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厌学现象在高中生中长期存在。一位高三女生因为厌学导致情绪问题,联系心理老师通过微信咨询。由于高三学生的自主性比较强,但时间紧、咨询难度大,因此咨询师采用叙事疗法进行干预。具体干预方法包括:叙说故事,宣泄负面情绪;丰富故事,产生积极行为;发展故事,确立积极行为。最后来访者恢复了良好的学习状态,身心都有了良好的调整。
〔关键词〕叙事疗法;厌学;心理干预;高三学生
2020年3月8日,高三(1)班班主任联系到笔者,说她班有个女生情绪比较激动,希望能跟心理老师谈谈。由于是疫情期间宅家学习,我们只能加为微信好友,通过微信电话、视频沟通。当天我们第一次视频联系,“见到”该女生——小张,她神情较为沮丧,面容憔悴,举止略拘谨,但讲话条理明晰,倾诉欲强烈,偶尔情绪激动会哭泣。从这天到4月10日,对她共做了五次心理干预,返校后又约谈一次。由于高三学生的自主性比较强,但时间紧、咨询难度大,因此心理老师采用叙事疗法进行干预。以下是心理干预的主要步骤和延伸探讨。
一、叙说故事,宣泄负面情绪
教师要秉持“学生是他自身问题的专家”原则,以尊重、接纳的态度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生活事件和内心体验,我们称之为“问题故事”,并以合理的方式宣泄其负面情绪。这是改变问题行为的前提。
通过小张的叙说,得知她父母十几年前从贵州出来打工,现租住在打工地方某村,家境贫寒。据班主任介绍,她是班里最认真最刻苦的学生,每天5:40到教室,临近就寝熄灯才回寝室。“但她的成绩真对不起她的付出!”成绩大体中等,有时偏下。就这样一名努力的学生,开始上网课后状态越来越差,家长反映她手机不离身,听课不专心,发展到后来作业不交,到3月8日甚至哭着提出要休学。
辅导片段:(Z代表小张,T代表心理老师)
T:能告诉我,你学习上遇到了什么问题吗?
Z:我上课都听不懂,题目也不会做。我不想学了!我要休学!
T:你上课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很着急……6门都跟不上吗?还是部分学科糟糕?
Z:(思索片刻)是部分學科。
T:那是哪几门?最棘手的是哪科?
Z:(毫不犹豫地回答)数学。数学我一点都不懂,还有历史和地理。
……(具体讲述这三科的困难)
T:不知从何做起,这种情况的确让人很无助。一开始你觉得所有的学科都学不好,但仔细想想,是部分学科,具体来说最难是数学,其次是历史、地理,对吗?
Z:对!
倾听时,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向她表达理解,例如,“我能感受到你当时的那种绝望(愤怒、不甘心等)。”学生就会产生被接纳、被了解、被尊重等情绪体验。在面对面的心理辅导中,教师会允许学生因宣泄情绪而停顿,视频辅导也一样,教师要给她足够的时间去宣泄伤心、愤怒、绝望、无助等负面情绪。
T:我能感受到你当时的那种失望……能告诉我,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吗?
Z:11月开始我放弃数学,全力攻政史地。现在数学听不懂,题目也做不出。原本我想考好后放掉两门选考,没想到历史只考了79。我已很努力了,怎么会这么差!……(哭)今天实在受不了了……我不要学了。(说完她又开始哭泣,久久停不下来)
T:的确让人难以接受,这一个月的网课呢?
