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落实“三读”,提高阅读实效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37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能帮助学生习得阅读能力,包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能力,也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为此,每位语文老师都会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难点。虽然教材中的文章质朴优美,但由于读者与作者在审美情趣及生活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往往提不起阅读的兴趣,缺乏主动阅读的欲望。其次,学生在阅读时不够深入,发言时只能泛泛而谈,根本没有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其三,有些阅读课,在综合性学习时没有把握语文学科的本质,不能很好地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服务。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要解决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读”:学贵生疑,重激趣。
  学贵生疑,生疑而思源。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要读。为此,执教者不妨从以下三方面积极加以训练,竭尽全力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紧扣题眼,猎奇探妙。
  紧扣题眼,从题目的奇妙处去引导学生提问、质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要读”课文。学习《草船借箭》一文,可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学生们纷纷发问,草船怎么能借箭?谁有这么大的本领?这箭又是谁造的?干吗要借箭呢?为什么用草船借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教学时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提问,使这些问题逐渐成为大家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问题,形成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2.抓住情节,因势利导。
  抓住故事的情节引导学生问难。故事中主人公是福是祸,一直是读者所牵挂的。在教学时,可抓住读者的这一心理,促使学生潜心体会课文。同样,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抓住“三天内造十万支箭”这一不可思议的“奇迹”,引导学生问难,:三天造十万支箭,你们替诸葛亮的命运担心吗?担心什么?一个“担心”触动了学生的内心,学生们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上提了很多问题,教师随意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再由学生整理、归并。其中有担心人的: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鲁肃是东吴的人,万一他出卖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不怕曹操出兵吗?还有担心天气的:如果第三天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的计策不就被曹操识破了吗?也有担心地利的:光一个早上就能借十万支箭吗?学生一旦自己提出问题,便已处于阅读的主动地位了。在这些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以积极的姿态投入阅读,潜心体会课文的过程,也是担心诸葛亮命运的心路历程,更是从担心命运的体验中真正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3.借题发挥,拓展延伸。
  抓住人物的传奇引导学生去设疑问难。小学生喜欢甚至崇拜故事中一些传奇色彩的人物,尤其是一些神通广大、智慧超群的人物。学了《草船借箭》,学生早已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深深折服。这时提问学生:你们还知道诸葛亮哪些传奇的故事,想不想了解他?此时学生的头脑中肯定满是疑问,诸葛亮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怎么会如此神奇?然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把阅读欲望延伸至课外,让他们继续领略诸葛亮的智慧,学生肯定热情高涨、兴奋无比。
  二、“深读”:授人以渔,重在引导。
  “深读”就是要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深读”不仅仅是读读感悟,更需要学生在读时根据文本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并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的阅读教学有过“重人文轻工具”的弊端,这就要求我们在落实人文性的同时,也要落实工具性,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仅要渗透人文精神,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1.边读边想,读出含意。
  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有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读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同时,教师对学生在阅读时的引导,对学生提出一个能揭示内在的思考问题,都能催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效率。
  在《最后一头战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在教学这一句时,教师不能只让学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尤其是对程度较差的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战象嘎羧为啥要久久凝望江面、亲了又亲礁石?”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朗读感悟、自然可以体会到嘎羧久久凝望江面,仿佛是在留恋昔日浴血搏杀的战场,亲了又亲礁石好像在思念死去的战友,在呼唤它们的灵魂,它快要来陪伴它们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读中领悟了句子的深刻含意,读的过程也真正成为学生探究领悟的过程。
  2.深入表达,读出情感。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处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阅读时,可设计这样的说话训练。
  师: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装饰了什么?
  生: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装饰了农家小院。
  生: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还装饰了整个乡村。
  师:是啊,多美的乡村。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要求学生自由读后,在作回答。
  师:乡下人家每天都生活在这样的情景中,它更装饰了什么?
