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普通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现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yf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设计教育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几十年来一直是以先进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及教学思路作为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借鉴的蓝本,所以存在诸多问题。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历来是帮助学生从感性的艺术思维转换到理性的设计思维的重要阶段。但近年来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正在忽视和减少基础课的比重。本文从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所面临的自身问题及外部原因为切入点来寻找适合我们普通高校推行的基础课教学改革模式。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步入大数据时代,它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在未来,它必将决定着每个人的未来发展。大数据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大数据的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的便捷化,企业的发展更加的多样化,同时对艺术设计专业也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艺术设计院校引入设计基础课程以来,三大构成的确在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使我们的观察及表现方法在依赖纯粹外在形象的基础上又得以向理性与逻辑方向引导,帮助我国的设计找到了工业化及现代化的方向。
  1 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近些年来,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悄然兴起,虽然为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培养出很多不合格的设计师涌向社会。这就对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因材施教,并在设计基础课阶段完成设计思维的建立和转变是值得正视和思考的问题。一方面,有些院校有大量压缩设计基础课课时的趋势。尽管跳跃式前进到设计专业课程,但还是可能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学思路,不能实现从基础到专业的顺利过渡;另一方面,根据各院校历年招生情况的反馈,面对素质严重退化的生源,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大多数院校依旧难以实现“创造性”教育,不得不演变为“普及化”教育。在这样的前提下,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在这过渡阶段实现对学生的设计思维塑造起着良好而深远的影响力,这实际也是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价值体现。
  2 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
  在我国大多数的普通设计院校是从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建设起来的,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我国的设计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教育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这尤其体现在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上。基于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对整体设计教育体系的作用和适应现代艺术设计的紧迫需求,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调整势在必行。
  首先,素描、色彩教学还在大量沿用传统美术教学思路,仍采用绘画的思维和教学,实际是培养画家、艺术家的教学方式,注重艺术表现的个性化,忽视结构关系、颜色的分析和创新思维的养成。再加上课时的压缩,不但没有能培养出艺术家,更没能起到美术到设计创作的循序渐进的过渡作用。学生对色彩、造型缺乏理性和科学认识,到高年级进入专业设计课后很难迅速转变,而这时教育者又片面地认为是学生的基础差,学时不够所导致的。如不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结果是越增加基础课学时,越导致学生设计基础素质在教学结构难以衔接现象。更有甚者,会和专业设计相背离。众所周知,素描是学习设计基础的第一步,对训练心、手、眼的协调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素描作为专业课的过渡,不仅仅只是真实客观的反映客观世界,而是应该通过自己的主观思维,发现其外在形式当中不容易发现的内在关系,实际设计素描完成的是一个由客观到主观的过程,这对设计思维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艺术创作者只会反应客观物象是艺术的初级阶段,那么可以说艺术创作者以独特视角和观察方法作为创作的基础更值得提倡和关注。另外,素描课程中对不同物体质感的研究和表现,可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敏感度以及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对于设计色彩而言,应该逐渐脱离传统的色彩照抄,回避高考阶段的色彩训练习惯。值得提倡的是色彩思维的训练,从构图、色彩关系、色彩心理等方向上做深入研究,使学生理解设计色彩的专业性。
  3 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因为目前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艺术院校长期以来一般由绘画专业教师教授设计专业的素描、色彩基础课,专业课则由设计专业教师完成,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专业沟通,造成了设计基础课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存在很多偏差和不完善。
  其次,将构成课的比重降低、作为辅助课进行授课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很多院校构成课还在照搬几十年前的教学体系,教学思路严重老化,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毫无思考的机械性描绘,对于将来的专业设计没有太多帮助。导致这种现象有两个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没有能够理解构成在设计专业中起到的承上启下,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归纳、提炼的抽象思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些教师早已习惯了固有的教学模式,虽然也意识到存在的各种问题,但因为惰性驱使,不想改变、不愿尝试、不求进步。
