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企业制度沦为废纸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c2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度推行无效,管理者责无旁贷。所谓“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一个无能的领导,又怎能带出高效的团队呢。
  管理者无能对制度效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制订不懂指导、执行不懂宣导、过程不懂检查、结果不懂激励。
  【原因1】:管理者无能
  管理者的基本任务之一,便是“使团队工作富有成效并使成员获得成就感”,制度执行失效,说明管理者的基本责任都没承担好。
  建议对策:解决管理者无能(除去故意不作为的),可考虑以下途径:
  (1)换脑:包括角色转换培训、管理技能、知识培训,使之逐步匹配自身所承担的责任。
  (2)换人:久不称职的,该考虑换人了。一个无能的管理者,是很大的绩效成本。当然很多企业基于“稳定”和“效率”之间平衡的考量,会容许一些平庸的管理者存在,另当别论。
  【原因2】:员工职业化素养低
  员工职业化程度指对现代职场的各种技能、习惯等掌握适应情况。比如教育程度、各种手段的使用、沟通协调意识、规范意识等。
  受整个职场环境的熏陶,目前人们的职业化意识和素养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有相当多的员工职业化素质难以匹配现代企业要求。
  建议对策:对于企业,提高员工职业化素养的途径,无非以下几种:招对人、培训、企业文化熏陶。
  【原因3】:公司职业化程度低
  公司也存在职业化程度高低之分,这也是公司由“野小子”成长为“魅力大叔”的路径。公司的职业化程度,决定了制度的执行力。换句话说,一个训练有素的团队,执行纪律当然比乌合之众要高效得多。
  当然制度建设本身,也是在促进公司职业化,向理性治理企业进步。
  公司的职业化包括软件和硬件。
  (1)软件,主要指管理流程、业务流程等支撑公司实现业绩的基础工作。也即公司运行的条理性、规范程度。比如营销流程、产品流程、财务流程等等,以及各类统计报告体系是否健全、简明、实用。
  这些流程不顺畅,制度是没法推好的。比如公司计划管理制度,计划的执行流程如果在各部门卡壳,那计划制度就没法执行好。公司计划也就得不到很好地贯彻。
  (2)硬件,主要指办公条件、信息化水平等。
  硬件是执行制度的工具手段,没有硬件,啥也做不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有米无锅,有米无巧妇,都难为“炊”。
  一个职业化程度低的公司,流程杂乱低效、缺乏有效的手段,想推行什么制度都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客观条件还是要有的。
  建议对策:
  (1)梳理流程。尤其对一些严重低效扯皮的跨部门流程,要重点梳理,这个工作不做,对企业的效益和效率是直接的影响。流程梳理顺畅了,会使企业运行轻装上阵,节约时间内耗成本。
  (2)配备必要的办公手段。如信息化的软硬件等,短期看似增加成本,长期看,则带来的工作效率和办公氛围,是值得的。在这个工业4.0高歌猛进的时代,如果你连信息化的基本配置都不愿投入,又怎么竞争呢?
  【原因4】: 制度本身制定不合理
  不合理的制度,那就是在“做错误的事”,制度起不到效果,是情理之中。制度不合理主要举几点:拼凑型制度、“和稀泥”制度、过于冗长。
  (1)拼凑型制度。
  很多制度是HR等管理部门,闭门杜撰,或到处找找拼凑来的。见过一个服装企业,编的厚厚的一本企业管理手册。是企管办的老职工主编的。装订精美,每个车间部门发几本。那位企管老职工在公司里经常对人宣讲他如何编制该手册的,这本手册是如何好等,很居功自豪。但基本没人看这手册,内容连篇累牍,不切实际,不知从哪照搬硬套来的。其执行效果可想而知。大概唯一的作用,就是算作企管办的工作成果之一了。
  制度仿照不是不可以,框架仿照省心省力,但是核心的内容必须是个性化的,因为每个企业不同。当然这就取决于编订者的功力和责任心了。
  (2)“和稀泥”制度。
  “和稀泥”制度,是指一些跨部门的制度责任边界不清晰或留下真空,或系统性考虑不足,导致可操作性差,甚至引发部门间的矛盾冲突,成为内耗的起源。
  企业的制度体系,应该是个有机的整体。跨部门的制度,发布前必须充分让涉及的部门参与制度研讨,确定各自责任分工,理顺操作流程。而不是各部门各自为政,简单的堆砌。
  比如销售激励政策必须与公司整体的激励机制相符合,生产计划制度必须与销售制度相互支撑、物流发货制度必须与业务订单对接等等。一个单元制度的执行不力,通常会影响到别的业务比如车间质量管理制度,如果执行不力,产品质量出了问题,就必然连锁引起一系列销售、财务等问题。
  (3)过于冗长。
  现实中,几乎每家企业都有类似“官样文章”的制度,长篇大论,不切实际的条款,令人厌烦,更无论执行了。这种制度,哪里是用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呢?就是文牍习气、增加麻烦、助长官僚风气。
  建议对策:
  (1)拼凑型制度,修订使之符合本企业的实际,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简洁性,忌空话套话废话。冗余的、从来没真正使用过的制度,该废弃即废弃。国家法律,尚需因时因势而修改,更何况企业制度。
  (2)“和稀泥”制度问题,检查有交集的制度,尤其易形成内耗、“打架”的跨部门条款。使之互相支撑。制度的责任边界必须明晰。
  (3)过于冗长问题,此类制度,本身就是废纸,是企业负担。择其有用的另行修订发布,或直接废除。一份实用的制度,应该是简炼无华,可以拿来就对照操作的。一般制度的框架无非含几个要点:目的、内容、责任、相关工具附件。要严控制度页数,坚决不要冗长废话。
  【原因5】:制度宣贯不到位   很多公司的制度编制和发布,只有制定者和少数人知道,真正执行制度的管理人员与员工却并不了解。制度制定过程中缺乏参与,制定后又缺乏制度的宣贯、培训。没人了解的制度,怎么会执行得好呢?