Z:哇……更崩溃!……假期里为网课配了手机,我就一直玩手机,晚上会玩到2、3点。正月十六开始上网课,学习状态极差,听课有时还玩手机。(你的失眠跟手机也有关?)部分吧,因为我觉得没有希望,很烦,只有玩手机才舒服一点。
二、丰富故事,产生积极行为
学生此时的生活经验是负性的,教师要鼓励她将自己与问题分离。于是辅导进入下一阶段——丰富故事,积累正向情绪,去想象和建构问题是一个人或一个物,外化出来再解决它。
(一)问题外化,积累正向体验
问题外化即让学生摆脱“我本身就是问题”的想法,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的问题或情绪命名,或是给学生一个道具当成问题,进行联想、对话、叙说,使得辅导过程生动起来。
教师提议小张对她的问题进行命名,她取名为“坠落”:数学和历史地理成绩都不理想,还有手机问题,自己没有希望实现高考目标。
问题命名后,将问题定义为学生生活中的破坏者,并不是她自身的问题。学生避免被质疑,用更加轻松的心态和视角审视自己面临的问题,这就大大缓解了“问题故事”带来的负面影响,减轻了由此产生的负性评价。
T:“坠落”怎么扰乱了你的生活?
Z:自从有了“坠落”以后,我就觉得很失望也很无力……甚至绝望,不知道怎么办。还有三个月,我怎么可能赶上去。(当时高考还没延期)
T:听上去你的“坠落”来自当初的选考复习策略:在考前两个月,把平时学语文数学的时间拿来复习选考科目和英语,换来现在只需要学5门的结果。那么回头去看这个策略,它错了吗?你会选择别的策略吗?
Z:应该没错的。全班除了不要读书的人,基本上都采取了这个策略。老师也跟我们说,全力以赴备战第一次选考,争取能扔掉一门,幸运的话是两门。
T:老师有没有说过别的?特别是数学老师?
Z:班主任说过,有可能一门都扔不掉,但不能灰心,继续奋斗到六月……数学老师说过,数学要多花时间多刷题。有一次我们作业做得很差,老师发火说,你们现在只知道选考,对数学这么不重视,考完一定会滑坡的。
T:别人要学6门,你只有5门,这是多大的优势!就是说引起“坠落”的选考策略本身是对的,但这个策略有副作用——数学因放松学习而成绩滑坡,而宅家学习又加剧了滑坡。
Z:嗯,也可以这么说吧。
(二)比喻象征,改变消极认知
教师运用幽默与想象力,给学生讲述一个象征性的故事,故事中将问题拟人化,借此与她一起描述、探讨问题如何影响、阻挠她达成心愿,开启学生积极的新认知。
〔关键词〕叙事疗法;厌学;心理干预;高三学生
2020年3月8日,高三(1)班班主任联系到笔者,说她班有个女生情绪比较激动,希望能跟心理老师谈谈。由于是疫情期间宅家学习,我们只能加为微信好友,通过微信电话、视频沟通。当天我们第一次视频联系,“见到”该女生——小张,她神情较为沮丧,面容憔悴,举止略拘谨,但讲话条理明晰,倾诉欲强烈,偶尔情绪激动会哭泣。从这天到4月10日,对她共做了五次心理干预,返校后又约谈一次。由于高三学生的自主性比较强,但时间紧、咨询难度大,因此心理老师采用叙事疗法进行干预。以下是心理干预的主要步骤和延伸探讨。
一、叙说故事,宣泄负面情绪
教师要秉持“学生是他自身问题的专家”原则,以尊重、接纳的态度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生活事件和内心体验,我们称之为“问题故事”,并以合理的方式宣泄其负面情绪。这是改变问题行为的前提。
通过小张的叙说,得知她父母十几年前从贵州出来打工,现租住在打工地方某村,家境贫寒。据班主任介绍,她是班里最认真最刻苦的学生,每天5:40到教室,临近就寝熄灯才回寝室。“但她的成绩真对不起她的付出!”成绩大体中等,有时偏下。就这样一名努力的学生,开始上网课后状态越来越差,家长反映她手机不离身,听课不专心,发展到后来作业不交,到3月8日甚至哭着提出要休学。
辅导片段:(Z代表小张,T代表心理老师)
T:能告诉我,你学习上遇到了什么问题吗?
Z:我上课都听不懂,题目也不会做。我不想学了!我要休学!
