牢的棺材钉。我妈的牙确实所剩无几,胡乱插在牙床上。有时候早晨吃药,就连药片也会陷在牙缝里,她得喝
期刊
I那只小母牛被拉走的时候我正在默坐静思。我端和的外貌与微闭的眼睑让牛们以为我已在意念中进入另一世界。我常常告诉它们说,那个世界是我们的终极,我们只有通过承受这世间的苦难才能达到我们的终途。我的牛们都是我的信徒,它们都信了我的信念——可天知道,这是它们的信念,我所灌输给它们的信念,而非我自己的信念。  我知道那只小母牛被拉走时眼睛里充溢着忧伤的泪水,整个柔顺的身体都因恐惧而战栗着。它与拉它的人僵持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