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究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m_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启蒙阶段,在这一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途径、方式和教育契机,从语文文本到劳动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体会劳动的乐趣,发扬劳动创新精神。
  【关键词】语文教学 劳动教育 渗透探究
  劳动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劳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与课程有机融合。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呢?
  一、走进课本,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
  以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为例,在课本的开始就有“田”“禾”等必学生字,让学生对传统的劳动有一定的了解,还有《小松鼠找花生》《悯农(其二)》《拔萝卜》《小兔运南瓜》等文章,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现在的孩子多生活在城市里,五谷不分,对于四季种植的农作物都分不清楚,有的甚至对花草树木一无所知,不知是天上长的还是地里长的。对劳动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体力劳动的层面,有些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就仅仅认为打扫班级卫生是劳动,其他就不知道了。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了解什么是劳动,让学生明白劳动不只是单纯的体力活;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让学生全面理解劳动,领悟劳动的精神与品质。
  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动脑又动手,才能有创造”,因此两者无贵贱之分,它们是有机结合的。我们要从小尊重劳动,明白是劳动创造了财富和幸福。 劳动创造世界,奋斗成就伟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正是无数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结果。大到国家,小到学生自己的小家,一个家庭的幸福美满都是父母努力工作换来的。在三年级开始写小作文时,就有以“我的爸爸或妈妈”为主题的习作任务,有不少同学写道:“爸爸妈妈为了照顾自己、为了家庭辛苦地工作。”他们中有工程师,有普通的工人……在孩子们的笔下,爸爸妈妈都是伟大的,借助此契机,升华劳动教育,让学生明白劳动无贵贱,劳动最光荣。
  二、感悟语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当学生明白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使我们的生活得以正常运转时,他们对劳动就有了正确的认识,那如何才能让学生热爱劳动呢?也许你会觉得,作为小学生根本无须劳动,只要管好自己的学习就可以了。这显然是不对的,学校、家庭及社会上,也有很多劳动是小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的。
  学习劳动精神,活学活用。很多经典故事都在歌颂劳动的精神,推崇高尚的劳动品格,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这些故事都是歌颂他们的劳动精神,同时也歌颂他们为他人奉献的精神;近代政治家曾国藩就在家训中写道:“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正是有了这些精神的支持,我们才得以生活得幸福安宁。
  一个班级如果要有整洁的班级环境、优良的班级风气,需要每个同学的付出。比如,班级卫生,设立班级劳动岗,让每一个学生竞争上岗,学习先人的劳动精神,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并且写下当天值班日志。又如,小小的讲台岗,要负责收纳好老师的粉笔,保证讲台的整洁,可别小看这小小的岗位。同时班级里设有各学科小组长,负责收本子,别看收本子是件小事,如果做不好,影响可是很大的。作为语文组长,每天要在早读之前收好前一天的作业,及时交给语文老师批改,早读课后,老师就可以批改完成,并能有针对性地在当天的语文课上进行讲解,这就大大提高了作业的有效性。对于有些没有交作业的同学,组长一定要记好姓名,并且友情提醒,让他抓紧完成。
  学习劳动精神,让同学们以班级为家,树立真正的主人翁意识,班级里的同学和老师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相互帮助。同时,我们还将这份劳动精神向外延伸,走进社区,进行义务劳动。与社区的叔叔阿姨一起去做交通管理志愿者,不仅能明白遵守红绿灯的重要性,更能服务于社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社会的发展与文明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走进语文实践,深刻体会劳动乐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让学生体会农民伯伯辛苦劳作的感受,在学习《悯农(其二)》之后,组织学生体验学校附近农民的农耕生活,烈日下在田地里除草,体验一把“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样学生能深刻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吃饭时也就能做到“光盘”,不浪费粮食。
  除了《悯农(其二)》,学生还会喜欢《拔萝卜》这篇课文,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应该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萝卜需要那么多人拔,当然这里面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想要强调和说明劳动需要合作、人多力量大的道理,映射到我们生活中其他的劳动或者是工作,也需要同学们进行合作。借助这篇文章,可以组织学生从播种开始。9月,班级里分小组进行播种,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决定好自己小组种什么品种的萝卜后,选定种植盆和种植土将种子埋入土中。在萝卜的生长过程做好植物成长记录,这个记录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画画的形式,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记录本。空余时间,小组对自己的萝卜进行浇水、除草。其间,同学们还学到了如何给植物浇水和每次浇多少水的相关知识。比如,大中午太阳直射时不能浇水,最好是傍晚泥土不热了再浇水,或者早晨太阳没升起时浇;每一次浇水不能太多,可以将牙签插入土中,观察泥土的湿度;等等。时间过得很快,到了萝卜收获的季节,同学们要拔萝卜了,可萝卜并不像课本上写的那样需要很多人一起拔才能拔出来,基本就是一个人就可以拔出来了,这时,同学们充分理解了语文“夸张”的修辞手法,也理解了为什么课上要写那么多人一起拔萝卜,旨在突出团结合作力量大的中心意思。同时,班级里开展有关“你對萝卜的认识”研讨活动,从萝卜的种类、功能等入手展开讨论,还可以邀请家长跟学生一起进行“亲子萝卜互动”,烹饪萝卜,将孩子的劳动成果与家人分享,收获劳动的喜悦,还可将这一份份喜悦跃然纸上,成为一篇篇精彩的文章。
  四、超越语文课本,发展劳动创新精神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有《小兔运南瓜》这样一篇文章,课本中安排了三幅图,第一幅是小兔看到一个大南瓜,第二幅图是空白,上面只有一个大大的问号,第三幅图,小兔已经将大南瓜运回家,脸上充满得意的表情,显然非常开心,而兔妈妈表现出疑惑,心想这么大的南瓜,小兔是怎样运回来的?文章的最后给出两个问题,问题1:“小兔可以用哪些方法把南瓜运回家?”问题2:“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这里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进行小组讨论,将每组的方法展示出来,然后一起讨论学习。可以是小兔不怕辛苦,自己一个人将南瓜扛在肩上运回家,还可以是小兔自己将南瓜滚回家,这些是自己一个人的办法,还可以是请小伙伴帮忙,发挥团队的作用。不管采用的是哪种方法,最后一定要总结和升华,学习小兔遇到困难解决困难,不怕吃苦的劳动精神;积极动脑,团结合作的精神;等等。这里就要求学生从小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才能发挥劳动的最大化功能。就拿班级里最基本的劳动——打扫卫生来说吧,看似简单的劳动,其中却蕴含着大学问、大创造。班级的垃圾桶位置摆放在何处更为合理,干湿抹布怎么处理,是先拖地还是先扫地,这里班级可以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干湿抹布挂在晾衣竿上,干的在上,湿的在下;先将凳子放在桌上,规定好扫地的路线和拖地的路线,先扫后拖……
