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话内丹之炁论(二)

来源 :现代养生·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f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生一
  《道德经》开篇明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地之初始名叫“无”,无中生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是万物的母亲。“无”的状态下,观察道的妙;“有”的状态下,观察道的徼,徼也就是“实有”的意思。从先天的无形世界,到后天的有形物质世界,都是道的化生,一体两面,其实都是一回事,“无”和“有”同出异名,玄之又玄。
  魏晋玄学天才王弼:“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论语释疑》)。王弼认为道就是“无”,而从“无”诞生了“一”,也就是从无到有,而始数一衍生了万物。“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老子》三十九章注)。而本质上有和无并无区别,无就是一,“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老子》四十二章注)。
  这样,王弼明确地阐述了“道就是无,无就是一”。无是道的“体”,有是道的“用”,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体用”学说。
  道家有种修炼方法叫“守一”,《云笈七签》里面关于“守一”是这么说的:“何以为初思守一也?一者,数之始也;一者道之生也、元气所起也、天之纲经纪也。”《汉书》:“元元本本,数始于一。”又《五符经》云:“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能知也。一者,至贵无偶之号也。此一者,何所有也?答曰:以无为有。”
  在《真气还元铭》里面是这样说的:“《道经》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言道也,有名言气也。言道者,是一气之父,言一气者,万物之母,有相有形,未有不因一气而生者也。是故修生则贵道,修道则重气,言气是精神之本,性命之源,神明之主。”这里明确指出道本虚无,万物之母“有”就是指“炁”。“元者,元炁也。精者,元炁之精也。言天地人元炁之精各存也”。天地和人都有先天精炁,元炁化生万物,所以元炁是万物之母。
  《云笈七签》:“道即元炁也。”
  《说文》:“元,始也,从一。”故“元炁”即“一炁”,也就是先天一炁。
  南五祖白玉蟾的《鹤林问道篇(上)》:“谓之先天一炁,混元至精。”
  《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无者,气也。气有形可见,无质可得,故为无。”
  《服气精义论》:“夫炁者,道之几微也。几而动之,微而用之,乃生一焉,故混元全乎太易。”这里指出:炁也是一。
  先天一炁无形无相,即是虚无,但又真实存在,故也是有,也是“一”,一体两面,中国古代的哲学思维。
  这样,从“道”-“无”-“有”-“炁”-“一”,这一条逻辑线就确立起来了。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白玉蟾在《道德宝章白玉蟾评语·运夷章第九》中说:“古者虚无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气,一气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则是造化之根也。”
  这就是古典哲学中“先天一炁生万物”的理论来源。
  在中国古代,气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原炁,混原炁,元炁,始炁,太乙元真炁,祖炁”等等。指的都是先天一炁。
  在现代物理学中,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狭义相对论里,有一条非常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E是能量,单位是焦耳。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Kg)。这条方程式表明,无形的能量和有形的质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本质上是一回事,这跟老子说的“无”和“有”的关系是一致的。现代西方科学家和两千多年前东方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奇妙的共振,真理再一次被证明。
  《道德经》开篇这一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后世内丹把它发展成为一个修炼的方法,《性命圭旨》:“无欲观妙,有欲观窍。”具体来说就是:当内丹修炼者刚开始打坐的时候,思绪还在纷飞,处在“有欲”的状态,这个时候可以“观窍”,这个“窍”可以是下丹田。但是这个时候,下丹田是个“死窍”,炁穴还没有活过来。只有在意守下丹田的过程中,慢慢地万念归一,把杂念去除,达到高度专注后,在黄婆真意的激发下,炁穴激活,下丹田真正打开,完成了有为到无为的过程,把这一念也丢掉,此时就要转变为“无欲观妙”了,至于如何去观这个“妙”?其实就是保持觉心,不动妄心。虚无中自有妙境,沉浸在先天炁的天地里,妙不可言。《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此境极难用文字去描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圣人行不言之教”,一说便错,因为先天是无法说的,一说便落入后天,说的时候便有了思维,元神换成了识神。
  天地初开炁已在
  诸子百家在论述天地万物是如何诞生的,都采用了同样的学说:
  《黄帝内经》:“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郎,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灵宪》:“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漠冥默,不可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斯谓溟涬,盖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
  宋理学家周敦颐《太极图说》:“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真炁还元铭》:“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