T:你上课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很着急……6门都跟不上吗?还是部分学科糟糕?
Z:(思索片刻)是部分學科。
T:那是哪几门?最棘手的是哪科?
Z:(毫不犹豫地回答)数学。数学我一点都不懂,还有历史和地理。
……(具体讲述这三科的困难)
T:不知从何做起,这种情况的确让人很无助。一开始你觉得所有的学科都学不好,但仔细想想,是部分学科,具体来说最难是数学,其次是历史、地理,对吗?
Z:对!
倾听时,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向她表达理解,例如,“我能感受到你当时的那种绝望(愤怒、不甘心等)。”学生就会产生被接纳、被了解、被尊重等情绪体验。在面对面的心理辅导中,教师会允许学生因宣泄情绪而停顿,视频辅导也一样,教师要给她足够的时间去宣泄伤心、愤怒、绝望、无助等负面情绪。
T:我能感受到你当时的那种失望……能告诉我,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吗?
Z:11月开始我放弃数学,全力攻政史地。现在数学听不懂,题目也做不出。原本我想考好后放掉两门选考,没想到历史只考了79。我已很努力了,怎么会这么差!……(哭)今天实在受不了了……我不要学了。(说完她又开始哭泣,久久停不下来)
T:的确让人难以接受,这一个月的网课呢?
Z:哇……更崩溃!……假期里为网课配了手机,我就一直玩手机,晚上会玩到2、3点。正月十六开始上网课,学习状态极差,听课有时还玩手机。(你的失眠跟手机也有关?)部分吧,因为我觉得没有希望,很烦,只有玩手机才舒服一点。
二、丰富故事,产生积极行为
学生此时的生活经验是负性的,教师要鼓励她将自己与问题分离。于是辅导进入下一阶段——丰富故事,积累正向情绪,去想象和建构问题是一个人或一个物,外化出来再解决它。
(一)问题外化,积累正向体验
问题外化即让学生摆脱“我本身就是问题”的想法,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的问题或情绪命名,或是给学生一个道具当成问题,进行联想、对话、叙说,使得辅导过程生动起来。
教师提议小张对她的问题进行命名,她取名为“坠落”:数学和历史地理成绩都不理想,还有手机问题,自己没有希望实现高考目标。
问题命名后,将问题定义为学生生活中的破坏者,并不是她自身的问题。学生避免被质疑,用更加轻松的心态和视角审视自己面临的问题,这就大大缓解了“问题故事”带来的负面影响,减轻了由此产生的负性评价。
T:“坠落”怎么扰乱了你的生活?
Z:自从有了“坠落”以后,我就觉得很失望也很无力……甚至绝望,不知道怎么办。还有三个月,我怎么可能赶上去。(当时高考还没延期)
T:听上去你的“坠落”来自当初的选考复习策略:在考前两个月,把平时学语文数学的时间拿来复习选考科目和英语,换来现在只需要学5门的结果。那么回头去看这个策略,它错了吗?你会选择别的策略吗?
Z:应该没错的。全班除了不要读书的人,基本上都采取了这个策略。老师也跟我们说,全力以赴备战第一次选考,争取能扔掉一门,幸运的话是两门。
T:老师有没有说过别的?特别是数学老师?
Z:班主任说过,有可能一门都扔不掉,但不能灰心,继续奋斗到六月……数学老师说过,数学要多花时间多刷题。有一次我们作业做得很差,老师发火说,你们现在只知道选考,对数学这么不重视,考完一定会滑坡的。
T:别人要学6门,你只有5门,这是多大的优势!就是说引起“坠落”的选考策略本身是对的,但这个策略有副作用——数学因放松学习而成绩滑坡,而宅家学习又加剧了滑坡。
Z:嗯,也可以这么说吧。
(二)比喻象征,改变消极认知
教师运用幽默与想象力,给学生讲述一个象征性的故事,故事中将问题拟人化,借此与她一起描述、探讨问题如何影响、阻挠她达成心愿,开启学生积极的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