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发生在足迹所至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b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排排坐,坐排排, 秧田座次一代代”,这是多少年来传统的听课形式;“固定、狭小的教室+逼仄的走廊+单调的操场”这是多少年来学校空间的普遍样态。这样的学校不过是一个追求高效运作的授课式场所,忽略了教育活动多样性及复杂性的本质。显然,我们需要重新定位并重组学校空间的形态和功能。事实上,学校空间需要帮助学生创造更多的归属感、使之成为学生自由成长的伊甸园。基于此,中关村三小在学校建设的变革中,努力让学校建筑超越农业和工业社会所形成的整齐划一的格局,超越一个个单一的空间,超越仅仅满足于听讲、读书、写字的功能,形成生态社会多样、多重、积极的教育关系,为学生组内和组间的学习、互动提供保障;超越“教室+走廊”的局限,形成宽敞、连续、开放、通透的一体化空间。
  一所好学校应该是一座充满成长机会的博物馆,这样,学校建筑就成了生命意义上的存在,就有了超越“教室+走廊”的“处处”——处处是教室,处处是图书馆,处处是博物馆,处处是舞台,处处是艺术馆,处处都有学习的地方,从而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足迹所至。
  “班组群、校中校”的多样组合
  在一所超过一千名学生的学校里,儿童很容易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只与同年级学生交往,也使儿童的社交维度变得单一。鉴于此,我们将三个连续年级的三个班级组成学习共同体,即班组群。在空间上,三间相连又互通的教室组合在一起,再加上同等大小的公共空间,组成一个“三室一厅”的“班组群”。平时三个班级的学生在各自的教室里学习,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可以随时将两个或三个班级自由组合在一起,为小组合作、团队探究及不同年龄学生的共同学习提供更加多样的学习空间。
  在中关村三小的传统校区中,改变一个楼层一个年级的旧例,将不同年级的班级设置在一起,并在附近找一個相对宽敞的公共空间,创造出跨龄跨年级的学习空间。来自不同学科的七位教师组成“家庭式合作团队”,共同负责一个班组群一百多名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做好校内外不可分割的学生教育和发展工作。
  同时,四个班组群又形成一个“校中校”,成为一个数百人的小型学校——一个相对独立但内部开放、融通的教育共同体。每个校中校都配有自己的科学、美术、音乐专业教室,并且有机融合在一个建筑空间中,孩子可以便捷抵达,随时开展丰富的艺体活动。同时不断扩展学校的公共空间,把鲜活的真实世界引入课堂,打破空间功能的单一性,促进适合不同智能发展的空间资源相互转化,实现不同空间资源的深度联结。
  “班组群”“校中校”为师生提供了便于认知自己的不同年龄段的同伴和团队,以及便于获得归属感的社会人文环境和合作学习的教育生态环境。学校的基本空间,由以单个班级为单位过渡到以班组群为单位,管理效能得到了提升,各种教育关系也随之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而这一切,既可以通过特别的空间设计来融合,也可以将原有学校空间进行重组和改造来实现,以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多样学习方式的保障
  不论未来的学习方式如何改变,学校的建筑空间都必须具备调整的功能,都要有变化的弹性。这种弹性,是指可以以“小时”或“天数”为单位随时进行改变的能力,通过可移动的隔断墙,通过可改变摆设方式的家具或设施,实现空间的可变,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的教学需求。
  多功能和可组合的空间,为课程走向个性化、广泛联结和跨学科,走向真实问题的解决和实践,提供了动态、开放的学习生态环境。这种空间灵活、多元、可调节,因教与学的需求而变化,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学习模式得到拓展,学习与生活有机融合。
  另一方面,教室的空间也从传统的以黑板+讲台为中心转向多维中心,由过去仅仅关注个体学习的需要转变为关注个体、同伴、小组和集体学习的多重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设施,以满足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活动。课桌椅和其他教学设备均能自由移动,根据学习形式的变化而任意组合,为教师组织学习空间提供更多便利,帮助他们创建独特的“学习互动中心”,快速布置空间以满足不同教学活动的需要。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不再被限制在固定的座位上,可以自由走动、讨论、动手、表达和展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班级分享等多种学习方式的转换变得灵活自如,运用多样的学习方式如家常便饭一样变成一种常态。
  空间就是课程
  学校的建筑是孕育教育生态的关键因素。一座建筑存在的声、光、电、水、暖等应当成为鲜活的学习资源,空间的美学、人文、科学设计,更应是一种无声的浸润。让建筑空间本身成为课程,成为无声的教材,是面向未来的学校空间设计的一个出发点。我们要让孩子在真实的空间场景中,提出真实的问题,开展真实的研究,从此地出发,走向探索未知的彼岸,发现书本知识与现实环境之间最直接的联系。
  空间美学的浸润。学校建筑的文化设计、显著标识、空间色彩等,都是空间美学的主要内容。我们选择素朴的色彩和自然的材质,以衬托儿童鲜活的生命底色,同时渗透给学生简单大气的格调。在一些特别重要的色彩选择上,我们与设计师一起构想,让整个建筑充满古今中外名画的流光溢彩。