  《性命圭旨》:“奈何世人不明此道,盛不知养,衰不知救,日复一日,阳尽阴纯,死而为鬼。”
  古人认为,先天炁是带有阳的属性的,纯阳状态就是只有一股阳气,而且是高水平的纯阳,纯阳为仙,这就是古人认为修道中的至高境界——得道成仙了。吕洞宾之所以又称“吕纯阳”,就是这个道理了。古人是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世界的,修仙的理论其实就是这样推导出来的,因为既然纯阴代表死亡,那么纯阳当然代表永生,这是从理论上很自然而推导出来的结果。在这个基础上,古人认为,人的一身属阴,只有父母赋予的一点先天真阳,把这点阳气不断地培育,把阴气转化为阳气,阳气日渐充足,身体逐渐好转,直至高水平的健康,直至纯阳,这就是从阴阳角度来构建的修炼理论。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真气还元铭》:“炼阳销阴,炼如烧炼也,阳是阳气也,销如销铄也,阴是阴气也。大凡求仙学道,摄养乖宜,则须知烧练阳气而销铄阴邪,则可以长生矣。”
  实际上,纯阳也已经脱离了正常世间阴陽的范畴,不再受阴阳五行规律的约束了。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也。而此时,因为已经没有阴了,就已经不在阴阳直方图的管辖范围了,这种自由的理想状态,古人称之为仙。
  《性命圭旨》:“致虚守静,归根复命。得一守中,虚心实腹。专气致柔,抱一无离。窅窅冥冥,其精曰生,恍恍惚惚,其精不泄。日生则日长,不泄则不竭。精能化气,气能化神,神能还虚。五行不能盗,阴阳不能制。与道为体,超出天地。”
  大家知道,任何理论都会有一个最终的“理想国”,也就是理论上完美的境界,作为追求的目标。比如化学浓度,理论上有百分之百,但是现实配制中不可能达到,只能无限接近:99.999……%,总会有一点杂质存在。又比如弗洛伊德心理学上的人格,有本我、自我、超我。理想中的超我是完美的人格,我们只能无限地去往圣人靠拢。虽然说实际上达不到,但是在追求完美人格的过程中我们的道德水平也确实提高了,就像在内丹修炼的过程中,我们的健康水平确实比以前提高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作为一个理论目标设定的存在也是有正面的意义的。
  《太上老君内观经》:“道贵长存。保神固根,精气不散,淳白不分。形神合道,飞升昆仑,先天以生,后天长存。”
  为什么叫“飞升昆仑”呢?其实这是从炁的角度来说的。大家知道,中医里面,阳化气,清气上升,神清气爽,浊阴则下沉,从下阴排泄而出。飞升指清气在人体内上升,古人以天地喻人体,昆仑在内丹术里面是指头部,因为头部是人体的最高处,用传说中的昆仑神山比喻。
  《修真旨要》:“修炼之人,阴气日消,阳气日隆,既无阴气,自然上升。”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不仅知道生病是怎么回事,更明白修道是修些什么了。
  《黄庭经》:“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炁乃成真。”
  《元气论》:“天地有阴阳,元气人所贵,贵之合于道,但当慎无贵。”“万物若不得元气,分阴阳之用,即万物无由得生化成长。”
  死亡是人类最大的束缚,最大的不自由。古人修炼的目标就是追求生命长久,本质上是对生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不管方法如何,这种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去肯定的。其实不管中西方,人类对延长生命的探索从未停止,1980年布莱克本博士团队发现:端粒位于细胞染色体末端,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点,端粒耗尽的瞬间,细胞也就走向了凋亡,生命也随之终结。布莱克本因此摘取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现代医学认为端粒变短是机体老化的细胞标识,端粒也因此被誉为“生命时钟”。现代西方医学界不断地研发修复染色体端粒药物,《分子生物学》在2016年刊发一项研究发现通过补充Ge-Nad分子可以维持端粒的长度,该分子最早由哈佛老龄化实验室提取,发现给老弱实验组补充该分子后,端粒长度得到了延长,意味着存活期增加3成,故被称为长生药。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布莱克本博士团队有一项研究,通过90天的打坐冥想后,经测试有83%的受试者端粒长度得到延长,细胞表现出更高效的能量代谢能力,相当于整体状态回到20年前。这其实也是现代医学视角下内丹养生的原理之一。
  二生三
  当元气分化为三的时候,在外指日月星,在人指精气神。
  《云笈七签》魂神部:“一之所剖,分为三也。三者,清、浊、和,清气上浮为天,浊气下凝为地,和气中结为人。在天为三光,日、月、星也。”“一身之根有三:一为神,二为精,三为气。神者受于天精,天精者受于地气,地气者受于中和,相为共成一道也。”
  《元气论》:“夫元气有一,用则有二,是谓元气一性,阴阳二体,一能生二,二能生三,三生万物。”“元气本一,化生有万。万须得一,乃遂生成。万若失一,立归死地,故一不可失也。一谓太一,太一分而为天地,天地谓二仪,二仪分而立三才,三才谓人也。”
  道教认为,人身的元气有紫、白、黄三种颜色,叫“三素云”。《黄庭内景经·上有》:“四气所合列宿分,紫烟上下三素云。” 务成子注:“三素者,紫素、白素、黄素也。”
  五芽炁
  《元气论》:“五气未形,三才未分,二仪未立,谓之混沌,亦谓混元,五气混一,一既分元,列为五气。”
  《云笈七签》卷五十五:“夫天阳地阴,阴阳变化而成五行,谓木、火、金、水、土也;亦曰五气……行导布化,生成万物也。”
  先天一炁继续演化,一炁化五炁,道教称之为“五芽炁”。在外,化生为五行:木、火、土、金、水,构成了这个世界。五行的诞生,意味着天地万物开始有序运作。
  《太上曲素五行秘符》:“元气分判,天地开张,化生五行,金木水火土,总御中元,以炁相生,混合成真。天无五行,则三光不明;地无五行,则山崩岳倾;人无五行,则身朽零。”