  建议对策:在制度编制阶段,让涉及到的部门、员工参与研讨、修改、提建议,尤其跨部门的,涉及业务的。各部门参与编制,不仅会提高制度的实用性,同时也是很好的宣贯,会大大降低制度推行的难度。谁会反对自己制定的制度呢?
  一些重要的制度,从初拟到定稿,必须充分发动各部门参与。在定稿后要组织宣贯、部门会签,并通过公司官方流程发布,以示严肃性、强制性。
  【原因6】:利益、激励机制欠缺
  好的制度,没有匹配的激励机制,其效果也会打折扣。管理上的PDCA循环,在制度中同样适用(即制定、执行、检查、反馈改进)。其中激励机制就是反馈环节的重要职能。比如车间质量管理制度,对执行效果没有适当的激励措施,制度的执行力肯定要打折扣的。
  此处的激励机制,含两方面,精神和物质。物质主要指绩效薪酬挂钩机制,有表扬的各类活动等。
  建议对策:
  建立结构化的评价激励机制。员工制度执行情况的好坏,是通过其行为和工作业绩体现出来的,对其考评和激励,要体现客观性、公正性,不能随便主观拍拍脑袋。考评和激励机制,有结构化的设计方法,科学有效,管理者应该掌握。
  【原因7】:出现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
  随着制度的健全及实施,管理者会发现渐渐出现另一种情况: 除了制度本身的因素,出现了制度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即制度虽然提供了约束的框架和红线,却没有解决问题的工具,制度已经无能为力。这说明:企业的管理手段该升级了,应该导入结构化的管理工具。
  建议对策: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导入结构化的管理工具,谋求系统性的“治本”。比如岗位价值评估,宽带薪酬结构,BSC战略执行工具、KPI绩效管理方法、优化流程和组织设计、股权结构设计等等。
  【原因8】:企业文化、人员观念问题
  企业文化、人员观念问题,几乎是新制度推行的顽疾,尤其在一些管理比较粗放的民营企业和老旧的国营企业。典型现象此处主要说两点:江湖习气过重、年轻群体价值观改变。
  (1)江湖习气过重
  江湖习气表现为:草台班子、乡气泛滥,整个企业从上到下缺乏基本的现代管理认知和意识。
  尤其一些元老,对公司制度是“有法不依”,搞特殊、讲例外。整个企业风气,自由散漫,制度成了摆设,仅供参考。
  (2)年轻群体价值观改变
  这点主要体现为80、90后员工的价值观与70、60的人们有所不同。利益、个性、自由等,成为年轻群体的职场价值取向。管理者若不能根据他们的特点予以梳理引导,他们将漠视制度,或阳奉阴违,或对抗,成为制度推行的阻力。
  建议对策:
  (1)江湖气问题
  江湖气问题的解决之道:把“自由”装进制度的笼子。对于刺头元老,得用点中国式的办法,正面讲理、侧面敲打、甚至杀鸡儆猴,逐步理顺。着眼于新习惯的养成。一般新制度推行若干时间,形成新习惯后,旧的习气自然会减少。这个问题还要看有无深层次原因,比如新制度是否触犯了他的利益。
  (2)年轻群体价值改变
  对于年轻群体的管理,并不要太多噱头(也不必要给年轻群体打标签)。做好“5给”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即:给尊重、给公平、给愿景、给帮助、给空间。
  制度执行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分析起来也并不复杂,但落到实际工作中却是系统的、劳心劳力的活,需要管理者们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落实。
其他文献
实验性设计(experimental design)能大大增加数字营销人员同时测试的变量,如产品选择、网站设计、商品展示、信息、激励、网页切换时的插屏广告、行动号召(CTA)按钮等等。只需要测试几个变量组合,然后用数学公式建立模式,测算所有组合产生的影响,就能了解这些变量的效果。  多年来,采用实验性设计的营销活动大幅提升了直邮和其他线下营销活动的有效性。它对数字营销活动更有效。营销人员可以更快地
期刊
大数据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并不在于其海量的数据类型,而是通过对海量数据分析挖掘其潜在价值。目前大数据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在五个方面:经营管理、市场运营、成本控制、设计研发和战略决策。通过对海量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促进企业精准营销,推动产品或服务创新,加强产品生产流程优化,从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经营管理  “不会量化就无法管理!”这个观点是管理大师德鲁克
期刊
