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气息充盈高中语文课堂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heng_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注文化传承,践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使高中语文课堂中充满文化的气息,是高中语文教师的责任。文化渗透,不仅可以丰盈课堂,而且还能够使学生在这样的文化探源中感受到自我的内在提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打开文化思维之门,从导入、主旨探究、延伸、实践活动等方面渗透文化,使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化渗透;课堂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1A-0068-03
  高中语文学科素养中明确将文化理解和传承作为了一项重要的内容,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很少有人关注文化。文化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助力,不仅可以涵养学生的品行,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上得到精神的洗礼,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往往更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特征以及在实际解决题目时的技能性训练,而忽视了其人文性的一面,也忽视了语文课堂中承载的文化内涵对学生的熏陶和渗透作用。高中语文课堂文化感缺失的严重后果是:学生逐渐失去了语言的张力和表现力,因为长期接受答题规范的训练,表达能力单薄,用词单一,就像失去水分的果脯,没有了新鲜和饱满感,逐渐丧失了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在这样一个信息碎片化的读图时代,文字的魅力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传递给学生,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
  具体在课程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途径有很多。尤其是对高中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收能力较强,思维具有创新性,教师应立足学生的这些特征展开教学活动,使课堂因学生的思想绽放光彩,也因文化的渗透而别具魅力。
  一、文化参与导入,让语文课堂更别致
  以文化导入课程,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上课伊始便能感受到文化的气息,使语文课堂更有内涵,而且还能够在文化的铺垫下,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当前,高中语文学习需要文化底蕴的积淀,也需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恰当的引导。我们要唤醒的不仅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更有对文化的探寻。爱默生曾说,“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正因为教育的世界中一直有文化的传承,一直有文化的品质,才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之美,感悟到了美好的生活。在课堂导入环节渗透文化,对于整节语文课文化气息的形成大有裨益,同时也为学生的文化认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文化导入课程。因为这首词不仅凸显了苏轼豪放的人生态度,而且还蕴含着他面对仕途挫折的洒脱,这种思想就是借由诗句“一樽还酹江月”体现的。在解决这一教学难点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入有关“酒”的意象解读。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等。在古诗词中,酒被作为一个特殊意象而运用的同时,渗透着我们的酒文化。中华民族对酒的情感无可言语,它不仅代表着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从酒具到酒礼再到酒德,都在诠释着酒文化的发展变迁历程。因而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酒文化的来源,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诗词拓展酒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还能在学生心中埋下文化的种子,为学生感悟中华文化奠定基础。
  文化参与导入,让课堂教学能够在文化的渗透下变得更具思想。在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名人名言等策略为学生渗透文化内容,使高中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自信。
  二、文化联系主题,让语文课堂更深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让学生探究文本的思想内涵,在把握主题的过程中渗透文化,使语文学习更深刻。因为,优秀的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在内心建构起高高的堡垒,也能够使学生在这样的堡垒中突破自我。在文本主题思想的探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在互相讨论以及深入的交流中,完成文化洗礼。
  例如在《庖丁解牛》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单纯停留在字词教学是不够的,教师可以在解读文本表层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这一事例背后蕴含的思想——是基于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成就了庖丁解牛时的游刃有余,使他的技艺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中,教师可以将老庄哲学的基本要义纳入其中。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避开矛盾、顺应自然的文化之道,讲述这一思想对以后的中国传统文人带来的精神慰藉,以及由此衍生的诸多文学作品。在这篇寓言故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更加深层的文化探究领域,使其思想得到有效的指引。
  文化本身与思想有关,与心灵有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文本阅读与文化内涵进行有机的关联,让文化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焕发出它应有的生机,让课堂教学在文化的融入下更有深情。
  三、拓展文化内涵,让语文课堂更丰富
  统编本高中语文课程教材的内容有限,但是语文的情怀是无限的。如何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多元的文化特质?首先需要为学生拓展更多的文化知识,使其在多种文化精神的熏陶下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其次,还需要使学生在自主能力得到尊重的前提下,探寻文本阅读的深层内涵,让学生自主探寻文化渊源。最后,还要将文化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文化由抽象化为具体,由理论走向现实,为高中生的人格养成奠基。