  而师生共同甄选的绘画作品由不同年代、国家的艺术家创作,形成空间的色彩设计方案,在不同的楼层间形成彩虹般的色彩。作为灵感来源的艺术作品,则被悬挂在适切的观赏位置,散落在学校不同角落。根据学生和课程的需要对画作进行增补和替换,使空间成为色彩运用的生动教材,让孩子们在对这些作品的感知和对话过程中,燃起欣赏、品味高雅艺术的热情。
  智慧化建筑的启迪。学校在空间设计中,将建筑的内部结构和机电布控作为建筑美学表达的一部分,通过把建筑中的一部分管道和管线暴露出来,让学生直接了解建筑的“神经系统”;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将学校场地的风、光、热生成可视化分析供学生研究。
  在学校空间中,孩子们可以了解大楼是如何“呼吸”的,认识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空间背后有着能源和机械系统的支持。在开展“我们的学校”的项目学习时,孩子们从校园垃圾桶摆放到生活垃圾处理,从窗帘遮光功能到不同空间窗帘的自动化,从不同场合座椅的摆放方案到对家具风格、种类的学习,都扩展到了学习领域,实现了真实的学习。
  生态景观的熏陶。学校的生态景观是孩子们的自然课堂。室外露台上设置了一排排种植箱,各个班组群依据时节的变化与课程需求,进行种植。这种设计模糊了室内与室外的界限,使师生直接与自然对话和交流。
  我们以安全为标准、以生态为主体开展设计,为师生营造一个绿色、舒适并能够与认知探索活动相结合的户外空间。种植园景观植物兼顾水陆、季节特性,合理搭配乔灌草;农作物种植区的当地果蔬,便于学生了解食物的来源和生长特性;活动场地、雨水花园、认知区域等空间则根据认知需求合理选择植物,营造接近大自然的区域环境。这些具有生态特征和活动情趣的景观布局,让孩子随时了解身边植物的生长变化,理解并体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和探索学习能力,较好地延伸室内教学的内容。
  以人为中心的学习空间设计,让我们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一个孵化空间、一个指导空间、一个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和解决本地问题的场所、一个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并实践想法的场所。班组群内外的多样化设施和资源拓展了学习的边界,为学习环境注入新的活力。以教室为中心的学校变成了多维中心的学习空间,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聚会和小组协作活动可以发生在教室里,也可以发生在走廊上。
  一所处处都有学习的学校应该鼓励学习发生在所有地方,并将资源分散在整个建筑中,让学习发生在足迹所至。
其他文献
教师的首要使命是做一个真实的、真正的教师,其教育教学实践是一个认识自我、形塑自我的过程。但很长时间以来,教师自主发展都是以传统的技能性培训为主,教师处于一种“被发展”的应付状态,没有自觉投入和参与改革实践,其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个体自我身份的构建和教师的自我学习方式问题。  “学习是需要学习的。”学生如此,教师也是如此。那么,教师怎样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呢?  老师有什么样的体验,就会把什么样的体驗传递
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03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达到1539.6亿元,比上年增
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是一项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专业配合,多部门协作,多环节配套的复杂系统工程,系统建设发展到目前阶段,研究探讨对系统的协调组织,加强管理和科学决策,是十分必
一些细微变化开始引起直销从业人群的关注。鸡年初始,来自世界各地的18家跨国直销公司的CEO们来到了中国北京,WFDSA—CE0峰会(世界直销协会联盟首席执行官委员会峰会)由此拉开
本文讨论基于ASP的WEB数据库的访问,并具体介绍了利用ASP技术访问WEB数据库的步骤。
期刊
根据证券发行交易程序和信息公开的阶段性,不实陈述分为发行市场的不实陈述与交易市场的不实陈述。本文仅研究发行市场的不实陈述。所谓证券发行市场的不实陈述,是指证券发行过
互联网日趋普及的今天,网络营销这个词汇大家都已不在陌生,人们的购物方式变的多样化,但对于房地产这个特殊的商品来说,网络营销对其有哪些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下房地产业开展
政府绩效评估已经成为公共管理的前沿问题之一。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已经实践了20余年,成果丰硕。通过对两方国家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有所启示,从而更
石奇教授在访谈中探讨了现代产业政策体系的内涵,分析了产业优势响应产业政策的过程及其作用方式,认为在多边贸易体制背景下培育产业优势,由于贸易规则的限制。主要不是直接培养
目前,基础设施建设通常采用PPP模式。由政府指定机构和社会投资者共同出资设立项目公司全程负责该项目投融资、建设、运营、维护和后期所需增加的投资,期满后无偿移交给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