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记忆,记住江南古城的古老精神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2007110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人故居如果空有房子,只是躯壳,有了记忆,有了故事,才有灵魂,才会生动,才有寄托,才有传承。正是如此,保护区、姑苏区古保委联合各街道,深入开展了历史名人记忆延续项目,挖掘苏州名人文化,扩大“江南文化”影响力。经历此次寻访,不但将更大范围的人群吸引到古城保护工作中来,激发大家对古城保护的热情和责任感、使命感,也将古城保护的社会整体氛围营造得越来越浓厚。
  记忆抢抓不限底册
  就片区内文保单位数量而言,双塔街道现有文控保建筑70余处,可以估量,辖内名人故居数量也不少。此次寻访,街道上下一心,组织工作有条不紊,制定了“三不限于”原则:一不仅限于底册数据,多方挖掘;二不仅限于后人讲故事,更通过书籍、古籍、网络等多角度挖掘故事内容;三是不仅限于文字资料,结合扎实的文物巡查数据及社区日常活动。考虑到当事人的配合程度,寻访的方式方法也灵活多变,“但我们设定了底线,至少要做到有迹可循。”双塔街道项目负责人介绍道。最终呈现的,不仅有图文资料,更有集思广益的视频资料等,生动展现了名人故居及其周边用言语难以描绘的气质风貌。
  寻访中,时有意外收获。市面上流传的名人与故居的故事,绝大多数源于第三方角度,很少当事人亲述。九如巷張宅是赫赫有名的张家四姐妹的故居,也是她们的父亲张冀牖的故居,但并不在此次寻访底册中。然而张冀牖创办了苏州乐益女校,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更从这里出发,意义非凡。在拜访张家后人时,寻访组获悉,张冀牖留下了大量当事人资料。张家后人为了更好地传承张家精神,愿意将这些资料公开。于是双方商定,后期由社区联合共建单位,帮助老先生共同整理挖掘这些珍贵的资料。
  “排摸工作总有新发现,而内容的再挖掘再发现,也有助于我们对名人故居的重新理解,让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带上了情感和意识,理解‘保护’不但房屋要保护,记忆也要抢抓。”双塔街道项目负责人说。
  记忆史料有理有据
  沧浪街道今年主要对大石头巷吴宅、洪钧祖宅(故居)、承谵安故居、沈瓞民故居四处老宅开展记忆延续项目。除了听后人及族人讲述相关记忆故事,也邀请更专业的第三方,以及文史专家、片区规划师等一起来挖掘、查找散落于各处的信息资料。“有些信息模棱两可,就算是后人也莫辨真假,而专家可以帮助我们从专业领域或者换另一个角度,辨别、解析信息资料。”沧浪街道项目负责人介绍道。
  像大石头巷吴宅,目前正在修缮,相传那里曾是沈复旧居,后由上海富商吴南浦将宅子买下成了吴宅,后人吴觉荪就生动讲述了几代人在此的居住情况。
  吴觉荪也提到,他祖父告诉他,宅子是沈三白故居,后人出售了宅子。可寻访组查阅方志资料,只说是“相传”,而沈复只在《浮生六记》中有记述“迁居饮马桥之仓米巷”及“迁仓米巷……开窗对陆氏废园,但有荒凉之象”的句子,没有明确提到过大石头巷。
  大石头巷和仓米巷,其实是东西向紧挨着的两条平行的巷子。现吴宅前门北向,后门通仓米巷,过去,这种前后两个门开在两条巷子里的老宅很常见。文史专家提出一种可能性,即过去的人常以自己经常出入的出入口作为宅子的地址。沈复及家人出入都在仓米巷,就以仓米巷为宅址。“从当时来讲,比起大石头巷,仓米巷是一条更热闹的巷子。”沧浪街道项目负责人说。
  后人寻访不畏曲折
  有关于此次历史名人记忆延续项目,虎丘街道完成了对留园、许宅雕花楼、玉涵堂、吴晓邦故居、叶天士故居5处名人故居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街道给自己设置的要求,是寻访中一定要见到名人后人,听他们亲自口述记忆,将与古建老宅有关系的故事记录下来,之后按照人物生平、涉及领域、家族沿革、名人故居情况这样的脉络来整理。然而在真正的寻访过程中,常常是几经波折才辗转联系上。
  在苏州西园,寻访组见到了由上海赶到苏州,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的孙辈盛毓凤,听其讲述曾名“东园”的留园盛家情况。在上海,寻访组找到了20世纪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吴晓邦的孙辈,摄录下影像资料,之后又特地冒雨赶到吴晓邦在太仓沙溪的祖宅,参观、收集资料。就在寻访组以为要找到叶天士故居后人无望时,却在历经岁月,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的故居后院,找到了原房东的后人。玉涵堂也找到了原房东的后人,听其讲述了其父当年经历的离奇故事。而许宅雕花楼的后人,最终没有找到,资料源于“山塘活地图”徐文高十多年前,电话采访当时身在上海的雕花楼后人时记下的笔记。“那位后人当时的年纪也已有八九十岁了。”工作人员说。
  记忆是名人故居的灵魂,而名人故居对于后代而言,或许也是一种精神寄托。工作人员深有感触:“他们往往对故居老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怀有深厚的情感,有人向我们回忆起老宅里曾经很大一棵桑树……如果没有疫情,一些后人每年要回来看上一两次的。”
其他文献
