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度之治的文化底蕴及“内生性”文化自信研究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rss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制度之所以具有应对风险挑战、克服艰难险阻的强大制度威力,之所以具有动员社会力量、凝聚人民群众的强大制度魅力,从根本意义上说,是由于这一制度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赋予中国制度以坚定的立场自信;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赋予中国制度以鲜明的价值自信;人民群众的认同拥护,赋予中国制度以鲜明的力量自信。同时,中国制度之治的文化自信,具有内生性的鲜明特质。
其他文献
“艺”与“德”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审美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观念的鲜明特色和重要内容。先秦儒家首先构建了“乐者,与伦理通者也”的“艺德模式”,打通了“艺”与“德”的内在融合以及互化通道,提供了由“德”向“艺”的审美化转化途径,主要包括对“心”的认知和表达、对“性”的理解和肯定、对“情”的呈现和把握。强调“艺”与“德”的和谐统一、融合一体,在内容表现上要做到“尽善尽美”的理想审美境界,在为艺做人上要具有“德艺双馨”的高尚道德情操,才能实现“闻乐识德”“以乐育人”的功能作用,使“艺”的感性体验与“德”的精神境
我国商标法规定的侵权损害赔偿计算方式有实际损失、侵权获利、许可使用费和法定赔偿四种。通过对我国知识产权法院150份商标侵权案例的实证分析,发现适用法定赔偿的案件比率较高,且适用法定赔偿案件的判赔额要低于其他三种计算方式的判赔额,这主要与权利人无法举证、权利人提供的证据未被人民法院采信、权利人主动寻求适用法定赔偿以及法官青睐适用法定赔偿有关。提高损害赔偿数额是优化营商环境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目标,司法实践中可以通过运用证据妨碍规则,灵活适用损害赔偿的计算方式,容忍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和优化法定赔偿的适用来鼓
文化是交流的载体,是互鉴相融、促进合作的纽带。山东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又是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大省、海洋大省和文化大省。山东半岛数千年来所积淀的对外开放文化和齐鲁儿女在对外交流中所体现出的忠厚正直、豁达淳朴、崇尚礼义、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的地域文化品格,是山东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靓丽名片。充分挖掘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山东地缘优势,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对山东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做好经略海洋文章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诗人将身世遭际寄托于诗歌之中,以葫芦为意象抒发内在情志,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显示个体的欲求与人格指向。诗人绘制田园匏瓢图,借葫芦的历史义与象征义,写出了表层闲适背后深层的悲伤;以葫芦为象征勾勒隐逸图,表征逍遥游的自由追求;创造葫芦仙人图,在现实之外描绘新的社会秩序,以乌托邦世界及秩序为依托建构理想中完美的自我。此等意趣催生了中国独具魅力的人文精神的生成,而葫芦的诗化、图像化,随着历史、空间的传播成为重要的文化象征。
我国《侵权责任法》中建构的饲养动物致害归责体系,系以危险责任为主、过错责任为辅,以动物危险程度或饲养责任程度为导向,且将责任程度按层级划分的立体二元归责体系。鉴于该体系宏观构架上的特点,探究其在微观操作层面上面临的问题,并重点与同样采用二元归责体系的德国动物饲养人责任法类比,有助于厘清整个侵权责任法中的担责性质及归责的一些关键节点。
外国判决的承认和执行是促进国际民商事交往的重要保障。《民事诉讼法》关于承认与执行外国判决的规定内容简略,未形成完整体系,司法解释零散,不足以弥补立法的缺失,导致司法审判实践在互惠关系认定、外国判决适当性审查、程序正当性判定等重要问题处理上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有必要在互惠关系认定上确定法律互惠的判断标准,建立外国法院管辖权审查的间接管辖权制度,细化判决终局性认定规则,明确界定正当程序规范的范围,厘清程序正当性与公共政策的边界。
对于不公开审理的刑事案件,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切实提升裁判公信力,一方面必须严格限定不公开的范围,另一方面应当建立有限的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机制。在严格限定不公开的范围方面,对于案件个别事实、证据涉密或者个别情节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可以对该部分庭审不公开审理,对其他部分应当公开审理;对于被告人涉数罪的案件,仅个别罪名依法不公开审理的,对其他罪名应当公开审理;对于未成人与成年人共同实施的犯罪案件,应当充分运用分案审理机制,对未成年人不公开审理,对成年人公开审理。在司法过程公开方面,在开庭前应当
PPP模式依托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有效降低项目整体成本的优势,近年来被视为支撑我国经济短期稳定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实践中由于项目效益不确定性、成本与收益跨期性、博弈多阶段性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造成PPP模式收益异化、主体成本与收益背离等问题。PPP模式收益在参与主体之间合理分配关系到社会资本的有效参与程度,也是缓解政府债务压力和保证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要素。研究发现,PPP模式下,全生命周期内公私双方利益动态均衡的条件就是各自边际贡献因子均等,即每增加社会资本方一元钱的投资成本和服务质量所带来的收益
近年来,随着去杠杆进程的加快,信用风险在民营企业中不断积聚。曾经的“中国养猪第一股”雏鹰农牧,因债务危机于2019年10月黯然退市。雏鹰农牧的退市是2008年以来市场盛行的债务扩张驱动增长模式下,民营企业利用宽松的信用环境过度外部融资、盲目无序投资、脱实向虚投机经营失败,继而被市场淘汰的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加杠杆融资“搏快钱”,脱离主营业务冲动投资,忽视经营主体盈利能力,致企业陷入债务危机,正是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宽松信用环境下民营企业在债券市场上屡有违约的深刻教训。民营企业应当如何规避信用风险呢?首先民营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由于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我国经济快速摆脱了金融危机的阴影,步入了经济快速发展轨道。但与此同时,系统性金融风险也在各经济部门逐渐聚集。面对我国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特别是去杠杆政策的施行,对于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意义重大。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于房地产行业,应完善房地产价格长效调控机制;对于政府部门,应纠正财权事权错配,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对于企业部门,应改善企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