  生:它还装饰了乡下人家的美好生活。
  生:它还装饰了乡下人家的心灵。
  师:你们体会得真好,不仅看到了乡下独特、迷人的风景,还走进了乡下人家恬美的生活中。谁能用上“不但……而且……更……”说说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装饰了什么。
  生: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不但装饰了农家小院,还装饰了整个乡村,更装饰了乡下人家的美好生活。
  生: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不但装饰了农家小院,还装饰了整个乡村,更装饰了乡下人家的心灵。
  通过这样的说话训练,让学生的语言规范,有条理,有层次,有深度。同时,说话的过程不仅是不断深入阅读的过程,还是语言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且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有效体验,实践了语言和情感的同构共建,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3.用多元方式写话,读出自我。
  在学习《去年的树》的第一课时,可让学生写写。“如果你是那棵树,你会对小鸟怎么说,你会对人类怎么说?人类对树又会怎么说?”指导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把自己对友情、诺言的看法写下来,再在后面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的写话,不仅是学生与文本的又一次对话,还在对话的过程中融入了自我,写出了自己的友谊观、诚信观。
  三、“善读”:旁征博引,重在综合。
  “善读”是指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为阅读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种学习方式是调动学生应用多种知识的手段,有利于拓宽学习途径,为感悟语言文字服务。
  1、搜集资料,丰富体验。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并整理有关资料,并在阅读中加以运用,这是培养学生“善读”的一种好方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的信息,收集的途径可以是调查、访问、咨询,也可以通过查阅文字资料、网络资源等渠道进行。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语言简洁,学生很容易读懂。但那段屈辱的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有较大的距离,因此,单凭读文本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进而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在难以实现。为此,教学时可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丰富对文本的体验。这样既有助
  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资料解决重点、难点的能力。
  2、对话表演,强化理解。
  特级教师虞大明讲述阅读课《共有名字》一文让我感受颇深。《共有名字》写的是土耳其一个偏远小村庄里的几十户人家的家长全都取了同一个名字,因此,当有来信时邮递员会在全村人面前当众拆信念信,引发了种种有意思的场面。虞大明老师在讲述这一课时采用了表演的方法,就是安排自己演邮递员,借助文中的台词以及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同学也是借助文中的台词加上自己的创造表演村民,在这样的表演过程中学习语文,感悟来信的“乐趣”,感悟村民的“同情与关怀”。这样的课堂表演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有效地抓住了学生喜欢表演的特点,巧妙组织学生进行了阅读体验,在表演中强化了阅读理解,也不知不觉地落实了朗读指导。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表演能强化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也是一种新的阅读文字的方法。
  3、想象绘画,再现语言。
  画画是许多学生喜欢做的事,把画画带入阅读课堂,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清晰、直观地了解课文。同时,画图也能给学生提供发挥想象的场所,让他们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去独自地感悟其中内容。这种特殊的阅读方式尤其适用于写景文,如在教学老舍的《林海》一文时,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可用简笔画分别勾画出大兴安岭的群山起伏、温柔和秦岭的险峻。通过美术手段与语言文字的结合,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而且,根据文本想象绘画更是对文本语言的再现。
  4、读中思考,力求理解文本。
  阅读时要抓住文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力求做到“留下宝石”引向深入和“把书读薄“。为此,就要勤于思考,具体说要做到:一是力求理解。阅读时,每读一段就想一想,把内容弄懂;在全文读完之后,在串起来看一看,找到各段之间的联系,以便从整体上理解内容;二是理清思路,阅读时不仅要理解结论,尤其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当读完一段时,把书合上,自己吧思想想一想,如想不出来,再去看书,阅读时,如果只记现成的结论,而不去思考这些结论是怎样来的,那思维能力就不会得到提高;三是读中要善于提问题,在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遇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再深入阅读,深入思考,就会有收获,就可以获得新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四是回忆效果,阅读后,要通过回忆来检查一下阅读的效果。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在笔记本上;对为理解的也要记下来,以便在解决,着也是一个加深理解,加深记忆的过程。
  总之,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在阅读中的具体运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阅读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阅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的发展。综上所述,“要读”是学生阅读的前提,“深读”是学生阅读的根本,“善读”是学生阅读的拓展。只要教师执教中,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注重落实“三读”,就能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实效,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思想,从而达到读文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真正去读懂所读文本。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改革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英语教师各显神通投入其中。我们教学改革的目标意在想方设法去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之前的教学改进一直没有离开教材编排框架,结果也一直徘徊不前。那么如何打破教材的束缚,重新整合教材,是近几年来各英语教师寻求的方向。近几年我校教学改革工作顺应时势,力求促进课堂教学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型。教学工作的目标是:优化学生学习心理上的主动性和学习习惯的自觉性。倡导基于学生“学”的
期刊
【摘要】要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要通过 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及时鼓励、重视音标教学、朗读背诵,并建立一套口语测评模式。让学生敢于说英语,敢于用英语,乐于表达英语。  【关键词】口头表达兴趣情境鼓励音标测评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而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有效的焦急,在现代社会中,能正确流利地运用外语在国际文化、科技、贸易等领域进
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而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课堂中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伙伴之间无拘无束地、没有任何思想包袱地交流英语,做到人人参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下面我结合自己
期刊
传统的教学要求教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以相同的方式学习相同的学科,然后以相同的测验接受统一的评价,从而甄别出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不良的学生。而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创造的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个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即
期刊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在英语教学中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围绕一定的任务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我通过多年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发现,运用Guessing game (猜谜)这一游戏形式,能很好的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 Guessing game 的运用,符合小学生好奇、喜欢猜谜的心理特点。它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运用英语的动机。  下
期刊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情感态度不仅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情感态度还在很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语言学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则更加明显。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情感教学原则的实施,重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寓教于乐的原则,落实在
期刊
一、受众分享:讨论与传播的语境20世纪中叶以来,信息技术是讨论所有社会问题与社会行为时无法回避的一个关键命题。“随着信息技术介入越来越多的社会情景,传播媒介的变化改
教材分析:rn“漂浮”,这两个三点水偏旁的汉字组合,勾勒出了一幅漂在水面随水而动的优美画面,由此“漂浮的画”让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和创作的欲望.这节课我试图通过对“
期刊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有效教学便是其中之一,这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实际教学效果、减轻学生负担,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而提出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人力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的三
蔡元培先生说:"凡是学校所有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因此,我们要重视小学语文课中的美育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既是语言工具课,也是人文课,更是美育教育之课。在素质教育、提倡美育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重视加强小学语文课中的美育教育,让美育教育在语文学习中塑造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这就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