有趣的人生,一半是人间烟火,一半是山川湖海。  忙忙碌碌大半生,退休之前,生活里是柴米和油盐,退休之后,生活里可以是诗和远方。说走就走,是人生最华丽的奢侈,也是最灿烂的自由。但这样的奢侈和自由不是人人都有,有一对古城区的老夫妻却做到了。一辆车,两个人,游遍大江南北,看日月星辰,览山水风光,过神仙眷侣一样的日子。  章淳凯、陈泳黎夫妇,今年都已68岁,两人结伴旅行的历史从55岁退休时开启,到今年已经
期刊
退休以后,如何开启新的人生?  有人给儿女带娃,陪孙辈成长;有人加入广场舞大军,健康养生;还有人把自己的晚年活在了旅游的路上;当然,更有人重拾一門技艺,开创了一番新天地。  人生的际遇有时候就是那么神奇。将来会喜欢什么,从事什么职业,成为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职业,似乎都是未知,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机缘就能改变一生。  与葫芦丝偶遇,开启晚年新乐章  20多年前,45岁的邢晓燕跟着当时的社会大潮办理了内
期刊
在《礼记·礼运》中,儒家描绘了一个大同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老有所终、“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俨然成了当时人们理想的老年生活。  你打算如何度过老年生活?不同年龄、不同生活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养老观。想法和选择或许因人而异,但选择一个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养老方式,度过一个从容愉悦的晚年,却是人们所共同期盼的。  00后 活出自己,老了也会很可爱  “不求功成名就,只求万事随心,即使不再年轻,也要活
期刊
前段日子,有条新闻被刷屏,60岁阿姨在抖音上迷恋上“假靳东”而给对方转账。这从侧面就反映了中老年人的情感缺失,在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老年人也需要精神上的关照与慰藉。  你想过退休后的样子么?有的围着儿孙转,有的行走在外饱览名山大川,也有的选择“再充电”,比如踏进老年大学重拾青春的记忆,不断丰富自身。老有所乐老有所学,总之不让自己“闲下来”,忙,才是正解。  老年教育打开了一扇窗  苏州的老年人与日
期刊
“孩子们忙,但还是希望有人可以陪陪我、说说话。”“不喜欢死气沉沉的生活,希望有同龄人聊聊过往,有年轻人聊聊现在和未来。”“但愿心脏和血压别来‘闹事’,身体健康是保障。再者就是吃得穿得好点,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儿。”这些都是老年人的肺腑之言,如何实现,如何成就他们理想的生活,催生了今天养老产业的日渐崛起。  在我国,养老产业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当前,养老产业市场高达10.29亿元。据中国社科院《中
期刊
老大爷购买保健品被骗,大妈旅游拍照挥舞丝巾,爸妈转发健康养生文……这些见得多了,难免暗自嘲笑两声。其实,老年人要是耍起酷来,可能就没年轻人啥事了。不信,你看看下面这位老人。  翁国良是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78岁退休眼科教师。退休前,他对自己老年生活已有规划,跟着在校学生一块儿旁听电脑课,边听边自学各个图文影像处理软件。做啥用?他并不知,先学了再说。殊不知,等他成为电脑达人后,带给大众一连串的
期刊
绿色空间让生活更美好,口袋公园让城市更精致。小而美的“口袋公园”,绝对是近两年市民家门口的“小确幸”。  蜿蜒的步道、青翠的树木、缤纷的花卉、整齐的草坪……眼下,行走在吴中,出门就能看到一幅自然图画,可以惬意地休息一下。一处处“口袋公园”,成为繁华闹市区中的静谧之地,附近的居民在这里纳凉聊天、健身休闲或打打棋牌,小小的空间,带给人们小小的幸福感。  散落在城市各处的“口袋公园”,不仅装点了城市容颜
期刊
似盛夏一般炙热的国庆假期,太湖畔一个新兴村落翩然而至,带来一丝秋的凉爽与惬意。林渡暖村,安顿心灵的耕读村落,于国庆第一天,暖心启幕。太湖畔网红专列小火车正式发车,带游人缓缓驶入林渡暖村的梦幻世界,小丑、音乐、营地、花海完美融合,林渡陶庐的陶器展正在如火如荼上演……  横泾林渡暖村揭开面纱  国庆长假的第一天,林渡暖村启幕仪式暨新村民招募大会在横泾举行。横泾拥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和深厚的吴地太湖农耕
期刊
与从前相比,人的寿命延长了,但毕竟还是有限的。年岁渐长,脸上刻上一道道皱纹,白发多了一根又一根。年华流逝,身体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经历了生命的喧嚣,来到了安静的晚年。孤独、衰老、焦虑、抑郁、失落、恐慌,负面的情绪一时间全部涌来。  暮年已来,无论是有过荣光和传奇的老人,还是一生平平无奇的老人,都躲不过岁月匆匆。年岁上去了,大家都只剩一个共同的身份:老人。  衰老不可避免,躲也躲不过。如何面对衰老,
期刊
养老问题是多年来人们关注的重点,不管你是20岁、30岁还是40岁、50岁、60岁,生活都和养老息息相关。当你20岁、30岁时,面临的是父母的养老问题,当年纪再大一些时,面临的就是自己的养老问题。那么以下人们关心的“养老问题”,给你解答。  问题1:该从什么时候开始规划养老?  中国有句古话叫“未雨绸缪”,意思是在没有下雨的时候,就考虑到下雨时的需求,以免风雨来时措手不及。对于养老这件事,同样适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