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来源 :新课程(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engb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评测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基本方式,因此,小学数学作业评价工作也是教师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目前,我国小学数学作业评价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据此,分析如何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评价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希望能为各位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帮助。
其他文献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每次看到体检报告单,都觉得自己可能会"英年早逝"。先不说心律不齐、血压偏高等,自打开始体检起,很多人的报告单上每年都会出现同一个诊断结果——甲状腺结节。很多人说,甲状腺结节会癌变,总觉得脖子上长了个不定时炸弹。那么,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要不要手术切除?被检查出甲状腺结节,到底应该怎么办?
期刊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超声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并分析其声像图特征。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检查的8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高频彩色超声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高频彩色超声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并分析良恶性结节的声像图特征。结果 8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显示,良性结节65例,恶性结节19例;以手术病理
吕雄教授基于气血、肝脾相互之间的关系,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气血肝脾"理论,认为气血相依,从气滞发展到血瘀的过程应重视"血郁"这一中间病理状态,气血病变的治疗当以调气为先,通过肝脾同治以达到利气行血之目的。基于"气血肝脾"理论,吕雄教授在甲状腺结节的诊疗过程中,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气血肝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良性病变多属气滞血郁。早期以气滞为主,称"气结";病情迁延则发展为血郁,称"血结
目的探究夏枯草汤加减结合雷火神针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气郁痰阻型)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纳入99例良性甲状腺结节(气郁痰阻型)患者(2019年7月~2020年5月),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99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49例),对照组患者口服优甲乐3个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夏枯草汤加减结合雷火神针治疗,治疗时间3个月,比较各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患者甲状腺结节数目及甲状腺
32岁的丁女士近期体检发现甲状腺多发结节,医生嘱咐她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情舒畅,不要经常生气。丁女士反思,自己这一年来确实常因为生活琐事生闷气。甲状腺结节的发病和经常生气有关系吗?
期刊
评估2020版《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危险分层的中国指南:C-TIRADS》在甲状腺结节诊断和处理中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208例患者、共251个甲状腺结节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依照C-TIRADS标准对每个结节进行分类,并与术后病理对照,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C-TIRADS分类对甲状腺恶性结节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2(95%CI:0.914~0.971),最佳截断值为C-TIRADS 4B,其
甲状腺结节是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甲状腺细胞在局部异常生长所引起的散在病变,甲状腺结节归属于中医疾病中的"瘿病"范畴,陈宝贵教授认为,甲状腺结节病机多属气血失调,虚实夹杂,其以气机郁结为本,病初多在气分,久病则累及血分,继而化燥伤阴,阴虚阳亢,成虚热夹杂之象。临床常以肝郁脾虚、气虚血瘀、痰瘀互结、肝肾阴虚证多见,常多种病邪兼夹为病,治疗中应当灵活用药。
目的观察腹针配合围刺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对照分组法,将72例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分为腹针组与中成药组,治疗期间共脱落7例,腹针组实际纳入33例,中成药组实际纳入32例,共治疗3个月。腹针组给予腹针配合围刺治疗,中成药组给予小金丸口服。观察治疗前后2组结节最大直径、中医证候积分、甲状腺激素等指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后结节直径均明显减小(P <0.05),治疗后2组组间疗
目的比较2011年Kwak提出的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Kwak TI-RADS)、2015年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发布的《成人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2017年美国放射学会(ACR)发布的ACR TI-RADS、2017年欧洲甲状腺协会(ETA)发布的EU-TIRADS和2020年中华医学会提出的《2020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危险分层的中国指南:C-TIRADS》在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危险分层
目的:研究土茯苓Smilax glabra Roxb.乙酸乙酯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凝胶柱色谱、薄层色谱等手段分离,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土茯苓乙酸乙酯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5,7-三羟基色原酮(1)、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烷(2)、二氢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3)、5-O-咖啡酰莽草酸(4)、黄杞苷(5)、阿魏酸(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