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随着大学生科研自主意识的增强,各类学术性社团在校园纷纷创立。《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提到“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在这些社团中,不乏具有良好架构,也有许多社团缺乏自己的特色和明确的发展方向。
一、学术型社团
1、学术性社团的定义
高校学术性社团是高校内由一群学生自愿加入,围绕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以传播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信息为主的学生性群众组织。
建设好学术型社团要求社团利用自身的优势与资源,做出自己的特色,形成竞争力,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术知识的传播与交流。
2、学术性社团建设的重要性
育人是大学最基本的功能,而教授和研究学术知识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型社团的存在是在课堂之外,学术传播和交流的第二阵地。社团成员的选择性加入,决定了学术型社团成员对学术兴趣更浓厚、研究积极性更高。在这个集合中,相同的投入能对学术促进有更大的效果。其次,学术型社团形象对学校知名度有提升作用。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有62.7%的学生表示,会因为一个高校有名度大的学术型社团而对这个学校产生好感。第三,学术型社团良好的自身建设可以提高社团的知名度,而一个优秀的社团品牌有助于更多更好地进行学术交流,提升学术水平。
二、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
纵观近几年的学术资料和成果,很多学者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大学学术型社团建设,其多数从高校教育管理者的角度,从宏观或者中观层面给出了政策性的措施。本次研究,我们以学生的角度深入进入社团了解,与社团负责人进行平等坦诚的交流,能够获得一些在管理岗位上难以获得的信息。使解决方案更贴近社团的主体——学生,更具有可操作性。
除了视角的特殊性,我们还将企业建设管理的概念引入学术型社团的建设,自创了“社团定位法”和“社团形象识别系统”,给出了技术性的解决方法。
三、学术型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缺乏明确的愿景。
“愿景”这个词的释义是“希望看到的情景”一个学术型社团的愿景则是将来希望要达到的社团规模、学术影响力的一种发展状态。
而如今,许多学术型社团只是处于按部就班的维持经营中,仅仅因为曾经有某个活动而每年重复地做一件事,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这些。缺乏愿景是学术型社团进展缓慢甚至倒退的重要因素。
对于一个学术型社团来说,社团愿景应由社团内部成员结合社团的性质和所处环境来制定,这需要获得社团成员的认可,使得成员从内心上判断社团的愿景与自己的愿望是一致的。经过讨论得出后的愿景应该社团的负责人对内部成员作简单、明确的阐释,使其成为每个成员内心的期许。这能激发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和提升社团内部的凝集力。对于外界成员来说,社团的愿景与自身的利益相关时,很容易引起共鸣。同时当这个愿景足够高远并且切实可行时,会在高校甚至社团上获得更大的关注度和期许。
2、社团定位不准确。
自身定位是学术型社团的立足点,合理的定位有助将社团做大做精。定位既为社团选择了潜在参与群体也为群体提供了选择社团的标准。明确的品牌定位为社团和学生之间提供双向选择,让人才资源流向最需要他的地方。
学术型社团定位可以借鉴企业的“三环定位法”。三环定位是要画三个圆:第一个圆是“我能做什么”,学术型社团的能力范围有多大。是只能开展日常的学术交流会还是能联合社团团体和企业开展大规模的学术竞赛。第二个圆是“客户需要什么”学术型社团的主要客户是会员。会员的需求是什么,是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还是在工作中得到锻炼。抓住学生的不同需求,合理安排会员在社团中的角色,是学术型社团壮大队伍的重要环节。第三个圆是“对手不如自己的地方”这要求学术型社团关注自己特有的资源和能力,比如雄厚的导师团队和新颖的学术交流模式。在这三个圆的重合部分,也就是学生需要、社团有能力并且有优势的领域,便是社团合理的定位。
3、形象识别不到位
“企业形象识别是营销者希望创造和保持的,能引起人们对品牌美好印象的联想物。”学术型社团的识别也是一个社团给人最直接的印象,但许多学术型社团缺乏整体形象包装,在与其他社团的竞争中无法凸显。但是,正是由于学术型社团自身性质的限制,本身难以出彩,所以加强社团的识别度便更为重要。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在上个世纪20年代由美国著名设计师雷蒙德·罗威和波乐·兰多提出,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CIS不再局限于企业而是扩大到企业之外的各个领域,如大学、城市甚至国家的形象识别。
仿照该理论,我们提出了学术型社团形象识别系统,包括三大方面:社团理念识别、社团行为识别、社团视觉识别。
学术型社团理念是一个社团多数成员对事物特别是学术的观念和态度。学术型社团需要有踏实、进取的学术理念,不浮夸,不做表面文章。这是社团发挥学术提升作用的基础,也是最珍贵之处。
学术型社团行为识别是社团理念识别的外在表现过程。大众如果可以从社团的不同行为中感受到背后的同意理念支撑,就意味着社团行为识别系统是成功的。社团的行为规范,除了需要有内心的荣誉感和社团理念支撑,还需要一套规范的制度来约束。只有将行为的统一落实到具体的细则,才能保证成员行为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视觉识别具有最直接的感官冲击,填补了学术型社团缺乏感染力的缺陷。心理学上,视觉上的刺激程度高于其他抽象符号和文字。在社团视觉识别方面,可以做的有设计统一团队服装、设计团队标识等。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管理学会有自己的工作牌和工作服,并且上面印有学会的标志。每次举办活动或比赛,成员都会统一穿着,在视觉上体现了社团的严谨和行动一致。
基金项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学生科研立项项目《关于高校学术型社团品牌建设的深度研究——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2014.
[2]习一政.大学生学术性社团研究现状与育人功能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10.