  通过研讨活动,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班级卫生打扫也可以有发明创造,有些学生就在此基础上画出了班级卫生用具的摆放示意图,并整理出了如何让劳动时间最短、班级环境最优的计划。如每人准备小小垃圾袋,这里的垃圾袋是用来装自己产生的“其他垃圾”,放学结束后,统一将自己的小垃圾袋放入班级的大垃圾桶内,这样大大减少了做值日的时间。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劳动即生活”,课程标准也要求语文教学应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材中也加入了很多有关劳动教育的题材,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语文的文本中感受和理解劳动,并通过劳动实践树立劳动意识和养成劳动品质,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劳动创新精神。
其他文献
高效的科学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小学生应该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科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构建以实验教学、学生实践为主的高效课堂,本文从生活、创新、科技、应用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基于主题意义开展的阅读活动有助于学生不断丰富有关主题语境的相关知识,深化对主题的认知与理解,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本文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 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为例,阐述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具体做法,旨在帮助学生对主题内容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成长。
【摘 要】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以班级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为素材编写专属于师生的系列故事,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不仅让学生爱上语文课,也促进了低年段的习作启蒙。  【关键词】趣味故事 一年级 语文学习 “趣”启蒙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如果为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璀璨所照,就能成为孩子妙趣横生和心醉神迷的乐事。”如何针对刚入学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进行启蒙,让
【摘 要】透过数据发现四年级学生在写作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存在问题,学生的习作关键能力比较弱。为此,学校提出跟着课文学写作文的策略,培养学生习作关键能力,即学生审题立意、习作选择材的能力,框架建构、形式表达的能力,语言组织、语言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关键能力 习作选材 框架建构 语言表达  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语文学科内容维度之一“写作”,主要包含写作的“内容、语言、结构、其他”四部分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担负着培养儿童品德与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任。教材涉及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公民道德、法律常识、国家历史等多元内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历史题材课文的教学不等同于历史学科的教学,其教学目标更集中地指向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塑造。以历史事件中的英雄人物事迹来营造情境、渲染情绪、培育情感,能更好地推进此类课的教学,能更好地完成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
【摘 要】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同一个语文要素的学习是螺旋上升的,下一册册的学习有上一册的基础,同一单元中后一篇课文的学习有前一篇的基础。教材从低年级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并根据年级的升高提出渗透句子意思、读出句子间的停顿、读好句子语气的递进式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反复读文、角色自居等策略,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要素 朗读课文 统编版语文教
【摘 要】新时代发展呼唤高质量教育,课程、课堂是其转化落地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是学生的母语学科,可以将具身认知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建构丰富而多元的场域:物理场域、心理场域、课堂场域、活动场域,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习得。  【关键词】具身认知理论 语文教学 场域  具身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新兴理论,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换句话说,人们高质量的认知、学习必须通过切身
【摘 要】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会数学地思维,实现思维的进阶,这需要教师深度教学的支撑。作为教师,需在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深层对话;通过学生的评价反思,促进思维的进阶。  【关键词】深度教学 思维进阶 素养提升 深层对话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单纯的了解、操作类的数学活动已不能满足学生深度学习的需要,学生需要走进探究类的学习活动,深入了解数学的本质,这
【摘 要】缺少了“理解”的课堂,小学科学学习便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新时代的教育呼唤“为理解而教”。在科学的理解性教学中,我们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和形象直观的再现,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核心概念。  【关键词】理解 教学 科学  “问题”总是时代的声音。纵观教学的现状,“理解”的缺失已成为普遍的事实。曾经听过一堂关于“光合作用”的科学课。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熟练地
【摘 要】一直以来,中小学都很重视对儿童的阅读指导。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应试性功利阅读,忽略了阅读的本真意义。本文试着探究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回归本真的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在语文阅读中促进学生精神发育的本真价值,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教学策略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课外阅读  应试性功利阅读与真正参与其中的“真”阅读,是两种截然对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