管理的最大问题是激励机制设计。试想,如果一个员工做了一元钱的事情,马上就有一元钱的回报,那他就没有理由不做,他不做,其他人(来自内部或外部劳动力市场)也会做。但现实是,除了计件工资类企业,在一般的企业中,工作成果是很容易混同的。  仁慈薪酬  企业必须设计一种评估员工工作价值的办法。必须评估绩效(产出),这是员工的直接的产出,这部分薪酬是绩效工资。除此之外,员工还有些投入是无法马上显化为绩效产出的
期刊
因为非理性消费者的存在,西蒙顾和集团CEO 克劳斯·席乐克博士认为,基于消费心理的行为定价在产品定价、产品组合,以及销售策略上的运用效果显著。  假设一个人购买手机,分别走进两个卖场,一个卖场只售卖三星品牌的产品,另一个卖场同时售卖三星和苹果品牌。那么,走进第一个卖场里做出购买三星决策的比率会大于前往第二个卖场的。原因是很多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常常是不理性的,会跟随情境的变化而做出即时的消费行为。对非
期刊
第一层次:“达成目标”  在这个层次上,优秀的领导者需要非常有技巧地平衡两组看似相对的领导力驱动要素:远见卓识和执行;坚忍不拔和机敏应变,我们根据他们的首字母缩写,称之为VERA模型。优秀的领导者擅长于艺术性的在“做什么”和“怎么做”之间保持平衡,能够犹如“在飞行途中维修发动机”一般的保持坚忍不拔并不失柔性。如果从中国的阴阳哲学看,远见卓识(看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是事物的一面(“阳”);而执行(脚
期刊
“现代管理之父”彼得·杜拉克20年前预言:“在10—15年之内,任何企业中仅作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向更高级方向发展的机会和活动、业务也应该采用外包的形式。”  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至今,以灵活用工、降低成本为核心优势获得企业关注,而提供增值服务这个潜在价值,却一直被淡化进而被忽视。  随着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兴起,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正在全面应用数字技术,这将带动新一轮经
期刊
这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个人性质的,不一定说的都对,但都是真金白银换来的,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宁要学渣不要学霸  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根本就没什么贵族教育和平民教育,也没什么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说白了学校就是一个公司,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盈利,教书育人?这个有点扯了。所以,我始终认为,在学校学习越好就说明这个人极有可能越没有创造力和适应力,这个观点貌似片面,但现实中确实如此。  没经验比有经验更好
期刊
“小众咖啡馆”、“小众电子产品”、“小众家居摆设”……长期以来,人们的生活几乎被市场上一些主流大企业所引领的主流消费观所主宰。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消费者个性化特征愈发强烈,这一形势正在悄然改变。如今,细心的观察者会发现,无论哪个行业,中间消费层都在快速凋零,“小众消费群体”迸发出的强大需求逐渐引领了时代的潮流。  如何抓住这群“小众消费群体”挑剔的心?专家发现,有效的“小众营销”是通过大数据
期刊
一直以来,销售领导者都在强调销售的规范流程,创造了机会计分卡,比如访问的成功率、每百次访问平均得到的订单数、资格条件、行动衡量指标等规范标准。这些标准构成固定销售流程,帮助团队成员“复制”销售明星的成功方法。这让销售团队变成了“销售机器”,企业销售周期变长、转化率降低,销售状况更加难以预测,利润率也受到压缩。这一切显示,销售机器失灵了。  不过好消息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出路所在。我们在CEB公司
期刊
领导太多,管理太少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恢复元气,危机的根源不是金融的或者经济的,而是管理的。太多的公司“领导人”一直都在为了获得速成的业绩成果而把自己的企业变成垃圾,而不是管理它们以获得持续发展。我们一直所谓的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一场管理危机。美国商界流行的这种领导方式是“英雄式领导(Heroic Leadership)”。英雄式领导者制定宏大的战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