  但是今天这个信息爆炸充斥着“大数据”的时代,回过头看三大构成已经暮气沉沉,更何谈跟上这个飞速发展的多元化时代。正如过去几十年三大构成所滋养我们的,高度规范化和追求作业标准化的形式势必会导致学生自身的个性化和创造力的消退。这与当今艺术文化的总体价值取向是相背离的,同时这种老旧的设计基础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现今艺术设计素质要求。
  如果想让我国的艺术设计水平紧跟时代潮流,摆脱西方影响并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艺术设计专业在基础课程阶段就应该强调以丰富灵活的训练方式,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绘画基础与设计基础的关系,帮助学生艺术地感知和科学地理性思考,掌握具象与抽象的造型语言的表现规律,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改变传统的观察和思维方式,注重对事物特征和形态空间运动法则的理解,以及知识的单纯性和综合性的传授,注重课程单元之间的连接性、渐进性、调节性、交叉性和系统性,逐渐在意识上打破各课程之间的局限性,使各个课程之间形成即相互独立又彼此互通的学习意识。在实践训练中尽,快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过分重视理论传授和纸面作业的保守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训练当中遇到的问题主动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并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课以外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将来在设计当中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专业技术上的能力,而是符合时代潮流并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
  4 总结
  艺术设计行业逐渐形成市场化体制,社会对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和素质要求不断提升,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相关教育部门和高校必须创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适应当下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周至禹.设计素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周至禹.形式基础训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王少文.“造型基础”课程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身份讨论[J].大众文艺,2011(11).
  [4] 李芬,刘海波.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垂体后叶素与酚妥拉明联合治疗大咯血的临床效果,寻找大咳血急救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 1年1 1月~2013年9月间急诊科收治的80例大咳血患者按入院时
摘要:随着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日益壮大,民俗文化传承下来的陶瓷工艺艺术在不断地与现代工艺互相融合。而民俗文化陶瓷艺术和现代陶瓷艺术的相互集合主要分为主体式、穿插式和点缀式等多种融合形式并且表现各异。民俗文化陶瓷艺术对于现代民俗陶艺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俗陶瓷艺术;现代陶瓷艺术;形式;重要意义;景德镇0引言  现代陶瓷艺术摆脱了传统民俗陶瓷艺术的框架模式,从传统艺术形式转变成了现
美育教育的本质核心是生命情感教育,其目的在于确定一种“审美的态度和人生观”,从根本上协调人在现实中的情感心理,使生命从物化的生活中释放出来,获得充分自由,在精神上处于一种
本文通过对西部某县新农村建设中乡土医药人才培养考察,了解新农村建设中乡土医药人才状况,提出建议和整改方案。采取分层调查方法,按照经济条件的好中差三个层次进行调查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殊重要性。而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本文
摘要:在视觉传达中,色彩是最为活跃的存在要素,其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潜力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并在人们生活与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以及色彩的传达力、象征力以及识别性都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包装效果以及市场竞争力。所以说,在产品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不仅要美化、彰显商品,还需要突出色彩的识别性。  关键词:包装设计;色彩;识别性随着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商业品牌日益增多,人们对于品牌形象则
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收入分配制度安排上的"城市偏向",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突破点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公正合理的城乡制度体
道德教育是一种关于人格的对象性活动,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特征,必须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弘扬和培育人的主体性,加强个体自我教育,发展人的个性,培养人格力量,促进人的全面而自
摘 要:绘画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传统下具有不同的空间表现方式与价值追求,对画面空间表现方式的改变体现着对艺术价值追求的转变。如何将空间在画面中体现,成为各个时期艺术家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绘画;空间;表达方式  1 绘画空间   绘画是以二维空间的形态存在并通过画面体现空间的视觉艺术,由形体、线条、色彩、空间等元素构成。绘画既是一种造型艺术也是一种空间艺术。空间,在自然科学意义上
加快内涵建设是关系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本文从处理内涵建设的两个关系入手,提出了加快"双师"队伍建设、增强校企合作互动、培育办学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升华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