[3]陈巍.愿景理论对大学生社团建设的作用.D432
[4]张向飞.CI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品牌建设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0,9.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
一、学术型社团
1、学术性社团的定义
高校学术性社团是高校内由一群学生自愿加入,围绕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以传播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信息为主的学生性群众组织。
建设好学术型社团要求社团利用自身的优势与资源,做出自己的特色,形成竞争力,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术知识的传播与交流。
2、学术性社团建设的重要性
育人是大学最基本的功能,而教授和研究学术知识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型社团的存在是在课堂之外,学术传播和交流的第二阵地。社团成员的选择性加入,决定了学术型社团成员对学术兴趣更浓厚、研究积极性更高。在这个集合中,相同的投入能对学术促进有更大的效果。其次,学术型社团形象对学校知名度有提升作用。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有62.7%的学生表示,会因为一个高校有名度大的学术型社团而对这个学校产生好感。第三,学术型社团良好的自身建设可以提高社团的知名度,而一个优秀的社团品牌有助于更多更好地进行学术交流,提升学术水平。
二、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
纵观近几年的学术资料和成果,很多学者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大学学术型社团建设,其多数从高校教育管理者的角度,从宏观或者中观层面给出了政策性的措施。本次研究,我们以学生的角度深入进入社团了解,与社团负责人进行平等坦诚的交流,能够获得一些在管理岗位上难以获得的信息。使解决方案更贴近社团的主体——学生,更具有可操作性。
除了视角的特殊性,我们还将企业建设管理的概念引入学术型社团的建设,自创了“社团定位法”和“社团形象识别系统”,给出了技术性的解决方法。
三、学术型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缺乏明确的愿景。
“愿景”这个词的释义是“希望看到的情景”一个学术型社团的愿景则是将来希望要达到的社团规模、学术影响力的一种发展状态。
而如今,许多学术型社团只是处于按部就班的维持经营中,仅仅因为曾经有某个活动而每年重复地做一件事,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这些。缺乏愿景是学术型社团进展缓慢甚至倒退的重要因素。
对于一个学术型社团来说,社团愿景应由社团内部成员结合社团的性质和所处环境来制定,这需要获得社团成员的认可,使得成员从内心上判断社团的愿景与自己的愿望是一致的。经过讨论得出后的愿景应该社团的负责人对内部成员作简单、明确的阐释,使其成为每个成员内心的期许。这能激发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和提升社团内部的凝集力。对于外界成员来说,社团的愿景与自身的利益相关时,很容易引起共鸣。同时当这个愿景足够高远并且切实可行时,会在高校甚至社团上获得更大的关注度和期许。
2、社团定位不准确。
自身定位是学术型社团的立足点,合理的定位有助将社团做大做精。定位既为社团选择了潜在参与群体也为群体提供了选择社团的标准。明确的品牌定位为社团和学生之间提供双向选择,让人才资源流向最需要他的地方。
学术型社团定位可以借鉴企业的“三环定位法”。三环定位是要画三个圆:第一个圆是“我能做什么”,学术型社团的能力范围有多大。是只能开展日常的学术交流会还是能联合社团团体和企业开展大规模的学术竞赛。第二个圆是“客户需要什么”学术型社团的主要客户是会员。会员的需求是什么,是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还是在工作中得到锻炼。抓住学生的不同需求,合理安排会员在社团中的角色,是学术型社团壮大队伍的重要环节。第三个圆是“对手不如自己的地方”这要求学术型社团关注自己特有的资源和能力,比如雄厚的导师团队和新颖的学术交流模式。在这三个圆的重合部分,也就是学生需要、社团有能力并且有优势的领域,便是社团合理的定位。
3、形象识别不到位
“企业形象识别是营销者希望创造和保持的,能引起人们对品牌美好印象的联想物。”学术型社团的识别也是一个社团给人最直接的印象,但许多学术型社团缺乏整体形象包装,在与其他社团的竞争中无法凸显。但是,正是由于学术型社团自身性质的限制,本身难以出彩,所以加强社团的识别度便更为重要。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在上个世纪20年代由美国著名设计师雷蒙德·罗威和波乐·兰多提出,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CIS不再局限于企业而是扩大到企业之外的各个领域,如大学、城市甚至国家的形象识别。
仿照该理论,我们提出了学术型社团形象识别系统,包括三大方面:社团理念识别、社团行为识别、社团视觉识别。
学术型社团理念是一个社团多数成员对事物特别是学术的观念和态度。学术型社团需要有踏实、进取的学术理念,不浮夸,不做表面文章。这是社团发挥学术提升作用的基础,也是最珍贵之处。
学术型社团行为识别是社团理念识别的外在表现过程。大众如果可以从社团的不同行为中感受到背后的同意理念支撑,就意味着社团行为识别系统是成功的。社团的行为规范,除了需要有内心的荣誉感和社团理念支撑,还需要一套规范的制度来约束。只有将行为的统一落实到具体的细则,才能保证成员行为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视觉识别具有最直接的感官冲击,填补了学术型社团缺乏感染力的缺陷。心理学上,视觉上的刺激程度高于其他抽象符号和文字。在社团视觉识别方面,可以做的有设计统一团队服装、设计团队标识等。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管理学会有自己的工作牌和工作服,并且上面印有学会的标志。每次举办活动或比赛,成员都会统一穿着,在视觉上体现了社团的严谨和行动一致。
基金项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学生科研立项项目《关于高校学术型社团品牌建设的深度研究——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2014.
[2]习一政.大学生学术性社团研究现状与育人功能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10.
[3]陈巍.愿景理论对大学生社团建设的作用.D432
[4]张向飞.CI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品牌建设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0,9.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