其他文献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性肠病,但UC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肠道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血管活性肠肽(VIP)是一种具有肠道免疫调节活性的内源性神经肽,已被证明具有调节免疫紊乱的作用.调节性B细胞(Bregs)是一类新的免疫负性调节B细胞,可以通过产生白细胞介素(IL)-10、IL-35和转化生长因子-β来调节免疫耐受,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过度炎症反应.Bregs分泌IL-10可诱导辅助性T细胞(Th)0和Th2细胞的发育、抑制Th1细胞和Th1/Th2平衡.随着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复发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IBD病程迁延、反复发作、预后不佳,IBD常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近年来随着对IBD研究的深入,生物制剂在IBD的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对生物制剂在IBD治疗中的应用加以综述。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疾病,为常见的肺外结核病之一。二者临床表现及内镜下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临床误诊率高,本文通过1例误诊为克罗恩病的肠结核病例,对二者进行文献回顾并分析,从而更好的对二者在临床上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ERCP患者1000例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ERCP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1000例患者中,ERCP操作总成功率为97.4%(974/1000),其中诊断性ERCP 168例,治疗性ERCP 832例。共出现并发症118例(11.8%),主要为PEP 54例(45.76%)和胆道感染51例(43.22%)。其余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为内镜的发展和普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深度学习是主要的人工智能学习方法,提取某种在医学图像上的特征应用于医学图像识别,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达到快速和精准的内镜诊断。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结果,叙述人工智能在胃镜检查中的食管恶性病变、胃良恶性病变及结肠镜检查中的结肠良恶性病变、胶囊内镜等领域的应用探索,思考人工智能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领域的未来应用前景及不足。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器官在手术或外伤中遭受缺血打击,血流恢复再通后进一步加重器官损伤。炎症反应是引起缺血再灌注主要损伤之一,特别是NLRP3炎症小体引起的炎症级联反应,主导各器官缺血再灌注炎症损伤。近几年研究表明可通过抑制炎症小体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本文对NLRP3炎症小体在重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行综述。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出现“晨僵”现象,起床后双手“僵硬”持续数分钟甚至1个小时,有时还伴有膝关节隐隐作痛、不能灵活伸直弯曲,甚至等到中午,“僵硬”症状才能逐渐恢复。这是怎么回事,关于“晨僵”你了解多少?  什么是晨僵  晨僵指晨起病变的关节在静止不动后出现较长时间发紧、僵硬、活动不灵,如胶粘着的感觉,同时可伴有肢端发凉、麻木等现象,在适当活动后可逐渐减轻。出现晨僵以后都属于初期症状(风湿免疫性疾病的
期刊
目的观察泄热降逆汤联合兰索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肝胃郁热证反流性食管炎(RE)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10月至2020年8月三亚市中医院收治的RE肝胃郁热证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方案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兰索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泄热降逆汤联合兰索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根除率,记录两组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评分及胃电图主频、1型辅助性T细胞(Th1)型和2型辅助性T细胞(Th2)型免疫应答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对发表刊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分析,以求把握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在Web of Science数据平台的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中,使用主题词“Gut mircobiota”进行检索,其检索时间范围2016~2021年,并将文献类型限定为“article”,研究方向限于胃肠道及肝脏疾病。所得到的数据我们使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 Space V5.7.R5W和VOSviewer1.6.16,对每年发表文献篇数、
针灸作为我国一种传统的中医特色疗法,历史悠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研究发现,针灸疗法在胃肠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调节肠道菌群、保护和修复胃肠黏膜、调节胃肠动力方面效果显著,是治疗胃肠道及由此引发的其他疾病的较好选择。近年来研究发现针灸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等多种调节机制而在胃肠道中发挥作用,且每种作用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由于动物实验和科学技术的局限性,一些相关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对更多作用和机制的探索以及多种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应是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