  新教学改革倡导群文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七单元的教学目标中设置了“学习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这一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舍弃单一文本的逐篇教学,舍弃零散的教学要求,从本单元选文的特点出发,创设一个大的情境:你想和谁游北京?将单元中的三篇现当代写景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以景物的地域特点为线索串联起来,再结合文章的三位作者的不同文章风格,形成由浅到深的教学思路。在此基础上细化教学任务——精读每篇散文,梳理以下内容:1.其景:写了哪些景物?景物各自有何特点?2.其情其理:表达了哪些情感?哪些思考?3.由每篇散文的“景、情理”,推断概括其人的形象特点,气质风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工合作,查找资料,深入品读文本,小组交流整合,最后呈现出来的成果令人惊喜:学生不仅能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品味文章,还能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深入地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态度。在大情境下,学生通过延展阅读感受到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借助自然景物抒发情感,用自然景物创设意境,从而表达自我意识。这也更好地诠释了单元任务中“体会民族审美心理”这一要求。
  拓展延伸,是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也是对文化参与课堂的丰富。在这样的丰富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方向,从思维和审美鉴赏方面给予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四、展开文化实践,让语文课堂更现实
  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将文化的内涵形象化,要使学生在文化的力量下重新审视生活,使语文走出来,走进大千世界中。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展开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文化的精神影响力。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容有很多,教师要依据文本内容,化教育于无形,让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参与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在丰富课堂组织形式的同时,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
  例如在《师说》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展开丰富的实践活动,用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尊师重道之念。在这节课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整篇课文的大致意思,还要让学生在课后展开实践活动,将文化渗透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同学们,今天我们既然懂得了师者之内涵,那么请大家在课下展开一次尊师实践活动,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感谢师恩。”在教师的倡议下,这次活动开展得非常成功,有的学生对教师行了谢师礼,有的学生为教师打扫了办公室,还有的学生为教师在课堂上准备了温水。这些行动都在证明着学生的成长,他们将文化的内涵寄予在了一个又一个的行动中,更为具体地诠释了尊师的精神内在。
  在实践活动中渗透文化,不仅能够使课堂灵动起来,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每一次活动都成为学生绽放自我的舞台。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文化的渗透,用文化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使其从容面对压力和挫折。文化底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一点一滴地积累情感,在课堂上通过导入、主题联系、拓展延伸以及实践活动等途径有效渗透文化,使高中学生积极阳光地学习和生活,彰显文化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谢芳丽.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J].西部素质教育,2020(4):222.
  [2]刘洋.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探究[J].科学咨詢,2020(10):235.
  责任编辑:李韦
其他文献
机器人手术系统以更加清晰的术野、精准灵活的机械手腕、舒适的远程操作控制台等诸多优势深受外科医师的青睐。已有证据表明,机器人胃癌根治术可获得与腹腔镜、传统开腹手术
全球范围内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造成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术前筛查手段的进步及腔镜手术的开展,使得胃癌的治疗方式正向着微创转变
2021年1月11日上午,在三门峡市初中历史工作室年会上,话题式论文交流分享成为活动主要内容。一条条经验,一个个观点,如同一簇簇焊花,构筑起一座县域学科教学的大厦。扶贫重在
明末清初,西医经传教士传入中国,并逐渐被国人所接受。至晚清时期,西医东渐程度进一步加深,并对晚清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公报》(1902—1912)作为近代中国著名报刊之一,
情绪识别中的群内优势效应是指人们在判断与自己具有相同文化背景人物的情绪时,其识别情绪的准确性要高于判断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人物的情绪的准确性。通过对群内优势效应的
学科育人是立德树人的学科切口,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学科方式。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语文学科“育人价值”开发与转化的路径包含三个方面:基于立德树人指向,拓宽语文学科的价值
为了探讨小学生学业压力与失眠症状的关系及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研究选用《中学生学业压力源问卷》、《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对四、五、六年级共469
摘要:儿童“好问题”驱动式教学是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一种新的样式。从儿童立场出发,以儿童内在需要的问题为驱動力,通过营造“境”、着眼“引”、立足“探”、聚焦“思”、致力“评”,引发儿童深度探究、理性思考、深度建构,助力儿童数学意义的深刻理解,高阶思维和数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好问题;深度学习;驱动机制;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
摘要:评价任务的实施依靠评分规则的有效落实,清晰可测的评分规则能促进儿童学会自我评价。为了让评分规则更有可测性,可使用清晰一致的评价类型,客观可测的评价术语,有区分度的层级设定等方式,使学生实现自我评价、反思、调整改进学习,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可测性评分规则;自我评价;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1A-0054-04  在教
摘要:“周期学习单”是体现学习的周期性、规律性、动态性、生成性的一种学习工具,可以辅助学生将课前预习、课内学习和课后复习建构为一个完整的学习周期。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古诗词时,以单元主题统领将两篇或者多篇相关联的文本组合呈现,这种“整合”有助于进行整体教学。运用周期学习单将几首古诗词进行统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挑战性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周期学习单;整合教学;挑战性思维;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